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天宮——媽祖廟宇1(1 / 3)

人間天宮——媽祖廟宇1

由於媽祖異常靈異,人們在出海前都會祭祀媽祖,並且有些人為了使媽祖能夠在航行途中保護自身,就將媽祖的神像“請”到了船上。

隨著時間的推移,媽祖信仰也隨著航海的船隻被廣泛傳播,而且相應的媽祖廟也四處林立。據說,世界各地有媽祖廟2500多座。

媽祖廟在我國廣東和海南有近40座,江浙地區30多座,威海、營口、秦皇島、青島、長島、煙台、蓬萊等地都有媽祖廟,北京、湖南、貴州、遼寧等地也有媽祖廟。  其中,比較有名的媽祖廟有天津天後宮、澳門媽閣廟、淮陰媽祖廟、鹿港天後宮和北港朝天宮等。

民俗博物館天津天後宮

天津天後宮,又名天妃宮,俗稱“娘娘宮”。它位於天津古城東門外,始建於元代,是天津最古老的一處古建築群,也是我國年代最早的媽祖廟之一。

天津天後宮原本是海員祭祀海神天後舉辦酬神演出和聚會的場所。後來隨著時代發展,它成為了天津民俗文化的發祥地和天津發展的曆史見證。

在元代,由於運輸漕糧時海難不斷發生,而天津是海運漕糧的終點,是漕糧轉入內河裝卸的碼頭,所以,在1326年,皇帝下令建天後宮於天津海河三岔河口碼頭附近,供人們奉祀海神天後。

天津天後宮整體建築,從海河岸邊沿中軸線從東向西依次為戲樓、天後宮廣場、幡杆、山門、牌樓、前殿、正殿、鳳尾殿、藏經閣和啟聖祠,其中間一條長30多米的天街連接,兩側分列南北的是鍾鼓樓配殿和張仙閣等建築。

戲樓、廣場和幡杆均在天後宮正門之外,這裏在過去是祭祀天後的場所,後來在過年等時候這個廣場會有大量賣吊錢、窗花的攤位聚集,非常熱鬧,戲樓有時也會啟用。

戲樓為酬神演出之所,坐東朝西,麵向大殿。是過街樓,西向宮前廣場,東向海河和宮前大街,戲樓上懸“樂奏鈞天”4字橫匾,北側上場門橫額為“揚風”,南側下場門前額為“典雅”。

後來被毀,存留下來的是重修的戲樓,高12米,寬10米,進深約12米。

幡杆不同於其他廟的旗杆,這個幡杆是由海船主桅杆演變而來,是天後宮坐落的標誌,高度都在26米左右。

每逢初一、十五和天後誕辰,還有重要節慶廟會,人們都會將旗幡懸於空中,其上繡有“敕封護國庇民顯神讚順重佑瀛塬天後聖母明著元君寶幡”24個字。入夜高掛紅燈,每燈一字共24盞,遠遠看去非常壯觀,可以為往來船隻導航。

山門為磚木混合結構,平麵長方形,麵闊約6米,進深約3米。下部砌築磚拱券,前、後設有券門,在拱頂上置十字形梁柱,柱頂施脊檀,橫梁兩端施金檀,簷檀置於前後簷磚牆上,脊檀上皮至屋外地麵通高約6米。

山門頂部是九脊歇山青瓦頂,門額以整磚篆刻“敕建天後宮”5個字,上首可識“乾隆已巳秋九月”。“已巳”為清乾隆十四年,表示山門是在1749年的清代重建。

牌樓是元、明時代天妃宮前的標誌,是木結構的二柱一樓式建築,原有匾額“護國庇民”,意取“上以護國家,下以庇民生”。在1674年重修了。

前簷正中豎懸著“天後宮”木匾。鬥拱下邊是“海門慈筏”大字橫額,上款題“康熙十三年歲次甲寅春任正月”,下署“整飭天津刀副使加六級薛柱鬥立”, 表明了這個橫額是1674年,由薛柱鬥題寫的。背額為“百穀朝宗”。

在山門和前殿之間有普濟泉等三口井水,傳說這三口井是天後娘娘為保一方平安,鎮住海眼留下的遺跡。

前殿前的一對石麒麟采用漢白玉石雕琢,石麒麟麵目生動,造型誇張,通身造型概括簡潔,刀法生動,大刀闊斧之處又有小心精細之筆。

麒麟的頭部誇張,比例較大,從造型和藝術手法都有北魏石雕之風格,尤其是左邊麒麟腳踩海龜,十分罕見,一看便知是為護佑海神的異獸,造型罕見。  這對專司護佑海神的麒麟建造曆史年代早於元代。

