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天宮——媽祖廟宇3(1 / 3)

人間天宮——媽祖廟宇3

台灣媽祖總廟北港朝天宮

1694年,有一個和尚名叫樹壁,他從福建湄洲天後宮恭請了一尊媽祖神像到台灣。他在北港上岸後,為了供奉媽祖,就在北港建立了一個小小的祠,名為媽祖廟。

到了1700年,地方士紳捐資重建了媽祖廟,並取名為“天妃廟”。 1730年,媽祖廟又經過擴建後,更名為“笨港天後宮”。

後來在《重修諸羅縣笨港天後宮碑記》中說:

天後宮建自雍正庚戌年,歲修於乾隆辛未年……

碑記中的雍正庚戌年,也就是雍正八年,即1730年,這就是說,在1730年以前,笨港媽祖廟仍是一座小祠,在1730年重建後,才具有了一定的規模,才稱為笨港天後宮。

在乾隆年間,笨港天後宮又經曆了兩次重建。第二次重建在1774年,當時由笨港縣丞薛肇熿捐俸倡議重修,由貢生陳瑞玉和監生蔡大成等人負責募捐。重修完成後,笨港天後宮的建築為正殿和觀音殿,並豎立了《重修諸羅縣笨港天後宮碑記》。

笨港天後宮正殿又稱聖母殿,內中供奉的是天後媽祖。這尊媽祖神像就是樹璧和尚親自前往福建湄洲天後宮請來台灣的。  這是一尊宋代雕塑的軟身媽祖神像。軟身神像是一種裝置有關節、四肢可活動的神像,通常為木雕。

在正殿殿內各處因為香火鼎盛,皆被熏成烏黑。神桌底下有一口古井,被稱為龍口吉穴,相傳天後宮就是因為這口井而香火不絕。

立於神龕兩側的是千裏眼和順風耳兩位神將。它們形貌奇特,神態威武,是媽祖的護將。正殿兩側廂房則分祀注生娘娘,即送子媽,還有境主公,即土地公。

在觀音殿內,奉祀的主神是觀音和佛祖,配祀是善才和良女,在左右兩側還供奉有十八羅漢。

右側分別為降龍尊者、百納尊者、進香尊者、彌勒尊者、誌公尊者、開心尊者、達摩祖師、飛鈸尊者和目蓮尊者。

左側分別為伏虎尊者、優婆尊者、進花尊者、進燈尊者、梁武帝、長眉尊者、進果尊者、戲獅尊者和洗耳尊者。

笨港天後宮香火一直鼎盛。香火為世代相傳同源同脈之意,取香火是為尋根溯源又稱為割香、割火、掬火、會香等。

各地信眾及分靈的廟宇眾多,所以每年進香盛期,都會在朝天宮正殿舉行莊嚴隆重的刈火儀式。

在刈火儀式的時候會遵照古禮,由住持法師誦經並恭讀吉祥文疏,念完以後,會在萬年香火爐內焚香燒金,然後由住持法師將香灰舀至一旁的香爐內,再將前來刈火的廟宇香爐予以封閉,帶回自己廟宇內,這就是刈火儀式。

也正是因為朝天宮的香火來自湄洲祖廟,人們覺得非常靈驗,所以後來海內外各地紛紛前來朝天宮分靈、分香供奉。他們每年所帶回去的不隻是香火,還有虔誠的祝福。

後來因為笨港天後宮本身就是從湄洲媽祖廟的朝天閣分靈來的,為了紀念這件事,笨港天後宮改名為了朝天宮。

在北港朝天宮的觀音佛祖殿前石階上有一枚孝子釘,並且流傳著一個真實的故事。這個故事是發生在清代。

1821年至1850年的清代道光年間,在福建泉州的南安有一個有名的孝子姓蕭。因家境清貧,他的父獨自一人前往台灣謀生了。  一轉眼數年過去了,蕭孝子的父親一直都沒有回鄉,而且音訊全無。思親心切的他準備隨母親偷渡去台灣尋找父親。

當時朝廷為了防止人們偷渡前往台灣,在北港設置了水陸訊兵。蕭孝子母子隻好在外海沙汀下了船,涉水走上岸去。但是在上岸的過程中,他們突然遭到激流個衝散了。

蕭孝子很幸運得到了漁夫的幫助,被救上了岸。上岸後,蕭孝子就跟著漁夫到北港尋找父母的下落。過了很多天,蕭孝子的父母依然沒有任何消息。

在蕭孝子幾乎絕望的時候,他突然聽說朝天宮的媽祖非常靈驗,於是就跑到朝天宮向媽祖奉香跪拜,虔誠禱告說:“聖母如肯庇佑尋得父母,鐵釘則能貫入石中。”

禱告完畢,蕭孝子就拿出一根釘子,想要釘入殿前的石階。說也奇怪,本來極易彎曲的鐵釘,竟然輕易地沒入了堅硬的青石之中。人們都覺得是他的孝心感動了媽祖,所以稱那顆釘子為孝子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