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tually, two stories are in a narrative unity, connected by some similar and comparatively concealing clues, such as
characters, plots and images, etc.
Key words: the Old Testament in the Bible; narrative; ideology
約瑟(Joseph )故事是《聖經》(The 引起兄弟們對他的妒忌,從而上演了“眾
Holy Bible )故事中最為精彩的故事之兄弟親手賣掉約瑟”的一幕,從而開始
一。它主要在舊約(The Old Testament)
了他波瀾曲折的一生。他從“集萬千寵
第37-50 章,連接著舊約中前兩部書:愛於一身的愛子”變成了“異鄉寄人籬下
《創世紀》(Genesis )和《出埃及記》的奴隸”,又從“階下囚”到“萬人之
(Exodus )。約瑟人物在《聖經》中的地上”。然而在約瑟故事的這十多章中,第
位,及約瑟故事所處的重要篇章,以《聖38 章似乎顯得格格不入。它沒有敘述約
經》的敘事特點而言,無不彰顯約瑟故事瑟的任何故事,而是講約瑟的一個同父
在《聖經》中的重要地位。異母的哥哥猶大(Judah )的故事。而在
約瑟是被上帝(the Lord God )挑選這個故事的前後卻均是描寫約瑟的故事。
出承擔重要使命的子民,他被上帝賜福,第37 章講述了約瑟的幾個故事,包括雅各
為多民族始祖亞伯拉罕(Abraham )的後送彩衣給約瑟,約瑟給自己釋夢以及約瑟
裔。因其生父雅各(Jacob )對他的寵愛,被賣,眾兄弟欺騙雅各。第39 章則是約瑟
①
作者簡介:侯璐(1980—
),女,漢族,四川儀隴人,四川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英語語言文學碩士,主要研
究方向為英美文學與比較文學。
·215
·
光華語言論叢·第3輯
在埃及護衛長波提乏(Potiphar )家為仆
的故事。按照一般的線性敘事,第37 、39
章應該緊密相連,而就在讀者關注約瑟被
賣後的情況時,作者卻筆鋒一轉,轉到了
猶大(Judah )的故事,講述的是猶大媳
婦他瑪如何用計回到猶大家族,並為其延
續香火的故事。關於約瑟故事與猶大故事
的關係,“船錨聖經叢書的編者E. A. 施
派澤把這一章定性為‘一個完全獨立的章
節’,與約瑟的故事毫不相幹,隻是打斷
了第一場戲的結束”(阿爾特,2010:
6)。《聖經敘事的藝術》(The Art of
Biblical Narrative )的作者羅伯特·阿爾
特(Robert Alter )卻認為前者的分析沒有
發現“猶大和他瑪故事與約瑟故事的主旨
和主題上的密切關係”(阿爾特,2010:
7)。本文將在阿爾特觀點的基礎上,通
過人物、故事情節及意象三方麵來探討猶
大故事及約瑟故事的篇章關係,展示《聖
經》故事的敘事特點,從而表現《聖經》
精心的敘事安排。
一、人物
約瑟故事中主要人物毫無疑問是約
