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黃昏後我又在飲酒賞菊了。不過,隻是小酌而已,並沒有喝醉,因為菊香實在是清新撲鼻,似乎仍然留在我的衣袖間。
可是即使沒喝醉,獨酌仍然令人神傷啊!被西風吹起的珠簾,正如獨自神傷,思念你的我,憔悴憂愁的樣子比被吹落一地花瓣的金菊還要淒涼呢!
幾句吟詠之間,李清照委婉又細致地將自己對丈夫的思念和獨自過節的憂愁表達得淋漓盡致了。可歎李清照自幼家境優越,身為官吏女兒,她無憂無慮地在繁華的京都長大,卻偏偏在長大後常常落得獨自一人的境地。也許是因為能豪氣地表達政見的溫婉女子實在不多,也可能是她已經有了太多過人的才華,老天總是賜給李清照無盡的愁緒。在她的愁緒裏,總是離不開菊花。
1127年,宋徽宗、宋欽宗二帝被俘,北宋滅亡了。同年9月,李清照心愛的15車藏書,和趙明誠家中的10多屋書冊,都在戰亂之中被人燒盡。這對從小嗜書如命的李清照來說,不亞於被人奪走了故國那樣心痛。
失去了藏書的李清照恍惚地明白,那些童年無憂無慮的時光,那些和父親吟詠詩詞的瞬間,和手捧書卷,靜嗅花香的悠然下午都會一去不複返了。但這還遠遠不是她承受到的最大打擊。
1129年8月,趙明誠因病去世,當時的李清照才46歲,沒有任何子女。無依無靠,孤家寡人的她,也許還算不上最淒慘,因為當時金兵攻占浙東、浙西,很多家庭破裂,親人流離失散,至少李清照沒有別的親人可以失去了。
在戰亂之中,飽嚐顛沛流離之苦的李清照為了避難而四處奔走。1132年,李清照再嫁張汝舟,但這個家庭隨後也破裂了。亡國之恨,喪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頭,無法排遣,李清照和著血淚寫下了千古絕唱的《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像個盲女,像個不識趣的孩童,像個失去雙手雙腳的殘疾人,跌跌撞撞地到處尋找,尋到的卻隻有冷冷清清,淒淒慘慘。
又是個乍暖還寒的季節。李清照往事如風雲湧進心間,那些熟悉的記憶如今想來卻分外陌生。物是人非,這樣的折磨實在令她難以忍受。
李清照想如昔日時光一般用兩杯淡酒衝淡愁緒,但她心中明白,如今她的思慮和憂傷,又豈是淡酒就能衝淡壓住的呢?
天上一隻大雁飛過,李清照正在傷心間,卻發現它正是在故鄉認識的那隻。大雁匆匆離開,毫無眷戀之情,和她一點舊日的情分都沒有啊!
滿地菊花的花瓣堆積著,十分憔悴,有誰忍心去摘呢?李清照守著窗,獨自一人。時光如此漫長,痛苦就如秋風一般濃濃地湧入心間。這樣的生活,她都不知怎樣能熬到天黑啊?
細雨敲打著梧桐,又是黃昏,一點一滴落著。之前的千萬個黃昏,李清照的國家仍在,雙親仍健在,她的丈夫也在一起相守,可是轉眼就分開了,她怎麼寫信告訴相思的人呢?
可是如今,秋風仍然淒涼,但舊日如秋菊,散落的花瓣是絕不可能長回去了。這樣的場景,這樣的苦悶,又怎是一句“愁”就能說得清呢?
在文人墨客的推波助瀾下,菊花更是得到人們的喜愛。到了明代,菊花的栽培技藝進一步得到提高,品種也進一步得到發展,同時有很多學術價值高的專著問世。明代著名醫學家、藥物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指出:
菊之品幾百種,宿根自生莖葉,花色品品不同。
李時珍認為菊花能疏風、清熱、明目、解毒、治療高血壓,在論述菊花的藥性時,他說:
菊備受氣,他經霜露,葉枯不落,花槁不零,味兼甘苦,性秉中和。
到了清代,菊花以北京為中心,從宮廷府第風靡到城鄉民間,養菊、賞菊蔚然成風。由於宮廷提倡,各地紛紛向宮廷奉獻名菊。因此,清代流傳下來的藝菊專著,少說也有20部。
菊花曆來被視為高風亮節、高雅傲霜的象征,具有謙和、真誠、質樸的美德,不趨炎勢,代表著名士的斯文與內涵。因此,菊花不斷地被融入文化與生活的內容,從而形成了一種與菊花相關的文化現象和以菊花為中心的文化體係。
我國源遠流長的養菊、品菊、詠菊和畫菊的人文傳統,培養了我國人們的高潔情操、品德修養和民族氣節。 我國傳統菊花文化既體現了儒家思想所強調的道德教化的功能性,也具備了道家思想提出的純粹美學的觀賞性,還成為禪宗思想中自由空靈境界的體征,使得菊花精神的內涵更加博大精深,並富含意味雋永的審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