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期——裂土分茅1(2 / 3)

從商湯開始傳了20個王,王位傳到盤庚手裏。盤庚為了改變當時社會不安定的局麵,把都城遷到殷,就是現在的河南安陽小屯村。此後200多年,一直沒有遷都。所以商代又稱作殷商或者殷。

商代首先針對王都及王畿的地域進行行政區劃。王畿指王都周圍千裏的範圍。

商王朝對王都和王畿這些直接控製地區進行了行政區域的劃分:都城稱作“邑”或“商邑”。在都城之外35千米至50千米範圍內,屬於商王直接控製的區域,稱作“蒿”、“鄙”、“奠”。邑、蒿、鄙、奠此四地在《尚書·酒誥》中稱之為“內服”。

邑在這裏是指國都、京城,如商都稱為商邑;蒿即郊,國都百裏之內為郊,離國都25千米的地方叫近郊,50千米的地方叫遠郊;鄙指的是郊野之處,邊遠的地方;奠即甸,指的是天子所轄的以都城為中心的250千米範圍內的地方。

商代方國的行政區劃和商王畿基本一致,也是由邑、奠或鄙組成,這是商代行政區劃的一個顯著特點,也是商代集權國家的一個重要表現。

方國或方國部落是指我國夏商之際時的諸侯部落與國家。現今學者對這些方國的認識主要來源於商代晚期的殷墟遺址出土的甲骨卜辭,卜文中多以“某方”的形式稱呼這些部落國家,所以稱作“方國”。

狹義的方國僅包含那些稱為“某方”的國,而廣義包括所有的與中原王朝對稱的國。

多數方國規模較小,僅僅是一些原始的氏族部落,但還有少數方國規模較大,已經具備了完善的國家機構。如羌方這樣的方國,甚至達到了能與當時中原共主王朝平等抗衡的規模。

商代方國使用的名稱,是商族給這些方國附上的他稱,其中與商族敵對的方國的名稱多為貶稱,而與商族友好的方國的名稱多為中性名稱。各方國根據與商王朝的關係分為敵對、臣服和時服時叛三類。

《尚書·酒誥》指出,商代有內服、外服之分。內服是商王直接統治的王畿地區,外服是分封給方國的封地。隻是依據遠近表示小諸侯應盡的義務和待遇,所以不能算地方行政區。隻有商王直接統治的疆域內,才算是行政區劃開始的標誌。

總之,商代雖說是王朝,但實際就是一個部落,其他諸侯國同樣是部落。在當時,商代就是一個大的部落聯盟。一個部落的人們聚集在一起後,建立了城郭,就是城池。一個城池一個部落。那時沒有劃分行政區域,隻有地盤的概念。更沒有所謂的縣、村的概念。

至於商代對人口的管理還談不上有“戶籍製度”。雖然商代沒有人口調查製度的具體記載,但有學者從甲骨文的祭祀卜辭牲用資料中間接算出晚商人口,大約在500萬至700萬人之間。商代的人口管理在甲骨文中有些記錄。有人據此認為,我國曆史上最早對人口進行管理的記錄應當從商代開始。

《柏根氏舊藏甲骨卜辭》、《殷契粹編》和《殷墟書契後編》等卜辭表明,商王是最高軍事統帥,有時親自出征。王室婦女,如商王武丁的配偶婦好,也曾率軍出征。

土方是殷代北方距離商王畿較近的一個部族,屢屢侵奪商地居民,曾進入商東部劫掠兩個居民居住地,武丁就出兵征伐土方。

出兵就要先征兵。《殷墟書契後編》中說:“登人三千呼伐土方。”“王登人五千征土方。”看來商王武丁每次征伐土方都全力以赴,出兵最少也是3000人,最多一次征發達5000人。

這些戰鬥大多是由武丁親自率領和指揮的。武丁用兩三年時間消滅了土方,土方之地也成為商代領土。武丁經常到這裏視察,卜辭上叫做“王省土方”。省就是視察的意思。

武丁時的“登人”,幾乎都以人丁為計算單位。在甲骨文中經常出現“口”、“人”等字,而沒有“戶”、“家”的說法。因此,當時“登人”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征集兵丁、組建軍隊以滿足戰爭的需要,還不具備後代戶籍製度所具有的多重功能。但有理由認為,商代人口管理是向戶籍製度邁進的第一步。

