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勝保障——曆代軍製1(3 / 3)

三國時期的軍製,對漢製有所繼承和發展。由於各國立國條件不同,所處的地理環境各異,因而三國的軍製,也各具特色。

曹魏的軍隊,分為朝廷軍和地方軍兩種,朝廷軍又分為中軍和外軍兩部分。

朝廷軍是屯駐於京師地區的朝廷直屬軍,是魏國軍隊的核心力量,它是由曹操的親軍轉化而來。中軍主要由武衛、中領、中護、中堅、中壘五營組成,中領軍和中護軍為五營的正副統帥。

地方軍也稱州郡兵,為地方武裝,屬州刺史和郡太守統轄。這些軍隊,原是在刺史、太守私人部曲的基礎上組建而成。

後來曹魏實行給客製,地方官員往往把國家所賜的屯田客變成部曲,再加上從地方上招募的壯勇,使地方軍有所發展。雙軌製建立後,州郡的官員又把國家撥給的軍隊與地方軍合二而一,大大加強了地方割據的勢力。

曹操主張以法治軍,製訂了嚴格的軍紀、軍法,遵紀守法、服從指揮者受獎,怯戰、逃亡、投敵或惑亂軍心者則嚴懲不貸。

劉備在稱帝前,曾以漢獻帝的左將軍和漢中王等名義行使職權,但實際上他軍、政、財權一起抓,在其統治區內,他既是最高的軍事統帥,也是朝廷的首腦。

在他的將軍府或王府,諸葛亮任軍師將軍,府中設有一整套軍政人員,分掌軍、民、財政。

劉備稱漢中王,關羽、黃忠、馬超、張飛分別擔任前、後、左、右將軍,分統軍隊駐在朝廷和地方,擔任一個方麵軍的統帥。

劉備稱帝後,在將軍府的基礎上組建朝廷,劉備為皇帝,是當然的最高軍事統帥。諸葛亮任丞相錄尚書事,輔佐劉備總理軍政事務。國家的軍隊,也分中軍、外軍,由各種名號的將軍統領。

為了提高軍隊的協同作戰能力,諸葛亮也很重視對戰陣的研究,史料記載他推演兵法做了八陣圖,八陣圖大概為諸葛亮操演軍士所用的各種訓練方式的統稱。據說是以步、弩、車、騎4個兵種聯合編組的戰陣,主要是用來對付曹魏騎兵的集團衝擊。

在軍隊的供應方麵,蜀漢除征集居民的租調外,還設司金中郎將負責監造兵器,設司鹽校尉負責鹽、鐵的生產和專賣,以其收入作為軍費開支。

另外,諸葛亮還曾在漢中和渭濱建立了分兵屯田的製度,由部隊輪番耕種,以彌補軍糧的不足和緩解遠途運糧的困難。

孫權為最高的軍事統帥,其下,由丞相或官階較高的大將軍等,負責統領指揮全國的軍隊。

孫吳的朝廷直轄軍也稱中軍,以宿衛軍為主,有羽林、武衛、虎騎等營,其成員大多由孫氏的故將所領部屬組成。統率宿衛軍的將領稱為督或將軍,多由孫氏家族的子弟擔任。

孫吳的統軍將領中,以驃騎、車騎和衛將軍的官階較高,征、鎮、安、平將軍次之。

領兵將領的官職多以督命名,督的名稱很多,統領中軍宿衛軍以外各部者,有京下督、無難督、水軍督、騎督、前督、左部督、右部督、升城督等。統領外軍者,一般將所在地的地名,冠於督前,如西陵督、公安督、巴丘督、濡須督等。

孫吳的地方州郡,也實行雙軌製建製,地方官兼有軍職者,其所統領的朝廷軍稱外軍。另外還有地方軍。

孫吳政權為了保障世家大族的特權,建立了世襲領兵製,即將這些世族官僚所統領的軍隊用國家的名義賞賜給他們,可以世代相承。這些軍隊,名義上雖屬國家,實際上已具有私人武裝的性質。

在實行世襲領兵製的同時,孫吳還實行了奉邑製及複客製,即賞賜給統兵的將領若幹縣邑和若幹勞動人口,用其租賦的收入供給所領的軍隊。

孫吳也實行屯田製,有軍屯、民屯兩種。軍屯由駐外地的部隊屯墾,民屯則主要由被驅趕出山的山越承擔。屯田的收入,一部分以供軍需。

在孫吳境內,對人民的賦稅征收,仍然是軍隊糧秣衣著供給的重要的來源之一。

兩晉時期由於士族掌權,重臣執掌國命,致使皇權受到了削弱。除個別皇帝如晉武帝司馬炎尚能掌握國家的軍政大權外,許多皇帝反而成了權臣手中的工具。所以這一時期的軍事領導係統變化無常,常因人而異。

十六國的軍事領導係統,呈現出複雜的情況。總的情況是,諸胡政權和每一個胡族政權的前期,大都實行胡漢分治政策,在政權組織上,一國設置兩套班子,分府辦公,各行其是,總統於皇帝。

十六國時期的許多國家,在州一級政權中,也仿照魏晉之製,實行軍政長官互兼的製度,任命駐在各軍事要地的統軍將領,兼任所在州的刺史,或給刺史加上持節都督的職稱,兼統軍事。

