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教學案例
三隻小豬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人民音樂出版社)第一冊第四課
授課教師:鄒維
本課主要教學方法:聆聽法、情景創設法、演唱法、視覺參與法、遊戲表演法、檢測法
作品分析
外國器樂曲《三隻小豬》是由一支輕音樂樂隊演奏的樂曲,輕鬆、幽默、詼諧,勾畫了三隻小豬愉快的生活場景。樂曲在小豬的叫聲中拉開序幕,在電子琴輕輕的主和弦伴奏下,小豬柔和地歡叫著,短笛奏出了一段歡快、跳躍的旋律。
本課使用的音樂是1933年迪士尼動畫片小豬們正在蓋房子的一段管弦樂。全曲分為A段(蓋房子前的準備工作)和B段(蓋房子)兩個部分。音樂活潑可愛,用小提琴、單簧管、短笛演奏出小豬們繁忙地蓋房子時那種載歌載舞的歡樂景象。全曲一共兩分四十秒,是一首適合低年級孩子表演的樂曲,很有趣味。
教學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在欣賞《三隻小豬》的教學活動中,感受樂曲歡快活潑的音樂情緒。
2.熟記音樂主題,能從全曲中聽辨主題出現的次數並初步了解小提琴的音色、外形及演奏姿勢。
3.在多次聆聽音樂的基礎上能基本準確地合著音樂完整表演。
教學重點
1.熟記音樂主題。
2.初步了解小提琴的音色特點,認識小提琴的外形特點,學習其演奏姿勢。
教學難點
能較為準確地合著音樂進行完整表演,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教學用具
播放音樂、圖片四張、小提琴模型。
評析
《三隻小豬》是一節為一年級學生設計的以多種參與和體驗方式進行音樂欣賞的課例。本課榮獲“第六屆全國中小學音樂課評比”一等獎。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方法得當,教學內容集中,師生關係融洽。學生自始至終保持著愉快興奮的情緒,教學效果顯著。該課例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準確把握學生學情,突破常規,倒序教學
為確保學生學習效率與教學效果,教師根據一年級學生注意力不易持久的身心特點,突破常規,采用普通課堂中少見的倒序教學手段直入重點環節。教師將樂曲中主題集中出現的教學重點段——B段,置於課堂中最黃金的時間段中進行提前學習。而A段(蓋房子的準備工作部分)則略聽帶過。這樣的教學安排符合一年級學生學情,教學的效果顯而易見。
二、創設教學情境,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
低年級的學生對有情節和形象的樂曲最感興趣。本課中教師音畫結合,以草房子、木房子、磚房子等四張掛圖,以及自編的音樂故事,將一年級學生興趣盎然地帶入了音樂童話世界,使每個學生親身感受音樂,獲得美的享受和快樂的體驗。
三、與音樂緊密結合,突出音樂學科特點
教師始終把音樂放在首要位置,一切教學活動都與音樂緊密結合,特別強調對音樂主題的演唱、聽辨、表現,在反複地聽覺欣賞活動中不斷加深學生對音樂的體驗。其中,反複聆聽全曲與主題的次數共達十五次以上。
四、教學設計目的明確,脈絡清晰,不蔓不枝
教學設計對於一節課來說非常重要。層次分明、循序漸進的教學設計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本課緊緊抓住記憶音樂主題這一主脈,精心設計了每一個教學環節,最後在層層剝筍、步步遞進中將教學與學生的學習熱情共同推向高潮。
五、教學手段豐富,知識技能落實到位
教師采用模仿小豬律動、隨音樂講故事、為音樂主題編創歌詞演唱、用手勢蓋房子體驗樂句感、聽音樂玩遊戲等多樣且動靜結合的教學手段,不僅使學生與音樂融為一體獲得參與音樂的滿足,更是使學生初步地感受和學習到了音樂情緒、樂句、樂段、音樂主題、樂曲結構、小提琴音色、演奏姿勢等諸多音樂知識。
伍娜評析
野蜂飛舞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人民音樂出版社)第一冊第七課
授課教師:伍娜