[旁注]

商湯 (?~約公元前1588年),今多稱商湯,又稱武湯,甲骨文稱唐、大乙,又稱高祖乙,商人部落首領。河南商丘人。商代創建者。在位期間,階級矛盾較為緩和,政權較為穩定,國力也日益強盛。

盤庚 甲骨文稱般庚,名旬。商代第二十位王。盤庚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國王,他為了改變當時社會不安定的局麵,決心再一次遷都,搬遷到殷。在那裏整頓商代的政治,使衰落的商代出現了複興的局麵。

殷墟遺址 位於河南省安陽市殷都區小屯村周圍,橫跨洹河兩岸。是由殷墟王陵遺址與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洹北商城遺址等共同組成的規模宏大、氣勢恢宏的殷墟遺址群。20世紀初發現,1928年正式開始考古發掘。殷墟的發現和發掘被評為20世紀中國“100項重大考古發現”之首。

共主 自人類文明早期階段、國家形成過程中或產生國家以後,各個部落或共同體所共同承認或推崇的盟主,或封建時代各個王國、諸侯國共同承認的中央政權。中原王朝的夏、商、周的部落首領、君主和王室即為共主。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共主”製度不複存在。

武丁 (?~約公元前1192年),姓子,名昭,是我國商代第二十三位國王,商代著名軍事統帥,廟號為高宗。武丁在位時期,曾攻打鬼方,並任用賢臣傅說為相,妻子婦好為將軍,商代再度強盛,史稱“武丁中興”。

婦好 商代國王武丁的妻子。我國曆史上有據可查的第一位女性軍事統帥,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女政治家。她率軍東征西討,為武丁拓展疆土,還主持各種祭祀活動。她去世後武丁悲痛不已,追諡曰“辛”,商的後人尊她為“母辛”、“後母辛”。

[閱讀鏈接]

商王盤庚是個能幹的君主。他為了改變當時社會不安定的局麵,決心再一次遷都。可是,大多數貴族貪圖安逸,都不願意搬遷。

盤庚麵對強大的反對勢力,並沒有動搖遷都的決心。他把反對遷都的貴族找來,耐心地勸說他們。

由於盤庚堅持遷都的主張,挫敗了反對勢力,終於帶著平民和奴隸,渡過黃河,搬遷到殷。在那裏整頓商代的政治,使衰落的商代出現了複興的局麵。

周代疆土區劃和人口

周代把疆域劃分為與諸侯共管的不同土地,具體說來,就是將王都以外的地區,按其與王朝的關係以及離王都的遠近劃分為幾個大區域的一種製度。

周代建立了較為嚴密的人口調查製度,對人口數目經常登記與管理,把人口登記當成一種製度,表明周代建立了初具規模的人口調查活動。

建立周代的周人,起源於今陝西省武功一帶,原為商代西部的一個方國,後遷居於岐山下的周原。周人從周文王開始沿渭河向東發展,廢除了商代在關中的勢力,遷都於豐,即今西安市西南灃河西岸。

周武王即位,又將國都東遷於灃河東岸的鎬,即今西安市西南鬥門鎮一帶。數年後滅商,控製了商代統治區。

周武王去世後,周公東征,相繼征服了商代殘餘勢力和東方諸小國。周代的疆土大於商代。

在推行分封製以後,周代的疆土東至現在的山東半島;東南至現在的長江下遊和太湖流域,勢力所及還可能到達了巴蜀一帶;南至漢水中遊;西至現在的今甘肅省渭河上遊;西北至現在的汾河流域霍山一帶;北至現在的遼寧朝陽一帶。

周王朝控製的領土內,並不是連成一片的,除了荒地外,還雜居許多夷狄和方國。在其周圍同時也存在許多部落、部族和方國。如東北的肅慎,內蒙古東南部和山西北部的鬼方,西有犬戎、羌方,江漢平原有荊楚,荊楚以西為蠻族,西南有巴、蜀,淮泗之間的淮夷、徐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