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敬重的“表老”
—— 張 瀾
辛 亥 革 命四川名人畫傳
張瀾
張瀾(1872?—1955)? 字表方,人稱“表老”,四川南充中和鄉人。?1903
年留學日本。1905年回國後在南充、成都等地從事教育。1911年參與領導保路
運動。1955年2月9日逝世,享年83歲。
興辦教育? 改良社會
張瀾出生在四川順慶(今南充)一個貧困的耕讀之家,其父張文倬以秀才身
份任鄉村私塾老師。張瀾自小勤奮好學,日積月累,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了解很
深。25歲時張瀾考中秀才,因出色的資質被選送入尊經書院就讀,1903年又被
選送到日本留學,進入東京弘文學院(也作宏文學院,最初所用的是“弘”字,
015辛 亥張瀾故居
革 命四川名人畫傳
因乾隆帝之名為“弘曆”,有些旗人的留日學生避諱,於是寫成宏文學院,故文
獻上就有這兩種寫法。)師範科學習。在東京求學期間,他接觸了很多留日進步
青年。1904年在一次留日學生集會上,張瀾提出了“慈禧太後退朝,還政於光
緒”的建議,引起了很大轟動,被當局指為大逆不道之舉,清政府駐日本官員打
算將張瀾押送回國,因學校方麵堅持,張瀾結束學業後才回國。
1905年,張瀾歸國後在順慶府(今南充)任官立中學堂正教習,並親自擬定
該校規章製度。張瀾在學堂竭力宣傳新的教育思想,引起當時學堂監督的不滿。
由於誌趣不合,張瀾憤然離去。1906年,張瀾受聘於成都四川遊學預備學堂,同
年又受東文學堂的邀請當了學監。當時,維新思潮的影響不斷擴大,成都一些新
式學堂有很多進步學生聯合搞學生運動會,地方官府卻強行阻止,巡警隊出動大
批警力幹擾學生的正常比賽,借故挑起事端。張瀾見此情景,義憤填膺,聯絡各
校向巡警當局提出抗議,要求他們停止暴力行為,向學生道歉。蠻橫的巡警當局
拒絕了這一要求,抗議的陣營中有人也開始動搖。看著這樣的局麵,張瀾隻得忍
痛離去,回到家鄉。
瀾留日前照片(後排右一)張瀾(中)留日時與中日學生合影
016辛
張瀾撰寫的《墨子貴義》初稿封麵 張瀾的《獨坐》詩
亥 革
張瀾在順慶期間,創辦了民立初等小學和縣立高等小學,兼任順慶府中學堂
的監督(校長),並擔任“修身”課的講授。張瀾在日本留學期間就形成了進步
命四川名人畫傳
的教育觀念,他主張女子應該走進學堂和男子一起接受教育,為此他創辦了端明
女塾。在當時的中國,社會風氣是十分閉塞和落後的,婦女長期飽受封建禮教的
毒害,在很多地方婦女還要經受纏腳的痛苦,女子的自由受到嚴格的限製,婦女
要想和男子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權利,是很難被世俗所容的。張瀾恰恰開了女子進
學堂風氣之先,他號召紳士們和有條件的人家送家中女子進學堂學習知識,並反
對女子纏腳。在學校,他鼓勵和組織女學生去串聯,搞活動,還親自帶領女學生
上街整隊跑步。
組織領導? 誓死保路
張瀾的名字被更多人熟知,是在他領導四川的保路運動之
後。1911年張瀾參加並領導的意義重大的四川保路運動,反對
清政府賣國行為,促進了全川人民大起義,成為辛亥革命的導火
線,獲得孫中山先生的高度讚揚。
四川西北的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國”的美稱。這裏風
景秀美,資源豐富,因此成為列強覬覦的對象。早在1865年,
法國越南總督就派探測隊秘密探測巴蜀的地理及其資源。1866
年,德國派李希霍芬取道陝西進入四川,先後到達成都、雅安、
敘府(今宜賓)等地實施考察。1869年,上海洋商總會也派人
來川進行考察,並公布了一份調查書,詳細列出了四川所蘊藏的
各種資源。調查書指出“這個省份(指四川省)的財富和資源任四川保路同誌會領導時的張瀾
……是世界任何地方都無法比擬的”,然而進入四川非常艱難,
“蜀道難”是不爭的事實。當時雖有重慶作為出入四川的要道,
然而三峽灘多水急也是個極大的問題,於是各國試圖在四川修建
鐵路,為其掠奪蜀地資源提供便利。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在給
017德意誌皇帝的報告中說:“據餘
在此所能推斷者,則幾乎所有列
強,皆欲借建設鐵路、開采礦山
之事,在華直接生利以自肥。”
瓦德西此番陳述,可謂道出了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