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翻譯研究7(1 / 3)

第一篇 翻譯研究5

光華語言論叢·第3輯

眾的期待相吻合。字幕翻譯的成功與否取

決於是否遵循關聯原則,譯者是否正確理

解源語作者的意圖,正確估計源語與觀眾

認知環境,並根據關聯原則,為觀眾創造

出關聯性最佳的譯文。

(二)關聯理論下《功夫熊貓2》字

幕翻譯策略分析

字幕翻譯與其他翻譯形式有些不同,

字幕翻譯受時間和空間兩個因素的製約。

時間上要與語言和圖像同步配合,需要在

同一時間完成與語言和圖像的信息傳遞;

空間上,電影銀幕下提供的空間就那麼

大,如果出現太多的文字內容,會讓觀

眾掃視的速度太慢,跟不上劇情的發展,

從而影響視覺效果和欣賞效果。為了克服

這些問題,在關聯理論的指導下,《功夫

熊貓2》的字幕翻譯者采取了減譯法、增

譯法、明示法、歸化法和意譯法的翻譯策

略,使觀眾以最小的處理努力獲得最大的

認知效果,從而能有更多時空去欣賞電

影。

1.減譯法

減譯法也稱為濃縮法。“字幕翻譯被

稱為‘保持均衡的藝術’,是受製約的翻

譯,因為一般從口語到文字的轉換中,原

文要縮減1/3 。通常說話速度越快,信息壓

縮量越大。字幕翻譯者需要在對信息接受

者的認知力的判斷基礎上,在其有限的時

空中對其認知活動無關緊要的信息進行刪

減,以突顯相關性更強的信息”。(李運

興,2001:39 )也就是說,譯者可根據實

際場景對某些信息進行壓縮、簡化甚至刪

除,以減少觀眾對信息的加工處理,達到

最佳關聯。因此,時空製約決定了字幕翻

譯者必須采取減譯法,以突出關聯性最強

的主要信息,使觀眾以最小的處理努力獲

得最大語境效果,從而更好地欣賞電影畫

·106

·

麵。

例1:Without the slightest taste of food

or water. 基本上不吃不喝。

此句翻譯為“不吃不喝”,使得字幕

簡單容易觀賞,讓觀眾可以有足夠的時間

和空間欣賞電影。

例2:The beard threw me, it’s a kind of

misleading. 這胡子誤導了我。

此句中的“threw me ”和“it’s a kind

of misleading ”合譯為“誤導了我”,實

為高明之舉。譯者將意義重複的和關聯性

不強的信息省略掉,從而濃縮為一句話,

使得觀眾能更容易欣賞畫麵及獲得最大的

語境效果。

2.增譯法

增譯法又稱為補充法,是翻譯實踐中

常用的策略之一。補充法的使用絕非畫蛇

添足,而是將不太熟悉的信息補充完整以

使讀者能獲得更大的語境效果。《功夫熊

貓2》是一部老少皆愛的電影,對白相對

來說較簡單,即:其中的對白省去了一些

(背景)信息,在這種情況下譯者就應考

慮到觀眾的認知心理,將觀眾可能想不到

的信息補充完整,從而使其更好地欣賞電

影。

例1:waited for someone to come

looking for you. 我在等著是不是有人會來

找你。

此句中增添了主語“我”和表不確定

的詞“是不是”。這裏是阿寶的爸爸回憶

阿寶是怎麼來的。他說他當時看到他在一

個籃子裏,然後他就在等是不是會有人

來找他,原句中沒有主語“I”,也沒有

“whether ”,但是從上下文可以推斷出主

語和語氣,因此譯者將信息增加完整,這

樣就使觀眾更容易理解,從而能更好地欣

賞電影畫麵。

第一篇 翻譯研究

例2:Don’t worry, Mr. Ping, He will be

back before you can say “noodles”. 不要擔

心,平先生,他會在你說“麵條”前就回

來(指很快能回來)。

此句括號中增添了“很快能回來”。

這裏是阿寶和蓋世五俠一起去迎接挑戰的

時候和阿寶爸爸說的話。因為爸爸擔心孩

子一去就不能回來,所以他們勸其說“不

要擔心”,能在說“麵條”前回來。如果

不增添括號內容,恐怕有很多觀眾都不太

理解,所以譯者考慮到觀眾的認知心理,

將“很快能回來”增譯出來。

3.明示法

人類語言是豐富多彩的,我們可以用

各種各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內心情感。

在電影裏也常用明示法來表達電影主人公

的喜悅、恐懼、憎恨等。在《功夫熊貓

2》中譯者也采取了明示法,讓一些看起

來很複雜的信息表達得很清楚,從而使觀

眾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例1:My little Po, is this the end of the

story. 我的小寶,事情就是這樣子了。

此句是阿寶爸爸給阿寶講阿寶是從哪

兒來的,然後就說了“is this the end of the

story ”。看起來這句話是一個問句,但是

其實卻是肯定的語氣,即“事情就是這樣

子的”,而並沒有疑問的意思。譯者充分

把握住了這一點,用明示法將其譯出,使

觀眾能更好理解和欣賞。

例2:I like to see you get me out! 我倒

想看看你怎麼把我弄出去!