本課主要教學方法:複習法、聆聽法、聯想與想象法、視覺參與法、律動法、合作法、檢測法
作品分析
《野蜂飛舞》原為歌劇《薩旦王的故事》中的一首管弦樂幕間曲。歌劇的腳本取材於俄國詩人普希金(1799~1837)同名童話詩。歌劇故事寫的是:薩旦王出征在外,皇後生下王子。但皇後的姐姐出於嫉妒,給薩旦王寫信誣告皇後生了怪胎。薩旦王聽信讒言,下令把皇後和王子裝進木桶,投入大海。之後木桶被海水衝上荒島,母子倆死裏逃生。王子長大後無意中從鷹爪下救出了被魔法變成天鵝的公主。公主為了報答王子,幫助王子變成一隻野蜂,跟隨商船飛越大海,回到皇宮去報仇。在船主的幫助下,王子最終實現了目的,戰勝了惡人,使薩旦王終於醒悟,接回了皇後。父子、夫妻終得團圓,王子也和公主結為終身伴侶。《野蜂飛舞》描寫王子化作野蜂襲擊織布工和廚娘時的情景。
音樂具有無窮運動的體裁特征,連續十六分音符半音級進的滑行音調,形象地模仿了野蜂飛舞的嗡嗡聲,曲調忽高忽低,音量時強時弱,生動地描繪了野蜂振翅疾飛,襲擊織布工和廚娘這兩個壞人的情景。
音樂主題:
樂曲的另一主題由跳進音程構成,強而有力,仿佛在表現王子的怒火:
最後樂曲在幹脆利落的尾聲中結束:
教學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在欣賞《野蜂飛舞》的教學活動中,感受樂曲焦急的音樂情緒和音樂快速上下半音級進的滑行音調所表現出的野蜂振翅高飛的音樂形象。
2.熟記音樂主題,聽辨旋律中力度和音區的變化,初步了解全曲結構。
教學重點
1.感受樂曲焦急的音樂情緒及野蜂振翅高飛的音樂形象。
2.熟記音樂主題,聽辨旋律中力度和音區的變化,初步了解全曲結構。
教學難點
能通過聲勢活動表現音樂。
教學用具
播放音樂、圖譜、蜜蜂頭飾、藍色彩條若幹、演奏視頻。
評析
本課以音樂課程標準指出的“能感知應用主題,樂句和段落的變化,並能運用體態或線條、色彩做出相應的反應”理念為指導,引導學生運用體態、線條、圖形等形式體驗音樂並作為主要聆聽音樂的方法,引起學生對音樂的關注,激發學習願望和樂趣,逐步感受音樂和表現音樂。
本課的學習過程環節清晰、目標明確、方法具體落實。教學設計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教師認真分析音樂,設計出有助於學生用直觀形象聽音樂的圖譜引導其感受和表現音樂
1.通過畫線條、圖形,將生動的音樂直觀形象地呈現給學生。在畫的過程中結合圖像聆聽,一是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聆聽音樂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把注意力放在音樂的細節上,二是發揮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
2.引導學生根據圖形譜聆聽音樂,並提示學生注意感受音樂的高低、強弱、速度與圖形的變化來加深對音樂的理解,感受音樂要素在塑造音樂形象中的作用。
二、采用聲勢、體態律動培養學生感知音樂和反應音樂的能力
1.在學生不斷熟悉音樂的基礎上,運用拍手與歌唱加入音樂互動,培養學生感知音樂和反應音樂的能力,並在聆聽音樂中培養學生的有意注意。
2.采用合作學習的方法,將學生分成三個組,用動作表現音樂,拓展學生內在的音樂感覺。
3.注意采用同一作品不同樂器演奏的方法,通過聆聽鋼琴、小提琴、低音提琴、小號等樂器演奏的《野蜂飛舞》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增強對不同樂器音色的認識和了解,加深鞏固對本作品的記憶。
中國教育學會音樂教育分會副理事長
原四川省音樂教研員
特級教師
曹安玉評析
會跳舞的洋娃娃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人民音樂出版社)第一冊第八課
授課教師:伍娜
本課主要教學方法:聆聽法、情景創設法、示範法、模仿法、律動法、編創法
作品分析
《會跳舞的洋娃娃》的產生有著不平常的經曆,它出自兩位作曲家的手,匈牙利的作曲家波爾蒂尼和奧地利的小提琴家克萊斯勒。
