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軍事製度
秦漢時期,是我國古代軍事史上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不僅因為出現了秦皇漢武這樣的軍事統帥,也因為這期間全麵總結了春秋戰國以來在軍事方麵的曆史經驗,從而形成了完備的軍事製度。
這一時期朝廷集權軍事領導體製,在指揮、訓練、軍規及後勤保障諸方麵都有鮮明體現,呈現出全新的麵貌。秦漢時期製訂的軍事製度,在我國軍史上占有重要一頁,為其後1000餘年我國封建軍事製度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首創皇帝製,確立了皇帝的至高無上的地位,皇帝執掌著全國最高的軍事權力。全國各地軍隊的調發,將帥兵權的授予,都必須以皇帝的虎符為信物。任何軍隊的調發,必須由皇帝所遣使臣持符驗合方能生效。
傳世的秦代“新郪虎符”,是秦始皇在建國前頒發給駐守新郪的將領的兵符,證明秦國軍隊從戰國時就由國君直接控製。虎符銘文“甲兵之符,右在王,左在新郪”,意思是虎符分為兩半,一半留在皇帝手裏,一半發給新郪這個地方的官吏或統兵將帥。
除虎符之外,皇帝下達軍令必須蓋上由他專用的璽;一般遠程的軍事行動,必須持軍令作為通行證。
秦代由皇帝集權的軍事領導體製是與郡縣製的行政體製相適應的。秦代已經建立了郡縣製,並在郡、縣、鄉均有專職主管軍政的職官。
各郡都設郡尉一職以掌管軍政,負責朝廷規定的兵員的征集、調遣和武器裝備的製造、保管以及地方治安等項。各縣設縣尉,掌管一縣軍政。縣以下的鄉也設遊徼主管軍政、治安。
郡縣都沒有此前的諸侯國那樣的軍隊和軍權,軍權是高度集中於朝廷之手,地方隻負責管理軍政事宜。這樣就保證了以皇帝為主宰的朝廷集權的統一的軍事領導體係,它在我國封建社會中延續達2000年之久。
秦統一以後戰爭減少,但國家對士兵的軍事訓練並未放鬆。國家法令規定,各郡則因地製宜,各有側重地訓練不同的兵種。
大體上巴郡、蜀郡、潁川等地多材官,上郡、北地、隴西等地多騎士,江淮以南多樓船士。一旦有戰事,國家按需要征調不同地區部隊。平原作戰征調車兵、騎兵,山地作戰征步兵,南方水域作戰則調水軍。如此軍訓及征調方式,體現出全國統一後的又一軍製特點。
秦代的軍事後勤保障製度也很完善。當時秦軍隊的武器、鎧甲、糧食、馬匹,均由國家統一提供,國家設有專門的武庫。
秦始皇十分重視軍糧問題,他鼓勵農民大量開墾土地,種植糧食,然後向人民征收相當數量的租賦。這些賦稅除了用來滿足統治者的揮霍外,其中很大一部分被用於供養一支龐大的軍隊。秦代在京城和滎陽建有糧倉,貯備了大批糧食,戰時有專官負責補給、調撥。
此外,由於騎兵在秦代已大量使用,馬政成為國之大政。秦代製訂了《廄苑律》等法令,對馬匹的放牧、調教、管理均作出了具體的規定。
漢承秦製,皇帝仍是最高軍事統帥,皇帝通過其直接操縱的兩大朝廷軍事領導機構,控製全軍。這兩大機構,一個是由郎中令、衛尉、中尉等組成的朝廷警衛部隊領導機構,再一個是由太尉、將軍、將、尉等組成的全軍最高軍事行政領導機構。
朝廷警衛部隊領導機構大致可分為宮廷警衛與京城警衛。宮廷內警衛稱為南軍,主要由郎中令負責,屬官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漢武帝時,南軍由衛尉統領,負責守衛宮殿。衛尉屬官有如公車司馬令、衛士令等。
警衛京城的稱北軍,係京師精銳,無事自屯其所,有警應詔救急,因駐於未央宮以北,與宮中南軍位置相對,故名。北軍主要由中尉負責,漢武帝時更名執金吾。執金吾除了擔任宮殿之外、京城之內的日常警備,在皇帝出行時還要充任護衛及儀仗隊。執金吾的屬官有如中壘、寺互、武庫、都船等軍職。
為了有效地控製全軍,皇帝在朝廷設置了以太尉為首,包括將軍、將、尉等職的軍事領導機構。
太尉是名義上的最高軍事長官,但實際隻負軍事行政責任,並無發兵、領兵之權。調兵權完全操於皇帝之手,如無皇帝的符節,雖官為太尉也不得領兵、發兵。
將軍的稱號先秦已有,約在漢代才定為官名,而且有大將軍與列將軍之分。皇帝的近衛武官稱將軍,近衛武官之長則是大將軍。
因其近衛皇帝左右,多為親信,故能得委任領錄尚書事,居宮中參與政事,逐漸成為朝官的重要角色。西漢大將軍之位,基本上可與三公地位相當。
與大將軍地位相仿的還有驃騎將軍、車騎將軍,稍次有衛將軍,如遇有邊事,還備齊有前後左右四將軍。
比將軍地位略低的軍官是將,或稱別將。再往下則屬中級武官,有校尉、都尉。一般說校尉在都尉之上。他們戰時帶兵出征,平時與大將軍同居朝中,為皇帝直接控製。
漢代軍隊的各級指揮員不僅在戰時領兵作戰,更要在平時負責軍事訓練。按西漢軍製規定,未經訓練或技術不嫻熟的士卒不能應召。同時,軍事訓練的內容根據不同的軍種而有所不同。