這裏是阿寶和蓋世五俠一起去救

“牛”先生,“牛”先生因為沒有信心而

不願意迎戰的時候對阿寶說的。原句“I

like to see you get me out! ”是一個肯定句,

但其實表達了一種疑問的意思,就是說

“看你怎麼把我弄出去?!”譯者將其明

示出來,表明了牛先生的倔強與自甘服輸

的心情。

4.歸化法

美國翻譯家Lawrence Venuti 提出了二

分的翻譯方法:歸化和異化。歸化法要求

譯者向讀者靠攏,采取目的語讀者習慣的

表達方式;而異化是指譯者以源語文化為

歸宿,在風格和形式上保留源語特色。由

於時空的限製,為了使觀眾能以最小的

努力理解演員對白(即使其達到最佳關

聯),翻譯最好以觀眾的認知語境為歸

宿,即以歸化為主,從而拉近電影與觀眾

的距離。這種策略在《功夫熊貓2》的字

幕翻譯裏麵被運用得淋漓盡致。

例1:No snack stop this time. 這回可不

是玩過家家。

例2:Tigress, double-jump strike. 虎

妞,過來雙管齊下。

例3:And bring Lord Shen to justice. 將

沈王爺繩之於法。

例4:A kungfu warrior, he fought like a

demon. 一個武林中人,他身手不凡。

例5:At the first sight of trouble, I'll

give you a signal. 隻要我一看到苗頭不對,

我就會通知你們。

例6:Okay, enough for these riddles! 好

了,不要再拐彎抹角了!

例7:The hardcore can't understand. 鐵

石心腸是理解不了的。

例1中的“snack stop ”譯為“過家

家”;例2中的“double-jump strike”

譯為“雙管齊下”;例3中的“bring...

to justice ”譯為“繩之以法”;例4中

的“kungfu warrior ”和“fought like a

demon ”譯為“武林中人”和“身手不

凡”;例5中的“trouble ”譯為“苗頭”;

例6中的“enough for these riddles ”譯為

·107

·

光華語言論叢·第3輯

“不要拐彎抹角”;例7中的“hardcore”

譯為“鐵石心腸”。這些詞語都很地道,

符合中國的文化。這樣翻譯可以拉近電影

與觀眾的心理距離,讓觀眾有親切感,能

在毫不費勁的情況下便更好地欣賞電影。

這也是這部電影受歡迎的原因之一。

5.意譯法

關聯理論中一直強調語境的暗含意義

和語境效果的獲得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字

幕翻譯過程中必須掌握的一個標準。在字

幕翻譯中必須要充分考慮目的語觀眾的語

言表達習慣、文化背景,使用意譯法,有

時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1:My fist hunger for justice. 我的拳

頭正等著伸張正義呢。

例2:Would you guys spill the beans?

你們能不能有話就直說?

將例1中的“hunger for justice ”和例2

中的“spill the beans ”,分別意譯為“等

著伸張正義”和“有話直說”是非常好

的。這樣一來可以讓觀眾一目了然,很清

晰地明白其內容。

參考文獻:

[1] Gambier Y.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Challenges in

Audiovisual Translation Research[A]. Delia Chiaroetal.

(eds). Between Text and Image: Updating research in screen

translation [C].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8: 12 -13.

[2] Gutt, Ernest .Augus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 2004.

[3] Gutt, Ernst. Augus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M].

Cambridge: Basil Blackwel, 1991.

[4] Karamitroglou Fotios. Towards a Methodology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Norms in Audiovisual Translation[M].

Amsterdam and Atlanta: Rodopi,2000.

[5] Munday,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M].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07.

[6] Sperber &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Press, 2001.

