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s
But the tears course down our
cheeks
Year after year heart-broken I fancy
her
On moonlit nights
By the hill covered with young
pines
·111
·
光華語言論叢·第3輯
美國漢學家Burton Watson 的譯文:
Ten years, dead and living dim and
draw apart
I don't try to remember
But forgetting is hard
Lonely grave a thousand miles off
Cold thoughts, where can I talk
them out?
Even if we met, you wouldn't know
me
Dust on my face
Hair like frost
In a dream last night suddenly I
was home
By the window of the little room
You were combing your hair and
making up
You turned and looked, not
speaking
Only lines of tears coursing down
Year after year will it break my
heart?
The moonlit grave
The stubby pines
(一)譯者文化身份簡介
楊憲益先生是中國著名的翻譯家、外
國文學研究專家、文化史學家和詩人。他
自幼就接受舊啟蒙教育,21 歲又留學英國
研習古希臘文學和中古法國文學,具有深
厚的國學功底和中國文化底蘊。而美國著
名漢學家Burton Watson (華茲生)則是一
名亞洲文學翻譯名家,他同樣也是在本國
學有成就後出國進修,先後在中國和日本
研習中國語言文學。懷著對中國文化的濃
厚興趣,他一直致力於對中國傳統哲學、
·112
·
佛學、古典文學、古代史學等方麵的研究
與譯介。可以看出,二者的文化身份可以
代表中西兩種文化對我國宋詞的不同闡
釋,而二者翻譯策略的不同也有助於我們
分析其對文化身份角色的不同體現。
(二)譯文對比分析
這是一首悼亡詞。蘇東坡先生結合自
己十年來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無限感
慨,形象地反映出對亡妻王弗永難忘懷的
真摯情感和深沉的憶念。詞人在多處營造
了對逝者追思的意境,而本文將嚐試選取
詞中“千裏”“話淒涼”“塵滿麵”“鬢
如霜”和“小軒窗”五處意境,分別對兩
個譯本中相應的譯文進行對比分析,以探
析出文化身份在這些意境的翻譯中是如何
通過翻譯策略體現出來的。
1.“千裏”
從Watson 的“a thousand miles ”和楊
憲益的“a thousand Li ”不難看出典型的
中西文化中對單位詞的不同表達。楊憲益
先生沒有將“裏”譯為西方文化中對應的
“英裏”,是考慮到“千裏”一詞是我國
自古代以來約定俗成的路程單位。中國人
常說“千裏迢迢”“千裏送鵝毛”等,不
是因為路途的長短是一千裏,而是一個概
數詞,表達出了路途漫漫、山長水遠的意
味。楊譯保留了中文的計量文化,而華譯
將該詞歸化為西方的計量單位。
2.“話淒涼”
“淒涼”一詞是典型的中國詞彙,多
用來形容環境或心境的淒慘、寂寞和荒
涼,而與感官上的“cold ”無關。這是隻
有在中國文化的氛圍中成長的人才能體會
到的詞語。於是,不難看出美國漢學家在
對這一詞的把握上並沒有深刻揣測出詩人
想要表達的意境,即一種悲痛之情,而並
不是“cold thoughts ”。對該詞的闡釋便
第一篇 翻譯研究
能反映出譯者所處的文化背景中,不同語
言的習得方式所傳遞出的不同信息。
3.“塵滿麵”
楊憲益先生將“塵滿麵”譯為“this
ravaged face ”,而Watson 將其譯為“dust
on my face ”。這又是一處文化負載詞上
兩種文化所表現出的不同處理方式。由於
中國文化中自古就用“風塵仆仆”形容人
旅途奔波、忙碌疲憊。這裏的“塵”並
非“灰塵”,而是想凸顯一個人在常年的
