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古時期——鑄新淘舊2(1 / 3)

近古時期——鑄新淘舊2

遼代行政區劃與戶口類型

遼代曆經百餘年的州縣製推行曆程,最後確立了五京行政區劃體係格局,建立了道、府、縣三級行政區劃體製。還特別設置了一種行政機構“頭下軍州”,並逐漸被納入國家經濟正軌。

在遼代州縣製形成過程中,契丹族的社會變革也是多方麵的。在這之中,朝廷雖然有效管理的戶口有限,但其類型化戶口管理體製,反而彰顯出遊牧民族特點和時代特色。

遼代是以契丹族為主體建立的封建王朝,都城臨潢府,即今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羅城。契丹國初期的疆域在今遼河流域上遊一帶。

在耶律阿保機及耶律德光時期不斷對外擴張,耶律阿保機時征服奚。即今河北北部、烏古、黑車子室韋,即今內蒙古東部呼倫湖東南、韃靼、回鶻、渤海國。耶律德光時取得燕雲十六州,並一度占有中原。

遼的全盛時,疆域東北至今庫頁島,北至蒙古國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西至阿爾泰山,南至現在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縣、山西省雁門關一線與北宋交界,與當時中原的宋王朝形成南北朝對峙之勢。

遼代的行政區劃從耶律阿保機“依唐州縣建城”開始,至遼聖宗開泰年間,進行了百餘年的州縣製推行曆程,最終在其管轄區內確立了五京行政區劃體係格局。

根據《遼史·地理誌》記載,其體係大體上是道、府或州、縣三級。共有5個京、6個府,156個州、軍、城,309個縣。

遼代分5個道,每個道有一個政治中心,稱為京,並以京的名稱來命名道。

上京道治上京臨潢府,轄以西拉木倫河流域為中心的契丹本土;中京道治中京大定府,即今內蒙古寧城西大明城,轄原奚族本土;東京道治東京遼陽府,即今遼寧省遼陽市,轄原東丹國地區;南京道治南京析津府,即今北京市西南,轄今海河、大清河以北,及長城以南、河北、北京、天津部分地域;西京道治西京大同府,即今山西省大同,轄今山西和內蒙古交界處。

1007年,遼聖宗建中京大定府,自臨潢遷都於此。1044年,遼興宗升雲州為西京大同府。

遼的道下設有府、州、軍、城四種政區,為同一級別。

遼的京級府包括臨潢府、大定府、遼陽府、析津府和大同府。比京府地位略低的府包括率賓府、定理府、鐵利府、安定府、長嶺府、鎮海府和興中府。興中府在1041年升霸州置,即今遼寧朝陽。

遼的州分等,從高至低排列順序是:節度州、觀察州、防禦州、刺史州。

遼代還設有與縣同級的州、軍和城。

遼州縣製的形成,在百年間經曆了一個無序到有序的過程。這一過程反映了契丹族開放意識,民族融合狀況,經濟結構轉變,一國兩製政治體製,社會變革等諸多內容。在這之中,遼的戶口類型更具有民族特點和時代特色。

遼時人口按其戶籍大體上可以劃分為五類:州縣戶口、宮衛戶口、頭下軍州及寺院中的“二稅戶”、部族戶口和屬國戶口,他們共同構成了遼代戶口。

而實際上,遼朝廷經常有效管理的戶口僅限於王朝州縣賦役戶口和宮衛軍戶,而遼代與屬國之間保持的則是一種鬆散的隸屬關係。

州縣戶口這是遼賦役的承擔者,故又稱之為賦役戶口。遼賦役是以戶丁為征收對象的。朝廷為了獲取賦役和兵員,滿足自身經濟與政治的需要特別注重戶丁檢括。但並未建立定期閱實戶口的製度,每次檢括戶丁,均是臨時詔令。

據《遼史》記載,遼詔括戶丁共進行過10次,均在遼聖宗統和紀年之後。這10次戶丁檢括,州縣戶與宮衛戶顯然分別進行,即分屬於兩個係統。

這與遼官製分北、南院有直接相關。北麵治宮賬、部族、屬國之政;南麵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實行的是因俗而治,故而隸於官賬的契丹戶丁與蕃漢轉戶丁,隸於部族的契丹戶丁皆不屬五京鄉丁之列。

蓍戶即契丹戶之外的少數民族,如奚、室韋、女真、渤海等戶。因此,遼代州縣戶口乃是州縣領屬和檢括的賦役戶口。

宮衛戶口來源於部族與州縣,原係部族和州縣戶的一部分。它與州縣賦役戶口亦不同,是一種軍政一體、軍民一體的軍事行政組織。

官衛下置州縣、提轄司、石烈、瓦裏、抹裏、得裏、閘撒等軍事與行政組織。其中,提轄司為諸官典兵官,因宮衛軍戶即兵即民。所以提轄司實際上就是管理宮衛戶的軍事機構,兼管宮衛兵與民之事。

每宮衛提轄司除領屬一定數量的契丹戶口外,還領屬諸蕃都及漢人即蕃漢轉戶。各提轄司共領屬正戶即契丹戶8萬,蕃漢轉戶12.3萬,共計20.3萬戶。

盡管部分宮衛成員來自部族,但部族和宮衛並不屬一個係統。作為下屬的部族包括大首領在內,地位均在腹心宮衛之下。

所謂“二稅戶”,指的是在遼契丹貴族建置的私城“頭下軍州”中的民戶和較大寺院中的民戶,因為這些民戶的納稅貢賦情況有別於一般州縣民戶,因而成為遼的一種比較特殊的戶口類型。顧名思義,“二稅戶”之民要雙重納稅,也就是說,他們要比一般州縣的民戶多納一份稅。

“頭下二稅戶”。在遼時,不少契丹貴族置建私人州城,如高州、原州、豐州、福州及越王城等;或利用契丹皇帝賜給的民戶置建州縣,如徽州、成州、懿州等均屬。此類州縣在遼代被稱為“頭下州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