·108

·

三、結語

電影字幕翻譯是一種特殊的文學翻

譯,是發生在譯者和觀眾(目的語讀者)

之間的一種交際活動。因此,譯者在翻譯

電影字幕時要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使譯

文通順流暢、清晰易懂,並且要有利於目

的語觀眾理解和接受,能有效地使二者之

間的交際成功完成。

關聯理論為西方影視字幕翻譯研究帶

來了全新的視角。字幕翻譯者應以最佳關

聯原則為指導,正確理解電影製作者的意

圖;以觀眾的認知能力和期待為準則,對

觀眾的認知環境作出恰當的判斷,采取適

當的翻譯策略以便提供具有最大關聯性的

信息,如減譯法、增譯法、明示法、歸化

法和意譯法等使影視字幕翻譯簡潔生動、

通俗易懂、清晰流暢,從而引導觀眾以最

小的努力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來理解和欣

賞電影。

(西南財經大學經貿外語學院·成都 611130)

[7] 何自然,冉永平. 關聯性:交際與認知(導讀)[M]. 北

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8] 李運興. 字幕翻譯的策略[J]. 中國翻譯,2001(04):39-40.

[9] 劉大燕. 中國影視翻譯研究十四年發展及現狀分析[J]. 電

影文學,2001(7):147-150.

[10] 劉濤,潘豔豔. 從關聯理論看電影《孔子》的字幕翻譯

[J]. 影視翻譯,2011(13):154-155.

[11] 錢紹昌. 影視翻譯——翻譯園地中愈來愈重要的領域[J].

中國翻譯,2000(1):61.

[12]

強英. 功夫熊貓字幕翻譯的歸化與異化策略. 影視翻

譯,2010(15):144.

[13] 吳春梅. 文化因素影響下的好萊塢大片片名的翻譯[J].

電影評介,2007(02):55-56.

[14] 解最紅. 從關聯理論看《小公主》字幕翻譯策略[J]. 中

國學術期刊電子出版社,2010(5):93.

[15] 鄭祿英. 基於關聯理論視角看《阿甘正傳》的中文字幕

翻譯[J]. 影視翻譯,2010(7):155.

第一篇 翻譯研究

漢詩英譯中譯者翻譯策略對其文化身份的塑

——以《江城子》兩譯本為例

金 婷

摘 要在全球化背景下,譯者的文化身份研究已成為翻譯文化研究中備受關注的話題。作為翻譯主體

的譯者,其對譯本的選擇、翻譯策略的取向均會影響到翻譯過程中自己文化身份的構建與塑造。在漢詩英譯

中,我國本土譯者與國外漢學家的文化身份在譯本中通過不同的翻譯策略就得到了不同的體現。這使我們意識

到,“文化身份”一詞的引入為我們今後研究翻譯作品,特別是在全球化語境下文化交流日趨頻繁的今天,提

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

關鍵詞翻譯策略;文化身份;文化負載詞;文化闡釋

Abstract: On the broad horizon of globalization,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translator has become the spotlight in

translation cultural studies. As the main subject in translation activity, translator’s choice of source text, the adoption of

translating strategies and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al items, do have influen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his cultural identity.

In Chinese poem translation, the cultural identity of translators has been presented in different ways in the translation

scripts, which enlightens us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term “cultural identity” does throw light on our future study in

translation works in the global context.

Key Words: translation strategy; cultural identity; culture-bounded words; cultural interpretation

一、引言展為對文化內涵的翻譯。放眼國外,文化

研究是近一二十年來在英美批評界日益盛

究其本質,翻譯本身就是一個在文化行的一股新思潮,它旨在關注翻譯活動背

碰撞的動態過程中對信息的接受、吸收、後所處的曆史條件及其與文學和其他社會

消化和闡釋的過程。王寧(2000:10 )認係統之間的關係,將翻譯置於更廣闊的社

為“將翻譯納入廣義的文化研究語境下是會、文化語境下進行研究。在這之上,由

比較合適的”。在全球化的大語境下,隨歐洲學者率先發起的文化身份研究就文學

著翻譯功能的彰顯,對傳統翻譯的定義應與文化之間的溝通搭建了橋梁。

當作出修正:即從字麵形式的語言轉換拓文化身份是目前文化研究中備受關注

作者簡介:金婷(1987—

),女,漢族,雲南人,西南財經大學經貿外語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商務英

語。

·109

·

光華語言論叢·第3輯

的一個話題,它主要訴諸文學和文化研

究中的民族本質特征和帶有民族印記的

文化本質特征。(王寧,1999:49 )目前

國內對於譯者文化身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以下幾個方麵:一是從全球背景下探析文

化身份的特性;二是從不同譯本中看譯者

文化身份的體現;三是文化身份的多元性

研究;四是文化身份的塑造與解讀;五是

文化身份與翻譯研究的關係。在這些研究

中,我國一批學者,諸如王寧、孫藝風、

王東風、魏家海、王嶽川、張景華等學者

已注意到文化身份研究的重要性,並從不

同角度對其進行了探究:孫藝風(2007:

22 )認為結合翻譯和身份問題來研究文化

移入會成為一種必然;王嶽川(2005:

