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元老 —— 吳玉章(3 / 3)

他們在縣署見到吳玉章,對他說:“省城的同誌都準備好了,專等你去,好發動

起義,我們立刻一起動身吧!”吳玉章對他們說:“這裏今天才組織起來,不能

馬上離開,你們請先回去,告訴同誌們努力奮鬥。”?

陳鎮藩於內江獨立的第二天率鄂軍由資州返鄂,途經內江,內江新政權召開

群眾大會表示歡迎。吳玉章“請其留駐川中襄助革命事業,而鄂軍官兵皆欲早

日返鄂支援武漢危局,故不允留”。重慶獨立後,重慶蜀軍政府“一再函電請

求玉章前往共謀擴展。玉章把內江軍政府組織就緒,謝卻任何名義”,趕赴重

慶去了。

009殫精竭慮? 鞏固蜀軍政府

重慶是同盟會西部支部所在地,是四川同盟會活動的中心。在楊庶堪、張培

爵等人主持下,聚集革命力量,謀劃發動起義。“成都血案”發生後,楊庶堪、

張培爵等人一麵通知各州縣革命黨人齊聚重慶,分頭準備經費、武器,聯絡黨

人,籌劃起義;一麵通過保路同誌會“對重慶民眾連日作公開講演”,揭露端方

入川鎮壓保路運動和趙爾豐凶殘屠殺川民的罪惡事實,激發廣大群眾的不滿和反

抗情緒。

正當重慶革命黨人謀劃起義之際,端方屯兵重慶,革命黨人“未敢遽動,乃

命四川名人畫傳

益陰聯鄰縣急圖之”。決定聯絡附近州縣首先發難,以分散和孤立重慶的清軍。

於是上有南川光複,江津、合江起義,下有長壽起義,涪陵獨立。革命之火在川

東燃燒日熾;重慶上下各州縣的起義、獨立,“皆以重慶機關部為起義革命樞

紐”。這些州縣的起義獨立給清王朝在重慶的統治造成嚴重的威脅,為重慶的獨

立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早在11月5日,清陸軍十七鎮排長夏之時就聚兵二百三十餘人,在成都附近