騎兵的訓練重在騎射,騎兵的校尉必須是善騎射的好手稱為騎將。楚漢戰爭中,劉邦為加緊訓練騎兵,曾拜出身於秦軍騎士的李必、駱甲為左、右校尉。漢武帝也曾用匈奴降兵降將訓練漢軍騎兵。
材官的訓練以發矢張弩為主。《漢律》中的蹶張士,即材宮中的力健者,能以足踏強弩而張開,故名蹶張。由於弓弩是漢代重要兵器,它既可較遠距離射殺敵人,又能避免自身的傷亡。所以使用弓弩的訓練,對各軍兵種幾乎都是重要訓練科目。
樓船舟師不但訓練行船,也習戰射。邊防戍卒要熟練掌握烽火技術。
除專科訓練外,西漢軍中還有蹴鞠、角抵、手搏等基礎訓練。蹴鞠就是踢球,即古代足球,本是一種民間娛樂,至西漢發展為軍事訓練項目。漢軍普遍以蹴鞠練兵,提高士兵素質。
當時宮苑內的“鞠城”和“三輔離宮”蹴鞠地,就是南、北軍練習和比賽蹴鞠的場地。此外,角抵、手搏等民間武術、技巧,也已成為軍訓內容。
軍事訓練成效如何,必須經過檢閱,所以西漢朝廷、地方兩級軍事領導機構的一項重要職責,就是通過軍隊校閱進行考核。
軍隊檢閱分京師、郡國兩級,每年一次,通常安排在秋季。京師閱兵儀式莊重,軍陣壯觀。京師的禁衛軍還有自己的檢閱活動,比如霍光父子掌南軍時就曾多次檢閱羽林。
與京師一樣,各郡國車騎材官卒、舟師水軍、邊防戍卒每年秋季也都要進行大檢閱,被稱為“都試”。都試時,太守、都尉、令、長、相、丞、尉都要參加,目的是經過考試論定士卒優劣。都試內容以射為主,加試騎乘、刀矛等技術。
都試中還往往用近乎實戰的狩獵形式搞軍事演習,以考察士卒的技術程度和武器裝備。
東漢軍製有了很大變化。東漢初建時,劉秀接受了西漢末年政治動蕩的曆史教訓,對朝廷行政機構進行調整,朝廷軍事機構有些被裁減。此外還削弱一部分地方軍。東漢政權采取的這些措施,是為了避免軍權分散,以達到強化皇權的目的。
[旁注]
秦始皇 (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姓嬴名政,一稱趙政。秦國國君,秦王朝的建立者。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統帥。他統一了古代中國,結束了當時四分五裂的局麵。被後人稱為“千古一帝”。
郡縣製 我國古代繼宗法分封製度之後出現的以郡統縣的兩級地方行政製度。盛行於秦漢。郡縣製是古代朝廷集權製在地方政權上的體現,它形成於戰國時期。
三公 古官名,其說法在曆史上各異。據杜佑的《通典》記載:“漢以丞相、大司馬、禦史大夫為三公。後漢又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魏、晉、宋、齊、梁、陳、後魏、北齊皆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等。
楚漢戰爭 又名楚漢之爭、楚漢爭霸、楚漢相爭、楚漢之戰等。是公元前206年8月至公元前202年年初,西楚霸王項羽、漢王劉邦兩大集團為爭奪政權而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戰爭,最後以項羽敗亡,劉邦建立西漢王朝而告終。
角抵 一種類似現在摔跤、拳鬥一類的角力遊戲。主要是通過力量型的較量,用非常簡單的人體相搏的方式來決出勝負。秦代禁止民間私藏兵器,徒手相搏鬥的角抵因而興盛。漢代的角抵活動已具有後來摔跤的基本特色。
劉秀 (公元前5年~公元57年),東漢王朝開國皇帝,諡號“光武皇帝”,廟號太祖。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在位期間,大興儒學、推崇氣節,東漢一朝也被後世史家推崇為我國曆史上儒學最盛的時代。
[閱讀鏈接]
秦國在商鞅變法時,實行軍爵製。就是把軍功分為公士、上造、大夫、關內侯、徹侯等20等級,按軍功授爵。凡因軍功而獲得爵位者,可以享受各種優惠的特權。
由於當時秦國實行以軍功論賞的軍爵製,官兵作戰勇敢,此製成為秦統一戰爭勝利的重要原因之一。
秦統一後由於戰爭減少,軍爵製已經發生變化,賜爵不再局限於立軍功,而是擴大到了修馳道等有貢獻者。這種變化表明,和平時期已沒必要再像過去那樣格外強調以軍功賜爵了。
魏晉南北朝軍事製度
魏晉南北朝時期長時間南北對峙,在眾多民族互相爭鬥而至融合的曆史條件下,使得南北雙方都注意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揚長避短,力圖在南北抗爭中戰勝對方,從而促進了軍事製度的發展和進步。
魏晉南北朝沿東漢軍製,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曹操依法治軍、諸葛亮演練八陣圖、孫權的世襲領兵製、劉宋為訓練士兵專修的宣武場等,都在軍史長河中留下了重要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