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伍老師巧妙地將座位編排成圓形鍾麵的形狀,座位上的每一個學生就好像鍾麵上的一個個刻度。隨著音樂響起,這座“大鍾”就在老師的引導下“走動”起來。學生也就在這樣輕鬆愉悅的情境中,用律動參與等多種方式多次熟悉作品主題,感受其情緒、速度、力度等音樂要素的變化。其次,該課的圖譜也直觀、簡單、易操作,並與音樂刻畫的形象——鍾表十分吻合。形象、直觀的圖譜不僅讓學生在專注中更好地參與音樂實踐活動,還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感受了作品的樂句、樂段和曲式結構。
音樂課是欣賞美、發現美、創造美的殿堂,伍老師的教學給了學生通往這個殿堂的金鑰匙。
成都市音樂骨幹教師
成都市龍江路小學教導主任
蘇婭評析
摘自《中國音樂教育》雜誌2011年第9期“課例與點評”欄目
獅王進行曲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人民音樂出版社)第四冊第五課
授課教師:伍娜
本課主要教學方法:聆聽法、比較法、情景創設法、視覺參與法、繪畫法、檢測法、樂器參與法
作品分析
《獅王進行曲》是法國作曲家聖-桑所作管弦樂組曲《動物狂歡節》中的第一曲。這首雅俗共賞的標題性音樂作品由十三首帶有標題的小曲及終曲組成。它們分別是:《獅王進行曲》《母雞和公雞》《騾子》《烏龜》《大象》《袋鼠》《水族館》《長耳朵的角色》《森林深處的杜鵑》《鳥舍》《鋼琴家》《化石》《天鵝》《終曲》。
1886年初,作者在布拉格和維也納舉辦音樂會,後至奧地利小城庫爾迪姆休養。休養期間,應邀為法國大提琴家夏爾·勒布克(1822~1893)舉辦的狂歡節音樂會寫了這首組曲,並親自指揮演奏。
樂曲《獅王進行曲》一開始,便以鋼琴的顫音形成森嚴的森林氣氛。接著弦樂與兩架鋼琴一起奏出逐漸增強的音響,進一步渲染這種氣氛。隨後,鋼琴用很強的力度ff奏出音階式的經過句,引出《獅王進行曲》。這一進行曲采用對比性中段的單三部曲式,先由兩架鋼琴以適度的快板奏出《獅王行進曲》的節奏,接著弦樂奏出《獅王進行曲》主題:
沉重有力的頓音,渾厚低沉的旋律,表現了萬獸之王威風凜凜的神態和堅實的步伐。這個主題重複一遍之後,出現了由低音區的半音階經過句組成的模仿獅子吼叫的對比性中段。然後,鋼琴在高音區再現獅王主題,最後在獅子的吼叫聲中結束。
教學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感受樂曲威嚴緊張的情緒和音樂塑造的獅王形象。
2.能聽辨作品中力度與音區的變化,聽辨獅王的“腳步聲”和“吼聲”,結合圖形譜熟悉作品結構。
3.能用課堂打擊樂器為樂曲伴奏。
教學重點
能聽辨作品中力度與音區的對比,初步了解音樂結構,理解音樂塑造的形象。
教學難點
使用打擊樂器為樂曲伴奏。
教學用具
播放音樂,小堂鼓、沙錘、三角鐵、鈴鼓、鋁板琴、鑔等打擊樂器若幹。
評析
伍娜老師執教的《獅王進行曲》一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人民音樂出版社)的第四冊第五課,聽完這堂課,留給我一個最深的印象就是學生所有的參與方式都緊緊圍繞著音樂的本體而進行。縱觀每一次音樂感悟的獲得、每一個音樂概念的形成,無一不是通過聆聽音樂、從音樂中發現和生成答案的。同時,在反複聆聽音樂的過程中,教師充分注意了音樂的完整性,完整的樂曲、相對完整的音樂主題、音樂片段,都為學生理解和感受進行曲的風格奠定了基礎。可見,萬變不離其宗,所有音樂學習的方式方法、教學目標的設計、學生的主動參與都和音樂有關。它更是驗證了我們新課標修訂中最突出的一點:反複地強調要突出音樂學科的特點,避免在音樂中尋找非音樂的信息。
