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帶來更多非本族語社區的二語使用,
二語使用者的影響不斷擴大,其社會語言
功能不可替代,自然就產生了新的語言社
區。Cook(2003 )指出,從權利角度講,
無論涉及語言、種群還是社區都不宜把二
語使用者看成失敗的本族語者,不應剝奪
他們擁有自己身份的權利,而應該認定他
們代表不同社會風俗和文化模式融合的
特殊身份(Cook,2007 )。正如Lionnet
(1989 )所描述的雜交(métissage )性
質,他們同樣可被視為兩個種族群的混合
形成了第三種族地位(third ethnicity )。
他們是獨立類型說話人,其特點是語言使
用受到一語和二語兩種語言的影響,他們
不是近似於本族語者的人,而是反映雙語
新語言社區特征的二語使用者。
總之,特殊的語言使用和身份討論是
二語使用者研究的基本內容(見表2)
,
其目的是解釋和描述學習者的外部語言
(external language )或E-語言。特殊的語
言使用研究從定義角度解釋了Cook 的雙語
觀,描述了雙語視角語言使用的特性和優
勢,為下一步身份的討論打下基礎。二語
使用者身份研究分析了本族語者社區身份
觀的誤區,從語言的社會功能和語言社區
發展的角度對二語使用者混合族群這個身
份進行了論證。
表2 二語使用者研究
研究項
(
發
表/出版時研究目標研究方法研究結論
間)
特殊的語
言使用
(1997,
1998,
1999,
揭示二語使
用者語言使
用的特性
定義解釋、
特征描述和
分類例證
通過二語使
用者語言使
用的特殊性
和優越性,2002)
二語使用者
新身份存在二語使用
者身份解釋二語使與性質的闡
(2002,
用者新身份闡述和引用釋
,
揭示二
2003,
的現實存在語學習者獨
2006,
與性質特的E-語言
2007)
四、結語和簡評
Cook 的多語能力和二語使用者研究屬
語言觀和宏觀語言性質上的討論,它基於
語言能力和語言習得理論,從語言習得的
一般性引出二語習得的特殊性,作為研究
的出發點。在研究構思上,Cook 不是簡單
地從現象上羅列二語與一語習得的差異,
·137
·
光華語言論叢·第3輯
而是試圖基於差異來論證一個新的語言係
統,借此來形成自己的二語習得研究和體
係,其理論模式具有全新的含義。
基於建立二語習得研究新係統的構
思,Cook 的目標十分明確,即緊緊抓住
語言能力和語言運用兩個重要方麵作為研
究的基石,憑借它們在語言學理論中深遠
的影響為依托,來支撐和構建自己理論的
整體框架,由此產生了多語能力和二語使
用者兩大核心概念。多語能力著眼於學習
者頭腦中I-語言研究,主要通過整體性、
區別性和非終結性等性質的討論,揭示二
語學習者作為特殊人群頭腦中語言能力的
本質。二語使用者研究則觀察學習者社會
交際功能上的E-語言,通過他們的語言使
用、社會角色、語言功能和身份的探討反
映其獨特的語言運用,其研究內容和過程
也基本令人信服。
Cook 的二語習得觀有別於傳統的主流
理論就在於,它試圖從學習者雙語或多語
頭腦角度進行思考,而非僅僅對習得過程
進行關注,強調了雙語之間的相互影響。
基於雙語的二語習得路徑的確走出了前人
研究的老路,它提供的新視角並不著眼於
單一語言的發展,而是多種語言整體能力
共同發展的過程。其創新的特殊含義是,
試圖提供一套狹義的UG 原則來解構對立
統一的學習者語言能力和語言運用,並定
義新視角下的二語習得。Cook 的多語能力
和二語使用者理論十多年來研究的成果提
供了有益啟示,也基本反映了二語習得的
性質與現狀,它提供的新思路有一定的可
行性,值得我們借鑒參考和進行進一步的
研究。
(西南財經大學經貿外語學院·成都 610074)
·138
·
第二篇 語言學及教學研究
參考文獻:
[1] Bloomfield, L 1933. Language [M]. New York: Holt.
[2] Cook, V. J. 1991. The poverty of the stimulus argument
and multi competence[J].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7(2):
103-117.
[3] Cook, V. J. 1992.