前殿後來被毀了,後在原址上重建的。重建的前殿平麵為長方形,是歇山青瓦頂,前、後設磚券門,前後簷柱和山柱共10根,殿內沒有中柱,隻在柱頭間安置有額枋。

前殿是天妃宮最早的山門,為麵闊三間的過堂殿。前簷正中門額“三津福主”,上款書“康熙十三年歲次甲寅春任正月”,下署“整飭天津副使加六級關中薛柱鬥謹獻”,橫額是後來1674年的清代,由薛柱鬥獻上的。

殿內是祭祀天後儀仗的護法神像5尊,中間為王靈官,兩側為千裏眼、順風耳、嘉惡和嘉善,他們均為天後駕前仙班裏的神將。

中間的王靈官是專司鎮守道觀山門之職的神將,其職能相當於佛教中的韋陀,人稱靈官王元帥。在我國民間神話裏,王靈官是一個從凡胎俗子步入仙境神壇的奇特人物。

傳說王靈官,原名王惡。他為人俠肝義膽,專為百姓抱打不平,除惡揚善。去世後,天庭晉封他為“玉樞火府天將王靈官”,賜給了他金印,命他執掌監察之職。

從此他便糾察天上人間的善惡是非,懲惡揚善。老百姓都稱讚他說:“三眼能觀天下事,一鞭驚醒世間人。”

在王靈官兩旁是千裏眼、順風耳和嘉善、嘉惡。他們俗稱四大金剛,也有人稱他們為神話中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正殿祭祀天後,正殿一對石獅為後來明代雕刻的石獅子。它造型端莊大方,刀工細膩,由於時代久遠,石獅變成紅了褚色。

在正殿,原來懸掛由後來清代進士鄭瑞麒所撰的一副楹聯:

補天媧神,行地母神,大哉乾,至哉坤,千古兩般神女;

治水禹聖,濟川後聖,河之清,海之晏,九州一樣聖功。

在聯中,鄭瑞麒把媽祖和上古的補天英雄女媧和治水英雄大禹相比,來烘托媽祖作為航海保護神的事功偉績,並認為媽祖作為航海保護神,其功堪與女媧、大禹比肩。

正殿內是天後媽祖。在正殿的神龕裏,天後聖母慈眉善目,儀態端祥,鳳冠霞帔。她的左右立著四個彩衣侍女,其中兩人手執長柄扇遮護天後,另兩人一個捧寶瓶,一個捧印綬。

抬頭向上,看見三塊匾額,中間一塊寫著“垂佑瀛堧”,意為賜福沿海。兩旁分別寫著“盛德在水”,“萬裏波平”,意思都是歌頌天後海神。

轉身看右壁上,還有一塊引人注目的匾額,上寫“四海同光”。這是後來台灣北港朝天宮贈給天津天後宮留念的匾額。

鳳尾殿位於正殿後方,殿內祭祀的是淨瓶觀音、滴水觀音和渡海觀音。觀音崇拜在民間較為普及,自宋代就有家家彌勒佛,戶戶觀世音的說法。

觀音菩薩被老百姓視為萬能之神,生育求子拜觀音,祛病消災找菩薩。此外,觀音菩薩那博愛、慈悲的胸懷更是讓人津津樂道,傳承百年。

在全國大部分媽祖廟、天後宮中都塑有觀音菩薩神像,這是有一定淵源的。

傳說媽祖是龍王的女兒,天資聰慧領悟性強,備受菩薩寵愛,隨後拜觀音為師潛心修煉,深得菩薩真傳。成道後,下界廣結善緣、普度眾生。因此在媽祖廟內也供奉了觀音神像。

觀音和媽祖都具有除惡揚善、消災祛疫、護佑萬家的神靈,又是我國最具親和力的女性神祇,深得百姓愛戴。

總體來說,天津天後宮無論是其建築藝術風格,還是石雕、木雕、諸神雕塑、書法、壁畫,都襯托著天津天後宮的悠久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藥王配殿供奉的是藥王孫思邈,孫思邈是著名醫藥學家,生於陝西省耀縣,自幼立誌學醫造福萬家,因此他飽讀醫書,吸取中醫精髓,博眾家之所長。

後來,孫思邈經過多年的行醫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撰寫了多部醫學著作,為我國的醫藥研究做出了卓越貢獻。他還經常義務為窮苦百姓治病療傷,扶危濟貧,因其醫術高超、藥到病除被後世譽為藥王。

