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期——裂土分茅1
夏、商、周、春秋戰國是我國曆史上的上古時期。
這一時期的行政區劃,夏、商、周代采取中央王朝與各部落聯盟分土而治的方式;春秋中期以後,隨著兼並戰爭的加劇,各諸侯國對疆土采取分層劃區進行管理。
這一時期的戶籍製度最初處於萌芽階段,至春秋戰國時期,戶籍則與兵籍、賦籍、地籍聯結在一起。作為征收賦稅,征發徭役和兵役的依據。
夏代地理及行政
夏代是我國傳統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中原世襲製朝代。
夏代一般被認為是多個部落聯盟形式的國家,君主與諸侯分而治之。夏代國家處於萌芽階段,政治輻射一般不出都邑腹地,都邑之外通過氏族製的封邦建國以及通婚結盟達成關係。在這種情況下,夏代尚未形成由單一的中央政權劃分的行政區。
夏代是部落城邦聯盟向封建國家的過渡期,因此沒有明確的疆域。大致的疆域是西至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至湖北省北部,北至河北省南部。
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當時夏的勢力延伸至黃河南北,甚至長江流域。
夏代早期,夏族主要在山西中南部的河內地區活動,沿汾水、河水向東南方向遷徙,晚期至河南中部伊河和洛河流域。
遠古時期尚未有明確的都城概念。社會處於半畜牧遊獵、半農耕定居的階段。夏代部族民隨同首領以及族中壯丁遷移,耗盡當地的資源後便遷移他地,不常駐一處。夏代後的居地稱作“大邑”或“夏邑”,這是國家首都的原始概念。
據文獻記載,夏代族首領先後定居大夏、夏墟、高密、陽城、陽翟、晉陽、平陽、冀、安邑、夏邑、斟鄩、帝丘、綸、原、老丘、西河、河南這些地方。
在原始社會,人們按氏族、部落進行生產和生活,根本不需要行政區劃,也沒有地域區劃的概念。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進步,逐步出現了私有製,產生了階級,形成了國家。
為了進行有效管理,需要對占有的區域進行分區分級,於是有了形成各種各樣行政區劃的可能性。但是,並不是產生國家的同時也必然出現行政區劃。
夏族與其他部落城邦的關係很多就像是宗主國與朝貢國一樣。但又有些方國是受夏朝廷分封的,就如同諸侯國,所以僅能以勢力範圍來表示其影響力。
方國是由原始氏族部落轉化形成的小型國家。這些邦國位於王城之外,不受夏王朝直接管轄。一些方國隻是大的部族,另有一些較大的方國已經建立了國家組織,規模甚至大於夏。諸侯國是天子對其家族、功臣給予的封地。
無論是“方國”,還是“諸侯國”,都是一個個獨立的國家,與夏王朝之間都隻是鬆散的臣屬關係。
夏代的數支姒姓部落與夏後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係,政治上有分封關係,經濟上有貢賦關係,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範圍。
有窮氏曾經代夏的政權。夏王姒太康在有窮氏首領後羿叛亂下失國後,姒少康曾投奔有仍氏、有虞氏,在那裏承當牧正和庖正。牧正為牧官之長,負責掌管畜牧,庖正為庖人之長,負責掌管飲食。
有仍氏又名有任氏,居於山東濟寧微山湖畔,是太昊、少昊的後裔。有仍與夏後來往密切,之間有通婚現象,姒相的妻子緡就來自有仍氏。太康失國時,姒相被寒浞殺害前,妻子緡已懷孕,她避居故鄉有仍並生下姒少康。姒少康複國後,封有仍族人於任國。
有虞氏是我國古代五帝之一的舜帝部落名稱。活動於豫西北、晉南古汾水流域。舜年老時,認為的兒子商均不賢不肖,所以禪位於禹。
禹曾經讓位於商均,但民眾紛紛擁護禹而不理睬商均,於是禹繼承了帝位,將商均分封於河南虞城附近。禹去世後,他的兒子啟得到了民眾的擁護,後來建立了夏。