思念和官宦生涯不順的境遇下身心疲憊、
容顏憔悴之相。我國本土翻譯家楊憲益則
把握到了這一意境的傳達,並對其進行了
保留。而美國漢學家則直接從字麵上進行
了轉換,用西方詞彙中的“dust ”來傳遞
“塵”這一信息。
4.“鬢如霜”
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實則反映出兩個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群體,在價值觀的取
向、生活方式、傳統習俗等方麵的不同。
漢語體係中的詞彙常常更為具體、細致。
例如,漢語中親屬詞種類繁多,涉及麵廣
而細;英語中則用幾個簡單的詞彙就可以
多處適用。這也間接反映出兩個文化群
體的人在對事物的感知上,中國人會更為
細膩和具體。對“鬢如霜”這一短語的翻
譯中,楊憲益先生將其細化到“temples
tinged with gray ”,而Watson 直接采用了
“hair ”一詞涵蓋所有。雖然兩種譯法都
能給讀者呈現出一位頭發蒼白的孤獨老人
的意象,但反複推敲,兩種處理方式反映
出了兩種文化對事物的感知程度,即細膩
與粗獷,同時也看出楊譯特別為了保全原
文文化意象而選擇的措辭。
5.“小軒窗”
暫且不解釋“小軒窗”究竟為何
物,Watson 的“By the window of the little
room ”和楊憲益的“By my small study
window ”呈現在讀者腦海的將會是兩種
不同的情景。前者是在一小小房間的窗戶
旁,後者則是在一個小書房的窗戶旁。楊
憲益先生此處之所以要特意交代是“study
room ”,是因為古人常將“軒窗”和“書
房”聯係在一起。例如孟浩然《同王九題
就師山房》詩中:“軒窗避炎暑,翰墨動
新文。”受到本土曆史淵源的影響,加之
深厚的國學功底,對這一個詞語的處理方
式就自然展現出了他不同於美國漢學家的
文化身份,也彰顯了我國本土文學濃厚的
文化氣息。
在引入“文化身份”這一概念,探析
其在漢詩英譯中的體現時,我們希望通過
研究詩的不同譯本,能夠將翻譯作品看透
徹;透過語言我們能夠看到譯者所代表的
文化,透過文化又能看到其背後更深的政
治、社會等因素。本文嚐試對《江城子》
兩譯本進行對比分析,從詞中幾個文化負
載詞的處理上分析了兩位譯者文化身份的
體現。分析結果表明,文化背景的不同的
確會使譯者對文本的處理,尤其是文化負
載詞的處理上產生不同的翻譯手法,並透
過語言文字體現在譯作之中。然而,還需
指出的是,通過反複推敲以上兩個譯本,
我們發現,我國本土譯者楊憲益先生在這
首詞的翻譯上采取了“異化”的翻譯策
略。在全球化語境下,為了達到文化間的
相互交流,促進本土文化的發展,這種翻
譯策略的選擇保留了本土文化中寶貴的精
髓部分,同時也塑造出他文化身份背後為
了推介本土文化、發展本土文化的角色。
而美國漢學家華茲生先生則為了追求通順
和可讀性,盡量符合其代表國家譯文讀者
的審美期待和接受習慣,選用了較為“歸
化”的翻譯策略。這也塑造出其文化身份
·113
·
光華語言論叢·第3輯
背後,文化交流中扮演的樞紐角色,即翻
譯隻為單純引入異域文化。
五、結論
筆者認為,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會有
意無意地顯露本人的文化身份,並通過譯
本選擇、翻譯策略的使用來塑造其文化身
份所扮演的角色。在文化輸出日益明顯的
今天,當代中國譯者麵臨著傳承並發揚中
國文化,進行文化間交流與溝通的重任。
與外國漢學家相比,中國譯者基於其深厚
參考文獻:
[1] 華汀汀. 文化身份與翻譯[J]. 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
(5) : 90-92.
[2] 孫藝風. 翻譯研究與文化身份[J].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
報,2007 (2):22-27.
[3] 魏家海. 全球化與民族化:譯者文化身份的定位[J]. 山東
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 (2): 66-69.
[4] 王東風. 翻譯文學的文化地位與譯者的文化態度[J]. 中國
翻譯,2000 (4): 2-8.
