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趨炎勢——菊2(3 / 3)

[旁注]

襦裙 我國古代女性日常衣著之一,早在戰國時代已經出現。襦裙由短上衣加長裙組成,襦,一般長不過膝。按領子的式樣不同,可分為交領襦裙和直領襦裙。按裙腰的高低,可分為中腰襦裙、高腰襦裙和齊胸襦裙。

進士 意為可以進授爵位之人。我國古代科舉製度中通過最後一級朝廷考試的人,就叫做進士,是古代科舉殿試及第者之稱。唐朝時以進士和明經兩科最為主要,後來詩賦成為進士科的主要考試內容。元、明、清時,貢士經殿試後,及第者皆賜出身,稱進士。

禮部 我國古代官署之一,是吏、戶、禮、兵、刑、工的六部之一,由禮部尚書主管。禮部負責考察五禮,也要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往來的事項。禮部共分為儀製清吏司、祠祭清吏司、主客清吏司、精膳清吏司這四司。

香爐 古代焚香的器具。香爐既是佛寺中的佛門法物,又是華人家庭中必備的供具。古人曆代使用的香器包含博山爐、手爐、香鬥、臥爐、香筒等不同形狀的香爐,以及熏球、香插、香盤、香盒、香夾、香鏟、香匙、香筒及香囊等香器,使用的質料主要包括銅、陶瓷、金銀、竹木器、琺琅及玉石等。

龍腦香 我國古代常見的香料之一,宋代之後,不僅佛家、道家、儒家提倡用香,而且香更成為古人日常生活的一個部分。在居室廳堂裏有熏香,各式宴會慶典場和也要焚香助興,而且還有專人負責焚香的事務;不僅有熏燒的香,還有各式各樣精美的香囊香袋可以掛佩,製作點心、茶湯、墨錠等物品時也會調入香。

瓷枕 我國古代瓷器造型中較為流行的一種,始燒於隋代,流行於唐代以後。據說開始時是作為陪葬的冥器,以後又作寢具和診脈之用。宋代時的瓷枕的發展進入繁榮時期,不僅器形較前代有所增大,而且裝飾技法也突飛猛進,刻、劃、剔、印、堆塑等技法紛紛采用,極大地豐富了瓷枕的表現力和藝術性。

絲綢 在古代,絲綢就是蠶絲織造的紡織品。絲綢的特點是輕薄、合身、柔軟、滑爽、透氣、色彩絢麗,富有光澤,高貴典雅,穿著舒適,是用來製作衣物的上好材料。我國是首先發明並大規模生產使用絲綢的國家,製作的絲綢製品更是開啟了世界曆史上第一次東西方大規模的商貿交流,史稱“絲綢之路”。

文房四寶 我國獨有的文書工具,即筆、墨、紙、硯。文房四寶之名起源於南北朝時期。曆史上,“文房四寶”所指之物屢有變化。南唐時的“文房四寶”特指諸葛筆、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紙,婺源龍尾硯。自宋朝以來“文房四寶”則特指湖筆、徽墨、宣紙、端硯和歙硯。

宣紙 我國傳統古典書畫用紙。宣紙起於唐代,曆代相沿。由於宣紙有易於保存,經久不脆,不會褪色等特點,有“紙壽千年”之譽。宣紙按加工方法分為原紙和加工紙。按紙張洇墨程度分為生宣、半熟宣和熟宣。書法和寫意畫用生宣,工筆畫用熟宣。

宋徽宗 名趙佶,是宋神宗的第十一個兒子,宋朝的第八位皇帝。趙佶先後被封為遂寧王、端王,於公元1100年正月為帝,第二年改年號為“建中靖國”。宋徽宗在位25年,終年54歲,葬於永佑陵。宋徽宗自創了一種書法字體,被後人稱之為“瘦金書”。

李時珍 (1518年~1593年)我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藥物學家,曾參考曆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書籍800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曆時27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李時珍的父親李言聞是當地名醫,李時珍繼承家學,尤其重視本草。

[閱讀鏈接]

在宋代,王安石任宰相時,蘇東坡得罪了王安石,由翰林學士貶為湖州刺史。蘇東坡三年任滿,回京朝見,前去拜見王安石,恰巧王安石外出未歸。蘇東坡坐在王安石書房,見硯石下壓一首詩,其中有兩句:“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東坡見詩大笑說:黃花是指菊花,開於深秋,其性堅強,敢與秋霜相抗,最能耐久,即使老而枯幹,終究不會落瓣。王安石簡直是亂說。一時詩興大發,蘇東坡續寫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晚上王安石回來看見續詩,就把蘇東坡貶為黃州團練副使。秋天到了,黃菊盛開,蘇東坡去花園賞菊,見黃花紛紛落地,真似鋪金一樣,他頓時大驚失色,這才知道王安石特意把他貶到黃州讓他看“吹落黃花滿地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