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代陣法——奇正之變2(3 / 3)

踏白軍 我國唐宋時期的偵察兵叫“踏白”,擔任偵察的部隊叫“踏白軍”。這種偵察部隊的建製可大可小。宋代嶽飛的踏白軍參加者的是一些精明強悍、智勇雙全的人,任務之一是搜索探路,防止敵人設伏。

遊奕軍 遊奕也稱“遊弋”,意為無目標地巡遊,以監視某些可能發生的事情出現。古時遊奕用於軍事方麵。嶽飛所率的部隊,就包括了前軍、後軍、左軍、右軍、中軍、遊奕軍、踏白軍、選鋒軍、勝捷軍、破敵軍、水軍和背嵬軍等12個軍。

[閱讀鏈接]

傳說嶽飛出生時,在他家房頂上有大鳥飛叫著,他的父母希望他將來能像大鳥一樣展翅高飛,鵬程萬裏,所以給他取名叫嶽飛,字鵬舉。

嶽飛年少時就苦練本領,武藝高強,可以左右開弓而且百發百中。他還創造了宋代一箭三石的騎射最高紀錄。

據《說嶽全傳》記載,嶽飛的母親曾在嶽飛背上刺下了“精忠報國”4字,激勵他忠勇報國,而這4字成了嶽飛一生所遵循的原則。在後來的抗金作戰中,他以散星陣法大破金軍拐子馬,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明代創設的鴛鴦陣

鴛鴦陣是把士兵分為3隊,當敵人進至100米時,第一隊士兵發射火器;當敵人進至60米時,第二隊士兵發射弩箭;當敵人進至10米時,第三隊士兵用刀矛向敵人衝殺。

鴛鴦陣同古代的陣法相比,有了一些變化,這些變化,反映了我國作戰陣法從傳統的方陣向多兵種的集團陣法演變的過程。因此,具有一定的變化性。

鴛鴦陣是明代將領戚繼光為抗擊倭寇而創設的一種陣法。戚繼光是明代抗倭名將,民族英雄,傑出軍事家。他在25歲時被提升為署都指揮僉事,負責山東全省沿海防禦倭寇,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戚繼光是卓越的軍事家,他不僅能夠指揮打仗,而且在練兵、布陣、製造武器等各方麵都有獨到的創建。他對整個抗倭事業有長遠的計劃。

有一次,800多名倭寇侵入浙江沿海的龍山所,戚繼光親自率軍迎擊。但是由於明軍老弱怯戰,接戰沒幾個回合,便已顯現出潰敗的跡象。在這危急關頭,戚繼光一馬當先,衝至陣前,連發幾箭,將倭寇的幾個頭目射倒。倭寇見明軍統帥如此英勇,便倉皇逃竄。

戚繼光覺得軍隊素質是製勝要務。為了組建一支有組織、有紀律、英勇善戰的軍隊,1559年,他親自到浙江義烏招募農民礦工,編練新軍。

這支軍隊不僅作戰勇敢,而且紀律嚴明,從不敢亂民擾民。當地的人都親切地稱呼這支紀律嚴明、能征善戰的隊伍為“戚家軍”。戚繼光依靠這支能征善戰、紀律嚴明的軍隊,在抗倭的鬥爭中取得了一係列的勝利。

天皇皇,地皇皇,莫驚我家小兒郎。

倭寇來,不要慌,我有戚爺會抵擋。

這是在我國東南沿海一帶廣為流傳的一首民謠,謠中的戚爺指的是明代著名抗倭名將、民族英雄戚繼光。

戚繼光帶領這支部隊來到福建,福建是倭寇的主要活動地區,他這次來這兒就是要大打一場,狠狠打擊倭寇的囂張氣焰。來福建之前,戚繼光就製訂了詳細的作戰方案。到福建後,他馬上開始了緊張的大練兵。

這天一大早,戚繼光傳令把軍中年輕、行動敏捷的士兵集合起來,每人發給一隻藤牌。士兵們拿在手裏一看,原來是直徑兩尺多,周圍邊緣稍微高一些的藤條編的盾牌。

接著,戚繼光又把長得高大強壯的士兵集合起來,每人發給一隻木頭製成的長兩尺,寬一尺的長形盾牌。

這些士兵的家庭都飽嚐倭寇的殘害,個個憋著一口氣投奔戚將軍,準備在戰場上大顯身手。沒想到每人隻發給一隻盾牌,想象中的刀、槍等兵器根本沒讓摸。很多人泄氣地嘀咕著,同時漫不經心地提著盾牌。

