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敵利器——曆代兵器2(3 / 3)

在使用中,將旗卷起表示無敵人,開旗則敵人來;旗杆平伸則敵人近,旗杆垂直則敵到;敵人退卻將旗杆慢慢舉起,敵人已退走又將旗卷起。

望樓車,車底有輪可來回推動;豎杆上有腳踏橛,可供哨兵上下攀登;豎杆旁用粗繩索斜拉固定;望樓本身下裝轉軸,可四麵旋轉觀察。

這種望樓車比巢車高大,觀察視野開闊。後來隨著觀察器材的不斷改進,置有固定的瞭望塔,觀察敵情。

轒讟車也是一種古代攻城戰的重要的工具,用以掩蔽攻城人員掘城牆、挖地道時免遭敵人矢石、縱火、木檑傷害。

轒讟車是一種攻城作業車,車下有四輪,車上設一屋頂形木架,蒙有生牛皮,外塗泥漿,人員在其掩蔽下作業,也可用它運土填溝等。

攻城作業車種類很多,還有一種平頂木牛車,但車頂是平的,石塊落下容易破壞車棚,因此南北朝時,改為等邊三角形車頂,改名“尖頭木驢車”。這種車可以更有效地避免敵人石矢的破壞。

為了掩護攻城人員運土和輸送器材,宋代出現了一種組合式攻城作業車,叫“頭車”。這種車搭掛戰棚,前麵還有擋箭用的屏風牌,是將戰車、戰棚等組合在一起的攻城作業係列車。

頭車長寬各7尺,高七八尺,車頂用兩層皮笆中間夾一尺多厚的幹草掩蓋,以防敵人炮石破壞。車頂朝廷有一方孔,供車內人員上下,車頂前麵有一天窗,窗前設一屏風牌,以供觀察和射箭之用;車兩則懸掛皮牌,外麵塗上泥漿,防止敵人縱火焚燒。

“戰棚”接在“頭車”後麵,其形製與頭車略同。在戰棚後方敵人矢石所不能及的地方,設一機關,用大繩和戰棚相連,以絞動頭車和戰棚。在頭車前麵,有時設一屏風牌,上麵開有箭窗,擋牌兩側有側板和掩手,外蒙生牛皮。

使用頭車攻城時,將屏風牌、頭車和戰棚連在一起,推至城腳下,然後去掉屏風牌,使頭車和城牆密接,人員在頭車掩護下挖掘地道。戰棚在頭車和找車之間,用絞車絞動使其往返運土。

這種將戰車、戰棚等組合一體的攻城作業車,是宋代軍事工程師的一大創舉。

臨衝呂公車是古代一種巨型攻城戰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戰車。車身高數丈,長數十丈,車內分上下5層,每層有梯子可供上下,車中可載幾百名武士,配有機弩毒矢、槍戟刀矛等兵器和破壞城牆設施的器械。

進攻時,眾人將車推到城腳,車頂可與城牆齊,兵士們通過天橋衝到城上與敵人拚殺,車下麵用撞木等工具破壞城牆。

這種龐然大物似的兵車在戰鬥中並不常見,它形體笨重,受地形限製,很難發揮威力,但它的突然出現,往往對守城兵士有一種巨大的威懾力,從而亂其陣腳。

除以上所述的攻城器械以外,還有其他一些用來破壞城牆、城門的器械,如搭車、鉤撞車、火車、鵝鶻車等。在古代攻城戰役中,大多是各種攻城器械並用,各顯其能。

我國古代的守城器械,包括防禦敵人爬城,防禦敵破壞城門、城牆,以及防禦敵人挖掘地道等類。其主要器械有:撞車、叉竿、飛鉤、夜叉擂、地聽、礌石和滾木等。

撞車是用來撞擊雲梯的一種工具。在車架上係一根撞杆,杆的前端鑲上鐵葉,當敵的雲梯靠近城牆時,推動撞杆將其撞毀或撞倒。

1134年,宋金在仙人關大戰時,金人用雲梯攻擊金軍壘壁,宋軍楊政用撞杆擊毀金人的雲梯,迫使敵兵敗退。

叉竿又叫“抵篙叉竿”,這種工具既可抵禦敵人利用飛梯爬城,又可用來擊殺爬城之敵。當敵人飛梯靠近城牆時,利用叉竿前端的橫刃抵住飛梯並將其推倒,或等敵人爬至半牆腰時,用叉竿向下順梯用力推剁,竿前的橫刃足可斷敵手臂。

