曆代陣法——奇正之變2
西漢時期騎兵五軍陣
車陣是防禦騎兵的戰術之一,用戰車作戰時,可以將數輛戰車環扣在一起,組成堅固的圓形車陣。然後配以騎兵,在戰車組成的環形防禦圈外圍伺機出擊,就會有更大的勝算。這就叫“騎兵五軍陣”。
騎兵五軍陣進可攻,退可守,既是進攻戰,也是防禦戰。隻要以武剛車和騎兵為營成功,那麼即使暫時失利,也可堅守待援,俟機再戰。同時,騎兵尋機先敵出擊,在氣勢上也是先聲奪人。
騎兵五軍陣的創造者是西漢軍事家衛青。他是漢武帝時期抗擊匈奴的名將,霍去病的舅舅,兩者並稱“帝國雙璧”。
他首次出征奇襲匈奴龍城,就打破了自漢初以來匈奴不敗的神話,曾七戰七勝,以武鋼車陣大破伊稚斜單於主力,為漢代北部疆域的開拓做出重大貢獻,也是我國曆史上為人熟知的常勝將軍。
漢武帝即位之後,對匈奴的戰略,開始由消極防禦轉為反攻。年輕而且“才幹絕人”的衛青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出,在數次出征匈奴的戰役中屢見戰功,為後來運用騎兵五軍陣徹底擊敗匈奴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
公元前129年,漢武帝組織了一次塞前近距離出擊,共分4個方向。由衛青等四將統帥,各萬騎。四路兵馬中隻衛青一路襲擊了匈奴的聖地“龍城”,殲敵700人。其餘三路或無所得,或損失過半,老將李廣也戰敗被俘,後來在途中搶馬奪弓,馳回本軍。
這次近距離出擊,充分顯示了衛青的將才,使他初露鋒芒,天下人由此都佩服漢武帝的知人善任,衛青也受封關內侯。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發動了河南戰役,由衛青統一指揮。衛青出雲中,至高闕,進軍1000千米,從匈奴軍一側實施大包圍,聚殲了河南匈奴軍,僅跑掉白羊、樓煩二王。
這是一次遠距離的側敵進軍,隨時有受到匈奴右賢王側擊的可能,所經大部分是從未到過的沙漠、草原,要從一側壓迫河南匈奴軍於河套而殲滅之,更需行動迅速,組織周詳。
衛青對如何封鎖消息,秘密行動,捕捉匈奴暗哨巡騎,尋找可靠的向導,了解水草位置,以及解決大軍供給等,都計劃得很周到,從而達到了收複河南、聚殲白羊、樓煩王所部的戰役目的,顯出了衛青能夠指揮較大戰役的卓越才能。
公元前124年春,漢武帝又發動了襲擊匈奴王庭的戰役,命衛青指揮四將軍共10餘萬騎。這時的衛青已是大軍統帥了。他率領大軍進行了一次非常出色的遠程奔襲。
衛青率10餘萬騎兵出塞六七百裏,秘密行軍,動作迅速,做到了完全出敵意外,而且情況摸得很準,猶如從天而降。
到達目的地後,衛青又十分果斷和迅捷地展開兵力,四麵合圍,除匈奴右賢王僅率數百騎得以突圍逃走外,其殘部包括匈奴的小王10餘人,全部被殲。
此役打得幹脆利落,非常出色。此時,衛青的指揮藝術已經成熟,他已經掌握了在沙漠草原地帶的正麵大縱深作戰中,以集團騎兵捕捉和殲滅敵人的要領。
漢武帝聞知捷報,立派使者至前線,授衛青以內朝最高的職位大將軍,諸將皆受大將軍節製。
龍城之戰在漢匈交戰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漢代自漢高祖劉邦登基以來,屢屢受到北方匈奴的掠奪羞辱,如漢高祖“白登七日”之困,呂後受冒頓單於書信之辱,以及匈奴頻頻對漢的邊郡進行劫掠等,可謂漢朝廷的心腹大患。
龍城的勝利打破了自漢初以來“匈奴不可戰勝”的神話,大大鼓舞了漢軍士氣,成為漢匈戰爭的轉折點,為以後漢軍的進一步反擊打下了良好的人心基礎。
公元前123年,衛青率六將軍兩出定襄,襲擊單於本部,未捕捉住匈奴主力,但消滅10000餘匈奴兵。
匈奴單於在漢軍的沉重打擊下,遠走沙漠以北。為了徹底擊潰匈奴主力,漢武帝集中全國的財力、物力,準備發動對匈奴的第三次大戰役。
公元前119年春,漢武帝以14萬匹戰馬及50萬步卒作為後勤補給兵團,令衛青和霍去病各率領50000騎兵,兵分兩路,跨漠長征,出擊匈奴伊稚斜單於。