瑟,猶大故事中主要人物是猶大。在約瑟
故事中穿插的為什麼是猶大的故事而不是
約瑟其他兄弟的故事呢?通過對原文的細
讀,我們不難發現約瑟和猶大有著千絲萬
縷的聯係。
(一)地位相似
從約瑟和猶大二人在以色列家族史上
的地位來看,二者都是雅各家族中最終
富有成就的人。約瑟經過“勞其心誌,
餓其體膚”之苦,最終成為埃及的首相,
也如他夢中所預示的一樣,統領了雅各家
族。而猶大最終成為以色列眾王之先祖。
·216
·
同時,約瑟和猶大一樣雖然都不是家中長
子,但都成為了家中舉足輕重的人物。這
也“證明非長子在命運一波三折之後亦可
延續家族”(阿爾特,2010:10 )。將這
二人的故事並置,也暗示了兩人地位的相
似性。
(二)經曆相似
猶大和約瑟都是離開家鄉在異鄉生活
的人。猶大的故事就始於他離開家人,獨
自到迦南(Canaan )地區的一段生活。在
敘述完這個故事後,《聖經》就開始講述
了約瑟被賣到異鄉的生活,而約瑟也是第
一個到埃及(Egypt )生活的以色列人。
(三)關係緊密
在約瑟故事其他章節的敘述中,對猶
大一直是給予濃墨重彩的,所以猶大的故
事單獨以一章來描寫,仔細分析起來也並
不顯得突兀。從約瑟被賣時,除了流便
(Reuben )提議不要傷害約瑟外,另外就
是猶大提議將約瑟賣了,這直接並最終決
定了約瑟被賣給了路過的商人,並被帶到
了埃及。而在數年後,當約瑟兄弟們第二
次前往埃及去糴糧時,猶大站出來主動承
擔了將便雅憫(Benjamin )安全帶回來的
責任。而在不久後約瑟與他的兄弟相認的
過程中,也正是猶大代表眾兄弟為約瑟同
父同母的弟弟便雅憫辯解時,約瑟最終放
下心結,與他的兄弟相認。
由此看來,約瑟與猶大的關係是緊密
相連的。二人不管是直接還是間接的關
係,都應該是超過約瑟與其他兄弟的關
係。將猶大的故事平行地放置於約瑟故事
之間,也顯得合情合理。更重要的是,在
約瑟整個故事中,我們看到了當年曾經提
議賣掉約瑟的人發生了洗心革麵的轉變,
以此代表以猶大為首的兄弟對自己曾經作
惡的反悔和悔改。
第三篇 文學與文化研究
二、情節
(一)喪子之痛
在第37 章故事中最重要的情節是約瑟
被賣。最愛約瑟的父親看到被浸血的彩
衣,悲傷不已。在舊約中,較多的筆墨用
來描寫雅各失去兒子的傷心之情:“雅各
便撕裂衣服,腰間圍上麻布,為他兒子悲
哀了多日。他的兒女都起來安慰他,他卻
不肯受安慰,說:‘我必悲哀著下陰間到
我兒子那裏。’約瑟的父親就為他哀哭”
(《聖經·創世紀》,37:34-35 )。簡
短的兩節文字裏記錄了多種不同的悲哀動
作,讓讀者也不禁為不知實情的父親感到
悲傷。在第38 章中,猶大同樣作為父親,
當他的大兒子珥和二兒子俄南相繼去世
時,我們並沒有看到猶大的傷心。他隻是
擔心小兒子示拉也會遭此不幸。從這相似
的情節,我們看到了兩個截然不同的父親
形象。約瑟父親愛子心切,喪子之痛讓他
寧願跟隨約瑟而去;猶大對連續痛失兩個
愛子,卻似乎無動於衷。顯然,這兩個父
親不同的表現的詳略與聖經敘事的意識形
態有關。約瑟的命運是冥冥之中上帝安排
的:如果不是約瑟被賣,約瑟全家可能都
不能順利度過饑荒年代。而猶大的兩個兒
子都因為作惡而被懲罰。“珥在耶和華眼
中看為惡,耶和華就叫他死了”(《聖
