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敵利器——曆代兵器1(1 / 3)

克敵利器——曆代兵器1

我國古代兵器主要是指軍隊使用的各種兵器。火藥發明以前,軍隊裏使用的兵器為冷兵器;火藥發明以後,出現了火藥製作的兵器為火器。

如果說青銅兵器和鐵兵器的出現,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兵器上邁出的兩大步,那麼,火器的出現就是一場世界性革命。

我國火器從宋代用於戰爭開始,至明代已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我國古代這些神奇的兵器裝備,可以看到我國在世界軍史上曾經創造過燦爛的兵器文明。

夏商周時期青銅兵器

夏代是我國青銅時代的開始,但這一時期青銅兵器的數量不多,主要仍使用石、骨、木製原始兵器。商周時期,兵器和防護裝備的麵貌大為改觀,它們鑄造精美、種類繁多,成了這一時期刀光劍影戰爭奇觀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兵器的水平是與生產技術,尤其是手工業生產技術水平相適應的。大量的考古材料說明,在我國的夏王朝統轄的黃河流域,農業生產工具在製作上比以前有了較大改進,出現了石鐮、蚌鋤、蚌鐮等。

先進生產工具的廣泛使用,不僅使農業生產有了很大進步,同時促進了其他行業的形成。在這之中,夏代的青銅冶煉和青銅器的製作達到了一定的水平,使得當時的兵器也有了新的發展。

從二裏頭遺址出土的情況看,夏代的兵器的種類,除原始社會末期就已出現的刀、匕首、矛頭、錐、戈、鏃、斧、鏟、棒等型製外,還出現了護身的甲和用於作戰的兵車。其中箭頭的數量明顯增多,質料和製作技術有了新的發展。

夏代的箭鏃不僅有石質、骨質和蚌殼質的,而且還有銅質的。在製作上也極精到,有的鏃身斷麵呈三角形,脊和兩翼刻有血漕,銅鏃和製作精良的骨、蚌鏃使得弓箭的威力大大提高。

弓箭殺傷力的增強,必然促進防護具的產生和發展。這就是甲的出現。相傳甲是夏代第七位夏後杼發明的,主要用於防護前胸後背和手臂。

杼是夏王姒少康的兒子,他在協助父親攻滅東夷首領後羿、寒浞勢力時,由於東夷人擅長射箭,弓箭十分厲害,杼的軍隊被善於射箭的東夷人的用弓箭抵擋,遭受損失,無法前進。

退回國都後,杼發明用獸皮製作甲,兵士穿上後,不畏弓箭,能格擋敵人的刀砍箭射,戰鬥力大大增強,東夷人弓箭優勢不複存在。身穿鎧甲的夏人終於滅絕了東夷。

車作為一種作戰用具,在原始社會就已出現,夏代車已被用於作戰。

關於當時戰車的型製,史籍卻沒有詳載,據《管子·形勢篇》記載:“奚仲之為車器也,方、圓、曲、直皆中規矩鉤繩,故相旋相得,用之牢利,成器堅固。”

說明夏禹時製車技術已很高超,至夏代戰車的製作技術又高於夏禹之時,更加牢靠堅固,故能用於作戰。

兵車作為一種新的武器裝備,使兵製和作戰技術發生了新的變化,即出現了新的兵種車兵,以及因兵車作戰的特殊性而產生的車兵戰術。

就總體而言,畢竟夏代的社會生產力還比較低,當時用於裝備軍隊的兵器仍以弓箭和木石製作的兵器為主,即仍處於石兵器占統治地位的時代。甲和兵車雖已出現,但其數量是很有限的。

商周時期,軍隊與戰爭規模擴大,對兵器的數量和質量提出了新的要求,為避免遭到更大殺傷,還開始用青銅製造各種防護裝備。與此同時,商周青銅冶鑄技術的發明和發展,也為製造青銅兵器和青銅防護裝備創造了條件。

商周時期的兵器,按用途可分為遠射兵器、格鬥兵器、護體兵器三類。年代最早的青銅兵器出土於河南偃師二裏頭遺址,為早商遺物,有遠射兵器中的箭鏃和格鬥兵器的戈等。後隨實戰需要,又產生出不同的進攻性兵器。

商周時期兵器的種類大體有鏃、戈、矛、戟、殳、鉞、劍等。

鏃為遠射兵器。商周時已使用了複合弓,並在矢上安裝銅鏃。商代的銅鏃以扁平的凸脊雙翼鏃為基本形態兩翼側刃前聚成鋒向後形成倒刺。

西周時仍使用雙翼鏃但鏃鋒夾角增大倒刺更加尖銳。東周時開始出現錐體三棱形鏃,3條側刃前聚成鋒,提高了穿透力。以後又把鏃鋌改為鐵質,這種鐵鋌銅鏃在戰國晚期的遺址中常有出土。

戈是商周時的主要格鬥兵器,在有鋒刃的“援”後接安的“內”,就是柄,垂直裝,用於橫擊、鉤殺和啄擊。商代的戈有曲內、銎內、直內等式。西周末到春秋時,戈製作工藝上有所改進。

商周戈的長短,與使用的不同有關,一般說來,戰車上用的戈較長,步戰用的戈較短。

矛是格鬥用的長柄刺兵器。商代銅矛一般有中脊,向左右擴展,成帶側刃的扁體矛葉,然後前聚成鋒,矛直通中脊,有的葉下側設穿有的左右兩側設環以縛紮固矜。

西周以後,矛加長,矛葉變窄,通體呈葉狀。至東周末年也與鏃同樣,出現錐體狀的矛,由棱線上伸出的側刃前聚成鋒。

戟是戈和矛相結合而創製的格鬥兵器。以戈為體、矛為刺,兼有橫擊鉤啄和紮刺的性能。最早嚐試將矛和戈用聯裝成一件兵器的例子,見於河北槁城台西的商墓中。

西周時期出現了刺體合鑄的戟,少數以銎納銎,多數采用長胡多穿的形式縛。東周時期刺、體合鑄的戟消失,普遍使用矛狀戟刺和戈狀戟體用聯裝的青銅戟。

殳出現在春秋晚期,是一種棒狀格鬥兵器。在南方江淮流域的楚、蔡等國,在3米多長的八棱形積竹柄頂端,裝有一個青銅殳頭,殳頭刃部一般呈三棱矛狀、鋒利異常,可以刺殺,也可以砸擊。

一些殳在柄上的中前段還套裝有第二個帶刺的銅箍,是一種很有威力的車戰兵器。殳的金屬首多為青銅製,可分有尖鋒的實戰用“銳殳”和無尖鋒的儀仗用“晉殳”兩類。

殳主要用於車戰,在兩軍車馬交錯衝撞時使其分開,故有棱而無刃。鉞是用於劈砍的格鬥兵器。為弧曲闊刃、兩角上翹的斧形。

商周時期多作為統帥權威的象征,如殷墟的婦好墓中出土兩件銅鉞,一件刃寬達0.37米,重達8500克;另一件刃寬0.38米,重9000克。器身均鑄有“婦好”銘文,應是權威的象征。但也可用於刑殺。

劍以前刺為主,也可用側刃劈砍的衛體和格鬥兵器。西周時的銅劍很短,不過二三十厘米,僅能充護體兵器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