漢軍原計劃由霍去病先選精兵來攻擊伊稚斜單於主力,衛青打擊左賢王。後從俘獲的匈奴兵口中得知伊稚斜單於的居住地,衛青便親自以精兵奔襲。衛青大軍出塞一千多裏,卻與伊稚斜單於主力遭遇。
衛青率先進入戰場,漢軍的後將軍和左將軍在戰鬥打響後抵達,而前將軍和右將軍因迷路錯過了漠北大戰。因此,在一開始,伊稚斜單於在兵力上也占優。
麵對不利戰局,衛青改變戰法,命部隊用武剛車迅速環結成陣,然後,派5000騎兵配合軍陣,從外圍向敵陣衝鋒。車陣與騎兵相互依托,可戰可守,左右逢源。
匈奴出動10000多騎兵迎戰。伊稚斜單於的意圖十分明顯,那就是憑借人數上的優勢,迅速擊潰當麵之敵。但是,他低估了衛青的戰鬥力,10000匈奴騎兵對漢軍的騎兵五軍陣無可奈何。
激戰到黃昏時,刮起暴風,塵土滾滾,沙礫撲麵,兩方軍隊互相不能見。衛青抓住戰機,派出兩支生力軍,從車陣左右兩翼迂回到匈奴兵背後,包圍了伊稚斜單於的大營。
伊稚斜單於見勢不妙,乘6匹騾馬駕的車和數百隨從突圍逃跑,群龍無首的匈奴軍也隨之潰散逃命。
衛青大軍乘夜挺進。天亮時,漢軍追襲數百千米,直至前進到真顏山趙信城,也就是現在的蒙古烏蘭巴托市西,獲得了匈奴囤積的糧草。漢軍補給整編一日後,勝利班師。
漠北之戰被列入“中國曆史十大戰役”,也是衛青以弱勝強,正奇兼善的代表之作。徹底打垮了匈奴的主力,使之再無能力南下窺視漢朝。自此匈奴逐漸向西北遷徙,出現了“漠南無王庭”的局麵。
這次大戰中,衛青的自信、勇敢、頑強、冷靜以及臨陣應變的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而他創造的騎兵五軍陣則發揮出無比威力。
[旁注]
衛青 (?~公元前106年)。西漢武帝時的大司馬大將軍,諡號為“烈”。戰法革新始破匈奴,七戰七勝,屢見奇功。他為將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苦,威信很高。他逝世後,漢武帝為之起塚如廬山,以示敬重。
霍去病 (公元前140年~公元前117年),名將衛青的外甥。生於西漢時河東郡平陽縣,即今山西省臨汾西南。漢武帝時期大司馬,驃騎將軍,諡號“景桓侯”。霍去病多次率軍與匈奴交戰,在他的帶領下,匈奴被漢軍殺得節節敗退,霍去病也留下了“封狼居胥”的佳話。
伊稚斜單於 匈奴的單於,軍臣單於的弟弟,軍臣單於死後,他打敗了王位繼承人、軍臣單於的兒子於單,奪取了王位。後來於單向漢朝廷投降,被封涉安侯,數月而死。
李廣 (?~公元前119年),生於隴西成紀,即今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西漢時期名將,驍騎將軍。曆經漢文帝、漢景帝和漢武帝三朝。在抗擊匈奴的戰爭中,深入敵後,巧妙周旋,堪稱孤膽英雄。匈奴畏服,稱之為“漢之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
右賢王 匈奴設置的官職名,與左賢王相對。匈奴以左為尊,所以左賢王的地位僅次於單於,在右部諸王侯中地位最高。左賢王一般是單於的候補人選,因此常常由單於矚意的兒子擔任。 時期不同,人也就不同,也就是有很多人當過左賢王。
王庭 是封建社會少數民族的統轄中心。該稱謂直至夏、遼等仍在沿用。西漢的“王庭”指的是龍城。龍城指匈奴祭祀天地、祖先、鬼神的地方,是匈奴的政治中心地,在現今的齊齊哈爾。“龍城飛將”並不止一人,實指衛青李廣,更多的是借代眾多漢朝抗匈名將。
白登七日 是指公元前200年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於白登山的事件。當時漢高祖親率32萬大軍,出征匈奴,冒頓單於在白登山設下埋伏,將漢高祖的兵馬圍困在白登山七天七夜。後來漢高祖采用陳平之計賄賂匈奴皇後,才得以脫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