龍泉驛起義。起義後率軍東下,沿途增至八百餘人。11月中旬,抵達重慶近郊。

重慶革命黨人見夏軍到來,精神為之一振,派人前去與夏之時聯絡並共商重慶獨

立問題。夏軍的抵渝,促成了重慶獨立的早日進行。

1911年11月22日上午,重慶同盟會革命黨人張培爵等在重慶朝天觀舉行大

會,全城官紳商學各界代表兩三百人,群眾和軍隊士兵兩三千人參加大會。在革

命形勢和群眾的強大壓力下,重慶知府鈕傳善、巴縣知縣段榮嘉俯首投降,剪發

繳印。“旋由(楊)庶堪主持,宣示革命主義和蜀軍政府的組織大綱,以及維持

治安辦法”。當天,設蜀軍政府於巡警總署,公推張培爵為都督、夏之時為副都

督,宣布獨立,通電全國。廣大群眾“歡欣鼓舞,情緒高漲”,“全城如過節日

似的”。“越日,軍政府都督以下各級負責人員確定並宣布就職後,即宣告蜀軍

政府正式成立”。蜀軍政府的建立,把全川革命獨立的浪潮推向高峰,“川東南

五十七州縣,皆聞風反正”。

重慶蜀軍政府在組織、綱領、宣言和經濟、宣傳、文教等政策措施方麵鮮明

地表明了這個政權的資產階級革命性質。其組織結構是根據同盟會的“革命方

略”,按照西方資產階級政府的模式來建立的,都督府為最高機關,下設司令處

和參謀、軍務、行政、財政、司法、外交、交通等部;並設立“公民大會”,由

蜀軍政府所屬各地公選代表組成。蜀軍政府的成員基本上都是資產階級的政治代

表?——?資產階級革命派。蜀軍政府所頒布的法令和采取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

解除了人民所受的封建壓迫,有利於四川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特別是從發展資產

階級民主政治和資本主義經濟的角度考察,更具有深刻的意義。重慶蜀軍政府的

010成立,堪慰人民望治之心。“重慶光複之信一朝傳達,先受各省之歡迎,並享非

常之隆譽”。全國許多省區“先後答電慰慶,正式承認蜀軍政府為四川政治中

樞,蜀軍都督為四川人民代表”。

但是毋庸諱言,中國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依然給蜀軍政府打上了烙

印。例如為了取得帝國主義列強的承認和支持,沒有提出明確的反帝口號和綱

領,也沒有采取反帝行動,相反還承認了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

保護關稅等。反封建方麵,獨立後也迅速降調。在“鹹與維新”思潮的衝擊下,

他們與封建地方勢力和清吏迅速妥協,重點彈壓匪類,不與清官吏為難。這些都

是使革命最後失敗的因素。江河奔流,泥沙俱下。特別是蜀軍政府成立後組建的

蜀軍以林紹泉為總司令,他勾結標統舒伯淵、周維新陰謀叛亂,使蜀軍政府內部

發生了一次嚴重的危機。

林紹泉原是新軍教練官,仇恨和反對革命,因與夏之時的私人關係攫取了蜀

命四川名人畫傳

軍總司令的要職,並“私自樹黨”,企圖顛覆蜀軍政府。12月初,蜀軍政府委派

副都督夏之時率軍西上討伐趙爾豐,改編蜀軍為三個支隊,由林紹泉兼領北路支

隊。這本是戰鬥的需要,而且並未因改編而免去林的總司令之職。但是,林借題

發作,對抗軍政府,不接受軍政府的命令,反動氣焰極為囂張,張培爵、夏之時

對此毫無辦法。林的黨羽更縱兵擾民,致使重慶人心惶惶。正當此緊急關頭,吳

玉章應蜀軍政府一再電邀由內江抵達重慶。

吳玉章到達重慶,張培爵和蜀軍政府非常高興,立即請吳玉章決定當前大

計。吳玉章認為軍政府成立伊始,非整肅紀綱,嚴申法紀,不足以樹威信而使軍

政府鞏固,主張立即召開緊急會議,對林紹泉進行軍事裁判。當晚即召集軍政府

的各部院長、軍官及同盟會黨人開臨時大會,大家推舉吳玉章為大會主席。會議

開始,夏之時首先報告了此事的發生經過,“但林毫不在意,仍氣勢洶洶,咆哮

不已。曆時頗久,尚無人敢於起而發言”。吳玉章見此情形,非常氣憤,起而講

話,大義凜然地斥責林紹泉橫行霸道的行徑與清吏無異;反複闡述革命的宗旨和

革命黨人應持有的態度,主張執行革命紀律;並根據所了解到的情況,詳細說明

林紹泉企圖推翻革命軍政府,違背革命宗旨,危害人民利益的罪行;指出若按軍

政府規定的軍法應處以死刑。但夏之時等人卻為林紹泉辯護,辯論一小時仍無結

果。在場的一些革命黨人和士兵對此十分氣憤。夏之時等仍以林紹泉自龍泉驛起

義及其以後讚襄軍務,尚有微勞,援都督特赦令,隻同意將周維新槍斃,對林紹

泉則僅解除職務遣送回湖北老家了事。

這一事件充分說明當時蜀軍政府鎮壓反革命不夠堅決、軟弱無力;也表現出

一些革命黨人的畏縮妥協,因私害公。但是通過吳玉章的努力解決,使蜀軍政府

經過一場鬥爭終於除掉了一個隱患,得到了暫時的鞏固。時人稱道:“此次勘定

反側,奸不得發,實得力於玉章到渝主持大計。”

1911年12月,南京被民軍攻克,孫中山也已從國外歸來,醞釀在南京成立中

華民國臨時政府。吳玉章作為蜀軍政府的代表,風塵仆仆奔赴南京,參加到全國

革命政權的籌建工作中去。

011忠誠戰士? 師表典範

1912年初,吳玉章回四川調停成、渝兩軍政府

合並之事。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主張武力討伐

袁世凱。“二次革命”失敗後赴法國留學。1915

年在巴黎組織留法勤工儉學會。1918年開始接受馬

克思主義,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參加

八一南昌起義,任革命委員會委員兼秘書長。1927

年底至1937年在蘇聯、法國和西歐從事宣傳和統戰

命四川名人畫傳

工作。1938年回國,先後任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院

玉章和張難先討論辛亥革命的曆史問題長、延安大學校長、陝甘寧邊區政府文化委員會主

任、中共四川省委書記、華北大學校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後,曆任中國人民大學

校長、中國教育工會主任等職。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第七次和第八次全國代表

大會上均當選為中央委員。1966年12月12日,吳玉章病逝於北京。

1

23

1. 中共中央祝吳玉章60大壽的賀詞

2. 鄧小平為吳玉章題詞

3. 國務院給吳玉章的任命書

0122

辛 亥 革 命四川名人畫傳

134

56

1. 劉伯承、陳毅為吳玉章祝詞

2. 徐向前為吳玉章故居題詞

3. 張愛萍為吳玉章題詩

4. 楚圖南為吳玉章紀念館題詞

5. 臧克家為吳玉章故居題詞

6. 吳玉章夫婦墓

013辛 亥 革 命四川名人畫傳榮縣政府為頌揚吳玉章所建的最難亭

《最難亭記》

吳玉章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的一生。為了民族的解放與社會的

解放,他始終置身在時代的最前列。正如中共中央祝吳玉章同誌六十大壽的賀

詞中說,吳玉章的一生是“一部活的中國革命史的縮影”。

吳達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