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天宮——媽祖廟宇2(3 / 3)

八卦藻井的下方位於壽梁與柱子交角的地方,有四隻“飛魚”,其造型為龍頭魚尾,性好吐水,裝飾在建築物上,有防火災的寓意。

文人視此龍頭魚尾的造型為鼇魚,所以又有“獨占鼇頭、科舉高中”的含意,由於龍身雕有翅膀,所以人們又稱之為“飛魚”。

三川殿後步口明間處的通梁,分別有獅座及象座的鬥座雕刻,上方並有“人生四暢”的木雕。“人生四暢”象征著人生中四件舒暢的事情,分別為“伸腰”、“掏耳”、“撚鼻”和“搔背”。這些木雕雕刻得栩栩如生,匠師將人生百態呈現在廟宇的裝飾藝術上,更為寫實。

到了1926年,鹿港天後宮再次進行了重修,此次的重修,基本上已將正殿及三川殿全部拆除重建,唯有後殿未重修,仍為供奉玉皇大帝的淩霄寶殿。

此次重修是由正殿開始施做,正殿為重簷歇山式的建築,殿宇麵寬為三開間的格局。正殿前中間的禦路石雕刻有牡丹和鳳的裝飾,兩側露階欄杆有蓮花的造型,皆為青鬥石材質。

在正殿前步口的位置,有一卷棚造型的木架構建築,作為拜殿的空間,兩旁並開有兩個拱門連接有左右廂廊,在廂廊內供奉有境主公與注生娘娘。

正殿的石雕是以花鳥及三國演義故事為雕刻題材,采用內枝外葉的深浮雕工法雕刻而成的,內容有:“空城計”、“苦肉計”、“張鬆獻蜀圖”和“馬超戰許褚”等。另外,兩側的石雕為“博古花卉”,雕工之精湛,展現石雕匠師的工藝。

正殿內棟架上的木雕,大多為潮州及泉州匠師所做,四點金柱上方的棟架為三通五瓜,為使正殿內屋頂更為高聳,位於通梁的下方以牌樓迭鬥的方式增加高度,並兼具結構力學的用途。此種作法可見於旱溪樂成宮、彰化南瑤宮、彰化元清觀等廟宇。

正殿的神龕也是由泉州木雕師傅施做,當時也結合了溫州、潮州及鹿港匠師共同參與。神龕的造型宛如一座寺廟,雕刻富麗堂皇。鬥栱出簷,吊筒垂珠,神龕正上方書有“湄洲聖母”的牌匾,前方的龍柱雕刻並有八仙人物裝飾其上,整座神龕更顯得莊嚴肅穆。

神龕上方有清朝雍正皇帝所禦賜“神昭海表”、乾隆皇帝禦賜“佑濟昭靈”及光緒皇帝禦賜“與天同功”匾額,此三塊禦賜匾額的正中央都為皇帝落款的寶璽。

“佑濟昭靈”匾額原為鹿港官建媽祖廟所有,後來由當時鹿港鎮長陳培煦請人將匾額送修後,改懸在了鹿港天後宮正殿。

在正殿神龕內,最大尊的媽祖聖像為天後宮重修時新雕塑的神像。此尊媽祖為土塑,為天後宮的“鎮殿媽祖”。據說,鹿港天後宮正殿土塑的媽祖神像與台南大天後宮正殿神像為同一派匠師的作品。

鹿港天後宮正殿兩旁,有兩組千裏眼與順風耳神像,分別位於正殿神龕前及前步口兩側拱門旁。千裏眼手執戟,眼觀四路,順風耳手持斧鉞,耳聽八方。  他們青麵獠牙的造型,有著驅邪止煞的意味。此千裏眼、順風耳神像姿態與神韻,極為優雅,為神像雕刻的經典之作。

鹿港天後宮的媽祖不但神靈顯赫,香火鼎盛,更因廟宇年代久遠規模宏偉而聞名遐邇,廟中陳列的珍貴史料及宗教文物,更是令中外人士歎為觀止。

如清代皇帝的禦筆匾額,文武官員的獻匾,古代碑記及祖廟贈與本宮的“大靈符”和“聖母寶璽”均是台灣絕無僅有之文物。

除此以外,在鹿港天後宮還有三對龍柱石雕,分別位於三川殿、正殿及後殿。

三川殿的龍柱雕刻,其造型為單龍盤柱,多鏤空雕,四爪握珠之造型,柱上裝飾有蝦、螃蟹、魚、鼇魚、八仙及封神榜人物。

龍柱層層疊置,內枝外葉,雕琢華麗,為免龍柱遭攀爬破壞,廟方於柱外加裝鐵籠,以保護精致的雕刻。

此對龍柱為青鬥石刻,八角柱身的龍柱,柱身長2.5米,直徑0.36米,為台中樹仔腳林姓家族所敬獻。

正殿的龍柱不論造形、材質、雕工、裝飾與三川殿的龍柱有其異曲同工之巧,均出自同一石雕匠派之工法。

龍柱的造型為單龍盤柱,龍口呈八字型,四爪握珠並托住下巴,龍柱上有裝飾有老子、封神榜人物、戰馬等。

此龍柱柱身為八角形,柱身長2.8米左右,柱珠為青鬥石刻,其上裝飾有魚、蝦、烏龜、螃蟹、等水族及八駿馬。

後殿的龍柱為單龍盤柱,五爪握珠,口含珠並露出兩顆上門牙,柱身長2.7米左右,直徑0.32米。除有雲紋、岩石外,石柱的背麵雕有鳳、凰、麒、麟等四種吉祥動物,依龍柱的造型與工法,此龍柱應為鹹豐年間作品。