《會跳舞的洋娃娃》是一首有兒童情趣濃鬱的鋼琴小品,最初是波爾蒂尼為了教學寫的練習曲。開始時,它並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一個偶然的機會,奧地利著名的小提琴家克萊斯勒發現了它,這首曲子的情調引起了他的興趣,就將它改編成了一首小提琴的獨奏曲。從此,《會跳舞的洋娃娃》就成為小提琴演奏家喜愛的一首名曲。
樂曲是三部曲式,D大調,3/8拍,快板。樂曲開始是一個短小的引子,由鋼琴演奏。前麵的第五小節之後,小提琴從弱拍進入,用彈跳式的弓法演奏,從這裏開始的一係列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都加有頓音記號,取得了絕妙的效果,把洋娃娃那可愛、活潑,又有幾分笨拙、機械的動作描繪得活靈活現。
B段轉A大調。曲調優美、婉轉,在性格上它與A段形成鮮明的對比。後半部分在調性上做文章,使樂曲產生了色彩斑斕的效果:
然後A段再現,最後輕快地結束全曲。
教學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在參與音樂活動《會跳舞的洋娃娃》中感受樂曲輕快活潑的情緒並獲得愉悅的審美體驗。
2.能在看、聽、模、辨、說、演、創等音樂活動中加深對小提琴的外形結構、音色特點、演奏姿勢的了解並初步感受三拍子音樂的韻律。
3.能合著音樂的節拍與同伴愉快地進行即興舞蹈編創表演活動,並拓寬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
教學重點
加深對小提琴外形結構、音色特點、演奏姿勢的了解並記憶音樂主題。
教學難點
感受三拍子音樂的韻律並能合著音樂的節拍即興編創律動活動。
教學用具
課件,小提琴,男女芭比娃娃各一,手指偶五對,項鏈、紗巾、領結若幹。
評析①
不期而至的下課鈴聲把沉浸於觀賞宮廷舞會的聽課者們喚醒,翩翩起舞的“王子”、“公主”們極有風度又略帶遺憾地敬禮道別。下課了,空氣中仍縈繞、彌漫著高雅迷人的氣氛……
伍娜老師的欣賞課教學有兩大特點:精於預設,巧於導學。
潛心研究,是預設的前提。能精於預設,伍老師課前需潛心於三方麵的工作:課標的讀懂、教材的讀透、學生的讀心。就本課而言,勤讀、善讀、巧讀,方能領悟小提琴獨奏曲《會跳舞的洋娃娃》之於一年級小朋友的精妙所在:感受樂曲輕快、活潑的情緒,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
目標明確,是巧學的保證。伍老師精心設計了“看、聽、模、辨、說、演、創”多種學習活動,從不同的角度引導學生學習,以達到“學生能初步了解小提琴的外形結構、音色特點、演奏姿勢,初步感受三拍子音樂韻律,能合著音樂節拍與同伴進行愉快地即興舞蹈編創表演”的學習目標。
本課自始至終,精彩處處閃現。例如,手指舞蹈表演:動作小,噪音幾乎為零,利於學生聆聽,易於學生用心感受到三拍子舞曲的韻律感,有助於其用手指初步表現A、B兩個主題音樂情緒的細微變化。
課堂上學生細心聆聽表演的場景,至今觸動筆者心靈。角色扮演編創表演——洋娃娃舞會:戴上領結的“王子”邀請裝飾漂亮的“公主”聽著音樂舞蹈時,課堂的氛圍霎時間變得端莊、高雅,教室裏僅有美妙的音樂聲和輕輕的舞步聲。學生輕盈的華爾茲舞步準確地踏著三拍子的拍點。靜心聆聽,即興表演,我仿佛看到學生聆聽音樂的習慣逐漸養成、感悟音樂的能力逐漸增長……
成都大學藝術學院音樂舞蹈係主任
副教授
魏萍評析
評析②
本堂課,教師在教材的把握、學情的把握上是下了功夫的。
教學設計充分把握住了教學對象的特點,用兒童的眼光分析解讀教材,依據一年級的學生特點去製定教學的“三維目標”。從音樂教學的角度來看,在一年級這個學段裏,激發和培養兒童的音樂興趣,開發兒童的音樂感知能力,培養兒童的歌唱、表現、創造和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的積極性都是很重要的。本堂課老師的教學設計首先建立在學生對音樂、對音樂活動有興趣的基礎上,從開始的導入到最後的綜合表演,音樂情景貫穿始終,所創設的音樂情景都接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認知水平,並且麵向全體學生,讓學生自始至終都有學習的熱情。