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文學與文化研究2
第三篇 文學與文化研究
批評也逐漸發展為當今西方文學研究領域
的一個專門樣式,並形成了多元化的批評
視角與開放性的研究態勢。西方學界運用
精神分析、女性主義、馬克思主義、新曆
史主義、後殖民主義等新興理論對哥特小
說呈現的文本特質和意識形態問題予以了
廣泛而深入的考察,出現了諸如“女性哥
特”“後殖民哥特”“後現代哥特”“酷
兒哥特”等哥特研究分支。本文試圖對西
方哥特小說批評發展的曆史脈絡加以簡單
梳理,並對當代哥特研究的多元視角予以
概述,從而說明哥特形式何以在文學與文
化研究的新視野中煥發出勃勃生機。
一、早期哥特研究:由邊緣化走向合
法化
哥特小說濫觴於1764 年霍勒斯·沃
波爾(Horace Walpole )的《奧特朗托城
堡》(The Castle of Otranto )。該小說雖
引起一時轟動,卻屢遭評論界的批評。直
至1899 年,美國耶魯大學教授亨利·比爾
斯(Henry Beers )在總結18 世紀英國浪
漫主義的曆史時,依然認為霍勒斯·沃
波爾是個“不重要、次等的作家;他的
無可救藥的膚淺、一知半解,以及缺乏
嚴肅性,掩蓋了所有的真正聰慧,從而
鼓搗了‘奧特朗托城堡’這樣的話題”
(Beers,1899:240 )。繼沃波爾之後,
哥特小說經安·拉德克利夫(Ann Ward
Radcliffe )、馬修·劉易斯(Matthew
Lewis )等作家的完善而成為18 世紀末英
國文學市場上最為暢銷的小說類型,但因
其對恐怖場景與情節的誇張描述以及過度
泛濫的機械複製而備受斥責。散見於當時
報刊上的書評往往將哥特小說視為高尚文
學品位和社會道德風尚之危害,如柯勒律
治盡管在創作實踐中不乏對哥特手法的借
鑒,在批評層麵卻強烈指責其華而不實、
文風矯飾、人物刻板、情節誇張。小說過
度強調感官刺激,忽視道德教化,迎合了
低俗趣味(Gamer,2000:99 )。
在對哥特小說的一片貶斥聲中,偶
有一些積極的呼聲可以聽到。司各特在
《小說家生平》(Lives of the Novelists)
(1821-1824 )中對沃波爾、克拉拉·裏
夫、安·拉德克利夫三位哥特小說家給予
了客觀公允的評價。他在《拉德克利夫夫
人傳》中寫道:“真正重要的問題是,作
為一種獨特的創作來看,拉德克利夫夫人
的作品有無優點,是否給人愉悅;因為,
如果承認了這兩點,再去抱怨她的作品缺
少與其截然不同的另一類作品所具有的長
處,就如同抱怨桃樹沒有結葡萄,或葡
萄架沒有長桃子一樣荒唐。”(Scott,
1985:228 )司各特作為哥特小說早期的
推崇者充分肯定了這一文學體裁的原創
性,並對哥特小說的敘事特點加以獨到分
析。正是這種寬容態度使司各特擺脫狹隘
俗見,為飽受非議的哥特小說爭取合法地
位。
20 世紀20 年代,哥特小說開始逐漸引
起西方學界的關注。盡管“哥特小說”
這一稱謂得名於《奧特朗托城堡》的副
標題——“一個哥特故事”,但“哥特”
明確作為一種文學類別的術語則源於20
世紀初的文學批評實踐。1921 年,伊迪
絲·伯克海德(Edith Birkhead )在《恐
怖故事:哥特傳奇之研究》(The Tale of
Terror: A Study of the Gothic Romance )中
追溯了哥特傳奇的聖經起源及其在英美
的發展簡史;1927 年,埃諾·雷羅(Eino
Railo )的《幽靈城堡:英國浪漫主義要素
研究》(The Haunted Castle: A Study of the
·227
·
光華語言論叢·第3輯
Elements of English Romanticism )則對哥
特小說的主題意象、典型人物與場景等進
行了歸納分類。但這一時期的評論家依然
沿襲了傳統的批評標準將哥特小說排斥在
主流文學之外。
20 世紀30 年代到50 年代進入哥特小
說的價值重審期,批評家致力於改變哥
特小說在文學史中的卑微地位,努力挖
掘其潛在的藝術價值。J. M. S. 湯普金
斯(J.M.S.Tomkins )的《英格蘭通俗小
說:1770-1800 》(The Popular Novel in
England,1770-1800 )對18 世紀最後30
年英國出版的小說進行了較為全麵的研
究,並指出不同於感傷小說鬆散的情節架
構,哥特小說強調情節的複雜性以及設置
懸念的必要性。湯普金斯的論著開啟了對
哥特小說形式本身的探討。1938 年,蒙塔
古·薩默斯(Montague Summers )的《哥
特探索:哥特小說史》(The Gothic Quest:
A History of the Gothic Novel )不僅提供了
