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天宮——媽祖廟宇1(2 / 3)

另外還有傳說,王三奶奶每年都要去往京西妙峰山進香,並在途中設立若幹個“茶攤”供朝拜者解渴納涼。在一次登上妙峰山的途中,王三奶奶卻不幸跌入山崖,失去了性命。

王三奶奶在天津的信眾非常多,她樂於助人、扶危濟貧和樂善好施的良好品格更是讓津門百姓傳承百年。天津百姓有了疾病都來求她保佑,並傳著諺語:

摸摸王三奶奶的手,百病全沒有。

摸摸王三奶奶的腳,百病全都消。

天津還流傳著這樣的歇後語:王三奶奶的匾,有求必應。通過這些俗語可見王三奶奶早已在天津深入人心了!

關於白老太太,有人說她是五大家仙之一的白仙。還有人說她曾是早年間天津民間的一位醫者,尤以治療眼病見長,深受百姓愛戴。

最後一個是挑水哥哥。傳說,挑水哥哥姓白,原本是早年間在天津天後宮附近挑擔送水的水夫。他不僅精通巫術,而且他挑來的水還能夠澆滅天花,確保孩子們能夠健康成長。

天花疾病具有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的特點,患者輕則發熱起疹,重則危及生命。當時醫療水平有限,所以百姓們都會來到天津天後宮祈求挑水哥哥幫忙,澆滅天花,驅走疾病。

泰山娘娘殿的神靈有泰山娘娘、河伯、雷公、馬王爺、張仙爺、土地爺、文昌與魁星。

泰山娘娘,就是碧霞元君,俗稱侉娘娘。據說她是東嶽大帝的女兒,掌管群山的安危,同時也肩負著保護山礦開采者生命安全的重任。

泰山娘娘的信仰最早可追溯到宋元時期,在明清兩代較為興盛。傳說,泰山娘娘有庇護眾生、扶危濟困,擁有消災祛疾、賜子佑嬰的神力。

每年農曆四月二十八泰山娘娘華誕,各地信眾都要舉行盛大的慶壽活動,以此來酬謝泰山娘娘的靈應九州島,恩澤四海。

水神和河神崇拜一直都深入人心,是最受百姓尊重的神明之一。據說河神長得很漂亮是個少見的美男子,人麵魚身,但常人無緣得見。

河神又稱河伯,民間傳說確有其人。他原名馮夷,為人心直口快、性情剛直、樂於助人,平日靠打漁為生。但天有不測風雲,有一次他在下河救人的時候不幸身亡了。  因為他生前做了很多好事,於是天庭將他封為了河神,治理河道,保佑人們安居樂業。

其實河神崇拜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我國曆史上,百姓經常遭受到河水泛濫、改道等災難的侵害,所以希望通過奉祀河神獲得平安。

另外,我國是一個十分重視河道的國家,修建鄭國渠,開鑿京杭大運河等水利設施曆來就是國家頭等大事,以至於朝廷曆時幾代人去修繕。

並且水乃生命之源,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而河伯作為掌管河水的神,地位就尤顯重要。因此,奉祀河伯便成為了老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尤其是那些靠河捕撈為業的人們,對河伯更是充滿著敬畏和感激之情。

雷公也是天津天後宮配殿祭祀的神靈之一,自古以來專供雷公、電母的廟宇並不多見,他們一般都是借廟而居依祠而安。

對於雷公的崇拜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在《山海經》、《大荒東經》中均對雷公有記載。據傳雷公是一位大力士,袒胸露懷後背長著一雙翅膀,一副威風八麵的樣子。他能預知天氣變化,司職響雷,在民間神話中經常與電母成雙出現。

唐宋文人的筆記中,有很多大雷雨後,雷神從空而降、霹打不孝子和不法商人的神話故事。這些故事都反映出人們對雷神既存敬畏心理,又寄托主持正義的願望。

在配殿中供奉的還有馬王爺。相傳,馬王爺,全稱“靈官馬元帥”。本是如來佛身邊的侍從,後來玉皇大帝派遣他去掌管天宮中的馬匹。

民間傳說,馬王爺是一名三目四臂全副盔甲的武將,他經常駕馭天馬行走於天宮之中查看人間善惡,造福於眾生。

對於文昌與魁星,我國自古就有讀書人祈文昌求魁星之說,道教更是賦予二者助學業促前程的神力。文昌星俗稱文曲星,源於古代星辰崇拜。道家認為他是主宰文人墨客功名利祿之神,廣受民間推崇。