在教師創設的音樂情景中,教師巧妙地將主導作用的地點從台前轉向了幕後,從以前的“自導自演”變成了“自導生演”。整個教學過程淡化了教學活動中那種直接的知識傳遞過程,代之的是師生雙方的主動投入,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設計成一個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的音樂活動,把相關的音樂基本知識融進音樂活動之中。特別是教師在引導學生用拳頭跳舞還是手指尖跳舞的那一片段,尤其生動。學生在親身的參與體驗中,自然而然地感受、表現了音樂歡快、靈活、輕巧的情緒。教師所設計的手指舞蹈降低了表演的技術難度,讓所有學生都能輕鬆參與。看得見的成功和體會到的快樂讓課堂氛圍輕鬆自如,學生獲得知識技能的過程也就自然而輕鬆了。
整堂課,師生教學的過程輕鬆愉快,目標的達成度高,真正做到了在樂中學,在樂中做!
人音版音樂教材培訓者
四川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音樂學係副主任
楊瑜評析
長鼻子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人民音樂出版社)第二冊第四課
授課教師:伍娜
指導教師:曹安玉
本課主要教學方法:聆聽法、比較法、律動法、節奏參與法、檢測法、樂器參與法
作品分析
1.《大象》是法國作曲家聖-桑所作的管弦樂組曲《動物狂歡節》中的第五首。《大象》這首樂曲取材於柏遼茲歌劇《浮士德的沉淪》中《風妖之舞》圓舞曲的片斷。聖-桑改為低音提琴演奏,表現大象沉重笨拙的步伐和滑稽可笑的舞姿。樂曲采用降E大調,3/8拍,結構為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它有著沉重有力的舞曲節奏,從音色上造成一種笨拙的感覺,使人很自然地把它與大象的形象和行動產生聯想,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現和變化結束。在鋼琴奏出幾小節的圓舞曲節奏後,低音提琴奏出圓舞曲主題,表現出大象愉快地邁著笨重的腳步,費力地旋轉舞蹈,給人以幽默可笑的感覺。
2.《小象》是美國亨利·曼仙尼樂隊演奏的爵士風格的樂曲。樂曲輕鬆活潑,形象地表現了小象們玩耍嬉戲的情景。樂曲首先出現的是小象蹣跚行進的主題。
接著弦樂齊奏主題,表現了小象可愛溫柔的性格,接著好像出現了象媽媽的召喚。
然後,木管樂器再現第一部分主題,樂曲統一完整。似乎小象愉快地回到了媽媽身邊。
教學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多次聆聽《小象》《大象》,能感受音樂塑造的輕巧與笨重的動物形象並獲得愉快的審美感受。
2.加強對三拍子韻律感、三部曲式結構及××、×、×—節奏的體驗。
3.初步感受爵士樂,為樂曲進行簡單三聲部伴奏。
教學重點
通過多次聆聽,感受笨重與輕巧的音樂形象並加強對作品的熟悉程度。
教學難點
1.對強拍休止的圓舞曲節奏O × ×的感受。
2.三拍子韻律感的體驗及五種節奏型的學習。
教學用具
播放音樂、鋼琴、課題、節奏卡片八張、串鈴一個、沙錘一對、小貼花一張。
評析
伍娜老師在音樂欣賞方麵的教學是很有她自己的特點的。她非常注重在不同的年級段使用不同的、適合兒童心理特征的方法。特別注意學生音樂經驗的積累,從興趣入手,抓住關鍵的音樂要素。比如,聖-桑的《大象》,老師在充分地參與體驗中引導學生學習音樂:用不同的肢體動作和三張卡片清晰了作品結構,初步建立學生的曲式感;通過兒歌朗誦,體驗圓舞曲節拍重音及其強弱弱的韻律感;五種節奏組合的模仿與聽辨,初步了解三拍子節奏的組合規律。《小象》這首樂曲,教師則抓住了爵士樂低音聲部×× ××固定音型的這個特點,用沙錘、串鈴、鋼琴為樂曲伴奏。在鋼琴上用一根指頭(同一個音)為樂曲伴奏是很巧妙的,一個DO音,大大降低了學生演奏的難度,任何沒有樂器學習經驗的學生都可以成功演奏。每一個學生都可以發出:“哇!這麼簡單,我也會演奏鋼琴!”的感歎。這樣的學習,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當然高漲並終生難忘!