台灣的龍柱很少有五爪造型,鹿港天後宮後殿因供奉玉皇大帝,在民間信仰中玉帝乃至尊無上的地位,所以龍柱采以五爪龍柱造型。

在三川殿的後步口有一對特別的花鳥柱。這對花鳥柱上有數十隻喜鵲飛上枝頭,裝飾有象征富貴的牡丹花,每柱有鳳凰造型,有“鸞鳳和鳴,百花齊放”的氣勢。花鳥柱的柱珠為青鬥石刻,其裝飾有蝦、螃蟹、麒麟、花鳥、等造型。

[旁注]

施世榜 (1671年~1743年)字文標,號澹亭,原籍晉江龍湖衙口,後隨父施秉移居晉江安海和台灣鳳山。1679年,他選為台灣鳳山縣拔貢,受任福建壽寧教諭,期滿告歸安海。40歲其父去世,他赴台襲職鳳山兵馬司副指揮,從此定居台灣,為開發和建設台灣做出貢獻。

同知 明清時期官名。同知為知府的副職,正五品,因事而設,每府設一二人,無定員。同知負責分掌地方鹽、糧、捕盜、江防、海疆、河工、水利以及清理軍籍、撫綏民夷等事務,同知辦事衙署稱“廳”。另有知州的副職稱為州同知,從六品,無定員,分掌本州內諸事務。

舉人 稱被薦舉之人。漢代取士,無考試之法,朝廷令郡國守相薦舉賢才,因以“舉人”稱所舉之人。唐、宋時有進士科,凡應科目經有司貢舉者,通謂之舉人。至明、清時,則稱鄉試中試的人為舉人。習慣上舉人俗稱為“老爺”,雅稱則為孝廉。

如意 是一種象征吉祥的傳統工藝美術製品。其形狀像長柄鉤,鉤頭扁如貝葉。魏晉南北朝時期,如意得到了普遍的使用,它在這期間非常走紅,成為了帝王及達官貴人的手中之物。它與民間的一種“不求人”撓癢癢用的東西,在器型上相結合,實用性上除用它搔癢,還用它顯示使用者的作用。

八卦 八卦起源於人文始祖伏羲。八卦表示事物自身變化的陰陽係統。用“一”代表陽,用“- -”代表陰,用三個這樣的符號,組成八種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離代表火,震代表雷,艮代表山,巽代表風,兌代表澤。

八仙 指民間廣為流傳的道教八位神仙。八仙之名,明代以前眾說不一。有漢代八仙、唐代八仙、宋元八仙,所列神仙各不相同。至明吳元泰《八仙出處東遊記》始定為:鐵拐李、漢鍾離、張果老、藍采和、何仙姑、呂洞賓、韓湘子、曹國舅。

月宮 又名廣寒宮,是上界神仙為嫦娥建造的一座宮殿。因為這座宮殿是一個具有宇宙靈性的蟾蜍幻化而成,所以月宮又稱作蟾宮。傳說,在月宮中有吳剛和嫦娥的愛情故事。

鼇魚 相傳在遠古時代,金、銀色的鯉魚想跳過龍門,飛入雲端升天化為龍,但是它們偷吞了海裏的龍珠,隻能變成龍頭魚身,稱之謂鼇魚。雄性鼇魚金鱗葫蘆尾,雌性鼇魚銀鱗芙蓉尾,終日熬遊大海嬉戲。

乾隆 (1711年~1799年)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四位皇帝。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25歲登基,在位60年,在位期間文治武功兼修。他在發展清朝康乾盛世局麵作出了重要貢獻,確為一代有為之君。

光緒 (1871年~1908年)愛新覺羅·載湉,清德宗,清朝第十一位皇帝。4歲登基,起初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後垂簾聽政,慈安崩逝後由慈禧一宮獨裁,直至光緒皇帝18歲親政,此後雖名義上歸政於光緒帝,實際上大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後手中。光緒皇帝一生受到慈禧太後的挾製,未曾掌握實權。

戟 是我國獨有的一種古代兵器。實際上戟是戈和矛的合成體,它既有直刃又有橫刃,呈“十”字或“卜”字形,因此戟具有鉤、啄、刺、割等多種用途,其殺傷能力勝過戈和矛。

封神榜 《封神演義》,俗稱《封神榜》,中國神魔小說,為明代陳仲琳所著,約成書於隆慶、萬曆年間。全書共100回。以薑子牙輔佐周室討伐商紂的曆史為背景,描寫了闡教、截教諸仙鬥智鬥勇、破陣斬將封神的故事。

老子 即李耳,字聃。楚國苦縣,今河南省鹿邑縣。約生活於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

[閱讀鏈接]

鹿港天後宮前廣場原為紅磚地坪,後來,全省各地媽祖廟紛紛至鹿港天後宮進香,為了迎接廟宇的進香團,天後宮均在廣場前搭起臨時的牌樓,以示歡迎進香之意。

1973年由“同安寮廈十二莊”信士捐建天後宮廟前牌樓,牌樓頂上的鬥栱及梁柱是以水泥鑄模而成,燕尾式的廟宇飛簷起翹,曲線流暢。牌樓采四柱三間式建築,牌樓梁柱原為朱紅色,後來改漆為鎏金色,更顯得莊嚴肅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