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天宮——媽祖廟宇2(2 / 3)

到了1855年,黃河北徙,導致停止河運運輸十數年,漕糧多由海運。在1872年,江南漕糧全由上海輪船招商局承包了,大部分漕糧都經由海運運輸,運河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清廷正式裁撤南河總督,同時還把駐節淮安的漕督移駐於清江浦原南河總督衙署內兼管河務。

後來,漕河總督被改為江淮巡撫,漕河總督正式裁撤。所以惠濟祠神壇上的“天後娘娘”從此不再有庇佑漕運的職司了,但她卻永遠是運河、洪澤湖船民心目中的一盞神燈。

[旁注]

淮陰 淮陰最早始於秦。因其所位於淮河南岸,所以取古語水之南為陰命名為淮陰。淮陰曾是漕運樞紐、鹽運要衝,清乾隆年間盛極一時,與運河沿線的揚州、蘇州、杭州並稱為“四大都市”。淮陰還曾駐有漕運總督府。

明武宗 (1491年~1521年)明朝第十位皇帝,廟號武宗,諡號承天達道英肅睿哲昭德顯功弘文思孝毅皇帝,葬於北京十三陵之康陵。他在位期間,為治理古淮陰水運付出了很多心血,在古淮陰建立了媽祖廟。

清聖祖康熙 (1654年~1722年)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他8周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我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是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下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麵。

雍正皇帝(1678年~1735年)清世宗愛新覺羅·胤禛,清朝第五位皇帝,清入關後的第三位皇帝。年號雍正。在位13年。他是勇於革新、勤於理政的傑出政治家,對康熙晚年的積弊進行改革整頓,一掃頹風,使吏治澄清、統治穩定、國庫充盈、人民負擔減輕。為以後乾隆時期的繁榮盛世打下了基礎。

碑文 指刻在豎石上的專為刻碑而作的文字。碑文這種體裁有文,有銘,又有序。立題時,看包括哪些形式而定,或直題為某某碑,或題為某某碑銘,或題為碑並序、銘並序之類,沒有固定的格式。

觚 我國古代一種用於飲酒的容器,也用作祭祀時的禮器,青銅製。圈足,敞口,長身。在商代中期的獸麵紋觚的口部和底部都呈現為喇叭狀。觚盛行於商代和西周。

皇太後 皇帝的母親,又稱“太後”。皇太後是我國古代皇帝法定母親的尊號。自西漢起,曆代沿稱。皇帝以嫡子身份繼位的,生母在則以嫡母為皇太後、無生母,則以先帝皇後為皇太後,生母、先帝皇後皆無,則以撫育皇帝的先帝嬪妃為皇太妃,有時也加封為皇太後

族譜 又稱族譜、家乘、祖譜和宗譜等。記載一個以血緣關係為主體的家族世係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跡的特殊圖書體裁家譜是一種特殊的文獻,就其內容而言,是我國五千年文明史中最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獻,記載的是同宗共祖血緣集團世係人物和事跡等方麵情況的曆史圖籍。

萬歲 很久以前“萬歲”隻是表示人們內心喜悅和慶賀的歡呼語,本意有永遠存在之意。到秦漢以後,臣子朝見國君時常呼“萬歲”,表示臣下對君主的祝賀之意。

駐蹕 駐,指停止,休息。蹕,指古代王出行時派兵沿路戒嚴,禁止行人經過,後來引申為帝王出行時車駕駐紮的地方或帝王的車駕。因此,駐蹕就是指帝王出行時中途暫住的地方。

兩江總督 正式官銜為總督兩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操江、統轄南河事務。是清朝九位最高級的封疆大臣之一,總管江蘇、安徽和江西三省的軍民政務。由於清初江蘇和安徽兩省轄地同屬江南省,因此初時該總督管轄的是江南和江西的政務,因此號兩江總督。

祭文 文體名。祭文是供祭祀時誦讀的。體裁有韻文和散文兩種。它是由古時祝文演變而來,其辭有散文、有韻語、有儷語。而韻語之中,又有四言、六言、雜言、騷體、儷體之不同。祭文出現於漢代。古時的祭文在內容上可分四類,哀悼死者,祈求降福,驅除邪魔,祈禱降雨。

侍郎 官名。漢代郎官的一種,本為宮廷的近侍。東漢以後,尚書的屬官,初任稱郎中,滿一年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自唐以後,中書、門下兩省及尚書省所屬各部均以侍郎為長官之副,官位漸高。

麟慶 (1791年~1846年)即完顏麟慶,清代官員、學者。滿洲鑲黃旗人。道光間官江南河道總督10年,蓄清刷黃,築壩建閘,後以河決革職,旋再起,官四品京堂。麟慶生平之事,各為記,記必有圖,稱《鴻雪因緣記》,又有《黃運河口古今圖說》、《河工器具圖說》、《凝香室集》。

關天培 (1781年~1841年),字仲因,號滋圃,諡忠節、封振威將軍。江蘇淮安人,晚清著名愛國名將,民族英雄。1826年,清政府初辦漕糧海運,關天培押糧船千餘艘平安至天津,旋升副將。

巡撫 官名。我國明清時地方軍政大員之一。又稱撫台。巡視各地的軍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撫主管一省軍政、民政。以“巡行天下,撫軍按民”而名。巡撫初設,僅為督理稅糧 ,總理河道,撫治流民,整飭邊關,後遂偏重軍事。

[閱讀鏈接]

