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時期——建章立製4
唐代行政區劃的大變革
唐代的行政區劃製度,是我國行政區劃沿革史中的一個大變革。在這之中,唐在少數民族地區和邊境地區建立的都護府,具有重要的曆史意義。
唐初將郡改稱州,成為一級行政區劃,下領縣,實行州縣兩級製。調整之後的唐代行政區劃,形成了道、府、州、縣層級管理製度。到唐代末期,全國已經出現了數個藩鎮,大多數是節度使管轄。
唐代前期盛時的直轄版圖,置州縣的領土小於漢代。如以羈縻府州範圍言之,則遠遠超過漢代。
唐代全盛時有800多個羈縻府州,分屬邊州都督府和6個都護府。6個都護府所轄羈縻地區極為廣大。如安北至西伯利亞南,安西最遠至波斯,北庭西至鹹海,安東至朝鮮半島、日本海,安南至雲南東南部和越南北部。
唐高祖建國後,將郡改稱州,長官複稱漢代的刺史,成為一級行政區劃,下領縣,實行州縣兩級製。但此時天下已經不是秦代建國時的36郡的規模,州數激增到了300以上,朝廷管理非常不便。
627年,唐太宗將天下按照山川形勢、交通便利分為關內、河南、河東、河北、山南、隴右、淮南、江南、劍南和嶺南10個“道”。道下轄府、州,府、州下領縣。639年,十道統領府、州、縣。
733年,唐玄宗進一步分成了15個道,山南分置為東、西兩道,關內道長安附近增置京畿道,河南道洛陽附近增置都畿道,江南分置江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各道置采訪使,仿照西漢的刺史製度,隻起監察性的作用。740年,15道統領府、州、縣。此時,唐代的疆域已超過漢武帝全盛時期。
經唐玄宗改置,諸道的範圍漸成定製。但“安史之亂”發生後,原本隻用於邊境地區的節度使製度被廣泛用於全國,節度使一般被授予州刺史,於是同時掌握本州甚至鄰州的軍政權力,而且其轄區也稱為“道”,或稱“藩鎮”,成為有實際權力的一級非正式行政區劃。
唐代的道始終以監察為目的,並無長期設置的長官。至唐憲宗元和年間,天下政區已經基本被各節度使、觀察使、經略使、防禦使瓜分,貞觀、開元年間的十道、十五道完全失去了實際意義。
唐代將部分比較重要的州命名為府,以示與一般州的區別。同時,與府並列的還有都督府與都護府,但是都督府由於都督權力太大,在設立後又撤除。
唐代還按照經濟、地理等因素,將所有的州和縣分級。其中州最多分為輔、雄、望、緊、上、中、下,共7等,縣則分為京、畿、上、中、中下、下。
各級行政區按照級別的不同,其官吏級別、人數等建製都有所不同。這是一種按情況將部分次級行政區特別處理的做法。
在唐代的行政區劃中,不但有唐太宗新開的“道”,還有唐玄宗新開的“府”。以後設置和改置的府增多,成為唐代行政區劃中的一個重要的單位。
唐代諸府大致可分為三類,即諸京都和皇帝駐蹕之府、在內地重要地區設置的府,以及邊地設置的府。
諸京都包括陸續新建的陪都和皇帝駐蹕之地改置為府,以示不同於常州,如並州改置為太原府,荊州改置為江陵府。終唐之時,此類府有京兆府、興德府、鳳翔府、河南府、興唐府、河中府、興元府、成都府、太原府和江陵府。
在內地重要地區置都督府有揚州都督府、益州都督府等。710年,唐有24個都督府,分轄國內各州,隻有畿內諸州不隸。但不久即以權重而廢。
邊地置都護府有6個,即安西都護府、安北都護府、單於都護府、安東都護府、安南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
邊地都護府是唐王朝為督察邊境各民族而設置的軍事機關,在唐代行政區劃中占有重要地位。
安西都護府是唐代管理西域的一個軍政機構的不同時期的名稱,640年設置於高昌,即吐魯番。648年移至龜茲。其統轄安西四鎮,最大管轄範圍曾一度完全包括天山南北,並至蔥嶺以西至波斯。
在北庭都護府分立之後,安西都護府分管天山以南的西域地區。守備天山山脈南側的絲綢之路,防備突厥、吐蕃等勢力。
安北都護府是唐代管理鐵勒諸族的都護府。646年,唐代聯合回紇等鐵勒部落,擊滅薛延陀。647年設置於鬱督軍山。
唐太宗於鐵勒故地設六府七州,六府是瀚海府、金微府、燕然府、丘陵府、龜林府、盧山府,七州是皋蘭州、高闕州、雞鹿州、雞田州、榆溪州、蹛林州、竇顏州,由燕然都護府管理。
治所在陰山之麓,轄境東到大興安嶺、西到阿爾泰山、南到戈壁、北到貝加爾湖的整個蒙古高原。
單於都護府是唐代安置東突厥降部的都護府。630年,唐軍俘頡利可汗,東突厥亡。650年平定東突厥後,設置於今呼和浩特附近。統轄今內蒙古地域。
唐代設置順、祐、化、長四州都督府,以及定襄都督府、雲州都督府。唐高宗設瀚海都護府,治所在雲中故城,領狼山、雲中、桑幹三都督、蘇農等24州。663年,改稱雲中都護府;664年,改稱單於大都護府。
安東都護府原為唐建立的管理高句麗故地的機構。設置於平壤。管轄範圍包括今天的朝鮮半島和東北地區。羅唐戰爭後,安東都護府從平壤搬到遼東,成為唐代管理遼東,以及高句麗、渤海國等地的一個軍政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