刺史所領的軍隊,在製度上屬於朝廷軍的外軍,應聽從皇帝和朝廷的都督中外諸軍事調遣。但是實際上,由於擔任地方軍職者,非皇族子弟就是創業的元勳,或是帶兵投靠的少數民族首領,他們往往視所統的軍隊為私人武裝,不聽從朝廷的調遣,甚至鬧獨立性。

南朝軍隊體製,主要分為中軍、外軍兩部分。中軍又稱內軍,即領軍、護軍、左衛、右衛、驍騎、遊擊六將軍所統軍隊。此外,有左、右、前、後四將軍,稱為四軍。

宋武帝劉裕曾恢複屯騎、步兵、越騎、長水、射聲五校尉所統軍隊,以擴大宿衛宮城及京都的兵力。還有虎賁中郎將、冗從仆射、羽林監所統軍隊,謂之三將。

蕭梁曾改驍騎將軍為雲騎將軍、遊擊將軍為遊騎將軍,另置左、右驍騎將軍,左、右遊擊將軍,位在雲騎、遊騎將軍之上。

上述諸軍皆為中軍,但六軍是中軍主力。中軍中的左、右衛宿衛宮闕,其餘眾軍平時保衛京師,戰時出兵征討。

南朝外軍,即各地都督所統軍隊及地方州郡兵。沿東晉舊製,南朝都督幾乎遍布於全國,都督所轄少則一兩州,多則八九州,最多者至16州。凡都督皆領兵,有些都督擁有軍隊數量十分可觀。

南朝都督由朝廷任命,君主當然有對其征召調遣的權力,對他們也還有一些具體的限製。

南朝中外諸軍的領導權總歸於皇帝。征發調遣時,皇帝頒詔,尚書下符。

南朝各代比較重視中軍的訓練。劉宋於448年專修宣武場,以操練步兵騎兵。其後,宋孝武帝又在玄武湖大閱水師。南朝各代皇帝都在宣武場講武,訓練步兵、騎兵,在玄武湖訓練水師。

講武的主要目的,一方麵是平時訓練軍隊,戰時便於指揮戰鬥;另一方麵,也是炫耀武力,宣揚國威。

南朝的軍事後勤工作,由朝廷設專門部門管理。製造弓弩槍槊鎧甲等兵器戰具諸事,由尚書庫部郎負責,具體由少府、尚方、東冶等部門製作。

南朝朝廷設南、北武庫,兵器製好以後,入武庫儲存,由尚書庫部郎掌管。建造戰船,裝配水師等軍,則由都水使者、尚書水部郎負責。

軍隊糧食衣著供應,由度支尚書主管。關於外軍後勤供給,各地都督府下也有武庫、糧倉等後勤設施。

北朝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3個時期,其朝廷軍事領導機構各有特色。

北魏的軍隊由中兵,鎮戍兵、州郡兵三部分組成。中兵又稱台軍,是北魏軍隊的主力。孝文帝曾經仿照魏、晉、南朝改革軍製,中兵稱為羽林、虎賁。

中兵、鎮戍兵、州郡兵雖各有所統,但都受朝廷統一調遣,最高指揮權在朝廷,有事由皇帝下詔。

東魏和北齊軍製大體沿襲北魏,軍隊也分為中兵、鎮戍兵、州郡兵三部分,其軍隊領導體製、軍隊編製、軍兵種等都略同於北魏。但其軍製也有自己的特點,這就是東魏北齊所特有的夷、漢分兵製。

北周的宇文泰總領軍隊大權,領兵官是六柱國,各領一軍,是為六軍。

六柱國下,每柱國又各設兩大將軍,共12大將軍。每大將軍下,又各設兩開府,共24開府,是為24個軍。每開府下,又各設兩儀同,共48儀同。以下還有大都督、帥都督,都督等領兵官。

這就充分顯示了北周朝廷軍事領導機構的特色。

[旁注]

給客製 給客就是佃農合法地依附於官員個人,成為其蔭戶。給客製度下佃農隻需向主人交租,而不用另外向國家納稅服役,而民屯製下,農民不僅需要將大部分勞動產品交予國家,還需要時不時地負擔服徭役兵役。對此,學術界仍待定論。

諸葛亮 (181年~234年),字孔明,號臥龍或伏龍。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後來東晉政權推崇諸葛亮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成為後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

奉邑製 奉邑製是孫吳創業史上曾實行過的一種獨特的製度。賜給統兵將領若幹縣邑,用其租稅收入供給部曲及所統之兵,奉邑多少根據官職大小和領兵數量而定。

複客製 國家允許官僚大族所占有的佃客免除賦役。他們的佃客多由國家賜予,如東吳朝廷曾賜呂蒙“尋陽屯田六百人”。他們的佃客也有自行招募的,但也不向國家服役納稅。

孝文帝 (467年~499年),原名拓跋宏,後改為元宏。北魏王朝的第六位皇帝,諡號“孝文皇帝”,廟號高祖。傑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在位期間,推行改革,對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閱讀鏈接]

曹操戎馬一生,用兵靈活,擅長選將用將,治軍嚴整,賞罰分明。有一件事可以鮮明地表現出曹操的這一麵。

有一次,曹操統兵往宛城討伐張繡,曾傳令三軍沿途不可踐踏青苗,違令者斬。但行軍途中,他自己的馬因受驚而入麥地,踐踏了青苗,曹操遂欲拔劍自刎,為眾將所勸阻,最後割發代替斬首,用來儆戒三軍。

在當時的社會,曹操作為一名臣相,能在“馬踏青苗”事件中割發代首,確是一種很了不起的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