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翻譯研究6(3 / 3)

在於把新的文學手段引入某一詩學理念的

固有成分(inventory component ),並為

改變其功能成分(functional component)

鋪平道路”(Lefevere,2004b:38 )。

五四的文學革命中,要挑戰舊詩學就必須

倚重於創新文學的題材、革新文學的手

段,外國文學的譯介在文學創作的模式、

主題、原型人物、情節及文學手段等方

麵,為本土文學的創作提供了可資借鑒的

思路,為新詩學的建構奠定了基礎。

話劇是中國傳統文學係統中沒有的文

學形式,五四之前雖已有譯介,但數量極

少,而且重表演、輕戲劇文學,話劇仍處

在文學係統的邊緣位置。話劇逐步移向文

學係統的中心,並激發作家創作中國的話

劇,得益於五四新文化運動對外國戲劇的

大力譯介。陳獨秀在介紹歐洲文學時,稱

“現代歐洲文壇第一推重者,厥唯劇本。

詩與小說,退居第二流。以其實現於劇

場,感觸人生愈切也。至若散文,素不居

文學重要地位”(陳獨秀,1915:2)。

他認為戲劇創作的地位遠重於其他文類,

新文化知識分子要對抗將詩歌放在“高

雅”中心地位的中國文學傳統,引進新的

文學創作形式成為必經之途。

以色列學者佐哈爾(Itamar Even-

Zohar )的多元係統論認為,當一種文學

處於邊緣或者“弱勢”地位時,翻譯文學

會占據文學多元係統的中心位置,翻譯文

本不僅是可以輸入新觀念的介質,其文

學形式也往往為譯入語文化中的本土文

學創作所模仿。(Gentzler,2004:116117 )五四的文學革命在麵對中國幾千年

鞏固的文學傳統時,新文學無疑處在邊緣

和弱勢地位,當兩種詩學展開較量之際,

譯介外國文學,尤其是備受推崇的西方戲

劇,成為實現文學革命的重要手段。正

如胡適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一文中指

出:

創造新文學的第一步是工具,第

二步是方法。……如今且問,怎樣預

備方才可得著一些高明的文學方法?

我仔細想來,隻有一條法子:就是趕

緊多多的翻譯西洋的文學名著做我們

的模範。(胡適,1918:303)

胡適在新文學運動掀起之初第一個正

式發出大量翻譯外國文學名著的號召,並

·101

·

光華語言論叢·第3輯

且將這作為“創造新文學”的唯一的“預

備”和“模範”,自己還身體力行地參與

文學翻譯,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便是胡

適發出呼籲後的第一部譯作。

《新青年》雜誌、商務印書館等刊物

和機構讚助出版了許多西方著名戲劇家的

劇作,易卜生是其中最響亮的一個名字。

1928 年魯迅在回顧五四時期知識界“何以

大家偏要選出Ibsen 來”這一問題時論述

道:

因為要建設西洋式的新劇,要高

揚戲劇到真的文學地位,要以白話來

興散文劇……也還因為Ibsen 敢於攻

擊社會,敢於獨戰多數……(魯迅,1973:144)