其次,注重學生的音樂實踐,豐富情感體驗。在這節課中,伍娜老師充分重視學生的音樂實踐活動,遵循“聽什麼——怎麼聽——理解什麼——記住什麼”的學習規律和認知方式,將視覺、聽覺、情感、律動融為一體。比如初聽全曲時對威嚴、緊張的音樂情緒的感知,到讓學生發揮想象力用線條去表示獅子吼叫的形狀和次數,再到對不同音區上音樂主題的聽辨等,活動的設計都是以遞進的關係由易到難地去緊緊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聽覺注意力。還有,在運用各種課堂小樂器為樂曲伴奏這個活動的安排和實踐上,通過反複聆聽音樂,強化學生對音樂的熟悉程度,既檢驗了學生是否會聽音樂,還發展了學生的合作能力。那麼,在各種音樂活動的進行中,也調動和發揮了學生“通感”的作用,改變了以往學生在欣賞音樂時被動、單一、生硬的聽講方式,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提高了欣賞教學的有效性。
說到有效性,我們再來看一看伍娜老師在這節課中對有效聆聽還做了哪些具體的指導:
1.靜靜地聽:因為隻有靜下心來仔細聆聽,才有可能更好地感受音樂的美。伍老師一開課便提出了這樣的要求。
2.帶著問題聽:欣賞一首樂曲,要感受的內容是多方麵的,特別是針對低年級的孩子,是不可能一下子麵麵俱到的,隻有在教師言簡意賅的問題引領之下,學生才可能有方向、有目的性地去聽。伍老師在很多環節中的準確提問(比如:“再聽樂曲,獅王一共叫了幾次?”)都有效提高了學生對該樂曲的熟悉和掌握程度。
3.對比聆聽:對比欣賞是音樂學習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有比較才有鑒別,當兩段樂曲對比聽辨時,音樂情緒因比較而易於把握,音樂形象因比較而變得個性鮮明,學生對音樂要素的感知力因比較而顯著增強。我們看到,在對比聆聽兩段模仿獅子腳步的旋律時,老師特別注意讓學生聽出它們之間有什麼相同和不同(旋律相同而音區不同),以培養學生能夠聽辨音高和音區的能力。
縱觀全課,我們可以看出伍娜老師在欣賞教學中獨特的視覺和把握教材樂曲的深厚功底,讓學生和聽課者共同度過了愉快而有意義的四十分鍾。
成都市武侯區音樂教研員
顏克評析
維也納的音樂鍾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人民音樂出版社)第五冊第七課
授課教師:伍娜
指導教師:曹安玉
本課主要教學方法:聆聽法、情景創設法、演唱法、視覺參與法、遊戲表演法、節奏參與法、編創法、檢測法
作品分析
本曲是匈牙利作曲家柯達伊(1882~1967)所作的管弦樂組曲《哈裏·亞諾什》中的第二段。在鍾琴敲打的固定音型“”伴奏下,樂曲呈示了音樂鍾的主題:
本曲為回旋曲式結構:ABACADA。樂曲誇張而富於童話色彩,又有輕鬆和滑稽氣氛,深受人們的喜愛。
教學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在參與音樂活動中獲得積極、愉悅的體驗。
2.能在聽、唱、奏、演、創等音樂活動中培養學生音樂記憶能力,並能初步感受回旋曲式結構。
3.能圍繞回旋曲式結構進行即興編創。
教學重點
1.記憶音樂主題,辨認樂器外形,模擬演奏姿勢,聽辨樂器音色,感受音樂塑造的聽覺藝術形象。
2.初步感受回旋曲式的結構特點。
教學難點
圍繞回旋曲式結構進行即興編創活動。
教學用具
鋼琴,多媒體教學係統,教學課件,打擊樂器、魔法帽、魔杖若幹,樂器娃娃模型。
評析①
第一,通過創設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情節和具體可感的“魔法師”形象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興趣,喚起繼續學習的參與願望。
第二,讓學生在愉快、輕鬆的教學環境中通過聽、看、唱等豐富有趣的音樂體驗活動感受音樂主題,如用“魔杖”指出音樂主題(音樂咒語)的旋律、進行多聲部節奏訓練、聽主題音樂時揮動“魔杖”等活動,都為下一環節中聽辨主題奠定了基礎。
第三,充分運用電教媒體直觀形象的特點,並采用聽覺與視覺結合、圖譜與音樂結構結合、音樂與肢體語言結合、音樂想象與即興編創結合等方法,反複聆聽音樂,分辨樂器音色,采用聽、唱、視、做結合的方法,使學生在愉快的氛圍中層層深入體驗作品,感受音樂情緒,認識作品的結構——回旋曲式,既獲得了知識又形成了能力。
