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古時期——鑄新淘舊1(1 / 3)

近古時期——鑄新淘舊1

從五代十國至元代是我國曆史上的近古時期。

這一時期的行政區劃前期變化不大。五代十國在前後大致50年的時間裏,曆經頻繁戰亂,行政區劃隨戰時疆域而劃分。

宋、遼、西夏、金基本沿襲舊製或相互借鑒,難脫窠臼。此間最具創意的當屬元代行省製的建立,這是我國行政區劃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近古時期戶口的編造和功能都有了進一步發展,戶籍製度趨於成熟。比較突出的是戶籍分類更加細化,戶等的界定更加明晰,這在元代被運用到極致。

五代十國時期的行政區劃

五代十國的疆域劃分緊靠戰略地形,使得行政區劃具有天然形成的明顯特點。

它上承高度文明的隋唐,下啟封建文化政治高度統一的宋元明清,基本代表了我國幾千年以來形成的文化集散,在一定程度上精確劃分了我國的地域文化。

五代十國的疆域劃分和行政區劃,促成了具有統一文化形態、統一民族認同感的中華民族的融合,以至於在一個大的分裂時期之後,出現了一個相對和平的大一統時期。

五代十國的疆域大抵分成五代與十國。五代諸朝的疆域大致是華北地區與關中地區,一度領有燕雲十六州、河東、蜀地與淮北地區。

南方在後周時期到達長江沿岸,其他時期均在淮河流域徘徊。東方最遠為山東沿海,西方與前後蜀地相接,北方除後唐之外,未超過河套平原。

五代時期,政治核心因為戰亂與經濟因素,由長安、洛陽過渡到開封。當時關中因戰亂而荒廢,較強的藩鎮隻有歧國李茂貞,而河隴地區也持續衰退,回鶻、吐蕃等外族紛紛割據河西走廊。

開封處於隋唐大運河中樞地位,負責轉運河北、關中、江南與湖廣地區的貨物,是天下糧食、貨物的轉運站。當關中因戰亂而荒廢時,聚集天下財富的開封就成為五代的首選地位。

五代的戰爭大多以開封的宣武節度使與太原的河東節度使對峙為主。例如李克用的晉與後梁、後晉與後唐、後漢與占據中原的遼代、北漢與後周等都是如此。

十國與其他藩鎮大多分布在五代的周圍,如湖廣、蜀地、甘肅、河東與河北等地區,用小地域形成自立的地盤。華中、華南地區經濟強盛,所割據藩鎮繁多,是十國勢力範圍。

五代十國的行政區劃,繼承了唐代後期的形式,即道或節度使、州或府、縣三級行政區劃。

節度使成為地方行政區劃是由唐代中期才開始設置的,又稱藩鎮,主管地方軍事、行政與財政,位高權重。“安史之亂”期間,唐成立許多地方節度使以圍堵叛軍。平亂後,唐朝廷也冊封大量降將為地方節度使以安撫,以致他們擁兵自重,割據為王,形成唐末藩鎮割據的局麵。

五代時節度使的授任更為冗濫,有的節度使以親王遙領,或以宰相遙領。其中,權重者稱節度使,權輕者稱防禦使,“安史之亂”後的道,即是節度使的轄區。在當時,有異心的藩主往往舉兵以圖推翻中央,這也是五代十國時期動蕩不安的起因。

由於節度使位高權重,五代有的以親王遙領,如後唐末帝之子李重美遙領成德軍節度使。也有以宰相遙領的,如後唐莊宗時以侍中、監修國史郭崇韜兼領成德軍節度使。

五代還在某些地方設“軍”,成為一級行政機構。“軍”作為行政區劃單位出現於五代中後期,目的是滿足軍事需要和保障重要資源供給,區劃內存在常駐的武裝部隊是軍設置的原因和特點。

衣錦軍是五代時期設置最早的軍,設於唐末907年,它的全稱為安國衣錦軍,設置於杭州臨安縣,是吳越王錢鏐的故裏。

衣錦軍的設置過程,大體上反映了“軍”從軍事建製單位演變為行政區劃單位的過程,對認識軍作為行政區劃單位的產生背景是有意義的。

錢鏐與其他割據勢力不同,他始終表示自己樂於臣服於唐王朝以及其後的曆代中原王朝,因此唐王朝以及日後的後梁、後唐等朝政權,都十分看重占據吳越一地的錢氏家族。錢鏐也希望能通過這種方式來抬高自身的地位,安國衣錦軍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崇德軍是後梁在907年設置於輝州碭山縣的建製。碭山為後梁朱全忠的故裏,崇德軍的設置也是出於對此地的保衛,以顯示自己身份高貴。軍使由朱氏家族的朱彥讓擔任。