本課容納兩個內容,容量很大,是一次比較成功的探索。但兒歌部分還有待改進,和音樂結合時,顯得有一些妨礙音樂。這點值得商榷。
在鍾表店裏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音樂》(人民音樂出版社)第三冊第二課
授課教師:伍娜
曹安玉評析
本課主要教學方法:聆聽法、比較法、視覺參與法、樂器參與法
作品分析
《在鍾表店裏》這首管弦樂曲又名《古老的鍾表店》,全曲四分五十秒。由德國作曲家奧爾特(1850~1893)所作,這是一首描繪性較強的管弦樂曲。它描寫了在琳琅滿目的鍾表店裏,修表工人在清脆的鍾表聲中愉快工作的情景。它與《森林水車》《森林中的鐵匠》並列為三首世界著名的描繪性標題樂曲。作曲家把十九世紀歐洲古老鍾表店的情景描繪得栩栩如生、十分逼真。本曲為回旋曲式結構:A(aba)—B(cdc)—A(a)—C(e)—A—尾聲。樂曲中的所有鍾聲為色彩性插入,不影響整個曲式結構。
“35 55”這歡快跳躍的旋律表現了生機盎然的鍾表店裏,工人們愉快地勞動著,鍾擺節奏伴隨著一段活潑的A段主題:
B段主題:
接著,八音鍾奏起童話般的蘇格蘭古老曲調,這是一段如歌的慢板,為C段主題:
不久,時鍾停止走動。啊,忘了上發條!趕緊補上。接著第一部分的音樂按變化了的順序部分再現,情緒更為熱烈,展現了鍾表店裏熱鬧的景象。
教學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聆聽《在鍾表店裏》,學生能感受音樂所描繪的鍾表形象,體驗樂曲輕鬆愉快的音樂情緒。
2.熟悉本作品音樂主題,能聽辨主題情緒、速度、力度等音樂要素的變化並初步了解本作品的曲式結構。
3.能用打擊樂器為樂曲伴奏,加深對作品的理解與記憶。
教學重點
1.通過聆聽,記憶主部主題。
2.能感受與描述音樂情緒、力度、速度的變化並初步感受本作品的曲式結構。
教學難點
能較好地應用打擊樂器,為三次有較大變化的主部旋律進行伴奏。
教學用具
彩色粉筆,似圓形鍾表排列座位,響板與沙錘人手一件,串鈴、三角鐵、吊鑔各一。
評析①
本課緊緊圍繞設定的教學目標,從學生的生理、心理的發展規律上來組織教學,通過直觀形象的圖譜,引導學生看圖聆聽、感受、表現音樂,使每一個學生在參與體驗的過程中獲得學習的快樂,獲得心智的發展。
教師注重學生的音樂體驗與實踐,鼓勵學生表現。通過聽音樂拍節奏、采用三角鐵、串鈴等表現音樂中的鍾聲和鍾擺聲等活動,訓練學生的音樂感受力和敏捷的反應能力,發展學生的內心聽覺。學生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全神貫注聆聽音樂的習慣也得到培養。
教師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的特點,激發和培養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關注音樂中最具有感染力的各種音樂形象。如:A段采用串鈴、三角鐵來表現音樂中的鍾聲和鍾擺聲;B段采用對比聆聽、圖形譜及十二位同學合作參與表現鍾聲的活動,訓練學生的有意聽覺;通過合著音樂律動、對比及整體聆聽音樂的方法,使學生對音樂要素的變化及樂曲的結構——回旋曲式有了初步的感受與了解。整個教學為學生創設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讓每個學生都有表現自己、體驗成功的喜悅。這些音樂實踐體驗環節,提高了學生參與教學的熱情,促進了教學的有效發展。
整個教學過程清晰、有序:導入部分以聆聽鍾聲創設的教學情境來激發興趣,喚起學生的學習願望;展開學習階段從主題音樂入手,采用分段聆聽到整體聆聽的方法,並提供多種參與情境活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在參與體驗音樂中有所收獲;結束部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想象力、創造力表現音樂。
本節課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方法、教學實踐活動有效,學生狀態積極,教學效果良好。
曹安玉評析
摘自《中國音樂教育》雜誌2011年第9期“課例與點評”欄目