治病求醫為人之本能,在舊社會,老百姓輕信是藥三分毒,經常將禮拜神佛當做治病診療的良方。因此,藥王崇拜應運而生。

除了藥王配殿,還有蘊含了百姓希望生意興隆而祭祀的文財神和武財神的配殿。

財神殿的文財神比幹原是殷商末代皇帝紂王的叔父,任商朝宰相。他平日裏為人正直,勤於朝政,憂國憂民。  比幹見紂王因為寵愛妲己而廢朝政感到懊惱不已。隨後遭妲己所害,挖心自盡。他生前心直口快、說一不二,對事對財都能公正無私、絕無偏袒,故被百姓尊為了財神。

比幹之所以成為文財神,並不是因為比幹是大財主,而是因為民間流傳著一個關於比幹的故事。

傳說比幹因為紂王昏庸無道,怒視紂王,並且自己將心摘下,扔於地上,走出王宮來到了民間,廣散財寶。他雖然沒了心,但因吃了薑子牙送給他的靈丹妙藥,並不曾死去。

因為沒了心,所以比幹就無偏無向,辦事公道,深受人們愛戴和稱讚。當時,在比幹手下做買賣者,都沒有心眼兒,大家公平交易,誰也不會坑騙誰。所以人們把比幹這位老幼都無欺的君子立為財神,人人敬服。

而且在民間有諺語“財神到家,越過越發”的說法,所以敬財神、拜財神也是老百姓對富足、安樂生活的一種無限追求。天津地區也素有正月初二接財神、送“財水”的習俗。

在清晨,水鋪的夥計肩挑兩桶水、手拿兩捆柴,挨家挨戶的送,嘴裏還大聲吆喝:“柴水啦!”水象征著財氣、財運,柴與財諧音。

因此被老百姓賦予了招財進寶、大發財源的吉祥寓意。雖然後來這種風俗漸漸被人遺忘了,但是人們敬財神、拜財神的意願卻存留了下來。

關羽被譽為武財神。關羽,字雲長。他儀表威武,武藝超群。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他投奔劉備,與劉備、張飛結為三兄弟,起兵爭雄。劉備建立蜀國,關羽守襄陽、定益州、督江陵,被封為前將軍,漢獻帝封他為漢壽亭侯。

關羽具有忠君愛國、神勇威武、待人至信、行俠仗義的高尚品德。同時他也是我國少有的同時接受佛、道、儒三家信奉的神明之一,甚至與孔子一起被譽為我國的文武二聖。

而且關羽的以忠義著稱,由於他為人剛直,做事果斷,還被百姓賦予了治病消災,鎮宅避邪,庇護商賈,和招財進寶等諸多能力,被後世譽為武財神。

每年農曆正月初五,信奉關帝的商家富戶都要為關老爺供上牲畜,燃放爆竹,燒香磕頭,祈求他保佑來年生意興隆,財運亨通。

除了財神殿,還有祭祀鬥姆以及北鬥星君的配殿。

鬥姆殿內供奉的是鬥姆元君,即北鬥眾星之母,全稱為“九靈太妙白玉龜台夜光金精祖母元君”,也稱鬥姆、鬥姥。

在道教經典《太上老君玄靈鬥姆大聖元君本命延生心經》中有記載,說鬥姆擅長醫藥診療、精通陰陽五行有消災避邪、護佑胎育等諸多神職。

鬥姆造像較為特別,有4個頭,每個頭上有3隻眼睛,還有8隻胳膊,並且每隻胳膊上都有法器。慈祥中不失威嚴,民間信眾頗多。

每逢鬥姆誕辰、喜慶節日各地鬥姆祠、元辰殿多舉辦祈福延壽法會道場,祈求鬥姆元君保佑健康長壽,子嗣平安。

在天津天後宮配殿當中除了有崇拜範圍較廣的神靈外,還有供奉天津本地民間信仰的配殿,如王三奶奶殿、泰山娘娘殿等。

王三奶奶殿的主要神靈有王三奶奶、白老太太、挑水哥哥等。

關於王三奶奶,民間有著幾種不同的說法。有人說她是河北三河人,逃荒來到天津做傭人。自幼受到父親熏陶,經常利用拔罐、刮痧和推拿等一些土辦法為窮人治病,受到鄰居們的好評與稱讚。

還有人說,王三奶奶是天津津南人,從小敬神拜佛又精通巫術,長大後以頂仙、跳神為業。一次她來到天津天後宮燒香,自從入廟就再也沒有出去過,有人說在天津天後宮的藏經閣的佛龕內看到了王三奶奶,說她是成仙成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