德清軍是後晉於941年設於舊澶州之頓丘的建製。澶州是由北向南進軍的主道之一。後晉建國依仗契丹之力並向契丹稱臣,成德節度使安重榮恥為契丹之臣,對契丹使者的態度多有不敬,且上書斥責石敬瑭割讓燕雲十六州。

石敬瑭因此對他多有不滿,擔心他手中所握的重兵。為防止安重榮謀反,故而在此設軍,以防北來之兵。石敬瑭還在黃河南邊的胡梁渡設大通軍。

定遠軍是後周於955年設於景州的建製。景州地域狹小,但此地為交通要衝,是兵家必爭之地,曆史上曾發生過多場激戰。因而後周設軍於此。後周還於漢陽縣置漢陽軍,於鳳州之固鎮置雄勝軍等。

在五代所設的行政區劃單位內,采用了“軍使兼知縣事”或“知縣兼軍使”的做法,使這類單位的地方長官與軍事長官的職責由一人承擔。這也是以“軍”命名這類行政區劃單位的原因。

五代的第二行政區為州,州設刺史,第三行政區縣則設縣令。部分州因首都地位或地勢重要而升級為府。例如五代在汴州設有東京開封府,長安設有西京京兆府,魏州設有大名府,有些重要的府在宋代形成五京製。

十國與各地藩鎮也在其首都或重要州設府,如吳國的揚州江都府,南唐的升州金陵府與洪州南昌府,楚國的潭州長沙府,南漢的廣州興王府,北漢的太原府,前蜀與後蜀的成都府與興元府,荊南的江陵府等。

十國還在軍事要地設大都督府,如後梁在宋州和福州均設大都督府。後唐在全國設十大都督府。

十國州縣的數量,因為政局穩定,經濟發展與人口增加而增加。據宋太宗趙炅時的地理總誌《太平寰宇記》記載,五代十國時期全國新置59個縣,絕大部分是在南方,如蜀置5縣,吳越設5縣,閩增設13縣,南唐新置26縣。

總之,五代十國時期的疆域劃分和行政區劃設置,是在勢力分裂和融合的過程中進行和完成的。分裂時期出現的種種經驗教訓都被日後的統一國家逐一吸收,各個民族也在天下一家的氛圍中相互融合,共同進步。

[旁注]

李茂貞 (856年~924年),原名宋文通,字正臣,深州博野,今河北蠡縣人。唐末藩鎮軍閥,五代時期岐王。曾經開岐王府,妻稱皇後,各種儀示都跟皇帝一樣。後向後唐稱臣,封秦王。

李克用 (856年~908年),別號“李鴉兒”。因一目失明,又號“獨眼龍”。沙陀部人。唐末將領。其父朱邪赤心,唐懿宗賜姓名李國昌,李克用早年隨父出兵鎮壓龐勳起義,常衝鋒陷陣,軍中稱之為“飛虎子”。

郭崇韜 字安時,代州人。最初為唐代昭義節度使李克修親信,為河東教練使,李克修死,改追隨李克用,以廉潔幹練著稱。922年,李存勖稱帝,任兵部尚書、樞密使。

錢鏐 (850年~932年),字具美,浙江杭州臨安人。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的創立人。在位期間,曾征民工修建錢塘江海塘,又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閘,以時蓄洪,不畏旱澇,並建立水網圩區的維修製度,有利於這一地區的農業經濟。

安重榮 小字鐵胡,五代朔州人。臂力過人,善騎射,早年是後晉成德軍節度使,通曉文吏事務。石敬瑭向契丹稱臣,自稱兒皇帝,重榮笑他“詘中國以事外蕃”,並起兵聲討,最後兵敗,被杜重威斬殺。

宋太宗趙炅 (939年~997年),本名趙匡義,因諱其兄長趙匡胤名,即位時改名趙炅。北宋第二位皇帝。治政有為,不善武功,曾經兩度伐遼失敗。

[閱讀鏈接]

五代時期吳越國創建者錢鏐身經百戰,先後與劉漢宏等地方主要軍閥作戰,最終建立了鞏固的地方政權。

882年7月,占據浙東的義勝軍節度使劉漢宏發兵西進,欲並吞浙西。錢鏐率八都軍在錢塘江邊禦敵。由於出奇製勝,加上利用江上夜霧遮掩,錢鏐突襲敵營,獲得首勝。

後來,錢鏐在蕭山西陵一帶與劉漢宏十萬大軍決戰,最後擊潰劉軍,劉本人易裝成屠戶逃跑。這一次西陵大捷,是錢鏐取得的第一次重大戰果。從此,錢鏐將西陵改名為西興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