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音樂欣賞課堂磨礪六步曲(2 / 2)

四、以學論教——為學習者設計教學

根據初步擬訂的教學目標,我在設計本課時重點依據了《課程標準》中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突出音樂特點、關注學科綜合、麵向全體學生、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完善評價機製的基本理念。在本課教學活動中淡化直白的回旋曲式結構這一知識的傳遞過程,盡量地把音樂教學過程設計成一個個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的音樂活動,將回旋曲式結構融進音樂活動中,進行師生雙方主動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動。隻有當學生參與到音樂活動中,與音樂融為一體,自己親自去領悟、體驗時,對音樂的欣賞和對回旋曲式結構的理解,才能成為可能。除此以外,我還以《課程標準》為依據,時刻提醒自己在本課的設計中要體現音樂學科特點;讓學生對音樂學習產生濃厚興趣;使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相互依存;讓學習方式有所突破;多媒體合理、恰當地使用;綜合性地實施教學評價等問題。

教學設計中包括了教學策略的選擇。教學策略的選擇包括教學方法、組織形式、教學媒體及教具等。

在設計本課時,我注意遵循聽覺藝術的感知規律,突出音樂學科的特點,采用了聽賞法、情景創設法、參與體驗法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聆聽音樂,圍繞“聽”,組織學生記憶音樂主題、辨認樂器外形、聽辨樂器音色、模擬樂器演奏姿勢等豐富多彩的參與體驗活動,有機地將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滲透在音樂的審美體驗中,讓學生在藝術的氛圍裏獲得審美的愉悅,從而引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激發學生表現和創造的欲望,在音樂實踐中進行回旋曲式結構的即興編創活動。

在教學組織形式的確定上,我采用了色彩分組教學。讓學生手持紅、黃、綠三色魔杖分為三組與多媒體展示的三色圖畫對應,不僅直觀,而且利於教學操作,整合並加強了多媒體與小組學習方式的資源與聯係。在“狂歡之夜”和編創活動“我來變戲法”環節中,我充分設計了師生的互動,交換師生先前“魔法師”與“樂器娃娃”的角色,由學生扮演“魔法師”,教師扮演“樂器娃娃”之一,並在互動中進行了即興的創造。真正做到了師生的平等與有效交流。

本課的多媒體設計也為學生營造了一個童話般的美好世界,讓學生置身於神奇的情景之中。它著眼整體,統攬全局,環環相扣,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果,使教學目標順利達成,教學結果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反複試講——不斷完善教學設計

當教學切入點的捕捉、教學落腳點的設置、教學資源的整合已經初步達成時,接下來,就需要試講了。在不斷試講的過程中,我對每次試講的教學效果做出了評價,並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多次推敲、研究、調控我的教學策略,考察其可行性,進行反複改進。這時就需要從這麼幾個方麵進行反思:

1)教學目標清不清晰?有沒有鮮明的指向性和達成性?

2)教學內容是否太多、太雜、太亂?有沒有進行有機的組合和連接?

3)教學的形式與方法是否過於花哨?與教學內容是否脫節?

4)再進一步的學習和研究《音樂課程標準》。

反複地磨課,仿佛自身為評委,嚴格地審查這堂課的每一個細節,並對不必要的環節大膽地砍鑿,力求“人無我有,人有我精”。這樣,才使這節音樂課逐步趨於完善。

六、多種方案——做好課堂應變準備

在上交流課或是課評比賽時,因為我將要麵對的是一個個富有個性的、具有獨特經曆和體驗的異地學生,他們有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加之地域差異,課堂教學可能會更加複雜、多變。課堂中每一個非預期事件的發生,都會實實在在地考驗我的應變能力和教學機智。因此,課前我考慮了多種“應急方案”。比如,在“施魔法”環節中,“魔法師”指揮學生進行三聲部節奏練習,培養學生注意看指揮的良好習慣和正確的節奏感,以及合奏的能力。假如學生不能整齊地敲擊魔杖,三個聲部參差不齊怎麼辦?若“魔法師”要由學生再扮演一次,那麼遇上一個節奏感欠佳的孩子怎麼辦?在編創活動環節中,學生若不能用打擊樂器即興表現回旋曲式的結構又怎麼辦?這種在思想上和方法上的預警式構想越多,在實際教學中就會越有主動權,在變化麵前也就越能應付自如。隻有做好了課堂應變的多種準備,才能確保現場教學的順利進行。

教學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不可能一蹴而就。無數優秀的教師都向我們證明了,在其光鮮亮麗的課堂背後需要大量的課前、課中、課後潛心的思考、推敲、研究、反思等艱苦的付出。隻要教師有自我專業的追求,隻要心中真正熱愛這份職業並且有信念,那麼工作再辛苦也有快快樂樂堅持下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