經·創世紀》,38:7)。而俄南與他瑪
同房後,“知道生子不歸自己,所以同房
的時候,便遺在地,免得給他哥哥留後。
俄南所做的在耶和華眼中看為惡,耶和華
也就叫他死了”(《聖經·創世紀》,
38:9-10 )。約瑟和猶大經曆“喪子之
痛”,分別處於第37 章的後半段和第38 章
的前半段。這樣緊密聯係,也讓我們看到
了作者在敘事時是別有用心的。
(二)美色所誘
第38 章後半段與第39 章也有類似的情
節:那就是猶大和約瑟均被美色所誘,但
二人也有截然不同的態度。“猶大的妻子
書亞的女兒死了。猶大得了安慰,就和他
朋友亞杜蘭人希拉上亭拿去,到他剪羊毛
的人那裏”(《聖經·創世紀》,38:
12 )。見路邊有一女子,誤以為她是妓
女,與之發生關係,卻不知她正是被他遣
送回家的兒媳他瑪。而在第39 章中,約瑟
在主人家也遭遇了類似的事情。當時約瑟
在波提乏家,深得他的信任,波提乏將家
中大權交由他掌管。而當時的約瑟“雅秀
俊美”(《聖經·創世紀》,39:6)
,
讓波提乏的妻子怦然心動,數次引誘約
瑟,但卻遭到約瑟拒絕。對比兩個情節,
我們看到雖然猶大與他瑪發生關係的最終
結果是為家族留後,但是猶大在美色麵前
沒有一點抵抗力,如果猶大沒有淫念的
話,二人也不會有親近的關係發生。因為
從《聖經》的描述看,他瑪也僅僅是換了
衣服,蒙著麵紗坐在那裏,而猶大則立馬
上鉤。在猶大向他瑪搭腔之前,他瑪並沒
有說任何話。而波提乏的妻子在第一次引
誘約瑟失敗後,她更是變本加厲,不斷地
誘惑他,而約瑟卻異常淡定,並解釋說:
“看啦!一切家務我主人都不知道,他把
所有的都交在我手裏。在這家裏沒有比
我大的,並且他沒有留下一樣不交給我,
隻留下了你,因為你是他的妻子。我怎能
作這大惡,得罪神呢?”(《聖經·創世
紀》,39:8-10)
按照西蒙·巴埃弗拉特(Shimon Bar-
Efrat)(2006:96 )的說法:“如果說人
物是敘事的靈魂,那麼情節就是軀體,它
是由一係列事件按照時間順序有組織、有
次序地組成的體係。”通過對情節的對
·217
·
光華語言論叢·第3輯
比,我們可以看出約瑟和猶大對同樣的經
曆有著截然不同的反應。約瑟完成了從因
年少輕狂遭人妒忌而被賣,到正直清白、
成熟穩重、忠於主人的形象轉變;而猶大
也最終從自己的罪惡中醒悟,不僅意識到
自己賣掉親兄弟之罪,也意識到自己對美
色的貪念差點誤害兒媳。
三、意象
(一)衣服
在第36-38 章中,衣服一直是貫穿約
瑟故事的重要線索。最初,雅各送給約瑟
的彩衣,象征著約瑟在家中的地位。他雖
不是老大,卻享有父親賦予的最高權利。
當後來約瑟受父親指令,接近在放羊的兄
弟們時,他們正密謀如何對付他。當約瑟
靠近時,兄弟們將其彩衣脫下,將他丟在
一個空的坑裏。當彩衣被脫下的那一瞬
間,約瑟作為家中寵兒的地位被拋棄,
代表身份、地位、財富的光環也隨之消失
了。而當彩衣被兄弟們染上羊血,被帶回
去欺騙雅各時,約瑟當時在這個家庭的地
位被徹底毀滅。帶血的彩衣因此成為兄弟
們欺騙父親的重要工具。而在第38 章中,
他瑪為回到夫家,得知公公上亭拿剪羊毛
去了,於是脫下她做寡婦的衣裳,蒙上
臉,坐在路邊。她脫下的不僅是衣裳,也
是她寡居的身份。“而換衣服象征她重新