評析②
《在鍾表店裏》是德國作曲家奧爾特創作的一首形象鮮明的描繪性標題樂曲。這一課的設計,教師充分考慮到了低年級學段學生學習音樂的認知特點,運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體驗和感受音樂,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特點:
1.教學目標明確。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活動始終圍繞著感知音響、記憶主題、聽辨結構、體驗音樂而進行,教學內容層層遞進,環環相扣。
2.反複聆聽音樂。本課的設計突出了音樂學科的學習特點,即反複、有目標地聆聽音樂。如在A段的賞析過程中,分別設計了一聽:熟悉主題;二聽:聽辨音色;三聽:學生加入打擊樂器參與欣賞。音樂藝術是聽覺的藝術,具有彌漫性的特點,隻有通過反複聆聽,才能加深學生對音樂作品的印象和理解,本課的設計正體現了這一理念。
3.圖譜輔助教學。本課的教學對象為小學二年級的學生,設計者對教學對象進行了認真的研究,通過形象直觀、生動有趣的圖譜,為學生聽辨感受音樂的結構、旋律、節奏的特征起到了較好的輔助作用,能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重視學生的參與活動。音樂實踐活動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學生通過聽(音樂)、看(圖譜)、奏(打擊樂)等多種方式,在老師的引導下,多渠道地參與教學活動,使教學活動始終在師生的共同參與中進行。
要注意的是,多種時鍾的音效隻是作品中的一種點綴,可以把它作為一種引起學生關注音樂的手段,進而達到聆聽音樂的目的。因此,聆聽音樂、記憶主題才是教學中要關注的重點,要避免“喧賓奪主”,隻關注鍾表聲而忽略了音樂本身。
廣東省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專家
深圳市首批“名師工程”音樂學科帶頭人
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北環中學音樂特級教師
劉宏偉評析
摘自《中國音樂教育》雜誌2011年第9期“課例與點評”欄目
評析③
聽過伍娜老師很多課,其深入的教材分析,細致的環節設計,精美的課堂畫麵都給聽課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設計《打字機》開始到現在的《在鍾表店裏》,又是伍老師的再一次突破。這個突破在於教學的簡約、樸實和高效,尤其是教具準備。正如此課,隻要幾隻彩色粉筆和一些響板、沙錘、串鈴、三角鐵等常見打擊樂器,就可以讓每一個學生都充分參與。我始終認為,一節好課,不但要追求課堂效率的最大化,更要追求教師備課、教具準備的“性價比”,即操作性強,可借鑒和可推廣。葉瀾教授曾經說過,“平實”是一節好課的基本要求之一。伍娜老師因其獨到的構思,讓這節課成為平時都能上的、任何地區的學生都能參與的,而非“曲高和寡”的“高成本”的課。
伍娜老師這節課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情境創設、律動參與和圖譜的使用。情境創設對於低段學生教學是必不可少的。說到這兒,我想先和大家分享一位德國學者的話:將十五克鹽放在你的麵前,無論如何都讓你難以下咽。但當將十五克鹽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時將十五克鹽全部吸收了。情境之於知識,猶如湯之於鹽。鹽需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活力和美感。沒有情境創設,我們是很難想象學生能靜心聆聽長達近五分鍾的樂曲的。此課的情境創設,不僅新穎、精巧,最重要的是它緊緊圍繞音樂本身,而非牽強創設。圖譜設計,也直指音樂形象——鍾,即使簡筆畫不太擅長的老師也能輕鬆運用。拍手、擺手、上發條等簡單有趣的律動不僅符合低段學生的身心特點,男教師也會跳出自信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