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音樂欣賞課堂磨礪六步曲
引言
成就教師事業的是學生,展示教師魅力的是課堂。課堂教學,是教育活動的基本組成部分,是我們教師職業永恒的主題。課堂磨礪更是每一位教師走向成熟的必經之路。
記得我剛剛參加工作時,電腦還不普及,我全是手寫教案,一節課的教案反反複複推敲,常常為了一節課晝思夜想,寢食難安。當靈感一來,豁然頓悟時又繼續提筆完善教案。但紙上談兵,終不如步步實踐。課後反思,課課改進,沒有最好,隻有更好。每一節課究竟修改了多少遍我真的無法記清,但每學期結束後上交學校的教案本和自己留下來的草稿本堆得就像一座小山。如此循環往複,進步自然就寓於其中了。
下麵就以我的全國參賽課《維也納的音樂鍾》為例,從六個方麵介紹課堂磨礪的過程。
一、熟悉作品——力求與作曲者的心靈溝通
美國著名的現代音樂家艾倫·科普蘭在《怎樣欣賞音樂》一書中說道:“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樂,再沒有比聆聽音樂更重要的了,什麼也代替不了傾聽音樂。”因此,任何脫離聽覺或是漠視聽覺的音樂教學都是不符合音樂特征和音樂教育規律的。當我初次聆聽到人民音樂出版社《音樂》第五冊第七課欣賞曲《維也納的音樂鍾》時,我一下子被這個充滿童趣的音樂深深吸引了: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那個正直、頑皮的小飛俠。他穿著一身綠顏色的外套,戴著一頂小尖帽,在夜幕降臨,鍾聲敲響十二下的時候,悄悄地飛往溫蒂家尋找自己丟失在那裏的影子……音樂結束了好一會兒,我才從那個童話世界裏慢慢回到現實中來。在多次聆聽後,我發現這首曲子不僅情景美、曲調美,而且百聽不厭!這樣的音樂一定是實現音樂教學審美為核心的基礎和前提!於是我趕緊找來紙筆,畫出樂曲曲式結構圖,分析樂曲中創作手法、作品體裁、音樂風格,以及音樂表現手段的運用,查找作曲家介紹、創作背景、文化背景、曆史背景等等。
我每一節課都不會匆匆忙忙地直接進入教學設計,首先做的絕對是反複地聆聽音樂,就仿佛是在和作者、作品不厭其煩地對話。我的經驗告訴我,隻要讓音樂爛熟於心,靈感便會從腦子裏源源不斷地湧出,就一定能輕鬆地、遊刃有餘地上好每一節音樂欣賞課。所以,課前的準備工作實際比我設計一節課所花的時間要多得多。
二、換位思考——努力用兒童的思維理解作品內涵
教師僅僅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引導者、合作者,而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課堂的主人。教學本身是圍繞學習展開的,教是為學服務的。所以在課前除了“備教材”,更要認真“備學生”,以平等、尊重、寬容的態度了解學生的需要和認知現狀。
因此,應從孩子的身心特點入手。比如,三年級的學生情感、興趣的需要是什麼?他們已有的知識基礎、生活常識怎麼樣?聆聽樂曲時學生真正感到困惑和難於解決的關鍵點可能在哪裏?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在促進學生發展方麵所提出的要求在實施時的具體障礙是什麼……
所以,我決定把音樂的主題、旋律、結構等聽覺內容外化為有趣的故事情節和“魔法師”的視覺形象,通過語言故事、視覺形象等輔助手段的運用,充分調動學生聽覺、視覺、思維等多通道的認知參與,幫助學生全麵感受音樂作品塑造的藝術形象。在夜晚“魔法師”悄悄降臨樂器工廠的大背景下,學習音樂主題,進行三聲部節奏練習,聽辨演奏樂器音色……事實證明,這樣的做法使孩子們的眼睛發亮了,神態專注了,音樂就像一塊磁鐵深深地把他們吸引住了。
三、超越教材——創造性使用教材,初擬教學目標
“鑽研教材”是基礎。教材是新課程的重要載體,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它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預設的基本線索,而鑽研教材是教師備課的必要環節。
“跳出教材”是拓展。教材隻是一個範例、一個載體,它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所以我要做的不隻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這就需要有機地整合課程資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教材裏的知識成為學生積極發展的廣袤天地。
在音樂欣賞《維也納的音樂鍾》一課中,教材提供的僅僅隻有一段音樂主題片段、旋律線和一幅建築圖片。為了更準確抓住教材的重難點、把握教材中的知識規律點以及最佳結合點,厘清新舊知識的聯係與銜接,通過再次反複聆聽音樂《維也納的音樂鍾》,我不斷地想象音樂究竟要告訴我們什麼?多次在頭腦中“勾畫”我所理解的音樂畫麵,認真聽辨樂曲中的重要演奏樂器,分析音樂的曲式結構,並在書店、音響店收集一切與本樂曲有關的文字和圖像資料。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基礎上,經曆“懂”、“透”、“化”的過程後,我的腦海裏初步構建了這樣一個教學目標:首先,豐富學生情感體驗、培養學生審美情趣;其次,遵循聽覺藝術的感知規律,突出音樂學科的特點,以聽覺欣賞為主,讓學生用體驗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最後,將情感、態度、興趣等因素結合起來,層層遞進,引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激發學生表現和創造的欲望,在音樂實踐中進行更高層次的回旋曲式結構的即興編創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