第四,在充分體驗、熟悉、探索音樂的基礎上,發揮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用自己喜愛的形式創造表現音樂的結構——回旋曲。如用打擊樂器、舞蹈等形式。
整個教學環節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導入部分:激發興趣。展開部分:創設情景,提供豐富多彩的參與體驗活動,使每個學生在玩中學,樂中學。拓展部分:通過討論、編創、表現、評價,深化情感體驗,使每個學生都有自我表現的機會,既培養了學生的音樂實踐能力和創造力,又增強了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
曹安玉評析
摘自《中國音樂教育》雜誌2004年第11期
評析②
四川大學附屬實驗小學伍娜執教的《維也納的音樂鍾》,以多種方式,引導學生傾聽音樂,從音樂中受到了感染,直接獲取聽覺經驗。利用課件通過組織學生記憶音樂主題、辨認樂器外形、模擬樂器演奏姿勢、聽辨樂器音色,層層遞進,使小學三年級學生能夠興趣盎然並完整地聆聽了五遍音樂,最終完成了感受回旋曲結構特點的教學目標,走向了認知與情感和諧統一的軌道。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滲透到音樂教學內容中來,滲透到音樂教學過程中來。音樂教學中充分發揮了音樂藝術的特有魅力,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係,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
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特邀理事
首都師範大學音樂學院教授
曹理評析
摘自《中國音樂教育》雜誌2005年第3期
《榜樣的力量——“第四屆全國中小學音樂教學評比”觀後感》
評析③
一些較為成功的課例,在一定程度上都比較好地把握和處理了音樂的學科特點與多學科、多途徑綜合的問題。例如四川大學附屬實驗小學伍娜老師執教的《維也納的音樂鍾》等。
《維也納的音樂鍾》教學思路十分清晰,它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音樂聽覺審美活動的心理特征,把音樂的主題、旋律、結構等聽覺內容外化為有趣的故事情景和“魔法師”的視覺形象,通過語言故事、視覺形象等輔助手段的運用,充分調動學生聽覺、視覺、想象、思維等多通道的認知參與,幫助學生全麵感受音樂作品運用聲音的手段所塑造的聽覺藝術形象。更重要的是,在運用多學科、多途徑的綜合手段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能夠遵循音樂作為聽覺藝術的感知規律,突出音樂學科的鮮明特點,將豐富多彩的參與體驗和師生互動始終圍繞學生積極的主體活動——“聽”來展開。以聽覺欣賞為主,引導學生聆聽音樂,而且是有目的的聆聽,有機地將音樂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滲透在音樂的聽覺審美體驗之中,讓學生在充滿音樂藝術美的氛圍中獲得審美的愉悅,較好地解決了音樂自身的學科特點與多學科、多途徑綜合的對立統一關係。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
王懿穎評析
摘自《中國音樂教育》雜誌2005年第4期
《新的高度新的起點——“第四屆全國中小學音樂教學評比”帶來的思考》
森林深處的杜鵑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人民音樂出版社)第六冊第二課
授課教師:伍娜
本課主要教學方法:聆聽法、語言法、聯想與想象法、情景創設法、繪畫法、遊戲表演法
作品分析
《動物狂歡節》(又稱《動物園大幻想曲》)是法國作曲家聖-桑創作的一部標題性的小型管弦樂組曲,作者運用漫畫式的筆調,惟妙惟肖地表現了標題的內容。其音樂形象造型生動而別出心裁,幽默而略帶戲謔。樂曲由十三首帶有標題的小曲及終曲組成。本曲是其中的第九首。
