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天宮——媽祖廟宇1(3 / 3)

進香 在道教和佛教中,把向神或佛燒香稱為進香。這是對諸佛菩薩,還有眾天神的重要供養方式。所進的香分兩種,一種是實體的香,另一種是心香,就是修煉的決心。

歇後語 我國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它由前後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後一部分起“後襯”的作用,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稱為歇後語。

馮夷 我國古代神話中的黃河水神,也作“冰夷”。傳說馮夷是魚尾人身,頭發是銀白色的,眼睛和鱗片是流光溢彩的琉璃色。還傳說他曾經幫助大禹治理黃河,贈與大禹河圖。

《山海經》 先秦重要古籍,是一部富於神話傳說的最古老的地理書,全書共計18卷,內容包羅萬象,有古代地理、神話、巫術、宗教等,還記載了女媧補天、大禹治水等神話故事。

魁星 我國古代星宿名稱,同時還是我國古代的傳說神話人物,主宰文運,在儒士學子心目中,魁星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我國很多地方都建有祭祀魁星的魁星樓,香火鼎盛。

花蕊夫人 後蜀皇帝孟昶的費貴妃,賜號花蕊夫人。孟昶降宋後,花蕊夫人被掠入宋宮,為宋太祖所寵。相傳花蕊夫人不忘舊主,曾描繪孟昶畫像與身邊。

孟昶 (919年~965年)初名仁讚,字保元,五代後蜀高祖孟知祥第三子,後蜀末代皇帝。蜀國滅亡後抑鬱而終,但民間流傳說孟昶成為了主管子嗣的神仙,被稱為張仙爺。

天狗 我國民間傳說中的一種動物。最早記載於《山海經》中,天狗是種像狐狸而頭部白色的動物,並是禦凶的吉獸,很可能是某種古代哺乳類動物,是真實存在過的。但後來演變成用來形容彗星和流星,古人將天空奔星視為大不吉,所以天狗也變成了凶星的稱謂。

城隍 有的地方又稱城隍爺。他是冥界的地方官。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關並隨城市的發展而發展。城隍產生於古代祭祀而經道教演化的地方守護神。

刺史 古代官名。“刺”,檢核問事的意思。刺史製度是我國古代重要的地方監察製度。刺史製度是維護皇權的有力手段,對於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監督和控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閱讀鏈接]

在清代,每逢天後的誕辰,天津的民間便會舉行法鼓會、大樂會、鶴齡會、重閣會、中幡會和高蹺會等活動,為天後慶祝生日,場麵非常熱鬧,人們稱之為“娘娘會”。

有一次乾隆帝乘船下江南路過天津,提出要看“娘娘會”。當時,乾隆皇帝的船停泊在三岔口,沿街表演的各種技藝從船前經過,精彩紛呈,乾隆皇帝非常高興。

其中,乾隆皇帝格外喜歡法鼓會和鶴齡會的表演,於是賞給4名鼓手各一件黃馬褂,給4名鶴童各一個金項圈。

另外,乾隆皇帝還對“娘娘會”的組織安排大加稱讚,賞給“娘娘會”的組織人員兩麵龍旗。從此以後“娘娘會”便易名為“皇會”了。

澳門古刹媽閣廟的盛景

澳門媽閣廟原稱媽祖閣,又名正覺禪林、海覺寺、媽祖廟、天後廟,位於澳門半島南端媽祖山下,始建於明朝弘治元年,也就是1488年,是為紀念被信眾尊奉為海上保護女神的天後娘娘而建。

媽閣廟是澳門現存廟宇中有明確實物可考的最古老的廟宇,與普濟禪院和蓮峰廟並稱為澳門三大禪院,並為三大禪院之首,也是澳門存留下來時間最長的名勝古跡之一。

整座廟宇包括大殿、弘仁殿、觀音閣、正覺禪林等幾座主要建築,石獅鎮門、飛簷淩空,是一座富有我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古建築。

媽閣廟的大門為一牌樓式花崗石建築,寬近5米,隻開有一個門洞,門楣上有“媽祖閣”3個金字,兩側書有對聯。聯道:

德周化守;