Evidence for multicompetence [J].
Language Learning 42:557-591.
[4] Cook, V. J. 1993. Wholistic multi-competence—jeu d’esprit
or paradigm shift? // Current Issues in Europea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C]. ed. B. Kettemann, Narr
2-8.
[5] Cook, V. J. 1995. Multi-competence and the learning of
many languages [J]. Language, Culture and Curriculum
8(2): 93-98.
[6] Cook, V. J. 1996. Competence and multicompetence // In G.
Brown, K. Malmkjaer, & J. Williams (Eds.). Performance
and competen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57-69.
[7] Cook, V. J. 1997. Monolingual bia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J].Revista Canaria de Estudios
Ingleses 34: 35-50.
[8] Cook, V. J. 1998, Internal and external uses of a second
language [J]. Essex Research Reports in Linguistics, 100
110.
[9] Cook, V. J. 1999. Going beyond the native speaker in
language teaching[J]. TESOL Quarterly 33(2): 185-209.
Cook, V. J. 2002. Portraits of the L2 User[C].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Cook, V. J. (ed.) 2003. Effect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on
the First[C]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0] Cook, V. J. 2006, Interlanguage, multi-competence and
the problem of the “second language” [J]. Rivista di
Psicolinguistica Applicata, VI, 3.
[11] Cook, V. J.2007. The goals of ELT: reproducing native-
speakers or promoting multi-competence among second
language users? // J. Cummins & C. Davison Handbook o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Vol 2[C]. Kluwer. 237-248.
[12] Cook, V. J. & Newson, M. 1996, Chomsky’s Universal
Grammar: An Introduction [M]. Oxford: Blackwell, second
edition.
[13] Grosjean, F. 2001 The bilingual’s language modes. // in
J. Nicol (ed.) One Mind, Two Languages [C]. Oxford:
Blackwell. 1-22.
[14] Grosjean, F. 1982. Life with two languages[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5] Haugen, E. 1953. The Norwegian Language in American:
A Study in Bilingual Behavior. 2 vols [M].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16] Hoffman, C. 1991. An Introduction to Bilingualism [M].
Longman, London.
[17] Kolers, P. A. 1978, On the representation of experience[A].
In D. Gerner & H. W. Sinaiko (Eds.) Language,
interpretation and communication[C]. New York: Plenum
Press 79–98.
[18] Lionnet, F. 1989. Autobiographical voices: Race, gender,
self-portraiture[M].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 Mackey, W. F. 1970 The description of bilingualism // in J.
Fishman (ed.), Readings in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C].
The Hague, Mouton. 554-584.
[20] Pavlenko, A. 2004. “L2 influence and L1 attrition in adult
bilingualism”, in: Monika S. Schmid/Barbara K.pke/Merel
Keijzer/Lina Weilemar (eds). First Language Attrition:
Inter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on Methodological Issues.
[C]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47-59.
[21] Romaine, S. 1989. Bilingualism[M]. Blackwell, Oxford.
[22] Saunders, G. 1982, Bilingual Children: Guidance for the
Family, Multilingual Matters[M].Clevedon.
[23] Schmid, M.S. 2002. First language attrition, use, and
maintenance. The case of German Jews in anglophone
countries.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4] Weinreich U. 1953. Languages in Contact. [M]. The
Hague: Mouton Publishers.
·139
·
光華語言論叢·第3輯
網絡語言分析及再
思
羅雙妤
①
摘 要本文旨在通過從社會文化和相關領域視角,對網絡語言的根源、特征及使用的局限性進行闡
釋,對這種愈發蔓延開來的語言交流方式提出了一些觀點和看法,並作出反思。本文由三部分構成,第一部分
是對語言及其發展與社會的關係進行簡要評述,第二部分著重於網絡語言的根源、特征及當今網絡語言的新趨
勢,第三部分則是歸納總結,並加以反思。
關鍵詞網絡語言;特征;局限性;社會文化;薩丕爾-沃爾夫假說
Abstract: This short essay aims to discuss the root, feature and limitation of the popular usage of Internet
expression through social-culture approach and relative field’s point-views. There are three parts in this essay. Firstly,
it is the brief introduction of language and its development. The second part mainly reviews the root and feature of
Internet expression and some new trend of Internet language. The last part is to do some reflection and find some advice
for better communication.
