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曾經以這隻大象的故事告訴弟子們:你們要像這隻大象自行脫困一樣,要奮力的從煩惱中解脫出來。
賦予豐富寓意的顏色
在我國古代,有幾種顏色寓意著高貴、興旺和吉祥。首先是黃色,由於黃色是太陽的顏色,是世間的萬物之主,因此也常常用來比作君王。
我國的“人文初祖”是有土德之瑞的“黃帝”,華夏文化的發源地為“黃土高原”,中華民族的搖籃為“黃河”,炎黃子孫的膚色為“黃皮膚”。黃顏色自古以來就和我國傳統文化有著不解之緣。
古代的星象學家把五行學說與占星術的五方觀念相結合,認為黃色為土,象征中央;又因為黃顏色位居五行的中央,是中和之色,居於諸色之上,最為貴,定為天子的服色。
當時的丞相也佩有“金印紫綬”,也就是金黃色的印章和紫色的係印綬帶,它是皇帝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最高權力象征,這最初奠定了黃色與紫色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唐代時,黃色被運用於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各個方麵。我國三大石窟之一的敦煌石窟中,保存著1萬多幅珍貴的壁畫,麵積達5萬多平方米,但不同時期的壁畫色彩也是不同的。
如北魏時期主要用紅棕色,配以藍、黑色,唐代則開始多用黃顏色,多彩多姿,明亮而華美,成為敦煌壁畫中最輝煌的一頁。
宋太祖趙匡胤在“陳橋兵變”時,諸將給他披上黃袍,便代表擁立為帝,成為一國之君,可見當時人民對黃色的重視。
明清兩朝,北京成為首府,黃色更成為皇家專用色彩,平民百姓不得以黃色為衣。“九五之尊”的皇帝,穿的是“黃袍”,坐的禦車叫“黃屋”,走的路叫“黃道”,出巡用“黃旗”,包紮官印用黃色織物,因此黃色引申為權力的象征。
在古代,隻有皇親國戚才能在紅牆黃瓦的建築中居住,百姓的建築隻能是青磚青瓦。登臨北京景山俯瞰故宮,一片黃色琉璃瓦屋頂,宮殿前後安置的鎏金大銅缸、銅獸與之交相輝映,燦爛之極,至高無上。
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代表著高層的眾神,皇帝之所以能夠得天下、治天下是“天”授予其的權力。所以皇帝雖貴為一國之君,但他隻不過是“天子”,他不是天,他上麵還有“天”來約束他。
皇帝是有道德約束的,這種天道的約束,就是神權高於王權。他必須“奉天承運”,也就是秉承天意治理人事,順天者昌,逆天者亡,這樣才是“有道明君”。黃色被曆代帝王所用,也代表了君權神授,無比神聖與尊貴。
因此,皇帝穿的龍袍等一切飾物,都是以黃色為主,普通人是不能使用的。即使有人穿戴了以黃色為主的飾品或者服飾,那也是先有皇帝的特許才可以,比如黃馬褂。
紅色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驅邪的寓意,因此許多宮殿和廟宇的牆壁都是紅色的。官吏、官邸和服飾也都以大紅為主,也就是所謂的“朱門”和“朱衣”。
紅色寓意喜慶,自古以來,逢年過節、婚嫁喜事,從張燈結彩,服裝用具,裝飾配備,無不用大紅的顏色來體現。不僅表達了對節日的祝賀,內心的喜悅也從紅紅的喜氣當中散發出來。
象征吉祥的紅色,也恒久地傳遞了喜慶氣息。人逢喜事精神爽,大家也愛以紅來形容人的飛黃騰達,好比“紅光滿麵”事業得意,“紅得發紫”備受寵愛,“紅極一時”名氣響亮,都是喜事連莊的象征。
人們提到西藏的紅色,就自然而然地想到紅色的袈裟。它是如此的搶眼、神秘、威嚴,令觀者不由自主地形成自身與世俗的強烈距離感。
藏民把藏式宮殿、寺廟建築頂部、短牆部所用的赭石紅顏色習慣性地叫做“喇嘛紅”,由此成為體現藏民族風格的典型色彩之一。檉柳枝所提煉出的紅顏色還經常出現 在瑪尼石等與宗教有關的場所與器具上。
在廣大農牧地區,紅顏色特有的魅力更是無法抵擋。農牧區婦女頭上鮮紅色的頭巾和紅色襯衣在廣闊草原和農田中成為“萬綠叢中一點紅”的獨特風景,給人以絕美的視覺享受。
牧區婦女更是對紅顏色情有獨鍾,具體表現為,在臉上塗點兩塊有點嬉戲色彩的圓形大紅色來美飾自己,極其引人注目。
青色是我國特有的一種顏色,在我國古代社會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青色象征著堅強、希望、古樸和莊重,傳統的器物和服飾常常采用青色。
作為一個語詞,青色也往往能給人美好的聯想,“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客舍青青柳色新”,“草色入簾青”,都是古代詩文中的妙句。