澤潤生民。

大門頂部有琉璃瓦頂等裝飾,其中門楣頂部為飛簷狀屋脊,脊上有瓷製寶珠及鼇魚為裝飾。在廟門口有一對石獅,這對石獅雕工精美,栩栩如生,是後來清代工匠的傑作。石獅鎮門、飛簷淩空,形成了一座富有我國文化特色的古建築。

緊跟在大門之後的為一座三間四柱的衝天式牌坊,由花崗石建造而成,4隻石獅分置在柱頭上。

在牌坊後,媽祖閣的庭院內有一塊名為“洋船石”的巨石,上刻著一艘古代海船,船的桅杆上掛著一麵寫有“利涉大川”的幡旗,還有“一帆風順”的圖景。

傳說上麵記載的是清代一位福建商人,乘船來澳門途中遇到風浪,幸得媽祖相救,轉危為安的故事。

正殿為供奉天後的神殿,有“神山第一殿”的美稱。它和正門建築、牌坊以致在半山腰上的弘仁殿在空間上成一直線,體現了我國傳統建築文化特色。

正殿建築主要由花崗石及磚頭砌築而成,其中花崗石作主導。無論柱、梁、部分牆身以至屋頂均是由花崗石修築成的,兩邊的牆體都開有琉璃花磚方形窗戶,而在較高位置的氣窗,則為圓形。

在由花崗石造成的屋頂上又鋪設琉璃瓦頂,並以誇張的飛簷裝飾正脊和垂脊。不僅如此,其屋頂造型還分為兩部分,在朝拜區的屋頂以歇山卷棚頂的形式,而在神龕區上方的琉璃屋頂則為重簷廡殿的形式,飛簷純樸有力。

媽閣廟建築物中規模最小的弘仁殿建於1488年的明代,是一座3平方米的小形石殿,其門口石橫梁至今仍存初建時的石刻 “弘仁殿”3字,而旁邊的題款則為清道光八年,即1828年。

弘仁殿以山上的岩石作為後牆,再以花崗石作屋頂及兩邊牆身。天後神像則置於山石前,與正殿神龕區做法一樣,在殿內供奉天後,在兩側的牆上有天後之侍女和神將的浮雕,而在石屋頂上有綠色琉璃瓦和飛簷式屋脊裝飾。

觀音閣位於媽祖閣的最高處,建於1605 年,當時由官方與商戶合資籌建。主要由磚石構築而成,其建築較為簡樸,為硬山式做法。該殿也是供奉天後的,閣內存留下來了一塊1828年重修時的木匾。

1629 年,媽祖閣又再重修。此外,自弘仁殿至觀音閣,沿著山崖有不少石刻,或為名流政要詠題,或為騷人墨客遣興,楷草篆隸,諸體皆備。

這些摩崖石刻,出現在各具特色的建築物之間,有石階和曲徑相通,四周蒼鬱的古樹,錯雜的花木,縱橫的岩石,還有莊嚴的古廟,這些都巧妙地結合在一起,顯得古樸典雅,雄偉壯觀,極富民族特色。

正覺禪林是媽閣廟中規模最大的建築,建於1828年的清代,內中供奉天後。正覺禪林位於建築群最前方且與正殿同在一個平台上,不管在規模上或是在建築形式上都非常講究,由供奉天後的神殿和靜修區組成。

神殿是四架梁結構,主殿前有一內院,主殿兩側側廊為卷棚式屋頂,主殿被兩列的各3個支柱分為三個開間。

主殿的屋頂是琉璃瓦坡頂,兩邊側牆頂部為金字形鑊耳山牆,具有濃烈的閩南建築特色,還具有防火功能。

山牆位於內院前之正立麵,由左至右可分為五部分,中間最高,兩邊漸低,牆身有泥塑裝飾,牆頂則以琉璃瓦裝飾,而在琉璃瓦簷下是三層象征鬥拱的圖飾。

此外,中間部分尚開有一半徑為一米多的圓形窗洞,而琉璃瓦頂上之飛簷和瓷製寶珠裝飾,亦顯示出此殿之重要性。

靜修區的建築為一般民房,屬硬山式磚結構。

另外,在正覺禪林中還發生過一件有著傳奇色彩的事件,媽閣廟曾經發生過一場大火。  有一天,廟內的正覺禪林深夜的時候起了大火,整個殿宇都被燒塌了,塌下的橫梁掉在神像的跟前,但是在神龕中央的媽祖神像僅僅是被煙火熏黑了,絲毫無損。人們都說是媽祖顯靈了,從此以後媽閣廟的香火更繁盛了。

