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役沒有固定的時日規定。在春耕以前調發者稱春夫,因工事急迫調發的稱急夫。北宋的朝廷朝廷和地方官都可以調發農民應役。
較大規模的夫役項目是修浚河道,比如治理黃河水害,北宋幾乎年年要調發役夫堵塞黃河決口或修築黃河堤壩。大規模的治理工程調發河工幾萬至十幾萬。征調的地區遠到河東、京西、淮南等路。征期一般需要一兩個月。毋庸置疑,河工治理黃河是個偉大的曆史功績。
夫役的另一個項目是土木營建,包括修築城池,修建官舍、寺觀,以及修路、造橋等事。北方沿邊修築城防更需經常征調大量夫役。此外,朝廷運送糧草、鹽、茶等官物,也是夫役的任務之一。
北宋的役包括職役和夫役兩種,但兩者的性質並不相同。職役不可與軍旅及土木之役混為一談,一般應當排除在徭役範疇之外。
從總體上看,北宋普通農民的徭役負擔,較之前代確有減輕。其主要依據有:
第一,北宋時募兵製已占居主導地位,兵源既不像唐代前期那樣調集世襲軍戶,也不像南唐那樣調全國農民,而主要是來自招募和雇傭的普通老百姓。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北宋農民的兵役負擔確有減輕。
第二,北宋農民的主要徭役負擔是包括春夫和急夫在內的夫役。簡單地說,春夫即是隻在每年春季調農民治理黃河,而急夫也隻是臨時調集百姓林事修橋、補路等土木工程。
第三,夫役雇法的推行。1077年10月,河北,京東、淮南等路出夫役,願納夫錢者聽從其便,每夫三五百錢。此外,在某些地方百姓甚至不再負擔雜徭,隻交納免夫錢。如今屬河南的鄧州淅川縣,春夫交了免夫錢,就無需再服役。
其實,雇募丁夫的事早已出現於北宋初期。在當時,宋太祖趙匡胤曾一反役夫“不給口食”的古製,訂下“一夫日給米二升”的夫糧製度。此後,夫役雇法在越來越多的範圍內和場合下逐步推行。
北宋一代,在治理河道,修築道路、建造橋梁等各種工程中,單獨使用傭夫者為數不少。但由於夫役雇法的實施,表明北宋徭役確有減輕。這是一個曆史性進步。
宋室南遷後,朝廷采取大力發展社會經濟的措施。這些措施對南宋的賦稅和徭役產生了直接影響。
南宋時期,地主招募客戶耕種土地,客戶隻向地主交納地租,不承擔其他義務。這種租佃製在南宋普遍發展,在大部分地區,客戶契約期滿後可以退佃起移,人身依附關係大為減弱。
同時,客戶直接編入宋朝戶籍,承擔朝廷某些賦役,不再是地主的“私屬”,因而獲得一定的人身自由。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南宋農民可以比較自由地離土離鄉,轉向城市從事手工業或商業的活動。
在南宋官營手工業作坊中,雇傭製度代替了強製性指派和差人應役招募製度,工匠受到的人身束縛大為鬆弛。這種新的經濟關係,不僅推動手工業經濟的發展,又促發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
南宋還設立義莊進行社會保障。義莊主要由科舉入仕的士大夫憑其秩祿買田置辦,用於出租,租金用來賑養族人的生活。義莊的設置在一定範圍內保障了族人的經濟生活。
南宋時期,農田得到更多的開墾,以“海上絲路”為主線的通商外貿發達,手工業生產也躍上新的台階。伴隨經濟生活的發展,一些稅賦種類的擴大是需要的。
同時,由於長期戰亂這一不利環境導致的財政,南宋朝廷也迫切需要開辟其他稅源。比如南宋初期開始征收的新雜稅“經總製錢”等。
經總製錢是經製錢和總製錢的合稱。是南宋財政上的重要收入。經製錢始於1122年,係經製江淮荊浙福建七路諸司財計的經製使陳遘所創,故名。
包括轉運司移用錢、出賣係官田舍錢、人戶典賣田宅牛畜錢等。經製錢和總製錢兩者征收後皆先管於各州,每季度起發送往南宋行在。南宋以增賦為主的理財措施,還是起了一定的作用。
除了增加稅種外,南宋朝廷還沿襲了北宋,主要有茶、鹽、酒、礬等幾項,涵蓋了最為重要的生活必需品。南宋初年,局勢混亂,兩稅無力開征或無法納往朝廷時,朝廷開支幾乎全部出自鹽榷。當南宋政權穩定下來後,專賣收入牢牢地占據了財政的半壁江山。
[旁注]
北宋 是我國曆史上的一個朝代,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由後周末帝禪讓趙匡胤開始。建都於北方汴梁,即今河南省開封。存在時間是960年至1127年。北宋是我國古代曆史上經濟與文化教育最繁榮的時代。
南宋 是宋朝的繼續,是北宋滅亡後宋室皇族在江南建立的政權。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在北宋應天府南京,即今河南省商丘繼承皇位,後遷都臨安,史稱南宋。存在時間是1127年至1279年。南宋是我國曆史上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科技進步的一個朝代。
王安石 (1021年~1086年)。世稱“王荊公”。北宋撫州臨川人,即今江西省撫州人,我國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學者、詩人、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黨領袖。諡“文”,封荊國公。
免役法 又名“募役法”,“雇役法”。宋代王安石新法之一。將差役的輕重,按戶等輪充。戶等的高低,按田畝、丁壯的多少而定。免役法實行後,一般平民的負擔減輕。官僚及大地主因新增負擔,堅決反對。
宋太祖趙匡胤 (927年~976年)。出生於河南省洛陽。軍事家,政治家。他結束五代十國戰亂局麵,建立宋朝,廟號太祖。他在位期間,以文治國,以武安邦,開創了我國的文治盛世,是推動曆史發展的傑出人物。
義倉 又稱義廩。封建社會時期倉儲製度民辦糧倉的一種,為官督而紳辦。民辦糧倉分為義倉和社倉,義倉在縣一級朝廷所在地設置倉廩而社倉則普及範圍較大,一般在村鎮設倉。唐玄宗以後更把義倉稅定為朝廷正式賦稅收入。義倉在曆史上時廢時設。
海上絲路 即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是陸上絲綢之路的延伸。它增加了由海路通往歐陸的方便性。在古代,我國即有海外交流,尤其是我國東南沿海的居民而言,更是顯著。
[閱讀鏈接]
在宋王朝建立之後,趙匡胤依據宰相趙普提出的“削奪其權,製其錢穀,收其精兵”的12字方針,分別從政權、財權、軍隊這三個方麵來削弱藩鎮,以達到強幹弱枝、居重馭輕的目的。
在“製其錢穀”方麵,趙匡胤設置轉運使來管理地方財政,並規定,各州的賦稅收入除留開其正常的經費開支外,其餘的一律送交京師,不得擅留。這樣,既增加了朝廷的財政收入,又使地方無法擁有對抗朝廷的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