Keywords: Internet expression; feature; limitation; social-culture; Sapir-Whorf Hypothesis
一、簡述一點,都無可否認,沒有大的爭執。語言
看似隻是一個團體或者社群裏的符號、音
在語言的廣義定義裏麵,書麵語和口係、記號手勢等,這些符號承載著該團體
語一直是人類交流的主要途徑。無人能人員都能明曉的意義,但除此之外,這些
確切地知曉語言源起何地何時,如同我符號既能在交流中引發紛爭傷害混亂,也
們呼吸的空氣,滲透到每個角落,大眾將能帶來和平和撫慰。在此,對恰當運用語
其視為理所當然,如同一個古老的謎語,言在當今社會促進良性有益的交流活動的
卻無人能給出其最終的答案。人類學家、重要性不再加以贅述,但對理解和把握當
心理學家、語言學家對語言的產生都持有今社會的新的交流用語,被世人約定俗成
不同的觀點,但對於語言與人類社會生活的“網絡語言”及其背後潛藏的因素,則
的緊密聯係,並跟隨世俗世界變化發展這大有必要。回顧整個人類曆史,不難發
①
作者簡介:羅雙妤(1984—
),女,漢族,西南財經大學經貿外語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外國語言學及
應用語言學。
·140
·
第二篇 語言學及教學研究
現,每次語言的大變革都伴隨著重大的曆
史事件或者社會文化變遷。從中國秦始皇
統一六國使用統一文字,到新中國成立後
簡化字的推廣,及西方曆史上古英語到現
當代英語的變化演進概莫能外。而新的網
絡語言的產生及流行則伴隨著當今世界新
潮流的步伐,隨後本文將對此加以闡明。
至此,語言並不是簡單的符號、筆畫而
已,在其三言兩語或橫豎撇捺背後是人類
宏偉的曆史進程。
在過去的數十年,隨著網絡普及及
網民數量的激增,網絡語言開始引起了
相關學者的關注及研究。網絡語言作為
新興語言相關的深入探究相對比較匱乏,
但也有學者在該領域進行了細致的研
究,在Liwei Gao 2004 年撰寫的博士論文
Chinese Internet language: A study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就曾運用其深厚的語言學知識
對中國網絡語言作了詳細全麵的闡述和科
學分析。在該論文中,作者就曾標明,網
絡語言不僅是外部環境的催生物,更是網
民構建自身身份的需求。從成文至今,7
年已經過去,作者的身份構建預想已成現
實,但伴隨著網絡語的新趨勢及新現象則
引發了人們新的思考,這些也是本文的主
旨所在。
二、根源,網絡語言的特征,薩丕
爾-沃爾夫假說
七年前對大眾而言還稍顯陌生的^_^
,
(⊙o⊙)…,~~~~(>_<)~~~~(*^__^*)
,
“MM”“7456 ”等網絡符號,如今早已
耳熟能詳,信手拈來。人們運用這些圖
像、字母和數字符號來代替之前的傳統交
流方式和字符,並在網絡交流活動中約定
俗成,無需闡明其意。但若視野回放,這
些熟悉的網絡語符號對生活在上個世紀30
年代的人來說則是不可理解的,猶如天
書。例如“GG ”一詞,對那個時代而言
則是毫無意義的圖形而已。此外即便生活
在當今社會,與長輩、上級交流時采用比
較“in ”(網絡用語,意指潮流時尚)的
字詞也不是明智之選。下文就將從社會文
化及相關視角對上述語言現象背後的成因
及潛藏因素作出相關探究及分析。
(一)根源——社會環境、科技、心
理需求
社會語言學是語言學中一個較新的
領域。20 世紀50 年代及60 年代語言學界
主要有Empiricism (或稱為Behaviorism)
和Mentalism 兩大派別。前者以Franz
Boas,Saussur,Leonard Bloomfield,Ivan
Pavlov,John Watson,Edward 及Thorndike
為代表,強調外部環境影響習慣習得。
而後者則建立在Chomsky 轉換生成語法上
的,認為人類內部具備天生的語言學習能
力。隨著新的語言現象出現及探討的深
入,在前兩者的基礎上,20 世紀70 年代,
社會語言學(Sociolinguistics )進入人們
的視野,應用在眾多學者的相關研究領
域。它既強調語言與社會文化的關聯,也
將認知及心理因素納入其視野,研究語言
在使用和語境中的意義和理解。例如說話
人在特定社會文化場景中,其語言使用及
交流意圖,會受其性別、性格、心理需