109 )則指出,發現東方與文化輸出,成

為21 世紀中國的文化戰略,而翻譯活動的

主體——譯者的文化身份就是這個輸出過

程中極為重要的環節。在國外,從國際比

較文學界的研究狀況看,文化身份研究已

越來越受到重視,一個直接隸屬於國際比

較文學協會的專門委員會—

文學和文

化身份委員會(Committee on Literary and

Cultural Identity Studies )早於1994 年就成

立,並先後在荷蘭、德國和中國舉行了相

關學術研討會。

然而,盡管國內學者已經重視對譯者

文化身份的研究,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國

尚未出現專門探討翻譯文化研究中譯者文

化身份問題的專著,還隻是處於站在宏觀

背景下對譯者身份進行探討的階段。除此

之外,隨著文化融合的加快,湧現了一批

批學貫中西的學者,他們的雙重文化身份

也將成為研究領域中無法避免也難以克服

的問題之一。涉及文化研究語境下的文化

身份研究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還有一些有價

值的課題亟待關注,諸如流亡文學研究、

·110

·

後殖民主義研究、女性文學的性別研究

等。

二、譯者文化身份的確立

既然翻譯是一種文化活動,或跨文化

交際(王東風,2002:2),譯者作為跨文

化交際的紐帶,其文化身份必然要受到多

方麵的關注。文化身份(cultural identity)

又可譯作文化認同,是來自後殖民主義翻

譯觀中的一個重要的概念。通常而言,文

化身份被認為是某一文化所特有的、與生

俱來的一係列特征。這個抽象的概念由多

種成分構成,最重要的是價值觀念。它是

文化身份的核心部分,由於各個民族的價

值觀念不同,必將導致對同一事物的認知

不同。思維模式有異,這反映在生活習

慣、生活態度、語言表達等外在事物上也

是不盡一致的。本文將“文化身份”定義

為: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其本土民族的

意識形態、價值觀念、政治立場、審美角

度、情感因素、生活方式等要素在譯者大

腦思維與認知中潛移默化形成的積澱。

譯者的文化身份是全球性和本土性的

辯證統一綜合體(魏家海,2001:66)

揭示了文化身份的全球性和本土性。這兩

個文化身份背後的特性有助於我們進一步

理解譯者在全球文化交流中扮演著推介文

化的角色,或者單純地引入異域文化的角

色。

三、文化身份與翻譯的關係

文化身份的保留與傳承在很大程度上

依賴於翻譯。站在翻譯的角度,文化身

份告訴我們某一特定文化群體的人們如

何接受與感知文本,如何在交際過程中理

第一篇 翻譯研究

解消化信息(解碼),並以何種方式傳遞

給讀者(編碼)。因而,文化身份勢必會

影響譯者的文化態度,而文化態度又進一

步決定了譯者對翻譯文本的選取和翻譯策

略的取向,如詞語的選擇、行文方式和風

格等。要研究文化身份和翻譯的關係,可

以從翻譯的過程和譯本兩方麵著手(華汀

汀,2003:92 )。本文將從譯本出發,通

過對比兩位不同文化身份譯者對同一作品

的翻譯,探析其文化身份在譯作處理中通

過翻譯策略的選擇而得到的不同構建。

在後殖民語境中,譯者麵臨著雙重身

份的困惑。一方麵,如果在文化翻譯中采

取本土化策略,則很難將兩種文化相互傳

遞開來,這與追求文化多樣性背道而馳;

另一方麵,盲目的異化會削弱非本土讀者

的審美期待,降低譯文的接受度。因而,

譯者文化身份的複雜性常體現在對翻譯策

略的選擇上(張堅,蔣林,2007:40 )。

四、文化身份的表達

語言作為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譯者

文化身份最重要的體現方式,自然能夠表

達出不同譯者在認知過程中沉澱下來的文

化身份。在漢詩英譯這一翻譯活動中,以

蘇軾的《江城子》為例,我國翻譯家楊憲

益先生和美國著名漢學家Burton Watson 在

各自的譯本中就對文化信息采取了不同的

翻譯策略。

先將蘇軾原詞和兩譯本分別抄錄如

下: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

忘。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

逢應不識,塵滿麵,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

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

年腸斷處,明月夜,短鬆岡。

楊憲益先生的譯文:

Recording my dream on the night

of the twentieth of the first month of the

year Yimao.

Ten years parted, one living, one

dead

Not thinking

Yet never forgetting

A thousand Li from her lonely

grave

I have nowhere to tell my grief

Yet should we meet again she

would hardly know

This ravaged face

These temples tinged with gray.

At night in a dream I am suddenly

home again

By my small study window

She sits at her dressing-table

We look at each other and find 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