魯迅雖然認為意識形態是讚助易卜生

譯介的主要原因,但詩學動因也很明晰,

而正因“有伊孛生的劇本的介紹和胡適先

生的《終身大事》的別一形式的出現……

鴛鴦胡蝶派作為命根的那些婚姻問題,卻

也因此而諾拉(Nora )似的跑掉了”(魯

迅,2004:186 )。易卜生戲劇的譯介為

亟待改革的舊文學從文學樣式和創作主題

等方麵都提供了可以借鑒的範本,推動了

五四時期“問題戲劇”“問題小說”的興

盛。

易卜生的戲劇被譯介到中國,對中國

新文學創作產生了重大影響,更是對中國

話劇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貢獻。易卜生的戲

劇為當時許多中國戲劇家所模仿,在主

題、人物及情節等方麵無不顯露著易卜生

戲劇的痕跡。這些新元素的影響還擴展到

小說的創作中,尤其是易卜生戲劇中的女

性人物,對中國小說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更是成為原型

·102

·

人物(prototypical character ),成就了當

時眾多中國“娜拉”們的輝煌。作為首次

譯介《玩偶之家》的《新青年》雜誌,完

整呈現了該劇的情節和娜拉的全貌,這與

該劇在歐洲上演時不斷被要求修改劇情相

反,《新青年》開創了五四時期完整翻譯

該劇的傳統。在這一時期出版的四個漢譯

本都較完整地呈現了原作的情節,沒有出

現對劇情的隨意刪改現象。《新青年》對

娜拉形象的完整譯介,讓易卜生的“娜

拉”成為最具時代特色和活力的詩學元

素,成功融入到五四的文學傳統中。

五、易卜生走進“五四”的中國

易卜生的戲劇在走進中國之前,已在

西方經曆了豐富的跨國之旅,他的劇作

被譯成英、法、德、意、俄等多種西方

語言,並在各國舞台上表演,吸引了眾多

的觀眾。因他的劇作深入探討了當時西

方社會的種種弊端,也引起了褒貶不一的

爭論。1900 年,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 )曾評價易卜生的戲

劇,認為易卜生對人性的洞察是通過對女

性的描寫展現出來的。雖然易卜生戲劇

中大多數的主角是男性,“但最令人難

忘、最著名的人物卻是女性”(Finney,

1994:92-93 )。《玩偶之家》在歐洲

翻譯和演出時,遭到各種要求改變劇情的

呼聲,從出版商、譯者、劇院老板到女演

員,不一而足(許慧琦,2001:83 )。而

《新青年》卻開創了忠實於原作劇情的翻

譯策略。五四時期易卜生戲劇的漢譯大都

沒有出現對劇情的隨意刪改現象。相較於

清末以來對外國戲劇譯介多采用改譯策

略,《新青年》讚助發表的易卜生戲劇

漢譯本,包括羅家倫、胡適合譯的《娜

第一篇 翻譯研究

拉》,陶履恭譯的《國民之敵》和吳弱男

譯的《小愛友夫》,均忠實於原劇作,為

五四時期戲劇文學的翻譯創立了新的規

範。

《新青年》對易卜生戲劇譯介的讚

助,引發了五四時期的“易卜生熱”,在

引進新的文學表現手段的同時,更是在

思想意識上極大撼動了當時的中國社會。

“那時候,‘易卜生’這個名兒,縈繞

於青年的胸中,傳述於青年的口頭”(沈

雁冰,2001:148 )。娜拉“我是我自己

參考文獻:

[1] Finney, Gail. “Ibsen and feminism”. James McFarlane

e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Ibse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2] Gentzler, Edwin.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M].

Rev. 2nd ed.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3] Lefevere, André. ed.

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 A

Sourcebook[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a).

[4] Lefevere, André.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b).

[5] Wang Zheng. Women in the Chinese Enlightenment :

Oral and Textual Histories[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

[6] 陳獨秀. 敬告青年[J]. 青年雜誌. 第1卷第1號,1915.

[7]

陳獨秀. 現代歐洲文藝史譚[J]. 青年雜誌. 第1卷3號.

1915.

[8] 陳獨秀. 一九一六[J]. 青年雜誌. 第1卷第5號. 1916.

[9] 陳福康. 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

版社,1992.

[10] 陳文聯. 關於《新青年》對婦女問題探索的曆史考察

[J]. 安徽史學. 2007(6).

[11] 董秋英,郭漢民. 1949 年以來的《新青年》研究述評

的”成為鮮明的五四女權話語,標誌著女

性對獨立人格和自由意誌的追求,成為了

女性解放的重要內涵。《新青年》對易卜

生戲劇譯介的讚助,不僅在意識形態和詩

學層麵對譯入語文化產生深遠影響,也成

為輸入和傳播新型性別話語的重要力量。

讚助人、外國文學譯介和女權話語建構在

五四曆史語境中形成互為交織的力量,參

與並推動著中國性別觀念的變遷。

(西南財經大學經貿外語學院·成都 611130)

[J]. 近代史研究. 2001(6).

