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保路運動的史學家(1 / 3)

參加保路運動的史學家

—— 張森楷

辛 亥 革張森楷(1858—1928) 原名家楷,後改名森楷,字式卿,晚號端叟,四

命四川名人畫傳

川合川人。民國四年後更署石親,學者稱“石親先生”。

執著追求史學

張森楷自幼讀書勤奮,思路敏捷,有過目

不忘的記憶力,被鄉人稱為“神童”。12歲

那年,張森楷到重慶府參加童子試,偶然在路

邊購得《史記菁華錄》、《日知錄》殘本,頓

時愛不釋手,每晚挑燈夜讀。這兩本史學經典

開啟了他對史學的濃厚興趣,促使他日後走上

終身治史之路。

18歲時,張森楷以優異成績得四川學政張

之洞賞識,獲獎《輶軒語》和《書目問答》二

書,並被選入州學。一年後送成都尊經書院深

造。由於他學習成績優異,與同學合州人丁治

棠、戴子和、彭耀卿分別奪得經、賦、文、史

學科魁首,時稱“合州四俊”。他一生手不釋

卷,筆墨不停,對各門學問均有不懈的求知

欲和鑽研精神。他有誌於史學,題家中書齋為

“通史堂”。他做學問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

是珍惜時間;二是鍥而不舍。即使百事紛擾,

旅途客棧,都隨身帶有書籍稿本,紙筆墨硯,

以便不斷讀書寫作。他曾自擬一副對聯警語,

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十二時中莫欺自己,廿

張森楷四史內當比何人”。

235進入尊經書院後,張森楷親手刻製了一方大理石印章,上寫“一生謹慎小心

糊塗”,以激勵自己。循此誌向,攻讀經書時他發現典籍中有許多不實記述,

百思不得其解,便在課間與師友辨疑。殊不知這犯了大忌,因為在當時,讀經的

人疑古為院規所不容。雖經規勸張森楷仍不放棄自己的觀點,校方遂以“離經叛

道”除其學籍。張森楷含憤轉入錦江書院就讀。

張森楷21歲進入錦江書院學習,通過八載螢窗功夫,完成《通史人表》、

《廿四史校勘記》。張森楷在合川振東鄉校執教七年中,深感教材缺乏,先後編

撰了《文字類要》、《同聲字譜》、《選韻無雙譜》、《通俗正名雜字書》、

《聲律典麗》等教科書。此外,史學研究上完成了《左史長義較》,補訂完《通

史人表》從漢到晉;對《廿四史校勘記》作了第四次修訂。1898年,張森楷中恩

科舉人。1895年,受聘尊經書院襄校。他在尊經書院講學三年間,將《廿四史校

勘記》的北齊、北周、北史、隋、唐部分補齊。四川著名學者宋育仁極為推崇張

命四川名人畫傳

森楷,約他編纂《曆史邦交錄》。1898年,張森楷任雅州府學教授。次年,《廿

四史校勘記》補訂完成,同時完成的還有《曆代藝文經籍異同出入存佚表》。

在學校時,他主動要求擔任義務圖書管理員,以飽覽群書。因家貧藏書甚

少,苦於精善典籍難覓,便四處奔走求借於親友。一卷善籍在手,不分晝夜閱

讀。他讓夫人專門縫製了一個布袋,每逢出外訪友或辦事時隨身攜帶,以便裝讀

書劄記、質疑卡片。

張森楷具有史學家睿智的目光,堅毅的性格,還有一顆赤誠的愛國之心。但

是,他沒有史官寫史書的優越條件和工作環境。他辭去一切職務在家寫作,僅有

薄田數畝養家糊口。他閉門謝客,潛心寫作,每日工作長達12小時,有時多達18

小時。桌上筆錄、索引、草稿堆積如山,書籍滿地,幾乎沒有可以落腳之地。一

天下來紙張筆墨的消耗對一個窮儒來說是一筆不小的開銷,他曾對家人說:“我

可以一個月不吃肉,不可一日無紙。”可見平日張森楷的生活。

川漢鐵路公司大門

236實業救國思想

張森楷像許多同時代的知識分子一樣,麵對的是清朝

政治日益腐敗、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甚囂塵上、

民族危機空前深重的狀況,他深懷憂國憂民之心,希望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