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時期——建章立製3
隋代地方行政的二級製度
隋代行政區劃,在該朝短暫的曆史中仍發生兩次重大變化,一是實行州縣二級製,二是實行郡縣二級製。從宏觀上看,隋代是我國曆史上行政區劃沿革中重要但是相對不成熟的一個過渡階段。
隋文帝楊堅統一天下後,鑒於從東漢末年開始的州郡縣三級製已經混亂不堪,廢除天下郡置,改為州縣二級製。
隋煬帝楊廣繼位後,將所有的州改為郡,實行郡縣二級製,從形式上恢複到了秦代時的架構。
隋文帝楊堅建國後勵精圖治,隋王朝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日益強盛,終於使秦漢以來的疆域又逐步得到了恢複。
在東北地區,隋朝邊界固定在遼河一帶。在北方,隋代占領了河套地區,把邊界擴展到五原、定襄等陰山以北之地,降服突厥啟民可汗。
在西域地區,隋朝取得伊吾郡,隋煬帝楊廣攻滅吐穀渾,取得青海一帶領地,於河西走廊設置鄯善、且末、西海和河源四郡,深入青海湖及西域東部。
在西南方麵,隋初本領有南中地區,在593年設南寧州總管府於味。
在南方,605年隋朝設置比景郡、象浦郡、海陰郡等三郡,其中海陰在西漢日南郡南。早在南朝梁陳之際,南嶺俚族首領冼夫人受到海南島儋耳人的歸附。由於冼夫人對隋朝的效忠,使隋朝順利地管轄海南島,設置珠崖郡與儋耳郡。
隋煬帝楊廣執政時,605年至618年間的疆域東西9300裏,南北1.48萬裏,為隋代最盛時版圖。
南北朝後期,州、郡、縣三級行政區劃製度十分混亂,很多地方郡一級形同虛設。麵對這種局麵,隋文帝采納河南道行台兵尚書楊尚希的建議,於583年果斷地“罷天下郡”,實行以州領縣的兩級行政區劃製度。
589年,隋文帝在平定南朝後主陳叔寶以後,將州縣兩級行政區劃製度推行至全國。這樣,東漢末年以來一直沿用的州、郡、縣三級行政區劃製,被調整為州、縣兩級行政區劃製,但實行的依然是州製。隋代從583年至607年實行州縣製共24年。隋文帝末年,全國有297州1348縣。
隋煬帝登基後,並省了一部分州,於607年複改州為郡,以郡統縣,恢複秦製,實行郡縣二級製。
雖然隋代實行的是二級行政製度,從形式上恢複到了秦代與西漢的架構,但實際上天下的郡數已經遠遠超過了秦時郡的數目,達到了鼎盛時期的190郡。
隋朝廷無法同時高效管轄和兼顧到近200個一級行政單位,所以,隋煬帝效仿漢武帝設置監察州監督各郡職務,監察州置刺史,輔官有長史、司馬等。當時隋代有冀州、兗州、青州、徐州、豫州、揚州、荊州、梁州及雍州等監察州。
隋代在各諸侯王封國置國官,有令、大農、尉、典衛、常侍等。稱州時,各州置刺史,輔官有長史、司馬等;稱郡時,各郡置太守,輔官有郡丞、郡尉、郡正等。州郡下有縣,各縣置縣令,輔官有縣丞、縣尉、縣正等。
隋代效仿九品官人法,在行政區劃上也按照各州或郡縣情況劃分9等,按照級別不同職官人數品級等都有區別。
隋代地方行政機構除州郡縣以外,還有兩類機構,一是行台省,二是總管府。行台省全稱行台尚書省,相當於中央尚書省在地方的派出機關。總統某方麵的軍政事務,凡管轄內的州縣皆受其節製,勢權極重。
582年,隋置河北道行台於並州,以當時的晉王楊廣為尚書令,置西南道行台於益州,以蜀王楊秀為尚書令,置河南道行台於洛州,以秦王楊俊為尚書令。
行台省的主官是尚書令,次官為左、右仆射任置。其下置兵部尚書、度支尚書及丞各一人,都事4人。又有考功,禮部,膳部,兵部,駕部,庫部,刑部,度支,戶部,金部,工部,屯田等侍郎各一人。每行台還置食貨、衣圃、武器、百工監、副監各一人。
總管府是隋初依北周舊製置於諸州的行政單位,分為上、中、下3等,總管刺史加使持節,掌一州或數州的軍政事務。
其中,統轄數州及至數十州的俗稱大總管,如秦王楊俊為並州總管,管24州諸軍事,後改授漢王楊諒。楊俊轉任揚州總管,鎮廣陵,管44州軍事。蜀王楊秀為益州總管,管24州諸軍事。楊廣做晉王時曾奉命統90路總管,領51萬大軍伐陳。
605年,隋煬帝鑒於漢王楊諒憑借並州總管起兵,便下詔廢除了諸州總管府。但隋代在諸州設置總管府的製度對唐代仍有一定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