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天宮——媽祖廟宇2(1 / 3)

人間天宮——媽祖廟宇2

護佑淮陰水運的惠濟祠

位於江蘇北部平原的淮陰媽祖廟,即惠濟祠,該祠原名“天妃廟”亦稱“鐵鼓祠”,俗稱“奶奶廟”,建於1508年的明代。它是古代淮陰的一座著名祠院,位於碼頭鎮北邊,緊靠運河、二河和張福河交彙處。

媽祖本是沿海地區供奉的海神,那麼內陸地區的淮陰為什麼會有媽祖廟,並且還成為了全國四大媽祖廟之一呢?其實,媽祖不僅護佑海運,也庇蔭內陸河運。

在我國古代,陸路運輸能力不強,幾乎全靠水運,有眾多的船家都在淮陰輾轉運行。並且淮陰又處於淮河下遊“五水交彙”的地方,素有“洪水走廊”的稱謂。

所以,南來北往的船隻經過淮陰,不但要穿越淮、黃等河流,同時還要拉纖陡上或飛流直下,水流湍急,漩渦叢生,行船非常的艱難。

在元、明兩朝,淮河屢屢泛濫,黃河數度改道也影響了淮河,淮陰常常淪為澤國。作為貫通南北漕運的京杭大運河,也因淮河泛濫而多次被衝毀中斷了運輸,直接影響到了我國南方諸省的貢粟運往京都的時間。

為此明成祖朱棣曾向媽祖祈禱,希望她能護佑漕運的暢通與黎民百姓的安寧,並留下了詩句:

扶危濟弱俾屯亨,呼之即應禱即靈。

1508年,明武宗朱厚下詔,在淮陰碼頭鎮建“惠濟祠”,供奉媽祖神像,希望媽祖能保佑內陸運河平安。

到了清代,清世祖順治皇帝又敕封媽祖為天妃。傳說當時的淮陰媽祖廟極其宏偉,占地將近4000平方米,有近百間房屋,並且充當過皇帝的行宮,建築規模非常的宏偉。

在1680年,清聖祖康熙皇帝南巡的時候,駐蹕在淮陰的碼頭鎮,特敕封惠濟祠內供奉的媽祖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上聖母”。

這是我國有史以來第一次由皇帝將媽祖由天妃正式敕封為“聖母”的。

也正是因此,在淮陰有許多人將惠濟祠內供奉的媽祖稱為“娘娘”或者“奶奶”,將“惠濟祠”稱為“娘娘廟”或者“奶奶廟”。

在1727年的清代,雍正皇帝將惠濟祠內供奉的媽祖敕封為“天後聖母碧霞元君”。到了乾隆時期,惠濟祠達到了鼎盛。

惠濟祠內還存留著《乾隆禦製重修惠濟祠碑》  :

清江浦之涘神祠道惠濟,鼎新於雍正二年,靈貺孔時,孚應若馨。過祠下者,奠醴蔫牢,靡敢弗肅。乾隆十有六年,朕巡省南,服瞻謁庭宇,敬惟神功庥佑,宜崇報享,命有司鳩工加煥飾焉

碑文中的乾隆十六年,就是1751年。在這一年,乾隆皇帝曾經重修過惠濟祠,並且規模宏大。

過去皇帝敕建祠廟一般隻是賜禦書匾額,賞幾部經藏或一兩件法器,其餘全靠民間集資。但是此次乾隆皇帝重修惠濟祠投入了大量財物,將惠濟祠整修得金碧輝煌,器宇不凡。

在祠內各殿中供奉神像和其他陳設用具都非常奢華,爵、豆、觚、尊和三設六供,都一應俱全。一切銀器、銅器,甚至瓷器和玉器也都是朝廷禦賜的,其他器物如雕像、石刻和清供用品等也都數量龐大,工藝精美,遠非一般民間廟宇所能比擬。

並且在第二年,清高宗乾隆皇帝奉孝聖皇太後懿旨南巡視察惠濟閘和高堰石堤河工後,又親自到了惠濟祠上香,命人將惠濟祠重新修整了一遍。

到了1757年,乾隆皇帝於南巡治理淮河期間,第三次駐蹕淮陰碼頭鎮“惠濟祠”時,將媽祖又敕封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鹹孚天後”。

另外據傳說,乾隆皇帝住在淮陰惠濟祠中,看到百姓生活得這麼辛苦,看到船民對媽祖那麼膜拜,還流傳著一個極具魅力的傳說。

有一天早晨,乾隆召集隨行大臣,說自己在夜裏做了一個夢。

大臣忙說:“皇上憂國憂民,一定是吉祥之夢,請皇上析夢。”

乾隆說他夢見一個族妹前來見他,夢中的乾隆族妹向乾隆說自己的前世是媽祖,轉世投胎到了愛新覺羅皇族,在人間生活了10多年,後來返回天庭。

原來,愛新覺羅氏族確有一個女孩,與乾隆是平輩,早年在十一、二歲時溺水而亡,這在族譜中有記載,大臣們都知道。  因此,大臣們一聽此話,忙道“皇上吉祥!皇姑乃仙妹,有媽祖相助,安撫百姓,大清水利定河清海晏。”

乾隆又說道:“皇妹說:‘我在五湖四海,三江七洋巡視,現在見皇哥常來淮陰視察治水,淮陰是國朝水利之樞紐,大清漕運之命脈。但這裏水流湍急,落差巨大,船工異常辛苦,百姓生活貧困。因此,為保大清江山,百姓安樂,我將常住此地,惠助百姓,濟困解貧。’”

