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敵利器——曆代兵器2
明代高度發展的火器
我國古代對火器的研究相當出色,很早就開始了用火藥來製造縱火器具,比如利用火藥進行燃燒、爆炸或發射彈丸等。這就是火藥兵器,簡稱“火器”。
在我國,火器的使用從北宋開始,至明代傳統火器發展的最高峰,在這近7個世紀的期間裏,隨著火藥性能的提高和新技術的應用,新的威力更大的火器不斷問世,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和才智。
火器源於火藥,火藥是人類掌握的第一種爆炸物。火藥起源於古代的煉丹術,它的發明首先要歸功於我國古代的煉丹家們。“火”與“藥”本不相幹,是古代的煉丹家們對“長生不老”的追求,最終孕育了火藥的誕生。火藥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要貢獻。
自從火藥誕生以後,人們就開始逐漸把它應用於武器製造中。比如唐末宋初發明的火藥箭是我國火藥應用於武器的早期形式。
北宋初年的《武經總要》記載有北宋士兵出身的軍官唐福,製造出火箭、火球、火蒺藜這三種火器的火藥配方。這是世界曆史上最早冠以火藥名稱並直接應用於實戰的武器。
北宋時,還有專門機構管理火藥生產。宋敏求《東京記》記載的汴京的“火藥作”,就是火藥製造工場。
由於戰爭頻繁,火藥技術不斷改進,火藥兵器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宋金戰爭中出現了鐵火炮等爆炸性火器和火筒等管形火器。
1126年金人攻打宋都,夜發“霹靂炮”,而宋代守將李綱也以炮對炮,使用一種名為“震天雷”的鐵皮火炮。有人曾這樣說:“人類第一批炸藥的試驗場,就是宋金交戰的中原大地。”
宋代初期雖已掌握了火藥的生產技術,生產了性質不同的火藥兵器,但仍屬火器製造的初級階段。至明代,才出現了我國傳統火器發展的最高峰。明代火器不僅種類多,而且質量不斷提高。
元末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在重新統一全國的戰爭中,較多地使用了火銃作戰,不但用於陸戰攻堅,也用於水戰之中。通過實戰應用,對火銃的結構和性能有了新的認識和改進,至開國之初,銅火銃的製造達到了鼎盛時期,結構更趨合理,形成了比較規範的形製,數量也大大提高。
從北京、河北、內蒙古、山西等地出土的洪武年間製造的銅火銃看,明代火器大致是前有細長的直體銃管,管口沿外加一道口箍,後接橢圓球狀藥室。
藥室後為銃尾,向後開有安柄的銎孔,銎孔外口較粗,內底較細,銎口沿外也加一道口箍。另在藥室前側加兩道,後加一道加固箍。
河北省赤城縣發現的1372年造的火銃,銃身長0.44米,口內徑0.02米,外徑0.02米。銃身刻銘文“驍騎右衛,勝字肆佰壹號長銃,簡重貳斤拾貳兩。洪武五年八月吉日寶源造。”
將它與內蒙古托克托縣黑城古遺址發現的3件有洪武紀年銘的火銃相比,可以看出它們的外形、結構和尺寸都大致相同。
托克托古城遺址出土的一號銃為1379年造,全長四0.44米,口內徑0.02米,為袁州衛軍器局造;二號銃為1377年造,長0.44米,口內徑0.02米,鳳陽行府造;三號銃長0.43米,口內徑0.02米,也是1377年鳳陽行府造。
以上4件洪武火銃鑄造地點雖不在一處,但形製、結構基本相同,說明當時各地銅銃的製造已相當規範化。
明洪武年間還有一類口徑、體積都較大的火銃,也稱“碗口銃”。現藏於北京軍事博物館的一件碗口銃,為1372年鑄造,全長0.36米,口徑0.01米,重15.7千克,銃身銘文“水軍左衛,進字四十二號,大碗口筒,重二十六斤,洪武五年十二月吉日,寶源局造。”這件火器碗口呈弧曲狀,銃管較粗,藥室很大。
山東地區發現的洪武年鑄造的同類火銃,形狀相同,唯口徑更大,接近0.15米。口徑增大,銃筒加粗而且藥室加大,使明代的大碗口銃較以前同類銃裝藥量更大,裝彈量和射程也相應增大,因此威力也更強了。
1368年,火銃由各衛所製造,如上述數件火銃,就包括袁州衛軍器局造和風陽行府造等。至明成祖朱棣稱帝後,為加強朝廷集權和對武備的控製,將火銃重新改由朝廷統一監製。
明成祖時期的火銃製造數量和品種都較洪武時有了更大的增長,並提高了質量,改進了結構,使之更利於實戰。
從1368年開始終明一代,軍隊普遍裝備和使用各式火銃。據史書記載,1380年規定,在各地衛所駐軍中,按編製總數的10%裝備火銃。
1393年規定,在水軍每艘海運船上裝備碗口銃4門、火槍20支、火攻箭和神機箭20支。明成祖時,更創立了專習槍炮的神機營,成為我國最早專用火器的新兵種。
明代各地的城關和要隘,也逐步配備了火銃。1387年,在雲南的金齒、楚雄、品甸和瀾滄江中道駐軍,也配備了火銃加強守備。
1412年和1422年,明成祖令北京北部的開平、宣府、大同等處城池要塞架設炮架,備以火銃。至嘉靖年間,北方長城沿線要隘,幾乎全部構築了安置盞口銃和碗口銃的防禦設施。
火銃的大量使用,標誌著明代火器的威力已發展到一個較高的水平。但是,火銃也還存在著裝填費時,發射速度慢,射擊不準確等明顯的缺陷,因此隻能部分取代冷兵器。而在明代軍隊的全部裝備中,冷兵器仍占有重要的地位。
16世紀初,西方先進的火器製造技術開始傳入我國,進一步推動了明代火器的發展。尤以佛郎機、紅夷炮、鳥銃等影響最大。
“佛郎機”本是明代對葡萄牙、西班牙等國人的統稱。
1521年,白沙巡撫何儒從來華的葡萄牙船上看到一種火炮,與明軍火炮相比,具有裝填彈藥方便、發射速度快和裝有瞄準具等優點,便組織船上我國籍槍炮匠上岸仿造,取名“佛郎機”。
紅夷大炮號稱“將軍炮”,明末引進西方技術製造,帶有炮耳和瞄準具,可以調節射程,炮身壽命長,大型者重1600千克,射程可以達到1900米,應該是這一類武器的極限了
明代大將軍炮在鑄造時,通過增加箍來防止炸膛。1626年袁崇煥使用這種火炮打敗後金,取得了寧遠之戰的勝利,努爾哈赤也被紅夷大炮擊傷。
鳥銃是明代對新式火繩槍的稱呼,因為槍口大小如鳥嘴,故稱為“鳥銃”,又稱“鳥嘴銃”。清代改稱“鳥槍”。
據記載,1558年,明朝廷一次就造鳥銃10000支。而且,明代的鳥銃又有許多自己的創新。
在當時,傑出的火器研製家趙士楨,經過潛心研製,設計和試製了多種鳥銃,有嚕密銃、翼虎銃、三長銃、掣電銃、迅雷銃、鷹揚銃、震疊銃、奇勝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