·114
·
文化的熏陶和積累,更能深刻地感受到真
實的中國文化形象,並結合對外語的掌握
能力,整體性地推介本國文化。在漢英翻
譯,尤其是經典詩歌翻譯中,中國本土譯
者要協調好、充分利用好其本土文化身份
的優勢,將翻譯落實到更深層次的文化闡
釋中,最大化再現詩歌中的精髓。隻有這
樣,中國文化才能真實無誤地展現給異域
讀者,使中國文化的光芒在更遠的地方綻
放。
(西南財經大學經貿外語學院·成都 610074)
[5] 王寧. 文學研究中的文化身份問題[J]. 外國文學,1999
(4):48-51.
[6] 王寧. 全球化時代的文化研究和翻譯研究[J]. 中國翻譯,2000 (1): 10-15.
[7] 王嶽川. 東方文化身份與中國立場[J]. 東南學術,2005
(1):109-116.
[8] 張堅, 蔣林. 後殖民視域:文化翻譯與譯者的定位[J]. 廣
東培正學院學報,2007 (4):40-45.
第一篇 翻譯研究
淺析校園標識語翻
譯
康 義
①
摘 要隨著中國的國際化速度不斷加快,高校也開始與國際接軌。校園中英標識語就是一個校園國際
化很好的例子。校園標識語是認識校園的重要窗口,也是校園國際化程度的評判標準之一。標識語的準確和規
範,直接影響受眾對它的印象。本文以四川省成都市高校(主要是西南財經大學、四川大學、電子科技大學、
四川外語學院成都學院)校園標識語翻譯為研究對象,從功能目的論的視角出發,對校園標識語翻譯存在的問
題進行初步探討,並提出校園標識語的翻譯策略和方法。
關鍵詞功能目的論;標識語;受眾;翻譯策略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ternationalization, Chines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tart
to be in lin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ampus public signs is one of the good
examples. To some degree, the translation of campus public signs is like a university’s face. Thus it may be one of
criteria to judge the academic level of the university or college. 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is thesis is th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in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 (mainly South 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ichuan
University,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and Science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Institute of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y University).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the Skopos Theory in an effort to find a proper translation strategy for the
campus public signs.
Key words: Skopos Theory; public signs; audience; translation strategy
一、引言每年都有大量的外籍人士來中國留學、
教書、講學、旅遊等。為了方便外籍人士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文化等各個方在校園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各大高校都