擔任起居喪之前的角色,勇敢地用計謀改
變自己的命運”(劉意青,2004:171 )。
改頭換麵後她成功地欺騙了猶大。因此衣
服也是她欺騙猶大的重要工具。欺騙別人
的猶大被欺騙了,而欺騙的工具都是衣
服。而在接下來的一章中,約瑟的衣服再
次成為了欺騙的工具。當波提乏的妻子數
次被約瑟拒絕後,懷恨在心,反而誣陷約
·218
·
瑟對她行為不軌:“……希伯來仆人進來
要戲弄我,我放聲喊起來,他就把衣裳
丟在我這裏跑出去了”(《聖經·創世
紀》,39:17-18 )。正是因為這件“衣
服”騙過了波提乏及其家人,使他們相信
了波提乏妻子的謊言。而約瑟衣服被留在
波提乏的妻子的手裏這一幕,不禁讓我
們想到前兩章中與衣服有關的場景。劉
意青在解讀阿爾特闡釋的聖經敘事特點
時,稱其為模式的重複(The Repetition of
Motif ):“衣服本身並無多於它們字麵
所表達的意義,但是當它們被置於一定的
上下文或情景之中時,它們的重複出現便
構成一個個敘事的模式,並傳達出遠遠超
出語言範圍的含義。”(劉意青,2004:
175 )“這種敘述中模式的重複也是阿爾
特所說的構成《聖經》敘事整體的相關關
聯。”(劉意青,2004:179)
(二)羊
在約瑟的哥哥用沾了羊血的衣服欺騙
了父親和他瑪換衣欺騙猶大的兩個故事
中,欺騙都是通過衣服發生的。除了衣
服是共同的欺騙工具外,兩個故事都提到
了另外一個用於欺騙的東西,那就是一隻
羊。在約瑟的故事裏,兄弟們“宰了一隻
公山羊,把約瑟的那件彩衣染了血,打
發人送到他們的父親那裏說:‘我們撿
了這個,請認一認,是你兒子的外衣不
是?’”(《聖經·創世紀》,37:3132 )而在猶大的故事裏,“一隻山羊羔”
也參與了猶大和他瑪的交易。隻是當猶大
托人將羊羔交給他瑪以換取他的憑證時,
卻再也找不到人了。
以上提到的兩個意象也可以看成是連
接幾個敘事故事的關鍵詞。這些關鍵詞串
聯在一起,將前後篇章建立起聯係,從而
揭示出敘事的隱含意義。
第三篇 文學與文化研究
四、總結
最後我將以上分析列入下表,這個將
更有利於分析猶大故事與約瑟故事的篇章
關係。
章節
項目37 章38 章39 章
人物約瑟猶大約瑟
情節被騙、被誘被騙、被誘被騙、被誘
意象
(
欺騙工具)
羊、衣服羊、衣服衣服
除了人物一欄,我已在前麵解釋了將
猶大而不是其他人放入約瑟故事集之間的
原因。其餘兩欄中的內容已經很明顯地說
明了猶大故事與約瑟故事,尤其是與其前
後兩章的相似性。所以,將第38 章解釋為
獨立的一章是沒有說服力的。另外,我們
看到猶大故事與前後相鄰故事形成以下關
係:
1.對仗關係
這種對仗關係並不是十分明顯,而是
通過一些較隱蔽的關鍵線索,如人物、情
節及意象發生聯係。《聖經》正是通過這
樣的比對,來展示聖經所要褒揚和懲戒的
不同方麵。
2.統一關係
如巴埃弗拉特所言:“每個敘事本身
參考文獻:
[1] 劉意青. 略談作為意識形態文本的《聖經·舊約》對西
方思想、文化和政治的影響[J]. 英美文學研究論叢,2002(00):1-15.
[2] 劉意青. 《聖經》的文學闡釋[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
社,2004.