求、社會地位及自身知識結構儲備所影
響。本文將從中擷取相關的理念和觀點對
網絡用語進行闡述和分析。
網絡語言是建立在科技進步、社會生
活節奏加快的基礎上得以誕生及流行的。
20 世紀40 年代第一台電腦的發明,開
啟了一個社會交流的新紀元。雖然一開始
它僅限於被少數精英及重大企業科研部門
·141
·
光華語言論叢·第3輯
使用,但隨著設備安裝成本的降低和相關
設備的完善及普及,使大眾也能使用網絡
進行交流溝通。不斷湧現的新的發明創造
和經濟增長,在給人們生活帶來快捷方便
的同時,也加快了整個社會進步的步伐。
正如社會語言學家指出的一樣,我們可以
在語言中看見社會的縮影。日益加快的生
活步伐、規約至少是影響了人們的交流
方式,快速的生活方式迫切需要一種更快
捷、簡明的交流。地域上的局限性日益縮
小,而人們也借助電視網絡及其他媒介能
足不出戶以知天下。隨著視野的開闊,人
們對新事物、不同的理念和價值觀有了更
大的接納度。網絡交流作為當代眾多新興
湧現的事物中的一個,因而並未受到大眾
過多的抵觸和不認可,相反整個社會氛圍
及發展趨勢有利於網絡進步及普及。
此外,隨著使用成本的銳減,除去第
一批少數使用網絡語的精英階層外,富有
創造力及想象力的年輕人便是網絡語的主
要使用及締造者。與前者相比,他們在網
絡語數量、推行及普及上都扮演著至關重
要的角色。而當時相對寬鬆的社會文化氛
圍也是使網絡語得以自由快速發展的因素
之一。這群年輕人在其富有創意、簡短、
飽滿熱情及帶有叛逆色彩的網絡用語中構
建自己的交流社區及身份認同,並與政
府、老師、家長等正統的身份及權威區別
開來。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生活節奏步伐的
加快,人們內心承載的壓力也與日俱增,
簡明高效的網絡用語不僅適應整個快節奏
的交流需要,也因其幽默詼諧的特點,使
人們在忙碌的生活中暫時舒緩片刻,而受
到大眾心理上的接納和歡迎。
(二)特征與新的潮流趨勢
網絡用語與傳統書麵交流用語相比更
富有創意,更生動、具體、形象,它與傳
統語言一樣也具備寒暄、娛樂、交流等功
能特征。這些相似之處,本文不多加闡
述,隻著重對其最突出的特征加以分析。
網絡語簡明、幽默、詼諧,善用簡單
的筆畫構圖表達複雜的感觸。他們選用
一些頑皮、嬉戲甚至自我嘲諷的字詞來
表達一些無奈、沉重甚至很糟糕的心理或
情緒。比如,“寂寞”這一伴隨人之一生
又稍顯無奈的心理情感,本是許多優美古
典詩詞的靈感之源,在網絡用語中一改其
柔風細骨,化生出“哥抽的不是煙,是寂
寞”這一語句,它成為2009 年的十大流行
語。而+_+,
╭
(╯^╰) ╮,% >_< % 等
這些簡單筆畫構圖,則生動地傳遞出說
話者用傳統書麵語言難以陳述清楚的心
理境況。比如╭(╯^╰) ╮用漢語表達為
“哼!我不在乎”或者“誰怕誰”。這一
簡單構圖不僅傳達出說話者的字麵意義,
也讓其生動微妙的心理活動躍然紙上,同
時也因其圖像的幽默感而減少了字麵字詞
傳達出的否定意味,有利於良性溝通。
網絡用語從一開始的一些簡單字符圖
片如^_^,:-) 等發展到今天,有了更豐富
多彩的表現形式。如用動態的悠嘻猴、兔
斯基、潘斯特兔子等一係列創意圖片來表
現當今社會產生出來的新的心理層麵信息
(如下圖所示)就是典型例證之一。
·142
·
第二篇 語言學及教學研究
這些字符組成圖即西方學者統稱的
“emotions ”,也被網絡大眾所接納、認
可,成為了網絡交流用語中的新趨勢。
它們承載了大家都能理解和領會的表達
意義,使得交流氛圍更幽默、可行。值
得一提的是,在各大網絡聊天室內,除
了使用上述提及的新形象和更動態的表
現交流手法,字詞縮合中外來語的融合
也隨處可見。這與全球化進程及外語的
普及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比如u=you,
2sday=Tuesdays,me2=me too 。但網絡語
言的流行並不能證明它的無暇,更不能表
明它就能完全勝過傳統交流語言。下文將
引入薩丕爾&沃爾夫假說對網絡用語進行
更深層次的分析。
(三)薩丕爾-沃爾夫假說
著名的薩丕爾-沃爾夫假說並不去尋求
Universal Grammar 對字詞音係進行結構剖
析,而將其研究重心放在語言與社會文化
之間的關聯方麵,他們認為不同的語言體
係造就了人們不同的思維模式。在Sapir 和