於是,大臣們三呼“萬歲”,並說有媽祖相助,淮陰水利必然可以平安。乾隆聞言大喜,於是便提筆書寫了“惠濟祠”3字懸於門額,從此惠濟祠香火更加旺盛了。

此後,乾隆皇帝又分別於1767年、1772年和1775年3次南巡,每次都是駐蹕在惠濟祠。乾隆皇帝在省察河工、督理漕運之餘,必親臨惠濟祠下,瞻禮上香,虔誠致祭。

不僅如此,乾隆皇帝還將惠濟祠列入祀典,並下旨:

前因派往台灣官兵渡洋穩順,仰庇神庥,特於天後封號上加‘顯神讚順’四字,並令在莆田湄洲本籍祠宇春秋致祭,以彰靈感。

今清口惠濟祠供奉天後神像,屢著靈應。本年河流順軌,運道深通,自應一體特著明禋,以光祀典。

著交翰林院撰擬祭文發往,於春秋二季令地方官虔誠致祭。並著李奉翰將新加封號四字敬謹增入神牌,俾河工永慶安瀾,益昭靈貺。

從此,春秋兩季,地方官員都必到惠濟祠頂禮膜拜,虔誠祭祀。而這道聖旨,表達的不僅是對惠濟祠的尊崇,還代表著媽祖信仰在清代達到了頂峰。

到了1796年,嘉慶皇帝登基後,對惠濟祠的奉祀依然十分看重,雖然他未能親自前往致祭,但他始終心係於斯,誠惶誠恐,未敢懈怠。在1800年,嘉慶帝下詔:

加封天後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鹹孚、顯神讚順、垂慈篤祜天後之神。

不僅如此,嘉慶帝為了能夠親自向媽祖祭祀,在1812年,嘉慶帝敕諭兩江總督百齡到惠濟祠查明了惠濟祠的建築詳情、神牌、封號和字樣等。然後在綺春園內依原樣也修建了惠濟祠一座,以便自己就近瞻禮,保證南北漕運安全。

清代學者昭璉在《仁宗注意治河》一文中說道:

嘉慶初,海口整淤,河流每被壅遏,仁宗申諭河臣,設法疏導,並於禦園之南,特建惠濟祠河神廟,歲時親詣升香,自此洪流順軌,淮揚之間,水患以弭,漕艘亦皆克期北達,蓋一誠之感也。

禦園中惠濟祠的建成,也是標誌著清代崇仰媽祖的祭祀製度已經基本完備了。

媽祖由“娘娘”漸漸地演變為“天妃”、“聖母”和“天後”而終成專司水運之女神。在此演變過程中,皇家的敕封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可以說,媽祖由人而成為神的身份的提升,就是在江蘇淮陰完成的。因此人們說淮陰的媽祖廟最為古老且最為正宗,就是因為多位皇帝在駐蹕時的進行了敕封。

到了1817,嘉慶帝又有頒發祭文,令地方官於春秋二季虔誠致祭,列入祀典。

在1835年,惠濟祠再一次被重修。當時的兵部侍郎、南河總督麟慶有著作《鴻雪因緣圖記》,圖文並茂,情景交融。其中有一篇《惠濟呈魚》,道:

道光十五年因年久剝落,麟慶奉皇太後恩詔奏請重修。委同知江瀚監工,得鐵鼓於樓下,渾鐵鑄成,中圖太極,扣之其聲淵淵,惜無字記年月;又得鐵鍾於門外牆角,相傳每懸即墜,於是棄置,上有篆刻,苔蝕塵封,漫漶莫辨,洗滌觀之,皆嘉靖時權閹名姓,始悟天後昭昭在上屏斥奸黨之意,令人凜然。

文中先介紹了惠濟祠的曆史,而後麵“道光十五年因年久剝落,麟慶奉皇太後恩詔奏請重修”則交代了重修的原因,順便還記載了一則趣事。在工匠們修葺過程中,首先在惠濟祠樓下發現了一麵鑄鐵鼓。鼓麵刻有太極圖,人們試著敲打鐵鼓,還能發出洪亮的聲音,隻可惜沒有記載鑄造的時間。此後,又在祠外牆角發現了一座鍾,並聽祠中人相傳,這座鍾每當懸掛起來,自己就墜落下來,無奈之下隻好放棄在牆角。鍾麵有篆刻文字,隻是由於長期閑置而斑駁陸離,無法讀取。好奇的人們清洗了鍾麵後發現,上麵刻著明代嘉靖年間擾亂朝政的奸臣和宦官的名字,大家恍然大悟,這座鍾無法懸掛是因為媽祖在天有靈,拒絕亂臣賊子的獻媚啊!媽祖正氣凜然的形象更加鮮明地浮現在人們麵前。

惠濟祠的香火在清代非常興盛,是與漕運的興衰相關的。在古代,運輸極不發達,作為溝通南北諸省的京杭大運河便成了全國交通運輸最為順暢的通衢大道,因此臨近京杭大運河的惠濟祠非常被重視。

在《乾隆禦製重修惠濟祠碑》記載道:

經國之務,莫重於河與漕,而兩者必相資而成。

溯前代南北運道,逆河而上者,五百裏餘。明季開泇河,避黃河之險者三百裏。越我朝康熙年間,開皂河以通泇,複開中河以通皂。

漕艘出清口,絕流北入中河,浮於黃者僅七裏,遂盡避黃河五百裏之險,漕之利無過於此時也者。

從“溯前代南北運道,逆河而上者,五百裏餘”可以看出,當時南北往來運輸和貿易的盛況。  惠濟祠在經曆了清朝上半葉的尊崇後,從道光以後因為漕運的衰敗、河道變遷,還有運河地位的下降而逐步淡出了朝廷的視野。

後來,會通河淤塞了,朝廷命關天培等人試辦海運,由上海雇商船經海道將江南漕米轉運到京城,與河運並行。從此,河運的地位便降低了,惠濟祠便不再像以前一樣受到朝廷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