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是黨項族人李元昊建立的王朝,黨項族原本定居四川鬆潘高原一帶。1038年西夏立國時,首都興慶府所在的銀川平原,西有賀蘭山作屏障,東有黃河灌溉,有“天下黃河富寧夏”之稱。
西夏疆域範圍在今寧夏,甘肅西北部,青海東北部,內蒙古以及陝西北部地區。東盡黃河,西至玉門,南接蕭關,即今寧夏同心南,北控大漠,占地兩萬餘裏。
西夏東北與遼西京道相鄰,東麵和東南麵與宋為鄰。金滅遼宋後,西夏的東北、東和南都與金相鄰,南部和西部與吐蕃諸部、黃頭回鶻與西州回鶻相鄰。
據《宋史·夏國傳》記載,西夏行政區劃大體上是州或府、縣兩級,一些重點州則設府。
西夏在建國前隻領有5州之地。占領河套地區與河西走廊後,在夏崇宗、夏仁宗時期達到22個州,包括河南9個州、河西9個州,熙、秦河外4個州。
西夏升州為府有河套的興州,升為興慶府和中興府,靈州升為西平府,河西走廊涼州升為西涼府、甘州升為宣化府等。
靈州與興州相繼是西夏立國前的都城,地位十分重要。涼州控管河西走廊與河套地區的樞紐,甘州所設的宣化府,負責處理吐蕃、回鶻事務。
關於西夏的人口,總的說來,西夏人口密度低。這是因為西夏領土大多是由沙漠組成,適居範圍不大;再加上西夏采取全民皆兵的製度,因連年戰事不斷,人口消耗大。
人口的多寡決定著一個國家實力的強弱和經濟的雄厚,人口的管理通過戶籍製度主要體現在戶籍製度的完善上。西夏的戶籍文書是西夏管理人口、繳納賦稅、補充兵源等的最為重要的憑證之一,也是西夏最為典型的一種政務文書。
關於西夏戶籍的管理和上報等製度,在西夏綜合性法典《天盛改舊新定律令》中有比較詳細的規定。首先,新生男子從出生之日起至10歲,要在所轄範圍內的家主戶籍冊上進行注冊,尤其是對15歲至70歲之間的男子不注冊隱瞞者更要加重處罰,更不允許隨便更改戶口、年齡或注銷。
《天盛改舊新定律令》中還規定了負責戶籍等管理的西夏基層組織機構,即農遷溜、小監和小甲,其中農遷溜為最基本的基層組織機構。
按照《天盛改舊新定律令》的規定,一遷溜應管轄100戶人家。但一遷溜100戶僅是朝廷原則規定,具體每一遷溜管轄的戶數可能考慮方便於管理或視當地居民點的情況而定,可以少於或稍多於法律規定。
為了更方便於工作,西夏在農遷溜之下設有小監,小監之下又設有小甲,這樣,西夏農村實行多層組織管理,其負責農村基層的一係列工作,包括戶口登記工作。
《天盛改舊新定律令》中規定,在每年年底,各租戶要向官府繳納人頭稅和地租稅等,此時就要進行一次人口和土地數量的登記,若有變化則要及時補充登記,三年進行一次人口普查,並向官府彙總上報。
西夏戶籍的內容主要有人口狀況、財產狀況和人口稅三個方麵。
西夏戶籍的寫作形式,有戶主姓名、每戶總人口、男女、大小人口姓名及親屬關係等分別登記,簡單明了,準確清楚,應用文書的特點顯露無遺。
戶籍是貫穿我國封建社會始終的重要政務文件,是曆代王朝賴以生存的重要經濟命脈。西夏的戶籍也因此形成了一套定期造籍、逐級上報、分級管理的製度,成為西夏在人口管理的重要憑據。
[旁注]
李元昊 (1003年~1048年),黨項族。北魏鮮卑族拓跋氏之後,李姓為唐所賜。因先世宋賜趙姓,故又稱為趙元昊。西夏開國君主。通漢、蕃語言,精繪畫,多才多藝。建國後多次與宋、遼交戰,奠定西夏在遼、宋兩國的地位。
夏崇宗 (1083年~1139年)李乾順,西夏第四位皇帝。幼時梁太後對他愛不釋手,即位時僅3歲。親政後整頓吏治,減少賦稅,注重農桑,興修水利,在李乾順的勵精圖治下,西夏國勢強盛,政治清明,社會經濟得到很好的發展。
夏仁宗 (1124年~1193年),李仁孝,西夏第五位皇帝。崇宗之子。是一個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他指定《新法》,確立封建土地所有製。確立科舉製。西仁宗時是西夏的鼎盛時期。
吐蕃 7世紀至9世紀時,古代藏族建立的政權,是一個位於青藏高原的古代王國,由鬆讚幹布到達磨延續200多年,是西藏曆史上創立的第一個政權。
回鶻 突厥的分支,我國古代北方及西北的少數民族。原稱回紇,唐德宗時改稱回鶻。回紇部落聯盟以藥羅葛為首,駐牧在金山,伊犁河,北庭,仙娥河和溫昆河流域。回紇人使用突厥盧尼文字,信仰原始宗教薩滿教。後形成了今日的維吾爾族和裕固族。
[閱讀鏈接]
西夏戶籍中的人名,多以吉祥、幸福、快樂為主,如壽長有、福有樂、瑞象寶、吉祥山等。有的以月份加吉祥詞或金屬詞為名,以祈盼將來吉祥或富貴,如正月吉、六月金、十月盛等。
有的名字則帶有宗教色彩,如般若山、般若樂、三寶茂等。還有一些人名帶有奴仆或動物的稱呼,如善月奴、奴寶、瑞犬、老房犬、驢子有、雨鳥、小狗吉、心喜犬、成犬等。
西夏人的名字多種多樣,既反映了人們美好的願望,也反映出了黨項族人崇尚迷信的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