Whorf 看來,不同語言有其不同的語法體
係,正是這些有差異的語法體係使得使用
者都有其自身特色的思維模式進而孕育了
各自的社會文化。
“Human beings do not live in the
objective world alone, nor alone in the
world of social activity as ordinarily
understood, but are very much at the
mercy of the particular language which
has become the medium of expression
for their society.” (Edward Sapir,
Selected Writings in Language,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Edward Sapir 是一位卓越的人文語言
學者,不僅在社會人文領域留下了富有洞
察力的寶貴遺產,在語言研究方麵也有深
刻的見解。在Sapir 看來,語言是人類社
會表達的媒介,它規限了人們對於社會問
題及進程的思考。語言習慣會潛意識地為
一個群體構建出具有話語者自身思考特征
的“真實世界”。繼Sapir 之後,Benjamin
Lee Whorf 在前者的基礎上,提出語言不
僅編製了人類思維活動的程序,也引導人
們對印象的分析。Whorf 明確提出語言是
所有文化的源頭。雖然有很多學者對這種
“語言決定論”提出了質疑和反駁,但都
不否認語言與文化之間相互交織、相互映
射的緊密聯係。從網絡語言的誕生到今
天,網絡語言被越來越多不同領域、不同
年齡階段的人接受並使用,潛移默化地改
變了人們的交流和生活方式,造就了具備
自身特色的網絡文化現象。
縱觀整個網絡語言的發展,不難發現
網絡語言的“in ”用語,即潮流用語更新
的頻率越來越高。吸引眾多網民的BBS 、
MSN 、QQ 等也在不斷更新換代。流行的
網絡俚語更是層出不窮、變化多端。伴隨
這種現象的便是其流行時間越來越短。這
些具有鮮明特色的網絡語言(包括俚語、
圖片、字符)在不斷刺激人們的感知神
經,在愉悅大眾心理和滿足現實需求的同
時,也轉瞬即逝,猶如昨天還紅極一時的
娛樂明星,今天便被新人的光芒蓋過,被
人遺忘。因為網絡語言誕生在信息量大量
流通共享的信息大爆炸年代,它永遠不缺
乏新的創意和受眾麵,它必定要緊隨信息
趨向更新換代才能依附於時代不被淘汰。
然而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人們長期不間
斷地接受過多的感官信息和刺激,並且這
些外部信息總是處於高速變化、運轉的境
況下會誘發不健康的心理和不良情緒。這
·143
·
光華語言論叢·第3輯
和持續刺耳的噪音、炫
目的閃光、刺鼻的味道
對人造成的影響並無多
大差異。隻不過前者用
其簡明、快捷甚至愉悅
的方式進入我們的感官
世界,更容易讓人忽略
而已。享負盛名的Karl
Konig 認為在我們內部
有一個信息過濾器,如
同宅院裏設置的門檻,
我們可以利用“門檻”
來選擇性地讓信息湧入或者規避一部分信
息的進入。但長期大量的“賓客”造訪
使得這個“門檻”被踏平的結果就是,所
有來者都可自由進入,從而導致人體機能
失衡,誘發種種亞健康的病症。電腦綜合
征、抑鬱等早已不再是新鮮事。但人們也
隻當作新聞翻看一二,並未對其緣由和後
果進行深思。這實在令人擔憂。
“We have become nervous and
neurotic, because the number of
unobserved and unheeded sense-
impressions is so enormous that we no
longer have the possibility to digest
them. Huge masses of unused images
fill the soul and cloud the light of the
mind and consciousness.” (Karl Konig,
Human Soul, 1959)
Age Distribution of Chinese Netizens
(By 06/30/2003)
<18 18-24 25-30 31-35 36-40 41-50 51-60 >60