麵的不斷發展,對外交流也日益頻繁。其很重視校園軟環境的建設,公共場所的英
中,值得一提的是,高等學府的對外交流文標識語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筆者在中
明顯增多,各大高校也逐步走向國際化,國學術期刊上搜索“校園公示語翻譯”一
與國外的高校開展交流與合作。因此,詞,關於校園標識語的研究成果為數不
①
作者簡介:康義(1987—
),女,漢族,西南財經大學經貿外語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外國語言學及應
用語言學。
·115
·
光華語言論叢·第3輯
多,所以要加強校園標識語的研究。筆者
以四川省成都市各大高校的校園標識語為
研究對象,在調查過程中發現高校中的標
識語的質量良莠不齊,很不規範。筆者對
這些問題進行歸納總結,並以德國功能目
的論為指導,以期提出一些修正建議。
二、翻譯目的論概述
目的論(Skopos Theory )是德國功
能學派的核心理論之一,是由弗米爾在20
世紀70 年代提出來的。Skopos 是希臘語,
意為“目的”,其主要概念是所有翻譯遵
循的首要法則是“目的法則”,翻譯的
目的決定翻譯的策略和方法。根據“目的
論”,所有翻譯都應遵循三個法則:一是
目的法則。目的法則是功能理論的首要法
則。該法則認為,整個翻譯過程,包括翻
譯方法和策略選擇,都是由翻譯行為所要
達到的目的決定的。此處的目的包括:譯
者的目的、譯文的交際目的和使用某種特
殊手段所要達到的目的。其中,譯文的交
際目的是最重要的。二是連貫性法則。該
法則認為譯文必須能讓接受者理解,並在
目的語文化以及使用譯文的交際環境中有
意義,即語內連貫。三是忠實性法則。忠
實性法則指原文間應存在語際連貫一致,
即忠實於原文,但忠實的程度和形式則由
譯文目的和譯者對原文的理解決定。這三
個法則中,目的法則是決定翻譯過程的首
要法則,連貫性和忠實性法則都是從屬法
則。
目的論還認為,翻譯的標準應當是合適
(adequacy ),而不是等值(equivalence )。
所以,在標識語翻譯中,要達到標識語交
際的目的,標識語翻譯要考慮譯文接受者
(也就是目的論中的受眾,他們是決定翻
·116
·
譯目的的重要因素之一)的文化背景知
識,和他們對譯文的期待和交際需求,
本著合適而非等值的原則,遵循英語的規
範,選擇恰當的詞語,避免中式英語和錯
譯。
三、中英標識語翻譯
(一)標識語的概念及功能
標示語,又稱“公示語”,是指公開
和麵對公眾,告示、指示、提示、顯示、
警示、標示與其生活、生產、生命、生
態、生業休戚相關的文字及圖形信息(戴
宗顯,呂和發,2005:38 )。它涵蓋範圍
很廣,凡在公共場合張貼或印刷的旨在為
一般公眾或特殊群體提供宣傳和服務的語
言標牌或標語都可歸於標識語範疇(李良
玉等,2008:42 )。
(二)校園中英標識語翻譯的現狀
標識語涉及生活的許多方麵,廣泛應
用於各行各業,但是由於諸多原因,導致
很多標識語翻譯雜亂無章,甚至出現很多
錯譯。筆者通過實證研究,以成都高校主
要是西南財經大學、四川大學、電子科技
大學、四川外語學院成都學院的校園標識
語為研究對象,總結了校園標識語翻譯的
現狀。
1.譯文不統一、不對稱。譯文不統一
主要包括英譯不統一、中文拚音不統一以
及無譯文三個方麵。首先是英譯不統一。
例如在翻譯男女廁所時,就有很多不同的
版本。在四川大學某座教學樓裏,“女
廁所”被譯為“WOMEN’S TOILET”
,
而“男廁所”則譯為“Men ’s ”;西南
財經大學某教學樓的洗手間被簡譯為
“WC ”,在西南財經大學光華校區的洗
手間則譯為“Women”“Men ”。首先我
第一篇 翻譯研究
們不追究其是否準確,這兩種翻譯形式就
是不規範、不統一的。其次,在校園標識
語翻譯中,拚音與英譯不統一的現象也普
遍存在。例如,西南財經大學中一座學
生公寓名為“梅園”,被英譯為“PLUM
GARDEN ”,而“毅園”被標注為拚音
“YI YUAN ”,“明辨園”則被中英文混
合譯為“MINGBIAN GARDEN ”。在有
些標識語中,漢語拚音也不規範,比如有
的大寫首字母或者是全部字母都大寫,有
的又沒有大寫首字母。最後一種情況,無
譯文。在校園中的一些十字路口處,雖然
設有標誌牌,但是標誌牌上隻有中文,沒
有英文翻譯。這些不規範、不統一的譯文
必定會給學校帶來負麵的影響。
2.譯文的意思模糊不清。標識語譯
文不當這個問題不隻是單純的中英文語言
問題,還涉及文化、意識形態的問題。中
