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南都護府為唐代的6個都護府之一,管轄交州地區。前身為622年設置的交州大總管府。622年,唐代朝廷設立交州總管府。624年,改交州總管府為交州都督府。627年,交州都督府歸嶺南道管轄。
679年,將交州都督府改置為安南都護府,治所位於宋平,即今越南河內,由交州刺使充任都護。757年改名鎮南都護府, 760年複名安南都護府。
北庭都護府是唐代設立於西域天山以北的行政單位,管理區域東起伊吾,西至鹹海一帶,北抵額爾齊斯河到巴爾喀什湖一線,南至天山。府的治所在庭州,即今新疆吉木薩爾北庭鄉。
唐代在當地推行二元化管理,在漢族集中居住的地區,推行和內地一致的均田製、租庸調製、府兵製和行政區劃。在其他區域維持當地民族的行政管理製度,僅假以其首領唐代官職名號,以示羈縻。
唐代的節度使,確定時間是711年,當時以涼州都督充任河西節度使,並被列入正式邊疆官製。
後來,國中遍置節度使,據李吉甫《元和郡縣誌》所載,在806年至820年間,唐全國有47個節度使。他們統一道或數州,軍事民政,命官、征稅,皆得獨立,父死子繼,自以世襲,號為留後而不待朝命。至此,唐初的行政區劃單位“道”已徒有虛名了。
縱觀唐代行政區劃變革,唐太宗創立了“道”,唐玄宗把“府”引進行政區劃中來,後來又把節度使變成正式建製,使唐代的行政區劃基本上成為三級製。後期的道、節度使、府或州、縣製,由於道已為虛設,實際上還是三級製。
[旁注]
羈縻 就是一方麵要“羈”,用軍事手段和政治壓力加以控製;另一方麵用“縻”,以經濟和物質的利益給予撫慰。這種羈縻狀態不利於落後各族。唐天寶年間,雲南成立南詔國,才改變了上述兩種不利的形勢,對各族民眾說來,推動作用是不小的。
唐高祖 (566年~635年),李淵,字叔德。唐代開國皇帝。傑出的政治家和戰略家。他奠定了彪炳千秋的290餘年的盛唐霸業,並因之得到了後人的褒揚。
唐太宗 (599年~649年),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戰略家,書法家和詩人。開創了我國曆史著名的“貞觀之治”,將我國傳統農業社會推向興盛,為後來全盛時期的開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礎。
唐玄宗 (685年~762年),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親竇德妃。唐玄宗也稱唐明皇。在位期間,開創了唐代乃至我國曆史上的最為鼎盛的時期,史稱“開元盛世”。
唐憲宗 (778年~820年),李純,初名淳,唐順宗長子。唐代皇帝。在位期間,勵精圖治,重用賢良,改革弊政,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並重振朝廷的威望,史稱“元和中興”。
李吉甫 (758年~814年),唐憲宗時宰相,地理學家、政治家、思想家。字弘憲。趙郡,今河北讚皇縣人。父棲筠,唐代宗朝為禦史大夫。吉甫以門蔭入仕,德宗時,任駕部員外郎,頗為宰相李泌、竇參推重,後出為郴州刺史。憲宗即位,征為考功員外郎、知製誥。不久,入為翰林學士、中書舍人,得憲宗信任。
[閱讀鏈接]
唐玄宗開元年間,設立了西域、北庭、河西、隴右、朔方、河東、範陽、平盧、劍南、嶺南10個節度使。多分布於邊地。節度使多由胡人擔任,往往封郡王。其中,範陽,即北京地區節度使是節度使中兵力最多的。
節度使初置時,作為軍事統帥,主要掌管軍事、防禦外敵,而沒有管理州縣民政的職責,後來漸漸總攬一區的軍、民、財、政,所轄區內各州刺史均為其節製,並兼任駐在州之刺史。
唐代較嚴密的戶籍製度
戶籍是朝廷征發賦役的主要依據,曆來受到各個王朝的高度重視。唐代前期實行均田製和租庸調製,後期實行兩稅法。
租庸調製以人丁為本,兩稅法通過授田年征兩個方麵,都與戶籍密切相關。因此,唐代戶籍管理製度自然就十分嚴密。
在實施過程中,采取手實、計賬、戶籍等形式,既革除了隱戶、依附和逃亡戶的蔓延,又如實登記了民眾戶口的實際情況,保證了國家有效管理賦役民戶。
唐代特別重視戶籍的編製、管理與檢察工作,采取手實、計賬等有效措施,清查隱戶,登記人丁,編製戶籍,加強朝廷對人口的管理。
唐代戶籍是依據手實和計賬編製而成的。手實就是由戶主登錄的本戶人口、年齡以及授田數的戶籍。計賬就是地方機關根據手實報出的第二年賦役收入預算。
手實、計賬是由百戶組成的裏負責編製的,這正是裏正職責之內的事情。手實的內容要求一一寫明百姓戶內人口年齡及擁有土地狀況,計賬的內容要求一一寫明百姓來年應承擔的賦役。很明顯,計賬是依據手實編成的,因為百姓的戶丁、土地是派征賦役的基礎。
在編製手實、計賬時,要核實各戶人丁年齡、相貌特點,叫做“團貌”。核實工作是由縣一級朝廷機構組織實施的,顯示出國家對這一工作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