[12] 胡適.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J]. 新青年. 第4卷第4號. 1918.

[13] 胡適. 易卜生主義// 易卜生集[C]. 上海:商務印書館,1921.

[14] 樂水. 歐美名劇[J]. 小說月報. 第6卷第6號. 1915.

[15] 劉慧英. 從《新青年》到《婦女雜誌》:“五四”時

期男性知識分子所關注的婦女問題[J]. 中國文化研究.

2008(1).

[16] 魯迅. 魯迅選集·評論卷[M]. 林賢治評注. 長沙:湖南

文藝出版社,2004.

[17] 魯迅. 《奔流》編校後記// 集外集[C]. 北京:人民文學

出版社,1973.

[18] 潘豔慧.《新青年》翻譯與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身份認

同[D]. 華中師範大學博士論文. 2006.

[19] 沈雁冰. 譚譚《傀儡之家》// 茅盾全集·第三十三卷

[C].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20] 許慧琦. “娜拉”在中國:新女性形象的塑造及其演變

(1900s-1930s)[D]. 台北政治大學博士論文. 2001.

[21] 王冬梅. 性別想象與現代認同:《新青年》的“女子問

題”探考[J]. 黃岡師範學院學報. 2008(1).

[22] 王友貴. 中國翻譯的讚助問題[J]. 中國翻譯. 2006(3).

[23] 鄒振環. 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一百種譯作[M]. 北京:中

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6.

·103

·

光華語言論叢·第3輯

關聯理論視角下《功夫熊貓2》字幕翻譯策

黃玉霞

摘 要隨著全球化的巨大影響和電影業的蓬勃發展,電影作為一種大眾化的文化形式,成為各國文化

傳播的最有效途徑之一。而電影字幕翻譯在其中起著重要的橋梁作用,在翻譯研究中的地位日益提高。電影字

幕翻譯是為電影對白提供同步說明的過程。本文從Sperber 和Wilson 的關聯理論角度探討電影《功夫熊貓2》字

幕翻譯策略。通過分析,本文認為字幕翻譯應以最佳關聯原則為指導,采用減譯法、增譯法、明示法、歸化法

和意譯法,使觀眾以最小的處理努力獲得最大的認知效果,從而能有更多時空去欣賞電影。

關鍵詞電影字幕翻譯;關聯理論;《功夫熊貓2》;翻譯策略

Abstract: With the huge impact of globalization and booming development of film industry, as a kind of

popular culture, film i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channels for culture transmission between countries. While it is

subtitle translation tha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e transmission. Subtitle translation is a process of

providing synchronous explanation for the dialogue of the film, which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his paper will discuss the subtitle translation of the film Kung Fu Panda 2 from Sperber and Wilson’s relevance theory

and illustrate it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rom the case study, the paper holds that subtitle translation should abide by the

principle of optimal relevance with concentration, suppletion, ostension, domestic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 so that the

audience can obtain maximum cognitive effect with minimum processing effort and then enjoy the films better with less

space and time constraints.

Key words: film subtitle translation; relevance theory; Kung Fu Panda 2; translation strategy

一、引言之多,占到總數的74.9% ”(劉大燕,2001:147 )。西方影視開闊了我們的

隨著中國加入WTO 及全球經濟一視野,讓我們更多地了解西方國家的價

體化,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大量值觀念與風俗習慣,同時也豐富了我們

外國影視作品湧入中國,“2005—2008 的業餘文化生活。在影視傳播過程中,

年這四年,影視翻譯研究的文章呈現大影視翻譯功不可沒。但是,“影視翻譯

幅上升趨勢。達到前十年總和的三倍地位一直不如(書麵的)文學翻譯”