樂曲一開始就由兩架鋼琴奏出一串串密集的和弦,描繪的是一片深沉、渾厚、茂密的森林。在這安謐、岑寂的氣氛中,不時由單簧管奏出短促的、相隔大三度的兩個音,表現的是密林深處的杜鵑在不停啼叫:
鋼琴高音聲部所奏的和弦時而作旋律的連接,時而作同音的重複,在音區上也不斷作高低的移位,仿佛是穿過林木罅隙的陽光明暗的變化。杜鵑的啼聲也時疏時密,最後,音樂漸弱,啼聲消失,杜鵑向遠處飛去。
教學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感受樂曲《森林深處的杜鵑》塑造的兩種音樂形象。
2.認識單簧管、鋼琴,了解其演奏姿勢和音色。
3.在聽辨“杜鵑”叫聲的遊戲活動中,學生能集中聽覺並快速做出反應。
教學重點
在遊戲活動中發展學生對單簧管音色的有意聽覺。
教學難點
感受和體驗單簧管、鋼琴所塑造的不同的音樂形象。
教學用具
鋼琴,課件,紅、黃、綠杜鵑圖片各一張,“森林”道具(綠色皺紋紙)若幹。
評析
欣賞教學是小學音樂教學的三大內容之一,具有十分豐富的人文內涵。小學中年級欣賞教學主要是通過辨別旋律及節奏的重複、變化和對比,感受音樂的內容、情緒和情感的發展,加深對音樂主題形象的感受和記憶。結合音樂作品,了解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伍娜老師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心理和自身的功力,巧妙地抓住“森林深處”和“杜鵑”兩個音樂主題,有效引導小學三年級的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感受與體驗,並達到了預期的目標。歸納這節欣賞課,我認為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聯係生活,以學定教
布魯納提出:“任何一個學科,必須保持該學科的知識特性,並符合兒童不同發展階段的特點,才能進行有效的教學。”伍娜老師正是抓住了三年級學生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特點,從音樂本體出發,設計了“聽一聽”——欣賞《森林深處的杜鵑》主題、“辨一辨”——了解不同樂器塑造不同的音樂形象、“奏一奏”——用豎笛為樂曲加入三聲部的合奏,豐富音樂形象,以及“演一演”——即興編創杜鵑的動作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學生參與活動,重視學生的個體生活經驗,讓學生在參與音樂活動中得到美感體驗和情感升華。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伍老師深諳學生的學習心理,始終抓住音樂主題,引導聆聽、激發想象、強化記憶,讓學生輕鬆、愉悅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二、抓住重點,合理延伸
感受、體驗音樂的意境是本課的重點,在教學中,教師必須采用多種形式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了解作品的音樂形象和內容,才能在參與音樂活動中獲得愉悅的審美體驗。鋼琴與單簧管演奏的《森林深處的杜鵑》選自法國作曲家聖-桑的管弦樂組曲《動物狂歡節》第九首,鋼琴輕柔優美的音響,描繪了寂靜山林,單簧管逼真地模仿著杜鵑叫聲,仿佛把人們帶進了幽深的莽莽森林。伍老師巧妙地截取“森林”和“杜鵑”兩個音樂形象,設計地問題明確,指向性很強。比如在聽“森林”時她這樣設計地提問,“這段音樂表現的是一個熱鬧的大森林還是一個幽靜的大森林呢?”問題直指音樂要素——速度和音色,從而引導學生想象柔緩的音樂表現怎樣的畫麵。她還運用配樂朗誦的方法,幫助學生感受“森林”的音樂,想象“森林”的意境。而在聽辨“杜鵑”的音色、鳴叫次數時,她也啟發學生建立起音樂與生活的聯係,學生的回答是生動的、有趣的、富有想象力的。