一本囊括許多甚至已湮沒於曆史塵埃之中
的哥特小說的書目,而且聲稱哥特小說
遠非低俗的大眾藝術而是“文學中的貴
族”,“任何有品位的人,任何鑒賞家或
任何有稍許文學知識的人都應該讀過《尤
道弗的神秘》《意大利人》《修道士》
和《漫遊者梅爾莫斯》”(Summers,
1964:397 )。1957 年,德文德拉·瓦爾
馬(Devendra P. Varma )的《哥特烈焰》
(The Gothic Flame )對這一階段的研究成
果加以梳理和總結,並進一步指出哥特小
說即使不是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而具
有很高的研究價值,至少它能作為18 世紀
普遍文化趣味之表達以及作為培育後世優
秀之作的土壤,這也是值得研究的。
總體而言,以往的哥特研究多屬於概
括性評述,側重於梳理此類小說的傳統模
式或構成要素。部分研究雖也涉及小說敘
事技巧的探討,但對小說文本深層意義的
分析尚未真正開始。不過,正是這一批研
究成果為這一特殊文類貼上了“哥特”的
標簽,並首先肯定了此類小說在文學史上
的重大意義。
二、當代哥特研究:多元化的批評視
角
20 世紀70 年代,西方文學研究範式發
生重大轉變,文化研究也逐漸向文學滲
入,對文學經典的重新思考使某些長期
處於邊緣地位的範疇得以關注。而哥特小
說也正是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開始受到前
所未有的重視。據美國文獻專家弗雷德裏
克·弗朗克(Fredrick S. Frank )的資料統
計,1900 年至1987 年,英、美、法、德等
主要西方國家共發表和出版英國哥特小說
論著1028 部(篇),其中70 、80 年代發表
和出版的就有650 部(篇)①。弗朗克在
2005 年的統計中檢索到國外已出版的哥特
小說研究類專著、論文共5909 個條目②。
1991 年,一個全方位研究哥特文化的學
術機構“國際哥特協會”(International
Gothic Association )在英國成立。1999
年,該協會創辦了學術專刊《哥特研究》
(Gothic Studies ),該刊物每年發行兩
期,發表的論文涉及哥特文學、藝術、影
①
黃祿善. 英國哥特式小說研究:曆史與現狀[J]. 上海大學學報,2007(4):96.
②
於鯨. 英美哥特小說與中國[J].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5(4):73.
·228
·
第三篇 文學與文化研究
視、建築、大眾文化等各個方麵。總而言
之,自20 世紀70 年代以來,西方哥特研究
日益發展為文學研究領域的一門顯學,學
者紛紛運用新興的批評理論與研究方法重
新審視處於社會、曆史、文化、性別等不
同語境之中的哥特小說,形成了多元化的
批評視角與研究態勢。
精神分析批評理論率先將哥特從流行
小說的邊緣地位拯救出來,賦予其思想
與文化的深刻性。精神分析往往將哥特
小說作為一種幻想文學,它與非理性、夢
魘、瘋癲相關,批評家尤其關注小說中
呈現的夢境、超自然現象以及具有象征
意義的符號意象,並從中解讀隱藏其後
的被壓抑的本能與欲望。威廉·帕特裏
克·戴(William Patrick Day )在《恐懼
與欲望的怪圈:哥特幻想研究》(In the
Circles of Fear and Desire: A Study of Gothic
Fantasy)(1985 )中明確指出:“哥特
小說與弗洛伊德的思想體係都是對19 世紀
末和20 世紀早期出現的關於自我、身份、
性、快感,以及恐懼與焦慮的回應。”
(Day,1985:181 )精神分析研究探討
哥特小說中的俄狄浦斯情節和亂倫主題,
借用弗洛伊德的“詭異”(Uncanny )概
念來解釋哥特小說對現實的陌生化。後弗
洛伊德(Post-Freudian )精神分析則多從
拉康的語言學理論來分析哥特文本斷裂的
敘事,或運用朱莉婭·克裏斯蒂娃的“卑
賤”(Abject )觀念來討論邊界問題。另
外,應該指出的是,大部分從性屬角度闡
釋哥特文學的理論往往與精神分析的方法
相結合。
上世紀70 年代,女性主義批評理論為
哥特小說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英國女文
論家艾倫·莫爾斯(Ellen Moers )在《文
學婦女:偉大作家》(Literary Women:
The Great Writers)(1976 )中以“女性
哥特”一詞指稱“18 世紀以來女性作家創
作的哥特小說”(Moers,1985:91 )。
這一概念的出現標誌著性別視角以一種明