啟成為我國曆史上由“禪讓製”變為“世襲製”的第一人。
有扈氏為夏之同姓部落。當時啟在接受帝位時,有扈不服,反對啟的統治,結果在甘之戰中失敗,其部眾被罰貶為牧奴,世代從事畜牧。
斟灌氏和斟鄩氏統稱“二斟”,與夏後同為姒姓,是夏代早期重要的親夏氏族。兩氏族在夏後氏的東南遷徙過程中與之融合,夏代晚期斟鄩之地更成為夏後的都邑,偃師二裏頭遺址可能就是斟鄩。
有緡氏為少昊的另一支後裔,是夏晚期東方的強大方國。夏桀在有仍召開盟會,有緡首領因不滿桀的統治,憤慨歸國,結果被夏桀所滅。
有莘氏是帝嚳高辛氏的後裔,是夏王啟時的支子封國。夏商之際,在伊尹的幫助下,有莘氏與商湯在北亳結盟,商湯還從有莘氏娶妃。
《山海經》之海外四經記錄了夏後氏周邊的許多方國“國”名。
[旁注]
夏族 指世居中原以西部落民族的稱呼。夏族與華族並列,後合稱華夏族,這些都是一種文明劃分的方式。華族指世居中原以東部落民族的稱呼。
夏後氏 為我國第一個世襲王朝夏代的氏稱,夏代王族以國為氏,為夏後氏,簡稱夏。先秦時代姓、氏含義不同,夏後氏為姒姓。中華民族最早的稱呼華夏,也是起源於夏後。
後羿 又稱“夷羿”,是夏代東夷族有窮氏首領、有窮國國君,他也是一個射術高超的英雄。夏王仲康死後,其子相繼位。不久,後羿驅逐了相,自己當了國王,是為夏代第六任帝王,後被家臣寒浞所殺。
姒少康 是我國夏代第六任君主。據說寒浞派人殺了相後,相的妃子後緡逃到娘家有仍氏,生下少康。少康長大後。夏的遺臣靡立少康為天子,還都陽夏。少康在位時夏代比較強盛,史稱“少康中興”。
舜帝 是我國傳說曆史中的人物,是五帝之一。名重華;生於姚墟,故姚姓,冀州人,都城在蒲阪,即山西省永濟。舜為四部落聯盟首領,以受堯的“禪讓”而稱帝於天下,其國號為“有虞”。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號,故後世以舜簡稱之。
二裏頭遺址 位於河南偃師,於1959年發現,遺址距今相當於我國曆史上的夏、商時期,屬探索我國夏代文化的重要遺址。這一發現為研究我國曆史早期國家的出現及其特點,提供了最原始的研究資料。
[閱讀鏈接]
夏禹執政時期,國家日益富庶,九州所貢之金年年積多。夏禹想起從前黃帝軒轅氏功成鑄鼎,鼎成仙去,就命大臣施黯鑄九鼎。過了兩年,九鼎鑄成。
這九鼎即冀州鼎、兗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揚州鼎、荊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鼎上鑄著各州的山川名物、禽異獸。
九鼎象征著九州,其中豫州鼎為中央大鼎,豫州即為中央樞紐。大禹把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陽城,各方諸侯朝見時要向九鼎頂禮膜拜。從此之後,九鼎成為國家最重要的禮器。
商代區域劃分與人口
商代是我國曆史上第二個奴隸製國家,從商湯立國到武丁中興,商王國一步步發展起來,成為“邦畿千裏”的大國。
商代把管轄區域分為畿內和畿外兩大部分。畿內是商王朝直接統治的部分,畿外是眾多方國分布的地區。還通過“登人”的辦法對人口進行有效管理。
先商時期,商族為夏後氏的諸侯,商族首領稱作“商侯”。晚商時期,商的勢力範圍北至遼寧,南至湖北,西至陝西,東至海濱。
除了包括夏所屬長江以北的湖北、河南、安徽、山東、河北、山西、京津和江蘇、陝西的一部分,還有遼寧、甘肅、湖南、浙江和四川的一部分。為當時的一個大國,但主要治理區域還是中原一帶。
商代曾經多次遷都。商湯建國時,最早的國都在亳,即現在的河南洛陽。在以後300年當中,都城一共搬遷了5次。這是因為王族內部經常爭奪王位,發生內亂;再加上黃河下遊常常鬧水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