教學中,她還指揮學生運用豎笛,分別模仿紅杜鵑、綠杜鵑、黃杜鵑的歌聲,將三聲部合奏練習巧妙融入其中,這一設計既培養了學生注意看指揮的良好習慣,又培養了學生對和聲的聆聽和體驗,增強學生合作意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匠心獨運,非常出彩。在最後一個教學環節,加入學生的即興編創活動,用動作來表現可愛的杜鵑,更引申為小杜鵑的一家,扮演小杜鵑的孩子們在聽到爸爸媽媽的呼喚就要依次飛回家擺上造型不動,其餘的孩子也不閑著,扮演大樹造型還要求和別人不一樣。這既是對本課樂曲的複習鞏固,又麵向全體學生,使他們在音樂活動中人人擔當一個角色,主動參與音樂表現。
三、注重實踐,豐富體驗
在這堂課中,伍娜老師充分重視學生的音樂實踐,遵循“聽什麼——怎麼聽——理解什麼——記住什麼”的學習規律與方法,將感官欣賞、情感欣賞、理智欣賞融為一體。辨“音色”時,用不同的圖形色彩表現樂器的音色;學“伴奏”時,學生看老師的指揮進行三聲部的合奏;“即興表演”時根據音樂加入故事情節等等。伍老師通過各種音樂實踐活動,發揮通感的作用,改變了以往學生在欣賞音樂時被動、單一、生硬的聽講方式,豐富了學生的感知,提高了欣賞教學的有效性。
這節課還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如伍老師指向音樂本體的即時評價,不露痕跡地營造安靜的聆聽環境,以及嫻熟自如的教學風采等,展示了一位優秀音樂教師應有的素質和底蘊。
成都市高新區學科帶頭人
名師工作室成員
成都師範銀都小學音樂教師
陳黎琳評析
我是小小作曲家
——三種音樂體裁的欣賞與創作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人民音樂出版社)第七冊第四課
授課教師:伍娜
本課主要教學方法:聆聽法、比較法、聯想與想象法、樂器參與法、編創法、討論法、練習法、合作法、檢測法
教學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在參與音樂活動中獲得積極、愉悅的審美體驗。
2.通過對外國不同體裁作品的欣賞及介紹,學生能初步了解“搖籃曲”、“進行曲”、“圓舞曲”這三種音樂體裁的特性並感受其風格特點。
3.學生能按標題內容的要求進行旋律的簡單創作。
教學重點
初步了解“搖籃曲”、“進行曲”、“圓舞曲”這三種音樂體裁的特性,並感受其風格。
教學難點
進行簡單的旋律創作和改編。
教學用具
課件、豎笛。
評析
體裁,即是藝術作品最顯現的外觀形態。因此,分析藝術(音樂)作品的體裁,是我們了解對象、把握對象和欣賞對象最為關鍵的“第一步”。但是,如何給小學四年級的孩子教授並讓其掌握音樂體裁知識卻是一門技術,更是一門藝術。
我欣喜地看到了伍娜老師的這篇教學設計。她不是填鴨灌輸式的概念性講述,因為小學生不會買賬;她也不是脫離音樂的純理論講解,因為索然無味的課堂絕不是她的求索!在她的精心設計下,音樂體裁知識教學沒有成為一個孤立的知識點,而是從感性入手,深入淺出,逐步提高。
從整體教學設計看,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過程與方法樸實無華、簡捷有效。伍娜老師緊扣“搖籃曲”、“進行曲”、“圓舞曲”三種音樂體裁,采用感受——體驗——創作三個環節,讓孩子們操練著聽、唱、奏、演的音樂基本技能,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對音樂知識進行學習。孩子們通過親身參與音樂獲得的直接經驗,讓我們堅信一定好過老師單純性地講解。
細觀教學設計,我們發現伍娜老師將多種感知渠道的協同行動運用在教學中:聆聽老師範唱、哼唱歌曲旋律、合著音樂做動作、豎笛吹奏輔助創作、改編旋律並書寫樂譜、為播放畫麵配樂、模仿解放軍走路感受音樂力度和速度情緒變化、師生齊舞……這些緊扣音樂的體驗活動,看得出在伍娜老師設計時是有站在學生立場上“以生為本”的巧心思。因為它既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又避免單純的知識教學和機械的技能訓練,充分體現了小學音樂教學把知識融入音樂實踐中學習的特點。
這種從音樂內容出發、強化風格的體驗式教學方法,不正是我們一直追求並踐行的嗎?感謝伍娜老師精彩的教學設計,它將激發我們一線音樂老師更多的教學智慧!