17.10% 39.10% 17.20% 10.30% 7.40% 6.00% 2.10% 0.80%
(Adapted from the CNNIC report on July 21, 2003)
上麵的表格是2003 年的統計結果,當
時使用網絡的主體為18 歲-24 歲的年輕
人,以學生居多。如今這批年輕人成為這
個社會的中青年群體,分布在各行各業,
總體說來算是社會的中流砥柱,但其幸福
健康指數卻一跌再跌。中青年人的精神危
機、高離婚率、人際關係的冷漠等不能說
與網絡語言的流行和不加限製的使用毫無
關聯。緊隨其後的“90 後”則開始用更反
叛、更大膽的網絡語在網上進行其自身的
身份構建,如為了不讓家長和老師看懂而
創造的“火星語”。
“Reality for a culture is discoverable in
its language.”(Whorf,1930 )網絡語言
的誕生和流行是整個社會的產物,它為人
們的交流和生活帶來了顯而易見的便捷,
但若缺乏管製、不加以規約,是否會變成
踐踏莊稼的洪流呢?網絡語言是上帝賜予
我們的福音,還是撒旦的禮物?
三、反思
各種流行網絡語被人們迅速接納並使
用,一方麵人們借用它的便捷和幽默來表
達自己心中的意願和情緒,另一麵在這些
網絡語言中不乏略帶負麵的、不健康的訊
·144
·
第二篇 語言學及教學研究
息,在這背後的社會現實和社會問題值得
人們對其進行反思,而不該將其視為單純
的語言遊戲。
隨著社會科技進步和全球化進程步伐
的加快,不難預見網絡語言將繼續在各個
角落流行使用開來。人們隻需要數分鍾就
能領會使用“in ”用語,在網絡交流中填
補自己乏味的生活。網絡語言對人們來說
都可以在短時間內唾手可得,但也轉瞬即
逝。然而要形成人們深度思考和閱讀的能
力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時間的積累
和培養。人們都集體不由自主地趨向更容
參考文獻:
[1] Liwei Gao. Chinese Internet language: A study of identity
construction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Volume:
65-11, Section A, page: 4176. Adviser: Rajeshwari V.
Pandharipande.
[2] Karl konig. Human Soul. Anthroposophic Press, 1959.
[3] Nicolas Carl. 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4] 胡壯麟. 語言學教程(第三版中文本)[M]. 北京:北京
大學出版社,2002.
[5] 何懷宏. 旁觀集[M]. 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2009.
易得到的東西,網絡語鮮活的特性更是受
人追捧。當一切議題甚至嚴肅的事物,都
被娛樂性的話語隨意描繪的時候,網絡語
帶給我們的是娛樂至死,還是誘人外衣下
的陷阱?Nicolas Car 在其著作The Shallows:
What the Internet Is Doing to Our Brains 中
提出,網絡是否讓人們變得更膚淺?或許
更確切一點應該是,網絡和網絡語言是否
讓人們變得更膚淺?
(西南財經大學經貿外語學院·成都 610030)
[6] 廖雷朝. 淺論網絡語言中言語幽默的產生[J]. 人文社會科
學專輯第36 卷,2010 .
[7] 侯福莉. 人文學者愛德華·薩丕爾的跨學科語言研究[J].
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第18 卷,2010.
[8] 張萊湘. 英語語言學筆記精華[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
社,2005.
[9]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
gedetail&word.
[10] http://www.china.org.cn/english/education/220966.htm.