戚繼光來到他們麵前,似乎看透了大家的心思,語重心長地說:“你們不要小看這些盾牌,我還要依靠你們拿著它去發揮特殊的作用。等真正打起來就明白了,你們的任務最艱巨。”

隨後,戚繼光集合起來士兵,又每人發了一把竹竿做成的東西。這是一支3米多長的粗大竹子,前端保留著枝枝杈杈,最前頭插著一尺長的鋼刀。士兵們拿著這個東西左看右看,誰也沒見過這種新式兵器。

戚繼光的副帥說:“這叫‘狼筅’,是戚將軍親手設計的。”

其他的士兵也都領到了長槍和大刀。

練兵開始了,戚繼光威風凜凜地站在高台上,舉著一麵令旗。在令旗的指揮下,副帥們把執各類兵器的士兵排成幾路縱隊,形成一個完整的方陣:最前麵的是拿盾牌的士兵們,藤牌和長木牌交錯排列;盾牌手的後麵是持“狼筅”的士兵;再後麵是持長槍的士兵;整個方陣的最後是大刀兵。

戚繼光精神抖擻,大聲告訴大家說:“你們現在排列的是我新設計出來的陣法,叫‘鴛鴦陣’。盾牌手在前掩護大軍前進,也就是負責開辟道路。狼筅手、長槍手、大刀手緊跟在後,互相配合,以長補短,以短救長。槍盾結合在一起,就能發揮極大威力!”

經過一番艱苦、嚴格的訓練,真正打仗的那天終於到了。

1561年,倭寇大舉侵犯台州。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在“隆隆”的戰鼓聲中,排成鴛鴦陣衝向敵營。

倭寇射出幾千隻箭,在鴛鴦陣排成牆一般的盾牌掩護下,箭起不到應有的作用,鴛鴦陣中的士兵仍在呐喊著前進。倭寇從來沒見過這樣的陣勢,揮舞著刀槍往上衝。盾牌牆又一次阻擋了敵軍的刀槍。

在混戰中,倭寇長刀雖鋒利,卻砍不斷軟枝,竹節層層深,能擋住長槍刺入,狼筅兵在前衝陣,長槍兵緊隨左右,大刀接應於後,殺得倭寇死傷無數。戚家軍勢如破竹,殺向敵營,直搗倭寇的巢穴。

戚繼光率領所部九戰九勝,取得舉世聞名的台州大捷。倭寇們心驚膽戰,給戚繼光取了個名字叫“戚老虎”。

從此以後,戚繼光帶領戚家軍在東南沿海抗倭,威震我國海疆,倭寇望風而逃,危害已久的倭患終被蕩平。

鴛鴦陣在古代戰爭中,成功地把具有防禦功能的盾牌作為進攻的先鋒,為它增添了異彩。在東南沿海的抗倭戰爭中,戚繼光和戚家軍成為名垂千古的民族英雄。

戚繼光所創造的“鴛鴦陣”也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戰術理論遺產。

[旁注]

戚繼光 (1528年~1588年),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山東省登州人,祖籍安徽省定遠。明代著名抗倭將領、軍事家。率軍之日於浙、閩、粵沿海諸地抗擊來犯倭寇,曆10餘年,終於掃平倭寇之患,被譽為民族英雄,卒諡“武毅”。世人稱其帶領的軍隊為“戚家軍”。

龍山所 位於今浙江省舟山縣境內,這裏的龍山所城是明代為防禦倭寇侵擾而構築的海防工事之一,是抗倭名將戚繼光報國殺敵、屢建奇功的地方。龍山所城因為與戚繼光的名字連在一起而彪炳千古。

狼筅兵 明代倭寇侵犯我國東南沿海,戚繼光為此專門組織並訓練了狼筅兵。他們手執狼筅作戰,技擊方法主要有攔、挑、架、叉、構、掛、纏、鏟、鏜等,是戚繼光鴛鴦陣的軸心部隊。

[閱讀鏈接]

有一次,戚繼光率軍在台州府圍剿倭寇,有一股殘敵想逃掉,戚繼光就命自己的兒子戚印前去伏擊,並讓他佯裝失敗,將敵人誘至預定地點,以便一舉殲滅。違反軍令者要按軍法處置。

戚印在常風嶺接敵後隻顧奮勇殺敵,竟然忘記了父親臨行前的命令,霎時間就將敵人全殲在山道之上。

戚印率軍回營,本以為殺敵有功,會受到嘉獎,但戚繼光卻說他違反軍紀,應以軍法處置。諸將雖然苦苦求情,最終還是執行了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