成都市音樂教育先進工作者
成都市錦江區學科帶頭人
成都師範附屬小學音樂教師
吳萍評析
彼得與狼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人民音樂出版社)第八冊第五課
授課教師:伍娜
本課主要教學方法:複習法、聆聽法、檢測法、表演法、討論法、編創法、合作法、樂器參與法
作品分析
《彼得與狼》是蘇聯作曲家普羅科菲耶夫所寫的一首交響童話,寫於1936年春天,它是根據俄羅斯同名童話創作的。為了讓兒童們理解它,作曲家還專門為樂曲寫了通俗易懂的解說詞。通過音樂的描繪和解說詞的輔助,孩子們不僅從故事中受到教育,同時還了解到各種動物的不同性格特征,以及各種樂器的音色和表現力。
彼得的音樂主題是用弦樂四重奏演奏的:
小鳥主題是用長笛演奏的:
鴨子主題用雙簧管演奏:
貓的主題是用單簧管的低音來表現的:
老爺爺主題由大管演奏:
在弦樂震音的背景上,三支圓號突然響起了狼的主題:
獵人主題由定音鼓演奏:
最後,用急速而有力的音樂結束全曲。曲式結構為A呈示部+B展開部+C再現部。
教學課時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在《彼得與狼》呈示部的複習聆聽中聽辨各種樂器的音色,再次鞏固對音樂主題的記憶。
2.學生能對《彼得與狼》展開部的速度、情緒、音區、表現手法等進行簡單分析。
3.借助豎笛和身邊的各種音源,能嚐試即興用自己的音樂方式講述展開部——“巧捉惡狼”的故事。
教學重點
1.複習、鞏固對樂器音色、音樂主題的聽辨與記憶。
2.學生能對《彼得與狼》展開部的速度、情緒、音區、表現手法等進行簡單分析。
教學難點
借助豎笛和身邊的各種音源,能嚐試即興用自己的音樂方式講述展開部——“巧捉惡狼”的故事。
教學用具
角色與樂器卡片七張、頭飾、豎笛、各種自製樂器。
評析
《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出“對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種音響感到好奇和有趣,能夠用自己的聲音或樂器進行模仿。能夠自製簡易樂器。能夠運用人聲、樂器聲及其他音源材料表現自然界或生活中的聲音。”本課根據課程標準理念,充分借助豎笛和身邊的各種音源,嚐試即興用身邊的音源講述音樂故事。
一、老師根據《彼得與狼》這首交響童話,利用孩子愛聽故事的天性,巧妙地將呈示部各個音樂主題進行複習
發揮音樂彌漫性的特征,強化學生熟悉音樂的程度,並再次聽辨樂器音色、加深對音樂塑造的音樂形象的理解,從而讓學生產生繼續學習的濃厚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