確的方式進入哥特文類的研究。莫爾斯試
圖從安·拉德克利夫、瑪麗·雪萊、艾米
莉·勃朗特、克裏斯蒂娜·羅塞蒂、卡
森·麥卡勒斯直至西爾維亞·普拉斯等
18 、19 和20 世紀英、美女作家的作品裏發
掘出一個漫長而複雜的女性哥特傳統,並
認為“女性哥特”表達了女性對自身身份
的焦慮,這種焦慮和恐懼與女性在父權製
社會特有的成長經曆息息相關。
此後,女性主義批評家受弗洛伊德學
說的啟發,嚐試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解讀
女性哥特文本,揭示造成女性心理創傷和
個性壓抑的社會根源。如桑德拉·吉爾伯
特(Sandra Gilbert )和蘇珊·古巴(Susan
Gubar )的《閣樓上的瘋女人:婦女作
家與19 世紀文學想象》(The Madwoman
in the Attic: The Woman Writer and the
Nineteenth-Century Literary Imagination)
(1979 ),通過分析女性哥特文本中密閉
的空間意象,來暗地批判那些迫害、禁
錮女性的社會機構與體製。伊萊恩·肖
沃爾特(Elaine Showalter )在《姐妹們
的選擇:美國女性文學的傳統和變遷》
(Sister’s Choice: Tradition and Change in
American Women’s Writing)(1991 )一書
中力圖建立一個美國女性哥特傳統,她
不僅列舉了被哥特典籍忽略的一係列女
性哥特作家,還從中提煉出美國女性哥
特小說的主要意象和共同主題,如監禁
與瘋癲、畸形人物、異常行為、弑母心
理、暴力等。女性主義批評家往往把哥
特文本視為表達女性幻想、恐懼與反抗
的文學體裁,是現實中女性真實生存狀
·229
·
光華語言論叢·第3輯
態的隱喻。凱特·弗格森·埃利斯(Kate
Ferguson Ellis )在《被爭奪的城堡:哥特
小說與家庭意識的顛覆》(The Contested
Castle: Gothic Novels and the Subversion of
Domestic Ideology)(1989 )中將哥特建
築與家庭內部空間聯係起來,分析了中產
階級理想化的家園與哥特小說流行之間的
內在關聯,指出哥特小說家運用疏離與陌
生化的技巧以中世紀城堡來置換資產階級
美化的家園,從而戲劇化地揭示了18 世
紀喪失經濟生產能力,依附於丈夫或父
親的中產階級女性美其名曰受到保護實
則飽受剝削與壓迫的真實生存境遇。與
此類似的研究還有尤金妮亞·德拉莫特
(Eugenia C. Delamotte )的《危險之夜:
19 世紀哥特小說的女性主義研究》(Perils
of the Night: A Feminist Study of Nineteenth-
Century Gothic)(1990 ),艾利森·米
爾班克(Alison Milbank )的《屬於房子
的女兒們:維多利亞時期小說中的哥特
模式》(Daughters of House: Modes of the
Gothic in Victorian Fiction)(1992 ),塔
馬·赫勒(Tamar Heller )的《死亡的秘
密:威爾基·科林斯與女性哥特》(Dead
Secrets: Wilkie Collins and the Female
Gothic)(1992 ),等等。這些作品事實
上也涉及男性作家對女性哥特小說模式
的移用問題。1998 年,迪亞娜·朗·霍
維勒(Diane Long Hoeveler )在《哥特女
性主義:從夏洛特·史密斯到勃朗特姐
妹的性屬專業化》(Gothic Feminism: The
professionalisation of Gender from Charlotte
Smith to the Bront.s )中提出了“哥特女性
主義”(Gothic Feminism )的新概念,她
將其定義為一種女性所采納的被動的反抗
策略,即哥特小說中的女主人公表麵上順
從於父權製強加於自身的角色,偽裝成無
·230
·
可指責的受害者,卻又無時無刻不在實施
著對父權的顛覆。當“女性哥特”迅速成
為明確的批評範疇,批評界開始進一步關
注文類與性別的關係,一些作家試圖從不
同的角度對“女性哥特”與“男性哥特”
加以區分。總之,性別理論的引入標誌著
哥特研究領域的新突破。
在意識形態方麵,除了對性屬問題的
考察,批評家也關注哥特小說中的階級與
政治問題。哥特小說興起之際正是新興資
產階級登上曆史舞台的時期,哥特小說表
達了中產階級對自身曆史以及當下社會政
治地位的矛盾心理。戴維·龐特(David
Punter )直接把哥特小說視為“中產階級
