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嚕密銃在尾部裝有刀刃,在敵人逼近時可作斬馬刀使用;震疊銃為雙管火繩槍,與敵人作戰時能連續發射兩次,給敵人以重大殺傷;迅雷銃更是有5支槍管,共用一個槍機,輪流發射。
明朝嘉靖後期還研製了一種“連子銃”,它的銃身用銅鐵製造,尾部安木柄,銃膛後部裝填火藥,火藥事先裝在一節一節的小紙筒中。
底部都用紙相隔,中通一孔,插一根火藥線,藥線相互連接。每節火藥發射彈丸一枚,各紙筒自銃底首尾相接。
銃膛中部豎有一個鐵筒,裝滿彈丸,先由第一節火藥發射第一發彈丸,發射完後第二節火藥會自動引燃,同時第二發彈丸可自動落入銃膛,正好被第二節火藥發射出去,如此循環以實現連發。這種連子銃已經具備了全自動槍械的雛形。
明代的爆炸性火器主要有地雷和水雷兩類。地雷一般用陶瓷罐或鐵罐裝上炸藥,再用藥線接上引爆裝置。“萬彈地雷炮”和“伏地衝天雷”是明代著名的地雷。
水雷用木箱或鐵殼密封,浮在水中等敵船靠近,拉動引爆裝置;或計算好藥撚燃盡時間,定時爆炸,攻擊敵船。“水底雷”和“水底龍王炮”是明代著名的水雷。
明代火箭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並廣泛應用於戰場,被稱為“軍中利器”。當時的火箭種類繁多,性能先進,有多火藥筒並列火箭、有翼火箭、多級火箭、多發齊射火箭等。它們是現代火箭的先驅。
我國古代火器尤其是明代火器的發明和應用,是我國古代人民在軍事技術領域取得的最輝煌的成就,它對我國乃至世界軍事發展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不僅使戰爭麵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而且還促進了軍隊編製和裝備的變革。
[旁注]
煉丹術 古代道家或道教徒等以金石類礦物為原料,采用化學方法煉製成自以為令人長生不老而實際上有毒“丹”藥的技術與方法。煉丹術是古代煉製丹藥的一種傳統技術,是近代化學的先驅。
朱元璋 (1328年~1398年),原名朱重八,後取名興宗。濠州鍾離人。明朝開國皇帝,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廟號太祖。他結束了元朝民族等級製度,努力恢複生產,整治貪官,其統治時期被稱為“洪武之治”。
神機營 明代京城禁衛軍中三大營之一,是明代軍隊中專門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隊。神機營擔負著內衛京師,外備征戰的重任,主管操練火器及隨駕護衛馬隊官兵,是朝廷直接指揮的戰略機動部隊。
趙士楨 (約1553年 ~1611年)。明代傑出的火器研製專家。他一生中研製改進了多種火器,而且善書能詩,還著有《神器譜》、《神器雜說》、《神器譜或問》、《防虜車銃議》等關於火器研製開發、使用訓練等方麵的論著,是我國古代科技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
[閱讀鏈接]
明代火器的大發展,朱元璋功不可沒。
朱元璋最早與火器打交道是在南渡長江的前夕,當時還駐軍於江北的和州,多方招攬人才等待時機。
在此期間,有一個名叫焦玉的匠人前來求見,並獻上幾十支“火龍槍”。朱元璋命得力助手徐達在軍中試射,證實這種武器能夠洞穿一層皮革。
朱元璋非常高興,認為擁有此槍取天下就更加容易了。後來,朱元璋還大力扶持和推廣新式火器,使明軍裝備提升到了一個新台階。
古代主要攻守城器械
城自出現以來,一直是國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口密集,地位顯要,是曆代戰爭的必爭之地,所以城池往往是曆代兵家必爭之地。不論大小城市,幾乎都建有堅實的城牆,城外還挖有寬而深的城壕。圍繞著城市的攻與守,曾爆發過許多驚心動魄的戰爭。
城戰是古代戰爭最主要的組成部分。隨著武器的進步,城防設施的不斷完善,攻守城器械也相應發展了起來。而攻城和守城器械的應用,無不是顯示智謀和武力的硬戰。
我國古代的城是封閉式的堡壘,不僅有牢固厚實高大的城牆和嚴密的城門,而且城牆每隔一定距離還修築墩、台樓等設施,城牆外又設城壕、護城河及各種障礙器材。可以說層層設防,森嚴壁壘。
圍繞著攻城與守城,各種攻守器械在實戰中被廣泛應用。
在我國古代,攻城器械包括攀登工具、挖掘工具,以及破壞城牆和城門的工具。漢代以來主要的攻城器械有:飛橋、雲梯、巢車、轒讟車、臨衝呂公車等。
飛橋是保障攻城部隊通過城外護城河的一種器材,又叫“壕橋”。這種飛橋製作簡單,用兩根長圓木,上麵釘上木板,為搬運方便,下麵安上兩個木輪。
如果壕溝較寬,還可將兩個飛橋用轉軸連接起來,成折疊式飛橋。搬運時將一節折放在後麵的橋床上,使用時將前節放下,搭在河溝對岸,就是一座簡易壕橋。
雲梯是一種攀登城牆的工具。一般由車輪、梯身、鉤三部分組成。梯身可以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到城牆壁上。梯頂端有鉤,用來鉤援城緣。梯身下裝有車輪,可以移動。
相傳雲梯是春秋時的巧匠魯班發明的,其實早在夏商周時就有了,當時取名叫“鉤援”。春秋時的魯班加以改進。
唐代的雲梯比戰國時期有了很大改進。雲梯底架以木為床,下置六輪,梯身以一定角度固定裝置於底盤上,並在主梯之外增設了一具可以活動的“副梯”,頂端裝有一對轆轤。登城時,雲梯可以沿城牆壁自由地上下移動,不再需要人抬肩扛。
至宋代,雲梯的結構又有了更大改進。據北宋曾公亮的《武經總要》記載,宋代雲梯的主梯也分為兩段,並采用了折疊式結構,中間以轉軸連接。這種形製有點像當時通行的折疊式飛橋。同時,副梯也出現了多種形式,使登城接敵行動更加簡便迅速。
為保障推梯人的安全,宋代雲梯吸取了唐代雲梯的改進經驗,將雲梯底部設計為四麵有屏蔽的車型,用生牛皮加固外麵,人員在棚內推車接近敵城牆時,可有效地抵禦敵矢石的傷害。
巢車是一種專供觀察敵情用的瞭望車。車底部裝有輪子可以推動,車上用堅木豎起兩根長柱,柱子頂端設一轆轤軸,用繩索係一小板屋於轆轤上。
板屋高3米,四麵開有12個瞭望孔,外麵蒙有生牛皮,以防敵人矢石破壞。屋內可容納兩人,通過轆轤車升高數丈,攻城時可觀察城內敵兵情況。
宋代出現一種將望樓固定在高竿上的“望樓車”。這種車以堅木為竿,高近一米,頂端置板層,內容納一入執白旗瞭望敵人動靜,用簡單的旗語同下麵的將士通報敵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