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敵利器——曆代兵器1(2 / 3)

東周時銅劍有較大發展,製作精良,長度超過0.5米,劍身修長,有中脊,兩側出刃,刃作兩度弧曲狀,頂端收聚成尖鋒。

最著名的是湖北江陵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踐劍,是東周名劍中的精品。

越王勾踐劍通高0.55米,寬0.046米,柄長0.084米,重875克。劍上用鳥篆銘文刻了8個字,“越王勾踐,自作用劍”。專家通過對劍身8個鳥篆銘文的解讀,證明此劍就是傳說中的越王勾踐劍。

商周青銅兵器除上述幾種外,還有用於防護的銅胄,用於鼓舞陣勢的銅饒等。它們同樣製作工藝精湛,並在實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一時期絢爛奪目的青銅兵器,不僅是我國古代軍事技術的成就,也昭示著商周青銅冶鑄業的輝煌,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物質見證。

[旁注]

二裏頭遺址 位於河南省偃師市翟鎮鎮二裏頭村。考古發掘和研究情況表明,這裏是公元前2000年前半葉我國乃至東亞地區最大的聚落,擁有目前所知我國最早的宮殿建築群、青銅禮器群及青銅冶鑄作坊,是迄今為止可確認的我國最早的王國都城遺址。

姒少康 夏代君主。姒少康的伯祖夏王姒太康在東夷有窮氏首領後羿叛亂下失國,姒少康的父親姒相被寒促殺死,姒少康是姒相的遺腹子。姒少康長大後誌在複國,後在同姓部落斟灌氏與斟鄩氏的幫助下,奪回夏王朝的政權。史稱“少康中興”。

夏禹 (?~公元前1978年),尊稱為大禹,也稱帝禹,為夏後氏首領、夏代第一任君王。他是我國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是治理了滔天洪水。傳說他曾經劃定我國古代的國土為“九州”。

婦好 商王武丁的妻子,我國曆史上能從甲骨文上查知的第一位女性軍事統帥。武丁十分喜歡她,她去世後武丁悲痛不已,追諡曰“辛”,商代的後人們尊稱她為“母辛”、“後母辛”。婦好墓於1976年於河南省安陽殷墟發現。

勾踐 (約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5年),姓姒,名勾踐,又名菼執。春秋末越國國君,公元前496年至公元前465年在位。勾踐曾敗於吳,屈服求和,後來臥薪嚐膽,發憤圖強,終於在公元前473年滅吳。後來楚國成為強國。

鳥篆 篆書的一種,筆畫由鳥形替代,不僅裝飾風格獨特,更有深刻的象征意義。以飛鳥入書表達了我國古人所推崇的一種為人之道,候鳥守冬去春來之信,“信”是鳥篆的意義所在。鳥不僅代表守信的人格,也是信息傳遞迅速的象征。

[閱讀鏈接]

歐冶子是春秋戰國時期越國人,是我國古代鑄劍的鼻祖。

他曾為越王勾踐鑄五劍,名湛盧、純鈞、勝邪、魚腸、巨闕。這一係列赫赫青銅名劍,冠絕華夏,在當時稱雄稱霸的實戰中顯示了無窮威力與震撼人心的藝術魅力。

劍在春秋以後的戰爭中,逐漸從作為實戰的短兵器過渡為軍官的一種佩飾,劍的鑄造也從注重其實戰功能轉變為注重其外觀造型。歐冶子鑄就的係列“越王劍”,成了我國古代特定曆史時期短兵器製造的傑出代表。

漢代興起的鐵製兵器

漢代是我國兵器轉型的決定性時期。漢代的鋼鐵技術已經十分成熟,製造的鐵兵器已經在性能上壓倒了銅兵器。當時的青銅已經發展到了其性能的極限,而鐵的潛力卻深不可測。

秦統一後的軍隊武器裝備,逐漸由原來的以銅兵器為主的時代,加速向以鐵兵器為主的時代的過渡,但這一過程在漢代才完成。

隨著漢代冶鐵技術和鍛鋼工藝的進步,至西漢末期,鐵兵器已逐漸盛行,青銅兵器鑄劍退出戰爭舞台,冷兵器進入鼎盛時期。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和使用鐵的國家之一。相傳商代中期,華北地區有一位兵器製造師,無意中發現了幾塊十分堅硬的隕鐵。他在鑄造銅鉞時將隕鐵熔化,製成了一把鐵銅鉞。

偶爾得到的隕鐵難以滿足大量製作兵器的需要,而自然界中所有的鐵都是以化合物存在的,必須經過冶煉。因此,古人進行了大膽探索和實踐,冶煉技術在漢代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漢代新的冶鐵技術使鐵兵器的質量和形製及種類也不斷發展、完善,其形狀逐漸趨於統一和定型。比如,漢代的格鬥兵器有鈹、戟、矛、刀、劍等,遠射兵器有弩和弓等,防護裝備有鎧甲和盾牌等。漢代鐵劍的製作最能代表當時的鐵兵器製作水平。

漢代製作鐵劍的基本工藝是鍛打,這與青銅劍采用鑄造的工藝完全不同。鍛打不僅是起加工成型的作用,而且反複鍛打能使組織致密,成分均勻,夾雜物減少並細化,因而提高鋼鐵的質量。

漢代的鍛打技術一般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一是以塊煉鐵直接鍛製。漢代由人工冶煉獲得的鐵料是塊煉鐵,它是在較低的冶煉溫度下,由鐵礦石固態還原獲得的鐵塊,含有大量脈石渣子,需通過鍛打擠出。而在鍛打之前,疏鬆多孔,因此又被稱為“海綿鐵”。

二是以塊煉鐵滲碳鍛製。這一方法在春秋時期已被采取。西漢時期,製劍主要沿用這種方法。

劉勝墓出土的一件長劍和一件短劍,經檢測都是以“塊煉鐵滲碳”後折疊鍛打而成,所用原料和滲碳方法與燕下都鋼劍相同。但鋼的質量有很大提高,表現為非金屬夾雜物減少,細化,斷麵上高碳和低碳的層次增多。

而每層的厚度減小,碳含量的差別減小,組織比較均勻,主要原因是增加了加熱折疊鍛打的次數。最後,兩劍的刃部都進行了淬火。

三是以炒鋼或熟鐵鍛製。西漢後期,出現了用生鐵煉鋼的“炒鋼”技術。它是把生鐵加熱到熔化或基本熔化狀態,在熔池中加以攪拌,借助於空氣中的氧把生鐵所含的碳氧化掉,從而成為鋼或熟鐵。

前者是有控製地把生鐵炒煉到需要的含碳量,也就是鋼;後者是不加控製地一炒到底,含碳量極低。用生產效率很高的生鐵大量地作為製鋼的材料,這是煉鋼史上的一次革命。

炒鋼產品的成分均勻,夾雜物一般比較細小,分布也比較均勻,質量優於塊煉滲碳鋼。而且,當時生鐵冶煉已達到較高水平,炒鋼以豐富的生鐵為原料,產量和效率都較高,能夠滿足社會的廣泛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