的文學”(Punter,1981:117 ),認為
哥特小說關照的社會問題圍繞著資產階級
與貴族階層之間的關係展開,這些重大的
社會問題包括:政治革命、宗教改革、監
獄製度、非法的性關係、亂倫、強權下的
婚姻、篡奪財產、母女或父女關係、女性
地位、感傷與瘋癲等。哥特小說事實上構
成了對資產階級及其文化價值的批判。
在政治革命方麵,哥特小說往往被解讀
為法國大革命所引發的動蕩不安在文學
中的反映,批評家薩德侯爵(Marquis de
Sade )首先將二者聯係在一起。戴維·龐
特的《恐怖文學:1765 年以來的哥特小
說史》(The Literature of Terror: A History
of Gothic Fiction from 1765 to the Present
Day)(1980 )、瑪吉·基爾戈(Maggie
Kilgour )的《哥特小說之興起》(The
Rise of the Gothic Novel)(1995 )也都表
達了類似的觀點,認為哥特小說的風格特
征體現了對出現在18 世紀90 年代的政治動
蕩與社會問題的恐懼與焦慮。在宗教問
題上,哥特小說帶有明顯的反天主教傾
向和強烈的新教主義思想。羅伯特·邁
第三篇 文學與文化研究
厄爾(Robert Mighall )與克裏斯·鮑爾
迪克(Chris Baldick )在《哥特批評》
(Gothic Criticism )一文中嚴厲譴責20 世
紀哥特研究對形成哥特這一文類的宗教語
境的忽略。指出哥特小說的研究過多地受
到心理分析範式的影響,卻忽視了這類小
說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即深刻的反天主教
思想。他們寫道:“當哥特小說的恐怖
與恐懼症迅速內化為狂熱的心理學研究
的中心時,現代歐洲曆史上最為持久而
重要的意識形態鬥爭卻隱退為腳注。”
(Mighall,Baldick,2000:216-217)
維克多·塞奇(Victor Sage )的《清教傳
統中的恐怖小說》(Horror Fiction in the
Protestant Tradition)(1988 )可視為對
此缺憾的彌補。反天主教話語與英國民族
主義的發展密不可分,托尼·韋恩(Toni
Wein )在《英國民族身份、英雄民族主
義與哥特小說:1764-1824 》(British
Identities, Heroic Nationalisms, and the
Gothic Novel,1764-1824)(2002 )中
探討了哥特小說在英國民族身份構建中
扮演的角色。以上研究事實上都將哥特
小說還原到產生它的曆史語境中加以考
察。采用此類曆史主義研究方法的還有
戴維·賈勒特(David Jarrett )的《小說
的哥特形式及其曆史關聯》(The Gothic
Form in Fiction and Its Relation to History)
(1980 ),詹姆士·瓦特(James Watt)
的《哥特爭議:1764-1832 年間的小說、
文類與文化衝突》(Contesting the Gothic:
Fiction, Genre and Cultural Conflict 17641832)(1999 ),魯斯·羅賓斯(Ruth
Robbins )與朱利安·沃爾弗雷斯(Julian
Wolfreys )編撰的《維多利亞哥特:19 世
紀文學與文化表象》(Victorian Goth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Manifestations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2000 )等等。
在駁雜的研究模式中,不乏對哥特小
說文類本身獨特形式的研究。批評家一方
麵梳理哥特小說的發展軌跡與傳統,一方
麵挖掘哥特小說獨特的美學價值。伊麗莎
白·麥克安德魯(Elizabeth MacAndrew)
的《小說中的哥特傳統》(The Gothic
Tradition in Fiction)(1979 )與喬治·E.
哈格蒂(George E. Haggerty )的《哥特
小說/哥特形式》(Gothic Fiction/Gothic
Form)(1989 )都探討了哥特小說的傳統
模式何以在自身的發展變化中得以保持。
安妮·威廉姆斯(Anne Williams )的《黑
暗藝術:哥特詩學》(Art of Darkness:
A Poetics of Gothic)(1995 )深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