·145
·
光華語言論叢·第3輯
論女性英語語調特征形成的原
因
蔣紅柳
①
摘 要不同社會群體的語言差異會在話語中體現出來,性別差異會在語言的使用上產生差異。在英語
語調上所表現出的可區分的女性特征是複雜的社會文化因素作用與影響的結果。這些因素包括社會結構、話語
權力和社會文化傳統習俗等諸多方麵。而最主要的影響因素應是社會文化傳統習俗所形成的對性別語言的規約
要求。
關鍵詞女性英語語調;社會地位;話語權力;社會性別習得
Abstract: Discourse differences reflect variant social groups in language use. Gender differences are also shown
in the difference of language use. The feature of female intonation in English reveals the complex sociocultural factors,
which include social structure, power of discourse, sociocultural traditions and other aspects, among which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is sociocultural traditions and customs guiding the language use of men and women.
Key words: female intonation in English; social status; power of discourse; gender acquisition
一、引言有所謂更高聲望的語調形式上,女性的
意願通常較男性強;同時,女性較男性
在社會語言學研究中,學者們注意到對社會階級地位或語言變量的社會意義
了不同社會群體的文化差異在話語中的更敏感。Trudgill 在研究了英國諾裏奇市
反映,如性別的不同會在語言使用上產不同階層和性別的人群發音特征後認為:
生差異,即存在所謂的“社會語言學性別“婦女使用的語言形式通常要比男性更接
範式”(sociolinguistic gender pattern )。近於標準語,或是更接近於那些有較高聲
Ralph Fasold 指出語言與性別已成為一個望的形式,或者說,她們更經常地使用這
重要的研究課題(Fasold,2000 )。社會類形式。”(Trudgill,1985:151 )他還
語言學家如William Labov(2007 )、Peter 進一步認為“對女性來說,文雅和穩重更
Trudgill(1985 )和Robin Lakoff(2004)
為合適”(Trudgill,1985:154 )。相比
等的相關研究均發現,在使用標準或具而言,男性較女性更喜歡用不被讚成的語
①
作者簡介:蔣紅柳(1964—
),女,漢族,重慶人,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主要研究方
向為英語語言文學、歐美文化研究。
·146
·
第二篇 語言學及教學研究
言範式。更有學者指出:“英語的話語旋
律和語調明確地具有重要的性別含意。”
(Eckert and McConnell-Ginet,2003:
63)
語言的性別特征存在於男女間的社會
交往之中,英語語調所具有的與說話人性
別相關的特性是一個普遍的社會文化現
象。從認知和習得的角度來分析,母語說
話人的語調習慣是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建立
起來的,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積累了有關性
別的認知,也掌握了社會規約所要求的言
行規範,因而從青少年時期起,男女的話
語互動便有了明顯的性別特征,所采用的
語調範式也出現了差異。英語升調最基本
的含意是疑問,回應對方的話語或重複對
方的提問,目的是向對方求證聽到的內容
是否正確。但升調除了這些基本功能外,
近來的研究還發現在非一般疑問句型的句
末使用升調,並不表示疑問的意思。研
究表明,青少年(主要是公立學校的學
生)相對於成人,勞工階層相對於中產階
層,女性相對於男性更多地使用升調。
(Cruttenden,1997 )為了更好地了解英
語語調性別差異的狀況和特點,本文力圖
探討女性語調特征形成的原因。
二、男女生理差異與語調性別特征
就男女生理因素而言,按照已知的解
剖學知識,男女發音器官因受身體構造的
影響而存在天然的差異。聲帶振動的頻率
即聲音的基頻主要取決於聲帶的長度與厚
度,還包括聲帶周圍肌肉的張力。聲帶緊
張則發出的聲音就高,相反聲帶鬆弛發出
的聲音也就低。由於男性通常在身材上高
於女性,因此,相對較長的聲帶使男性
的聲音聽起來就要低沉些。筆者曾以調核
音高為考察對象所做的語音實驗表明,在
英語的調核音高值上,女性各句型均高於
男性。這一結果再次證明了生理因素對語
調音高是有一定影響的。但生理因素之外
的差異狀況,如女性更多地使用升調而男
性更多地使用降調則說明了在生理因素之
外,還有其他的影響因素。如塔爾博特就
引述了一項研究的結果:該研究發現男性
僅僅使用了他們音域中聲音較低的部分,
他們采取的方式是使用相對單一的語調模
式。而女性的語調則顯示出更大的可變
性,她們從一種語調轉變到另一種語調的
情況也比男性多。
①
我們知道英語語調的基本語言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