惠濟祠還有睡像的媽祖神像,人們稱為睡像奶奶,並且在當地還流傳著洪澤湖風口浪尖睡奶奶救漁民的故事。

據說,在洪澤湖捕魚的漁民,以船為家。每逢西南風起,在洪澤湖打漁的漁民遇風暴遭難,廟裏的菩薩睡像奶奶便起坐出門,架起雲頭,來到洪澤湖,在風口浪尖上把遇難的漁民救起。

因此睡像奶奶被當地群眾稱為救世救難的老奶奶、活菩薩。

台灣祖廟鹿港天後宮

在1683年,福建水師提督靖海侯施琅從莆田湄洲天後宮恭迎到台灣一尊媽祖神像,人稱為“祖神”。人們為了供奉這尊媽祖像便建造了鹿港天後宮,故鹿港天後宮亦號稱“祖廟”。

鹿港天後宮又名興化媽祖宮或聖母宮,原廟位於現址北側。天後宮的創建年代並未有明確的史料記載,但在1816年鹿港天後宮重修時所立的《重修鹿溪聖母宮碑記》中記錄著:

聖母宮……顧自創建迄今,百有餘年……

此碑文即說明鹿港天後宮創建年代應在1716年之前。

後來,台灣中部移民日益增多,對於保佑航海平安的媽祖信仰日益虔誠,於是在1725年,施世榜獻地遷建了媽祖廟,地方人士為了感念施世榜的善舉,於天後宮右廂廊內供奉施世榜的長生祿位。

到了1814年,鹿港天後宮廟宇傾頹,屋椽牆垣剝落,泉、廈等八郊及地方士紳、船戶和鋪戶捐資重修鹿港天後宮。整個重修於1815年完成,重修完成後,地方士紳將此次重修的始末,鐫刻在了《重修鹿溪聖母宮碑記》上。

到了1869年,廟貌又現傾頹,牆垣剝落,鹿港同知孫壽銘及舉人蔡德芳召集郊商士民再次重修了鹿港天後宮。

此次重修,將舊廟全部拆除重建,擴大了廟宇的格局,將廟宇往北移2.4米左右,廟宇麵寬增加將近1米,廟門依舊向西麵對著海洋。整個工程曆經4年,於1874年完成。

由於此次的重修,天後宮麵貌煥然一新,也大致形成了鹿港天後宮存留下來的格局,當時還邀請泉州“西來園”的匠師重新雕刻了媽祖、千裏眼與順風耳神像供奉於廟中。

天後宮的建築規模為三進二院的格局,分別為三川殿、正殿及後殿。當時的三川殿為三開間建築,兩旁有八字牆。廟門是寺廟雕刻的重心,亦是寺廟對外的門麵象征,所以三川殿作為前殿,其中的雕刻蘊含著建築者很大的心血。

存留下來的三川殿為五開間建築格局,兩旁為八卦門,正門的空間則往內延伸,形成凹壽式的格局,營造出三川殿空間的層次美感。

三川殿前步口屋簷下方的牌樓鬥栱,除了有橫、縱兩向鬥栱外,另外增加斜栱出挑,形成有如網狀的格子,稱為“網目鬥栱”,栱身為如意造型,又稱“如意鬥栱”。

在天後宮的三川殿還可看見螭虎栱。栱上的螭虎有的前瞻,有的回首,交替疊置,表現出匠師建構廟宇時的意象及巧思,並且其中不論是木雕、石雕還是彩繪,都蘊含著極其豐富的藝術價值。

三川殿內的八卦藻井,也同樣蘊含著豐富的建築藝術價值。藻井是建築物中最尊貴的做法,它的功能為隔斷過高的空間,以保持室溫及避免灰塵下落,藻井的做法能塑造室內富麗堂皇的效果。

三川殿內的八卦藻井是以鬥栱層層出挑,齊集“頂心明鏡”,即在天花板中間再覆以天花板。在台灣與鹿港天後宮相似的藻井有很多,如新竹城隍廟和彰化南瑤宮,但以鹿港天後宮的藻井裝飾最為精彩。

天後宮的藻井分為兩層,底層八角形的每一邊出二栱,每栱升四鬥,以24組鬥栱組砌而成,呈八卦形往內齊集,此層藻井的每一邊有八仙故事人物造型與吊筒,八仙人物的上方分別為“四愛”及“漁、樵、耕、讀”,“四愛”為“茂叔愛蓮”、“羲之愛鵝”、“淵明愛菊”和“和靖詠梅”。

藻井內層則以16組鬥栱組砌,八角形的每一邊出一栱,每栱再升二鬥齊集頂心,並雕刻蓮花於頂心明鏡。整座藻井宛如蜘蛛結成的網狀,所以匠師又稱為“蜘蛛結網”。

藻井下方4個角落,各有4對獅座,獅座的造型表現出匠師不同的匠藝,有公獅戲球、母獅攜子等各式表情,其中獅座還雕刻有八仙之李鐵拐。

位於八卦藻井“薄海蒙庥”匾上方,有一對“蟾蜍座”。在古代文人雅士以蟾宮為月宮的別稱,科舉高中又稱“登蟾宮”。蟾蜍座有一隻口銜菊花,比喻長壽吉祥,另一隻口銜茶花,茶花為長春花,有“四季長春”之意。

“薄海蒙庥”匾為1830年鹿港理番同知王蘭佩所書。“薄海”即指台灣海峽,早年先民從大陸渡海來台,需經過凶險的黑水溝,即台灣海峽,先民為了得到媽祖的庇佑平安抵台,對媽祖的信仰益加虔誠,並且清朝官方也獻了匾額給鹿港天後宮,這些都為天後宮珍貴的文獻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