國人由於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在語言
表達方麵更為含蓄、委婉,思維也很抽
象,往往注重語言文字的美感和整體感。
而西方國家的表達更為直接,思維也更具
體。中西文化的差異在標識語中得到了很
好的體現。例如對教學樓的命名,中國高
校喜歡用一些文學氣息濃厚的詞語如“騰
襄樓”“博學園”,又或者喜用曆史典故
來突出學校的特點。筆者以西南財經大學
為例,西南財經大學是一所綜合性的財經
類大學,以財經類專業為主打。為了突
出其特點,學校給建築物的命名都與經濟
有關,例如“經世樓”“濟民廣場”等。
又例如學校的辦學精神是“經世濟民,孜
孜以求”。這些都是非常有內涵、有特色
的名字和口號,而如何將這些名字和口號
準確無誤地翻譯出來呢?筆者認為,譯者
不僅要考慮學校本身的特色和中國文化背
景,而且還要考慮外國接受者的接受程
度。但是與此相反,國外高校則喜歡用一
些簡易的數字或是字母來給教學樓命名。
在成都高校中,四川外語學院成都學院是
一所專門的外語類院校,受西方文化的
熏染,學校教學樓采用“第一教學樓”
(譯文為“1st Classroom Building ”)、
“第二教學樓”(譯文為“2nd Classroom
Building ”)等來命名。西南交通大學是
一所工科類的綜合性大學,也以“一號
樓”“二號樓”等這樣簡潔的名字來命
名,這無不體現了交大的理性思維。
3 .錯譯。例如,在辦公樓或者教
學樓中有“清潔間”的標誌。經過調查
發現,有的學校將其譯為
“
Custodian
Room ”。這個翻譯顯然不恰當,因為,
Custodian 是“監護人、管理人、保管員”
的意思,而“清潔間”則是存放掃帚等
清潔工具的地方。筆者認為把“清潔間”
譯為“Broom Closet ”更恰當。標識語語
料的研究分析顯示,標識語主要以名詞為
中心,這主要適用於大量基礎設施、部
門名稱、功能設施等的說明和指示。比
如,登記處(Registration ),黨總支書記
辦公室(Party Secretary of CCP—General
Branch )等。由此可見,我們在翻譯此類
名詞時,譯者隻有先了解它的功能和具體
作用之後,才能譯出更恰當的譯文來。
四、針對上述校園中英標識語翻譯存
在的問題,提出以下翻譯策略
(一)首先標識語的翻譯要遵循如下
原則
1.明確翻譯目的。弗米爾認為,翻
譯的結果是譯文,但譯者必須了解翻譯的
目的和譯文功能,才能做好翻譯工作,產
生出理想的譯作(Munday,2001:78
·117
·
光華語言論叢·第3輯
79 )。標識語翻譯主要是為了方便來華外
籍人士,使其能夠跨越語言障礙,順利開
展工作、學習和旅遊。同時,標識語也是
展示精神風貌的一麵旗幟。
2.簡單易懂,以受眾為導向。公示
語的語言應該簡潔明了、簡單易懂。當我
們把漢語公示語當作原文翻譯成相應的英
語時,也應該做到使以英語為母語或交際
語的“受眾”清楚明了地理解譯文所要
傳達的意思,不能產生歧義。陸穀孫先生
在翻譯上海世博會誌願者主口號時就指
出“外宣英文應以外國受眾為主要考慮對
象”,所以,外宣標識語要以受眾為導
向。譯文的受眾即目標讀者,主要是來華
的外籍人士,他們大多數不懂漢語,不了
解中國文化,所以特別需要地道的語言服
務和幫助。標誌語的受眾也包括英語學習
者、英語愛好者,他們可以借此擴充語言
知識,學習地道英語。
(二)翻譯策略和方法
以標識語翻譯的三原則,即明確翻譯
目的、以受眾為導向、簡單易懂為指導,
標識語的翻譯應采取地道、純正的英語表
達方法,使不懂漢語,不了解中國文化的
外國人士容易理解;應對於直譯起來顯得
累贅、煩瑣的標識語在不違背原文意思的
基礎上結合英語語篇的特點采用意譯的方
法;對於涉及文化因素的標識語多采取異
化的方式來處理。所以,筆者建議標識語
翻譯應采用以下策略和方法:
1.對於沒有譯文的標識語,建議學
校有關部門及時添加合適的譯文。對於標
識語錯譯或者不統一的情況,應該及時改
正,力求做到統一規範。
2.直接借鑒外國翻譯,避免歧義。
盡可能借鑒英語文化中具有相同功能的英
文標識語,如此一來,既能保持與原文的
·118
·
一致,又能使用地道、純正的英文。如
成都公交車上的“老弱病殘席”,如按
照字麵譯為“For those who are old, weak,
sick, disabled or pregnant ”,顯得有些
煩瑣,而直接從英語國家借用過來,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