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代陣法——奇正之變1
東方的戰陣起源於我國。這部分內容介紹了魚鱗陣、八卦陣、十麵埋伏陣、騎兵五軍陣、散星陣和鴛鴦陣。了解這些陣法,可以感受我國古代陣法奧妙無窮的奇正之變。
我國曆史上的戰陣,其功能是進攻和防守。戰陣的攻守操練,是古代治軍的重要方麵。一支訓練有素的軍隊的標誌就是陣形熟練。通過攻守操練,教給士卒進退的規矩、聚散的法度,使他們熟悉各種信號和口令,在戰鬥時做到令行禁止,協調一致,隻有這樣,才能成為真正的精兵勁旅。
春秋時期的魚鱗陣
魚鱗陣是分層次用兵的一種戰鬥隊形,因形似魚鱗而得名。一般分成三五個層次,前麵兵力比較少,後麵的兵力越往後麵越大,逐步排成三五層的兵力,實施分層次攻擊。
在魚鱗陣中,大將位於陣形中後,主要兵力在朝廷集結,分作若幹魚鱗狀的小方陣,按梯次配置,前端微凸,屬於進攻陣形。其戰術思想是朝廷突破,集中兵力對敵陣朝廷發起猛攻。可謂是直搗心髒,攻勢淩厲。
魚鱗陣法的創造者是春秋時期鄭國國君鄭莊公,名字叫姬寤生,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統帥。他一生功業輝煌,在位期間,分別擊敗過周、虢、衛、蔡、陳聯軍及宋、陳、蔡、衛、魯等國聯軍。攻必克,戰必勝,可謂戰績顯赫。被稱為“春秋小霸”。
鄭莊公是鄭武公姬掘突的長子。鄭武公娶申侯女武薑為妻。傳說武薑在夢中生下了姬寤生,因此取名寤生。由於生姬寤生時難產,所以武薑不喜歡。
後來武薑生少子段時很容易,武薑十分喜歡。鄭武公病危時,武薑想立段為太子,鄭武公不同意,而是立姬寤生為太子。
公元前774年,鄭武公去世,太子姬寤生繼位,這就是鄭莊公。
鄭莊公繼位後,憑借國力強盛,身為周室權臣的條件,竭力擴充領地,侵伐諸侯:拉攏齊、魯兩國,打擊和削弱衛、宋、陳、蔡四國,並滅亡了許國,成就了“春秋小霸”的局麵。
此時,周王室的是周平王姬宜臼在位,他就對鄭莊公的勢力十分擔憂,決定分其權給虢公忌父,鄭莊公得知後怨恨周平王。為了緩和雙方矛盾,周平王的兒子姬狐與鄭莊公的兒子公子忽互換作為人質。
周桓王姬林繼位後,欲將朝政大權交予虢公林父,鄭莊公得知後,派兵奪取周王室的秋收果實,致使周、鄭矛盾更加尖銳。周桓王便任命虢公林父為右卿士,以分鄭莊公之權。隨後,周桓王又免去鄭莊公左卿士職務,鄭莊公遂拒絕朝覲周桓王。
公元前707年秋,周桓王為維護王室尊嚴,親率王師並征調陳、蔡、衛三國之軍聯合攻鄭,鄭莊公則率軍迎戰周聯軍於繻葛。
針對周聯軍的布陣形勢和特點,鄭莊公令大夫曼伯率一軍為右側方陣,大夫祭足率一軍為左側方陣,分別進攻周軍的左翼和右翼;大夫原繁、高渠彌合率一軍為中軍,隨鄭莊公配置於兩側方陣中間稍後,相機出擊。
在此戰中,鄭莊公一改傳統的車戰戰鬥隊形,將通常配置於戰車之後的隸屬徒兵,以5人為單位,分散配置於每乘戰車的左、右、後方,填補車與車間的空隙,形成徒兵與戰車相互掩護,密切協同、攻防自如的戰陣,謂之“魚麗之陣”,也就是後來有名的魚鱗陣法。
戰爭開始後,鄭莊公在中軍號令左、右兩方陣同時出擊,向周軍兩翼配屬的陳、蔡、衛軍發起猛攻。
陳軍一觸即潰,蔡、衛軍迅速敗退,兩翼周軍為潰兵所擾,陣勢大亂,紛紛潰敗。
此時,鄭左、右兩方陣對孤立無援並已開始動搖的周中軍實施鉗擊,鄭莊公乘勢將鄭中軍投入戰鬥。
周中軍遭鄭三軍合力攻擊而大敗,周桓王的肩膀中祝聃之箭負傷,引軍而退。
鄭莊公考慮到周桓王貴為天子,下令禁止祝聃追擊,並於當晚派祭足為使者赴周軍慰問周桓王及其將領,以示與王室和好之意。
經過繻葛之戰,鄭莊公的圖霸事業達到了頂峰。而魚鱗陣法的出現,使我國古代車陣戰法逐漸趨向嚴密、靈活,有力地推動了古代戰術的革新和演進。