青色是一種莊重的顏色。古代文人常著青衫,雖然這裏的青指的是黑色,但作為一種統稱,青色的確具有濃厚的文人氣息和文化底蘊。
青色在古代也是一種較尊貴的顏色,古代將高官顯爵稱為“青紫”,把道德高尚而有威望的人稱為“青雲之士”。
青色是一種道教的色彩,又是一種雅俗共賞的顏色。在民間,青色也深得老百姓的喜愛。民間把黑布稱為“青布”,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布。許多少數民族也喜愛青色的衣物。
青在五行中屬木,代表東方,季節中對應春天,容易讓人想到欣欣向榮,充滿生機,所以用來比喻年輕人,由此生發出的詞有青春,青年等等。
青也是漢字部首之一,由此生發出的字有很多,如精,清,晴,睛等,應該說,最早這些字都是和青有關的。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和青有關的字還是詞組,其含義大多是積極的,美好的。
比如:晴朗的天空被稱為青天;美麗的少女稱為青娥;史書典籍稱為青史;結婚的禮堂稱為青廬;鍾意於某人、某物稱青睞、垂青,等等。
由於青具有諸多美好含義,所以人們喜愛青色,也正因為人們對青色的喜愛,才使青色具有如此多美好的含義。無怪乎古代的文人騷客喜歡在詩文裏用青字,一個青字也常常變成全篇的點睛之筆。
紫色在我國文化中也是高貴吉祥的顏色,風水學上將“紫氣東來”視為天賜祥瑞之兆,非常人所能用。除了將皇帝的住所稱為“紫禁城”以外,高級官員也壟斷了紫色、紅色。
古時隻有達官顯貴才可以用朱紅色的大門,穿紫色的衣服。唐代規定,三品以上的官員和親王的宮袍是紫色,五品以上是朱色。這就是把飛黃騰達的人形容為“大紅大紫”的原因。
隻有高官才有資格用紫色、紅色的服飾,所以,官員們對於紫紅色深懷渴望期盼之情。對於這種豔羨,皇帝大概也考慮到這種心理,因此又格外開恩,製定了“借緋”、“賜緋”、“借紫”、“賜紫”的製度。
所謂“賜”和“借”,無非是說,雖然按照你的官品,你還沒有資格用這個色彩,但是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開恩賜給你這個資格,或者開恩權且借你這個資格,使用這種色彩。
以白居易為例,唐製,沒有達到穿紅袍資格的都督、刺史等官員,可以“借緋”。白居易當上忠州刺史就享受了“借緋”的待遇,他羞澀地說:“假著緋袍君莫笑。”
白居易50歲時,終於真正夠服緋的資格,如願以償地穿上了大紅袍,他得意地說:“五品足為婚嫁主,緋袍著了好歸田。”一副衣錦還鄉、誌得意滿的樣子。
不過緋色上麵還有更高貴的紫色,當官一場,沒有穿上紫袍,總是遺憾。公元827年,白居易拜秘書監,散官為中大夫,官品是從第四品下,不具備穿紫袍的品位,但皇帝開恩“賜紫”,白居易自豪地說:“勿謂身未貴,金章照紫袍。”作為人臣,能夠穿上紫袍,是尊貴至極了。
[旁注]
華夏文化 以儒學為主流,兼收並蓄,百花齊放,是全方位的文化。華夏文化已有約四五千年的曆史,起源在我國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當時,炎帝和黃帝是我國古老傳說中黃河流域著名的部落聯盟首領。後來炎帝、黃帝部落結更大的成聯盟,經過長期發展,形成日後的華夏族。
敦煌石窟 又名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畫和塑像聞名於世。它始建於十六國的前秦時期,形成洞窟735個,壁畫4.5萬平方米、泥質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被譽為20世紀最有價值的文化發現、“東方盧浮宮”。
鎏金 也叫火鍍金、塗金、鍍金、度金或流金,我國古代金屬工藝裝飾技法之一。鎏金是我國一項傳統的古代勞動人民在生產勞動中總結創造的工藝。我國的鎏金技術始於戰國,同時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這一技術的國家。
龍袍 皇帝的朝服,上麵繡著龍形圖案,又稱龍袞。因袍上繡龍形圖案,故名。此外,龍袍還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龍章禮服。唐高祖武德年間令臣民不得僭服黃色,黃色的袍遂為王室專用之服,自此曆代沿襲為製度。清代龍袍的特點是圓領、右衽、黃色,朱色和紫色。
親王 我國爵位製度中王爵的第一等,親王的正室為親王妃。漢代開始,封皇子、皇帝兄弟為王。西晉開始,王爵分為親王、郡王兩等,親王專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為皇太子之子的封號,後多用於分封節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