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古時期——鑄新淘舊2(2 / 3)

頭下州縣中的農戶,“征稅各歸頭下”。同時“酒稅課納上京鹽鐵司”,說明頭下民戶要向頭下主人和代表國家的上京鹽鐵司同時納稅。這就是頭下戶被後人稱為“二稅戶”的緣由。

寺院中的“二稅戶”。遼時普遍崇佛信教,尤其是契丹族統治者對佛教更是篤信有加。因而,有遼一代,境內建有數量眾多的大大小小寺院。

這其中,有不少是高僧大侶建置並占有的大型寺院。由於他們與某個契丹皇帝及官貴有較密切的關係,常常被賜贈大片良田和民戶,因而這些僧人便成了擁有寺院莊園大片土地和大量民戶的僧侶大地主。

這些或是被賜予之戶,或通過其他手段占有的民戶,均歸屬寺院莊園所有,他們之所以也被冠以“二稅戶”之名,亦是因為其在服務於寺院僧侶地主的同時,對國家也負有納稅的義務。遼亡之後,金因遼製,寺院中仍有“二稅戶”存在,直至遼章宗時才被取消。

部族戶口是直屬於遼統轄的契丹、奚、室韋、女真、烏古、唐古、回鶻等民族的組織。遼代部族民戶的來源有兩個途徑:

一是部族內部民戶“蕃息”、銳減後的析分或合並。有的部族人口繁衍過快,部族迅速膨脹,便會從中析分出部分民戶另置一部,或一分為二,如析分迭剌部為五院、六院二部即是;有的部族因某種緣故而人口銳減,所餘戶數不足以組成一部,便將其與其他小部合而為一。

二是從“蕃息”的“斡魯朵”契丹戶中析出部分改置成部。遼代前中期部族的變化較大,耶律阿保機時僅有18部,至遼聖宗時又新置34部,加上遼內契丹4部,因而,到遼興宗時,遼代境內契丹與非契丹部族已有3大部分,總計56個部族,它們均隸屬於北樞密院。

遼的屬國戶口屬於獨立的係統。屬國戶口由不同的邊疆少數民族組成,叛服無常,具有較強的自治性質。

女真五國蒲聶部叛遼,切斷了遼與五國部女真的交通線,生女真部首領烏古受遼朝廷詔命領兵平叛,並取得了勝利,保障了鷹路的暢通,立下了戰功。

遼興宗幾次想讓生女真部民戶也歸入遼中央戶籍管理係統,但均遭到了烏古的拒絕。生女真人正是將本民族之戶口獨立於遼的中央統一管轄之外,既隱瞞了本族的實情,也減輕了朝廷攤派的賦役負擔,才積累了後來亡遼滅北宋的實力。

遼代戶口分屬州縣戶口、宮衛戶口、頭下軍州及寺院中的“二稅戶”、部族戶口和屬國戶口等不同的戶籍類型。他們各自獨立,沒有統一的統計和製度。

[旁注]

耶律阿保機 (872年~926年),契丹族,漢名耶律億,遼開國君主。勇善射騎,明達世務。並契丹餘七部。任用漢人韓延徽等,製訂法律,改革習俗,創造契丹文化,發展農業、商業。

耶律德光 (902年~947年),契丹族,大契丹第二位皇帝。20歲擔任天下兵馬大元帥,立功甚多。947年,耶律德光將國號由“大契丹國”改為“大遼”,成為遼代首位皇帝。諡號“孝武惠文皇帝”,廟號太宗。

遼聖宗 (972~1031年),契丹族,耶律隆緒,小字文殊奴。諡號“文武大孝宣皇帝”。幼年繼位,親政前由母後蕭綽簽署澶淵之盟,使宋遼處於長期和平。親政後,執政政策大體繼承景宗與蕭綽時期,使遼代完成封建化,達到全盛。

遼興宗 契丹族.耶律宗真,契丹名隻骨,遼聖宗的長子,母乃宮女蕭耨斤,在位24年,諡“孝章皇帝”。他是1021年被冊立為太子,1031年繼承皇位,改元景福。即位後,政治上趨於保守,國內矛盾逐漸尖銳。

遼章宗 (1075年~1128年或1156年),契丹族,耶律延禧,字延寧,小字阿果,遼道宗耶律洪基的孫子,昭懷太子耶律浚之子。遼代最後一位皇帝,尊號天柞帝。道宗病死後繼位。在位25年,國亡被金兵俘後病死,葬於顯陵附近。

北樞密院 遼官署名。947年置。因居大內賬殿之北,故名北院。掌契丹部族、屬國之政,統領契丹兵馬,所謂“北衙不理民”。有北院樞密使、知北院樞密使事、知樞密院事、北院樞密副使、知北院樞密副使事、同知北院樞密使事、簽書北院樞密使事等官。

[閱讀鏈接]

耶律阿保機立國之後積極創製。他發現國境越來越大,可西部草原上新征服的奚族、室韋,不習慣耕種;投奔的漢人,又不可能去牧馬。

怎麼辦呢?他設置了兩套平行的行政機構:北麵官“以國製治契丹”,保留契丹部落的用人慣例;南麵官“以漢製待漢人”,幾乎是唐代三省六部製的翻版。

一個皇權,兩套官製,並行不悖。他還在每年的春夏秋冬四季,到4個不同的地方居住,稱之為“四時捺缽”。表麵上是“遊牧”,實際上是巡察製度。

西夏的行政區劃與戶籍製度

西夏行政區劃大體采取州或府、縣兩級製度。州的設置開始與夏景宗李元昊繼位後擴張疆域時期,有20個州,夏仁宗時期擴為22個州。

西夏的戶籍製度是西夏在人口管理過程中產生的重要的憑據性文書,展示了西夏的人口、地畝、錢糧、徭役、稅收等方麵的重要信息。

西夏戶籍製度在各方麵作了比較詳細的規定,而且戶籍編造形式已經是比較規範的行政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