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音樂欣賞教學六忌(1 / 2)

第四章 音樂欣賞教學六忌

引言

我一直對於自己熱愛的音樂課堂心懷一種虔誠的尊重與敬畏。我不願我的“一不留神”讓課堂偏離了音樂的本質,因為浮華的教學形式隻會把學生弄得眼花繚亂,而音樂的感悟卻很少或不曾產生。我也不願把心靈與音樂的共鳴變成一種做作的表演,因為非觸動內心的表演是絕不會打動人的。教學一向以來被老師們稱為“遺憾”的藝術,總是不可能做到絕對的“完美”,於是我以嚴謹、嚴肅的態度小心翼翼地麵對我的課堂。目前我所麵臨的任務不僅僅是教學實踐,而是對自己已有的經驗進行本質回歸的反思。在漸行漸思的音樂欣賞教學過程中,我強烈地感到一些容易導致音樂教學產生偏差的課堂行為,這是我們必須盡力克服和避免的。

一、聽懂音樂,忌匆忙備課

我認為課前上百次的反複聆聽音樂是備課的必要手段。教師在沒有充分聆聽音樂、熟悉音樂,對音樂作品還沒有深刻的理解之前,千萬不可急於備課。俗話說:“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得有一缸水。”如果教師自身對音樂的理解不夠,沒有準確地抓住教學的重難點,自己都沒有被所教授的音樂所感動,請問如何能打動學生?如何能引發學生的興趣與關注?教案設計若沒有經過深思熟慮,太隨意、太盲目,很多環節流於形式,最終就無法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隻有真正成為這首音樂作品的“主人”時,才可能對學生做出恰如其分的點撥與引導。

二、雙管齊下,忌隻“備”知識技能不“備”學生

現代教育強調教育內容和方法與受教育者的個性、心理發展水平要相適應。小學低年級(一至二年級)、中高年級(三至六年級)的學生在進行音樂欣賞時的心理及教師采取的措施都應有所差別,而不能一味相同。例如,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認知水平處於初級階段,其身心特點為活潑好動、自製力弱、模仿力強。那麼教師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就應創造條件,利用低段學生愛表現、模仿力強的特點,多采用直觀教學的方法,充分運用唱、跳、畫、看、遊戲等綜合手段,把陌生的音樂轉化為形象的、易理解的音樂。而中高年級學生日趨成熟,他們已積累了部分音樂術語的概念,大多能夠結合音的長短、速度、力度、音區、音色展開聯想和想象。有些學生甚至已能對作品進行初步的段落劃分,並能用體態、線條、色彩做出相應的反應,這說明他們的音樂欣賞能力有了進一步提高。因此,在給中高年級學生授課時,教師不論是教態、語言、教學內容的深度還是教學設計都應該更加符合這個年齡段學生們的特點,讓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師設計的更有深度的音樂實踐活動當中,去體驗與感受一些小型音樂的體裁、風格,引導學生繼續一步一步深入音樂。方法上可多運用複習、描述、分析、自學、合作等較為理性一些的學習方法。就是相同年級的孩子也存在班級差異,老師隻有充分地考慮到了授課班級學生們的身心發展規律,考慮到了學生有意注意的持續時間,考慮到不同班級學生最易接受的教學方式才可能針對所教學生設計出最適合他們的教法與學法,以期最大程度地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最大化地凸顯。

三、重點明確,忌內容泛濫

音樂是由各種音樂要素的豐富變化構成的,要想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音樂欣賞,就要緊緊抓住作品最具有藝術表現力的地方,對每部作品進行個性化的分析,進而做到畫龍點睛,讓學生真正認識作品。隻有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作品的重點部分,教學才能達到預期的良好效果。聽過一些老師的課,他們很認真地備課、很用心地上課,但卻出現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問題——什麼都想講,什麼都在講,重難點反而沒有了。切記:我們教學內容的整合不是隨意的組合、疊加、累計,而是為突出你的教學目標服務。因此,不要想麵麵俱到。內容太多,畫蛇添足往往使學生無法接受與消化。

比如《彼得與狼》的教學重點就是辨別樂器音色;《獅王進行曲》的教學重點是音區與強弱;《維也納的音樂鍾》的教學重點是揭示回旋曲式結構;《打字機》的教學重點是聽辨樂曲中的特殊聲音以及感受樂曲的曲式結構;《天鵝》的重點是曲調的上下行、樂句的分句;《加沃特舞曲》的教學重點是感受八度音程的跳進;《大象》的教學重點是聽辨低音提琴音色及體會三拍子的韻律感;《小象》的教學重點是爵士樂的固定音型……隻要老師對樂曲結構、特點分析清楚了,教學重點也找準了,那麼這樣的教學就一定能在規定的時間裏高效、準確地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