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期是江南城市發展的黃金階段,不僅都城的建造興師動眾,江南許多地方州城建設也緊鑼密鼓。洪州、歙州、池州、潤州等城池的修葺拓建,也必是力役所為。
營宮造殿,修廟造陵,在南唐顯得尤其突出。今天,我們能從南唐後主李煜 “想得玉樓瑤殿影”、“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還似舊時遊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 等詞句中,遙想當年南唐宮苑雕欄玉砌的豪華盛景。這些詞句,客觀地反映了當年力役的偉大智慧。
[旁注]
後唐明宗 (866年或867年~933年)。五代後唐皇帝,諡“聖德和武皇帝”,廟號明宗。即位後殺酷吏,褒廉吏,罷宮人、伶官,廢內庫,注意民間疾苦。但因其不通漢文,難親理朝政。又兼用人不明,以致變亂迭起。
後周世宗 (921年~959年),柴榮,今河北省邢台人。五代時期後周皇帝,諡號“睿武孝文皇帝”,廟號世宗。在位期間,整軍練卒,裁汰冗弱,招撫流亡,減少賦稅,使後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中原開始複蘇。
後漢隱帝 (930年~951年),劉承祐,沙陀族,後漢的最後一位皇帝,諡號“隱帝”。在位時期大權旁落,後誅殺權臣,引發了郭威叛變,950年叛軍攻開封,劉承祐被殺,後漢亡。
後周太祖 (904年~954年)。今河北省邢台人。五代後周的建立者,諡號“聖神恭肅文武孝皇帝”。即位後,減輕賦稅,削減嚴刑峻法,使北方地區的經濟,政治形勢漸漸趨向好轉。是在五代十國時期一個清廉勤政的好皇帝。
錢鏐 (852年~932年)。今浙江省杭州臨安人。吳越國創建者。在位期間,曾征用民工,修建錢塘江海塘,又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閘,以時蓄洪,不畏旱澇,並建立水網圩區的維修製度,有利於這一地區的農業經濟。
高鬱 (?~929年),唐末五代揚州,即今屬江蘇人。五代十國楚國謀臣。掌管湖南時,曾令民造茶以通商旅,然後收其稅。商人出境,均以楚國所鑄鉛鐵錢易貨物而去。他又使民用帛納稅,以發展蠶桑,湖南由此富強。
朱友貞 (888年~923年),後梁末帝。在位期間,因為信用趙岩,外戚張漢鼎、張漢傑等人,大將出兵也派他們隨往監視。趙岩等人又仗勢弄權,賣官枉法,離間將相,賞罰不明,致使忠臣退避,上下離心,前線將領自相殘殺,因此與後唐交戰屢遭大敗。
劉知遠 (895年~948年),也叫劉暠,其祖先本為沙陀部人,世居太原。後漢高祖,五代後漢開國皇帝,諡“睿文聖武昭肅孝皇帝”。在位期間,努力遏製契丹的南侵,對恢複和發展中原地區的生產起到某種積極的作用。
高季興 (858年~929)字貽孫。陝州峽石,即今河南省三門峽人。五代十國時南平的創建者。南平是十國中最小最弱之國。高季興的荊南地區兵不多,地不廣,但在亂世之中卻能長期生存,這並不是高季興的才幹所致,而是大國以荊南為緩衝地帶所致。
後唐莊宗 (885年~926年),李存勖,五代時期後唐政權的建立者。他經過多年的南征北戰,實現了對我國北方的大部統一。以勇猛聞名。洞曉音律,能度曲。
李煜 (937年~978年),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蓮峰居士。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他雖不通政治,但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千古傑作《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等詞。被稱為“千古詞帝”。
[閱讀鏈接]
李昪是南唐建立者,原稱“徐知誥”。
他在位期間,勤於政事,有時日夜連續地批閱奏章,設宴奏樂之類享樂的事也很少做,為大臣們做出了表率。
但對於為國犧牲的人他毫不吝嗇,一般都給家屬3年的俸祿。對於農田的賦稅也盡量公平,他派使者到各地去調查記錄各戶農田的肥瘠,然後分出等級納稅,百姓紛紛稱其公允。從此江淮一帶調兵和攤派賦役時就以土地的肥瘠為標準,杜絕了官吏的層層盤剝,從根本上減輕了百姓負擔。
宋代賦稅製度及徭役
宋代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廣泛而深入,使得宋代各項經濟製度的製訂和實施呈現出新的特點,而宋代賦稅製度的一係列變遷,正是這些特點的充分體現。
宋代賦稅製度變遷所發揮的激勵作用,有利於整個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宋朝徭役製度與賦稅、保甲、胥吏等製度以及農民的日常生活等關係緊密,是朝廷對基層社會進行有效管理的一項重要製度,對宋朝社會的發展和國計民生具有很大的影響。
宋代的賦稅,沿用唐朝中期以來的兩稅製,夏秋兩次征收。但宋代兩稅已不同於合租庸調製為一的兩稅,而是以田稅為主,外加兩稅之外的雜稅和徭役等。北宋和南宋的賦稅和徭役各有不同。
北宋田稅法令規定,向土地所有者按土地的數量好壞收稅,每年夏、秋各收稅一次,又叫夏稅、秋苗、秋稅。
每年秋收後按畝征收的糧食,在北方各地,大致是中等田每畝收獲一石,納官稅一鬥;在江南、福建等地,畝稅3鬥。宋代秋稅一般不按實際產量抽稅,而按畝定額征稅,因各地農業生產情況不同,所以稅額也有較大的差異。
夏稅收錢,或折成綢、絹、綿、布、麥繳納,在夏季田、蠶成熟時征收。稅額依上、中、下田的等第按畝規定,但各地區也有很大的差別。
北宋的役法有差役和夫役。差役是地主對朝廷的職役,夫役是指農民被朝廷調發服勞役,它們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種製度。
差役又稱職役,包括現任文武職官和州縣胥史,以及形勢戶和官戶。豪族稱形勢戶,官員家屬和他們的後代都稱官戶。王安石的免役法規定,形勢戶和官戶享有免役特權。差役由主戶中的一、二、三等戶,即大小地主充擔。
衙前的職責是替朝廷看管倉庫或押送財物。法定要由資產在200貫以上的一等戶大地主充當。擔當衙前職役,可免科配、折變,並可授予官銜,3年一升,最高可升到都知兵馬使。
裏正、戶長、鄉書手的職責是替朝廷督催賦稅。裏正催收租賦,有權捕人送縣衙。戶長是裏正的副手。鄉書手幫助裏正辦理文書。法定裏正由一等戶輪流充當,戶長由二等戶充當,鄉書手由三等戶充當。
耆長、弓手、壯丁是差役中的底層人員。耆長由二等戶輪充當,弓手和壯丁由三等戶輪充,一切聽從耆長指揮。有時也從四等戶中抽取壯丁。
按宋代法令規定,差役是在上戶中按戶等派差的。事實上,官戶、形勢戶不服役,女戶、單丁戶、僧道都免役。充當弓手和壯丁者,要自備衣裝弓弩;武藝熟練者,要隨時準備服役。
夫役又稱雜徭。負擔夫役的多是下戶的自耕農、半自耕農。同時,佃農編為客戶,作為朝廷的編民,也要按丁口應夫役。因此,北宋的夫役主要來自於自耕農、半自耕農和佃農。丁夫應役期間,朝廷也發一定的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