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期——初稅畝田2(3 / 3)

春秋時期,各級貴族都有宗族成員和親屬人員所組成的軍隊。不但諸侯國的國君是這樣,卿大夫也是這樣。當時各國在對外作戰中,以這種貴族軍隊作為骨幹,而征發國人作為車戰的主力。

至春秋、戰國之交,由於農田製度的變革,國人和庶民先後轉化為自耕小農,這種普遍存在的自耕小農就成為各國軍隊的主力。各國為了爭取在兼並戰爭中的勝利,就普遍地實行征兵製度。

至戰國時期,隨著郡縣製度的建立和軍隊以農民為主要成分,各國就實行以郡縣為單位的征兵製度。舊的軍事組織在瓦解分裂,而新的軍事組織,即郡縣的軍事組織卻在不斷的生長和發展。

戰國時各國在戰爭時征兵,大都以郡為單位,例如《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記載,公元前483年,吳王夫差曾征發九郡兵伐齊;公元前240年,趙將慶舍曾統率“東陽、河外師”守河橋;公元前235年,秦王嬴政曾征發四郡兵助魏攻楚。

戰國征兵工作是建立在郡縣製上的,朝廷在各個郡縣中按戶輪流征發壯丁服兵役,各國為了兵役數量,往往規定男子成年就必須單獨立戶。原則上,征兵時不會征發家中所有男丁。

如果遇有大戰,往往征發全國範圍內郡縣中的壯丁,傾國以赴。但若是一般小戰,則隻征發與敵國鄰近的郡縣壯丁去作戰。其他郡縣就休養生息,以備將來。

郡縣征兵製規定:凡成年男子都必須承擔當兵的義務。男子到17歲,均必須親自到政權機構登記注冊,稱為“傅籍”。登記內容主要包括:姓名、年齡、是否殘疾以及有無疾病等。傅籍之後,男子即開始準備服兵役。

據《睡虎地秦墓竹簡》,實際上男子15歲就傅籍,以後隨時有被征調入伍的可能。

一般來說,男子從17歲或身長5尺就需要服兵役,直至60歲才能退出服兵役行列。戰國時一尺大致相當於現在的0.23米左右。

應該說明的是,服兵役的期限並不是從17歲持續至60歲,而是在期間一段時間就回家,所有適役男子輪流服役。戰國時期沿襲春秋時期慣例,士兵戍邊服兵役時間是一年。在這種製度下,朝廷因為戰爭升級的需要,往往通過法律手段延長服兵役期限。

戰國時期兵役對象以青壯年為主。服兵役的人除了農民以外,也包括一部分低級官吏,這要根據具體需要而定。

值得一說的是,戰國時期戶籍製度是跟兵役製度密切相連,征兵是依據戶口而來的,一個戶口就意味著一份田地,一份兵役義務。但守門人、商人、入贅女家的人等,這幾類人不得擁有田地,也沒有戶口。

在戰國早期他們也不用服兵役,但在戰國後期,因為戰爭的升級,朝廷又製訂了法令,規定這幾類人沒有田地也必須無條件服兵役。

戰爭時期的特殊服兵役者還有婦女老弱。婦女老弱的服兵役主要是在防禦戰時,尤其是守城戰。他們負責烹煮食物供應士兵,修葺城防,對城外實行堅壁清野,將可吃的,可用的帶進城,飼養豬、牛、羊以為軍糧儲備,當城池危急時還要上城參加戰鬥。

服兵役標準有兩種,分別是年齡標準和身高標準。《戰國策·楚策二》中記載,楚國大司馬昭常防守在楚的東地時,曾征用“悉五尺至六十”的兵丁。

這裏的“五尺”顯然是身材不高的少年;“六十”指60歲年紀的人。這個服兵役標準比春秋時期要降低很多。西周時男子以“身長七尺”為成年標準,高於此標準才開始服役,楚國降低標準顯示出在戰國時期楚國兵役對象已經降低至青少年,這其實也反映出當時戰爭的激烈。

在選拔過程中,有的諸侯國采用考選,招募勇士的辦法作為組建軍隊的一種方式。魏國考選“武卒”很嚴,要全副武裝,帶3天的糧食,半日內跑50千米。中試者免除其家庭的賦稅,還分給好的田宅。這樣招募來的兵員具有相當優秀的素質條件。這種招募兵員的方法可視為募兵製的濫觴。

[旁注]

田獵 本意是狩獵;捕捉野生鳥獸。從夏、商開始,田獵的作用,依文獻所說有下列各項:一是為田除害,保護農作物不受禽獸的糟蹋;二是供給宗廟祭祀;三是為了驅馳車馬,彎弓騎射,興師動眾,進行軍事訓練。最後,田獵所獲山珍野味也用於宴饗賓客及“充君之庖”。

車戰 在我國古代商周時期曾經是兩軍戰鬥的主要戰法,戰車兵是軍隊的主力兵種,以一乘戰車和其附屬的徒步的士兵為一個基本作戰單位。而計算各諸侯國的軍事實力,也常常以戰車為計算單位。真正意義上的車戰曆史一般從夏朝開始計算,春秋戰國時期有了進一步發展。

夫差 (?~公元前473年),又稱吳王姬夫差,闔閭之子。春秋時期吳國末代國君,公元前495年至公元前473年在位。在位期間,開鑿邗溝,發展長江下遊,又破越敗齊,稱霸一時。

慶舍 (?~公元前545年)。春秋時代齊國世卿。理政期間,為所欲為,亂倫喪德,齊國貴族皆恨之。公元前545年11月,慶舍入太公之廟主持秋祭,被反對勢力襲殺,慶氏族滅。

秦王嬴政 (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生於趙國首都邯鄲。秦國國君,秦王朝的建立者。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軍事統帥。他是我國曆史上一位極富傳奇色彩的劃時代的人物。他統一了古代中國,結束了當時四分五裂的局麵。被後人稱為“千古一帝”。

大司馬 古代官名。是我國古代對朝廷朝廷中專司武職的最高長官的稱呼。《周禮·夏官》有大司馬,掌邦政。後來的稱謂和職權都有所變化。如西漢一朝,常以授掌權的外戚,多與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等聯稱,也有不兼將軍號的。明清時期用作兵部尚書的別稱。

募兵製 我國古代兵製之一。春秋吳起簡募良材,以招募而不是傳統征發形式組建了列國的第一隻特種精銳部隊,這就是武卒。自唐五代以後,募兵製取代征兵製,為封建時代兵製的一大變革。招募對象有軍伍子弟,另外壯健的罪犯也刺配當兵,特別是充當廂兵。

[閱讀鏈接]

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後,國力更加強盛,在軍事製度方麵實行按郡縣征兵,完善了軍隊組織,提高了軍隊戰鬥力,士卒勇猛,車騎雄盛,遠非其他六國可比。

秦王嬴政時,在軍事策略上改變了勞師遠征而經常失利的戰略,采用範雎遠交近攻的策略,逐漸蠶食並鞏固其占領地區,實行有效占領。

秦國相繼攻占領土包括今陝西省大部,山西省中南部,河南省西部,湖北省西部,湖南省西北部和四川省東北部的廣大地區。秦國這種優越的戰略優勢為統一六國打下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