媽閣廟的香火一直都非常旺盛。無論是遠來的客還是當地的人,都會在這裏進香朝拜,祈求平安幸福。特別是每年農曆除夕和農曆三月二十三“天後”神誕日,媽閣廟更是香火繁盛。

每當這時候,祀拜祈福的善男信女絡繹不絕,場麵十分熱鬧。並且由於燒香的緣故,媽閣廟上會有紫煙繚繞,一派祥和,人們稱它“媽閣紫煙”,後來這也成為了澳門八景之一。

每年春節和農曆三月廿三媽祖誕期,媽閣廟香火會到達鼎盛。除夕午夜開始,不少善男信女紛紛到來拜神祈福,廟宇內外,一片熱鬧。而誕期前後,在廟前的空地上也會蓋搭一大竹棚,作為臨時舞台,上演神功戲。

後來,在澳門最高點路環島的疊石塘山頂,又落成了全世界最高的媽祖雕像。這尊雕像高19.99米,是由120塊漢白玉石相嵌而成,其中媽祖臉部由一塊完整的漢白玉石雕刻而成。

媽祖雕像重達500多噸,全身晶瑩潔白,而容顏慈祥溫和,遠眺澳門海麵,猶如時刻深情地關注著澳門。因為這尊雕像矗立在澳門的最高點,所以無論從海麵或還是陸地,都清晰可見。

由於媽祖擁有博大慈愛的襟懷和救苦救難的高尚品德,人們為了表達對她的崇敬,1000多年來賦予她諸多神奇的色彩和美麗的傳說。中華兒女也從媽祖的傳奇故事中體會到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看到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光彩。

經過千年的演繹,媽祖文化已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媽祖也是海峽兩岸及全球華人共同敬重的海上女神。聯合國授予中國媽祖“和平女神”的稱號。

媽祖信仰已經成為聯絡海內外、溝通全世界的橋梁和紐帶,也稱為了凝聚著千千萬萬海內外中華子孫愛國愛鄉、虔誠向善的心願女神。

[旁注]

普濟禪院 俗稱觀音堂,是位於澳門特別行政區最大的禪院與最具規模的廟宇。普濟禪院為我國古翬飛式的佛教建築,保存著明清南方廟宇的特色。與媽閣廟與蓮峰廟並稱為澳門三大古廟。

蓮峰廟 又名蓮峰寺,是位於澳門特別行政區提督大馬路的道觀,為澳門三大古廟之一。在廟前空地則建有林則徐全身石像和澳門林則徐紀念館。廟內亦設有澳門目前唯一的廟學普濟蓮峰學校。

鼇 傳說中海裏的大龜或大鱉。還傳說,鼇是龍生的9個兒子之一。相傳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鼇是龍頭龜背麒麟尾的合體魚龍,其外表上還有一條龍。同時,鼇也作為我國古典建築的裝飾使用。

楷 即楷書,也叫正楷、真書和正書。從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字形由扁改方,筆畫中省略了漢隸的波勢,橫平豎直。《辭海》解釋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書。始於漢末,通行至今,長盛不衰。楷書的特點在於規矩整齊,所以稱為楷法,一直沿用。

篆 即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勻逼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在漢文字發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隸、楷之間的過渡。

摩崖石刻 我國古代的一種石刻藝術,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書法、造像或者岩畫。摩崖石刻起源於遠古時代的一種記事方式,盛行於北朝時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後連綿不斷。摩崖石刻有著豐富的曆史內涵和史料價值。

[閱讀鏈接]

琉璃 琉璃指藍色。琉璃瓦指施以各種顏色釉並在較高溫度下燒製成的上釉的瓦。流光溢彩的琉璃瓦是我國傳統的建築物件,通常施以金黃、翠綠、碧藍等彩色鉛釉,因材料堅固、色彩鮮豔、釉色光潤,一直是建築陶瓷材料中的極品。 我國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在建築上使用琉璃瓦件作為裝飾物。在我國古代,琉璃被視為貴重的建築材料,並且是身份等級的象征。比如,隻有帝王居住的皇宮才可以使用黃色琉璃瓦,王公大臣的府第所使用的琉璃瓦,在顏色、數量和規格上都有嚴格的限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