飛鉤又叫“鐵鴟腳”,其形如錨,有4個尖銳的爪鉤,用鐵鏈係之,再續接繩索。待敵兵附在城腳下,準備登梯攀城時,出其不意,猛投敵群中,一次可鉤殺數人。

夜叉擂又名“留客住”。這種武器是用直徑一尺,長一丈多的濕榆木為滾柱,周圍密釘“逆須釘”,釘頭露出木麵5寸,滾木兩端安設直徑兩尺的輪子,係以鐵索,連接在絞車上。當敵兵聚集城腳時,投入敵群中,絞動絞車,可起到碾壓敵人的作用。

地聽是一種聽察敵人挖掘地道的偵察工具。最早應用於戰國時期的城防戰中。《墨子·備穴篇》記載,當守城者發現敵軍開掘地道,從地下進攻時,立即在城內牆腳下深井中放置一口特製的薄缸,缸口蒙一層薄牛皮,令聽力聰敏的人伏在缸上,監聽敵方動靜。

這種探測方法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因為敵方開鑿地道的聲響從地下傳播的速度快,聲波衰減小,容易與缸體產生共振,可據此探沿敵所在方位及距離遠近。據說可以在離城五百步內聽到敵人挖掘地道的聲音。

礌石和滾木是守城用的石塊和圓木。在古代戰爭中,城牆上通常備有一些普通的石塊、圓木,在敵兵攀登城牆時,拋擲下去擊打敵人,這些石塊和圓木又被稱為“擂石”、“滾木”。

除了以上這些守城器械外。還有木女頭、塞門刀車等,用來阻塞被敵人破壞了的城牆和城門。

長期的攻守博弈,讓我國古代的城池充滿了智慧。明代後期,由於槍炮等火器在攻守城戰中的大量使用,上述許多笨重的攻守城器械便逐漸在戰場上消失了。

[旁注]

魯班 真實姓名古籍記載有公輸班、公輸盤及公輸般等,也有尊稱公輸子。春秋末葉著名工匠。由於在我國流傳著許多他對建築及木工等行業貢獻的傳說,認為是他設計的工具及建造法則被沿用至今,所以魯班被後世奉為工匠祖師。

曾公亮 (998年~1078年)。北宋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軍火家、思想家。封兗國公,魯國公,卒贈太師、中書令,配享英宗廟廷,賜諡宣靖。曾公亮與丁度承旨編撰《武經總要》,為我國古代第一部官方編纂的軍事科學百科全書。

楊政 (1098年~1157年)。南宋抗金名將。他戎馬一生,抗金保宋,浴血苦戰,屢敗金兵,為保衛南宋和東南地區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作出了重大貢獻。

[閱讀鏈接]

1621年,明熹宗派朱燮元守備成都,平息四川永寧宣撫使奢崇明的叛亂。

有一天,城外忽然喊聲大起,守軍發現遠處一個龐然大物,在許多牛的拉扯中向城邊接近,車頂上一人披發仗劍,裝神弄鬼,車中數百名武士,張強弩待發,車兩翼有雲樓,可俯瞰城中。

戰車趨近時,霎時毒矢飛出,城上守兵驚慌失措。朱燮元沉著地告訴官兵這就是呂公車,並令架設巨型石炮,以千釣石彈轟擊車體,又用大炮擊牛,牛回身奔跑,呂公車頓時亂了陣腳,自顧不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