自從鄭莊公用魚鱗陣法戰敗周桓王後,這一車陣戰法在此後的戰國時期,楚漢爭霸過程中,三國時期,每用不爽,屢建奇功,無人能破。而將這一陣法運用得最好的戰例,當屬秦趙長平之戰。
在秦兵馬俑第二個俑坑的騎兵部隊旁邊,考古人員發現了大量戰車的殘跡。但當探測結果全部出來的時候,專家們卻頗感意外。
在秦的時代,車步配合是最典型的作戰方式。在龐大的戰車後麵,總有步兵跟隨,進攻時車步總是一齊向前推進。車弛卒奔的作戰方式曾經風行了1000多年。
但是,這兒的探測結果卻完全不同。在厚厚的黃土下,埋著一支純粹由64輛戰車組成的部隊。這些戰車車體窄小,仍舊由4匹馬拉動。可以推想,由於沒有步兵跟隨,他們完全可以跟上騎兵的速度。戰車上的士兵配備著戈、矛等刺殺兵器,正好彌補騎兵無法近身攻擊的缺憾。
一些專家認為,襲擊被困趙軍的輕兵,應該就是這種獨立的戰車,把趙軍一分為二的25000名奇兵,很可能就有這種獨立的戰車部隊。
當時,趙軍主力在長平被圍的消息傳到了鹹陽,忐忑不安的秦昭王喜出望外,他立即親自趕赴前線,把15歲以上的男子全部征召,組成了一支大軍。
這支臨時拚湊的秦軍從戰場的兩翼,直至插到趙軍大本營背後,徹底切斷了全部趙軍的後路。趙軍統帥趙括終於意識到,形勢已經極度危險,他把部隊分為4隊,拚死突圍。
司馬遷在《史記》中沒有提趙括是從哪個方向突圍的,合乎邏輯的推測應該是向趙軍的大本營方向。如果真是這樣的話,趙軍必須闖過一關,就是那25000名奇兵,正是他們,關閉了趙括與大本營守軍會合的鐵門。
可以想象,在整個包圍圈上,這裏曾經發生過最為慘烈的戰鬥。這“絕趙軍後”的秦軍部隊,如果沒能頂住趙軍的拚死突圍,這場戰爭的結局或許會改寫。此時,除了士兵的勇敢,沒有什麼比精心組織的軍陣更有效了。
在這個凝固的地下軍團,6000多個兵馬俑組成了一個活生生的秦軍軍陣。排列在軍陣最前麵的是3排弩兵,他們是整個軍陣的前鋒。在軍陣的最後麵也有3排弩兵,至今還埋在地下,他們是整個軍陣的後衛。
軍陣的最後邊有3列橫隊,其中有一列是麵朝後的,之所以這樣布置,是為了防止敵人從背後襲擊。
在軍陣的右翼,有兩列士兵,一列朝前,另外一列麵牆而立。在左翼,也有一列士兵麵目向外,虎視眈眈。這樣布置是提防大軍的左右兩側遭到敵人的突然襲擊。這些麵壁的士兵正是整個軍團兩翼的護衛隊。
有前鋒,有後衛,有兩翼,在這四麵的圍繞之下,中間是個龐大的軍陣的主體。這是由38路縱隊組成的主力部隊,步兵和戰車相間交錯,浩浩蕩蕩、氣勢磅礴。
它是個屯聚的陣勢,它沒張開,兵書上曾經講了,說這個堅若磐石的陣勢一旦展開,如萬弧挺刃,像刀一樣一下擴挺開來。
這是古代戰爭史上極其經典的魚鱗陣範例,它進可以攻,無堅不摧;退可以守,固若金湯。趙國是戰國後期實力僅次於秦國的國家,但在這樣的軍陣前,趙軍也難逃厄運。
[旁注]
武薑 我國古代西周末年申國之君申侯的女兒,春秋鄭武公掘突的夫人。“武”鄭武公的諡號,薑是她娘家的姓。鄭莊公生母。曾因參與共叔段叛亂而被鄭莊公軟禁。後來母子和好。
周桓王姬林 (?~公元前697年),西周國君。即位之後,為了壓製鄭莊公的權利,周鄭交惡,最後雙方在繻葛開戰,鄭國將領祝聃射中姬林左肩,周天子的權威於是蕩然無存。
祝聃 春秋時期鄭國一位大將,曾射周桓王肩,讓周天子的威信掃地。祝聃因射傷周天子而不被鄭莊公封賞,內心憤恨,疽發於背而死。鄭莊公命厚葬之。
趙括 (?~公元前259年),戰國時期趙國人,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之子。熟讀兵書,但不曉活用。於長平之戰後期代替廉頗擔任趙軍主帥,由於指揮錯誤而使得趙軍全軍覆沒,自己也衝鋒戰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