作者簡介:黃玉霞(1987—

),女,漢族,四川樂山人,西南財經大學經貿外語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

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104

·

第一篇 翻譯研究

(Karamitroglou,2000:10 ;錢紹昌,2000:61 )。“影視翻譯於1995 年最終被

確立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隨後進一步

蓬勃發展,成為翻譯研究的一個分支”

(Cambier,2008:12 )。“翻譯學在近5

年的時間裏取得了一些重大的發展,其中

最顯著的包括影視翻譯(配音和字幕)、

科技翻譯等”(Mounday,2007 )。“影

視翻譯質量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影視片藝

術性的展示和商業吸引力的大小,直接關

係到影片的上座率及電視的收視率,因而

成為影視傳播過程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環

節,也是譯者不應忽視的一個環節。”

(吳春梅,2007:55)

在西方,許多翻譯理論被運用到影視

翻譯研究中,其中有關聯理論、目的論、

描述性翻譯學和多元係統視角,還有勒菲

弗爾的權力操控論和韋努蒂的歸化理論等

(Gambier,2008:25 )。近年來我國更

多學者用關聯理論來研究影視翻譯,如

《阿甘正傳》(鄭祿英,2010:155)

《小主公》(解最紅,2010:93 ),《功

夫熊貓》(強英,2010:144 ),《孔

子》(劉濤,潘豔豔,2011:154 )等。

《功夫熊貓2》自2011 年5月份上映以

來,一直深受觀眾歡迎。它以中國為背

景,景觀、服飾以及道具都融入了中國元

素。它之所以備受觀眾喜愛,其中很大程

度上得益於成功的譯文。本文將從Sperber

和Wilson 的關聯理論視角出發,探索《功

夫熊貓2》的字幕翻譯策略。

二、關聯理論視角下《功夫熊貓2》

字幕翻譯策略

(一)關聯理論與字幕翻譯

Sperber 和Wilson(1986 )在《關聯性:

交際與認知》(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一書中提出了關聯理論。他

們把語言交際看作是一個涉及信息意圖和

交際意圖的明示——推理過程,此過程包

含兩個方麵:從說話人角度來看,交際是

一種明示過程,即把信息意圖明白地展現

出來;而從聽話人的角度來看,交際又是

一個推理過程,推理就是根據說話人的明

示行為,結合語境假設,求得語境效果。

“在關聯原則的指導下進行解碼和推理,

最終實現對交際者的交際意圖的認知”

(何自然,冉永平,2001 )。

Gutt(1991 )在其論文《關聯與翻譯:

認知與語境》中提出了一種全新的關聯翻

譯理論。他指出,翻譯是一種言語交際行

為,是與大腦機製密切聯係的推理過程,

而推理所依據的就是關聯性。關聯性取決

於處理努力與語境效果。“電影字幕翻譯

是為了讓目的語觀眾更好地欣賞電影,即

在源語言觀眾和目的語觀眾之間實現動態

對等。‘尋求最佳關聯’應作為譯者翻譯

的指南,字幕翻譯過程中,譯者盡可能利

用各種適當的翻譯策略,引導觀眾產生充

分的關聯,使觀眾付出最小的努力獲得最

佳語境效果”(Gutt,2004:17 )。

根據關聯理論,字幕翻譯是一種雙重

明示——推理交際行為,包括兩個連續的

明示——推理過程:第一輪交際過程發生

在源語文本的理解層麵上。源語作者作為

交際者向字幕翻譯者明示其信息意圖,譯

者通過分析源語作者的認知語境,構建出

一係列語境假設。然後,根據關聯原則,

選擇出源語作者的交際意圖。第二輪交際

過程與字幕(目的語文本)的產出有關。

在這一過程中,譯者成為交際者,觀眾

(目的語讀者)成為交際對象。譯者對譯

文進行調整,使源語作者的交際意圖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