就是個完整的單元,若幹這樣的單元在
《聖經》中組合到一起,就產生出大的
構材,於是單個的敘事就成了更大的敘事
整體的組成部分。更大的敘事整體是否統
一,這取決於眾多個別的敘事是如何組合
到一起的,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係是何
性質”(巴埃弗拉特,2006:97-98 )。
猶大故事與約瑟故事作為不同的敘
事,本身就是個完整的單元。通過組合這
些單個的敘事形成敘事整體。而這兩個
敘事的整體的統一則通過對仗的關係得以
顯現。通過敘事之間千絲萬縷的聯係,將
這些看似無心卻精心安排的敘事組合在一
起,來宣傳《聖經》所要強調的意識形
態。
正如“斯滕伯格(Sternberg )在《聖
經的敘事詩學》(The Poetics of Biblical
Narrative)中成功地證明了《聖經》的意
識形態目的如何壓倒了建構文學敘事時
的美學考慮,而成為控製其敘述的首要因
素”(劉意青,2002:3),約瑟故事與
猶大故事中突出約瑟與猶大是為了顯示二
人在家族中的重要地位,並通過將二者敘
事中故事情節、意象等看似獨立的敘事單
元聯係起來,形成一個統一的敘事整體,
從而彰顯《聖經》敘事技巧。
(四川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成都 610101)
[3] 羅伯特·阿爾特. 聖經敘事的藝術[M]. 章智源,譯. 北
京:商務印書館,2010.
[4] 《聖經》(靈修版)[M]. 國際聖經協會,1999.
[5] 西蒙·巴埃弗拉特. 聖經的敘事藝術[M]. 李鋒,譯. 上
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219
·
光華語言論叢·第3輯
音樂與“偵探”小說傳統:對多蘿西·利·塞耶
斯
《劇毒》的一種音樂解讀方
式
張 磊
①
摘 要作為一名廣受讚譽的偵探小說家,多蘿西·利·塞耶斯和柯南·道爾、阿加莎·克裏斯蒂一
樣,都擁有龐大、穩定的讀者群。然而,或許恰恰由於所謂的“通俗性”,其作品一般都不被批評家給予“嚴
肅”的文學的地位。本文正是要通過這些“通俗”偵探小說與包含偵探元素的“嚴肅”小說之間通過音樂在廣
義“偵探”行為中形成的聯係,將這並不公正的現狀加以糾正。通過具體分析塞耶斯的作品《劇毒》中的貴族
偵探溫姆西勳爵在破案過程中所表現的高超的音樂表演、解讀能力,筆者試圖將其與“嚴肅”文學傳統(廣義
的“偵探”文學)中的音樂人物們創作、表演、解讀的能力呼應起來,這也正是塞耶斯等人的作品打破“類型
小說”期待視野、走向經典文學地位的原因。
關鍵詞 偵探;音樂;創作;表演;解讀
Abstract: As a well-acclaimed writer of detective fiction, Dorothy L. Sayers has enjoyed large and stable
readership, alongside Arthur Conan Doyle and Agatha Christie. However, perhaps simply due to the popularity of
her fiction, critics tend to deny its seriousness. This paper aims to take a corrective stance by investigating the links
between her so-called popular detective fiction and so-called serious fiction with detective elements by means of music.
In Strong Poison, Lord Peter Wimsey shows his masterful performance and interpretation of music in his detective
activities, echoing a serious literary tradition populated by musical characters capable of composing, performing and
interpreting music. That also accounts for Sayers’s going beyond expectations of the genre fiction and deserving a
rightful place in the literary canon.
Key words: detective; music; composition; performance; interpretation
一、音樂:包含偵探元素的“嚴肅”蒂、多蘿西·利·塞耶斯等偵探小說家的
小說與塞耶斯等人的“通俗”偵探小說之作品一直擁有龐大、穩定的讀者群,但
間的一個呼應方式是往往被視為品位較低的“通俗”藝術,
在學術界並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誠然,
雖然柯南·道爾、阿加莎·克裏斯在很大程度上,大多數偵探小說確實受到
①
作者簡介:張磊(1982—
),男,漢族,遼寧盤錦人,中國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博士,主要從事英美文學、
文學理論、文學與音樂跨文化研究,法律與文學跨文化研究,法律翻譯。
·220
·
第三篇 文學與文化研究
“類型小說”所設的限製,在人物的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