魁星的職能與文昌相似。奎是天文學中二十八星宿之一,道學認為奎主文章。而奎與魁諧音,魁又有魁首之意,預示學子們都能在考試中一舉奪魁。民間俗諺說:魁星點鬥獨占鼇頭。

還有張仙爺,民間傳說,張仙爺本是五代後蜀皇帝孟昶。

孟昶由於敗給宋太祖趙匡胤,不但把江山社稷拱手相讓,就連與他朝夕相處的妃子,花蕊夫人也被擄去獻給了宋太祖。

但是花蕊夫人不僅沒有貪圖皇宮內的富貴榮華,時刻不忘舊主,甚至請來宮中的畫匠根據自己的描述繪製了一幅孟昶的畫像懸於寢宮之內,表示對前朝君王的忠心。

後來不慎被趙匡胤發現,在情急之下她說此人是送子護幼的張仙爺,供奉他可以確保皇宮內人丁興旺、子嗣平安。後來,後宮嬪妃們便紛紛效仿,以至在民間盛行。

寺廟中供奉的張仙爺多為全身像,麵龐粉白,衣著華麗,左手持弓右手夾彈。做彎弓射箭狀,善用彈弓驅趕天狗及災星,威猛中不失慈祥。而彈與誕諧音,暗喻早生貴子,平安吉祥,深受世人的喜愛。

後來,人們又請他做小孩的保護神。於是,有的畫像中,張仙爺不僅身負彈弓,而且旁邊還有5個天真活潑的小孩,以喻“五子登科”之意。

到了年關,主婦們會在天津天後宮前請上一幅張仙爺的神像,回家後供在佛龕裏。準備好香燭、蠟扡及酬神所用的鮮果糕點。  據說,是為了避免下界的天狗進入屋內嚇到熟睡中的孩童,反映了長輩對子孫平安、家庭美滿的迫切願望。

對土地爺的供奉源於古代的“社神”,是管理一小塊地麵的神。土地爺神位不高但法力非凡,他也是最貼近百姓生活的神之一,民間信眾頗多。

在一般民間的信仰中,神明多半會有明確的出身,但土地神的出處卻有很多。其中一個傳說,說在周朝一位官吏張福德,自小聰穎至孝,36歲時,做朝廷總稅官,為官廉正,勤政愛民,去世時102歲。

有一貧戶因為受到過張福德的幫助,所以用4塊大石圍成了一個石屋來奉祀他。不久之後,這個貧戶就由貧轉富了。  百姓認為是張福德保佑賜予了財富,就合資建廟並塑金身膜拜他,並取其名而尊為“福德正神”,後來生意人經常祭祀他,以求生意發展。

除此之外,土地爺還兼有安葬亡靈的職責。舊時有些地方,生下孩子的第一件事是提著酒到土地廟“報戶口”。死了人的第一件事是死者在下葬之前,家屬要到土地廟“報喪”。在民間傳說中,死去的鬼魂要由土地神送往城隍。

同時,在古代勞動人民心中,土地是他們賴以生存的地方,是土地生長出五穀,養育了他們,所以人民才會格外地祭祀土地。  土地神崇拜的興盛是由明代開始的。在明代,土地廟特別多,百姓們也格外尊重土地神,其實這與明太祖朱元璋有關係。

在明人筆記《琅訝漫抄》中記載,朱元璋就是生於土地廟。因此,在明代,小小的土地廟備受崇敬。而天津在明代是政治經濟大動脈,所以天津天後宮裏供奉土地神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在天津天後宮配殿中比較有名的還有啟聖祠。啟聖祠是供奉天後娘娘父母的殿宇。媽祖林默有著顯赫的家世,家族中有9人先後在福建擔任刺史,故有九牧林氏之稱。

父親林願在福建任都巡檢,母親王氏整日禮佛極為虔誠,夫婦二人每日行善積德,從不計較個人得失,贏得了鄰裏的好評。

古人雲:“百善孝為先”,尊崇孝道是中華民族的性,並且孝悌文化是中華思想道德體係的基礎,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最為核心的價值取向,所以建造了啟聖祠。

[旁注]

吊錢 天津的特色吊錢兒是始於宋朝的一種習俗。是用一張長方形的紅紙剪刻成花紋圖案,下部形似“流蘇”,上麵一般寫有“恭喜發財”等之類的吉祥語,有的掛於門楣,有的直接貼到門上。預示著一年吉祥如意,招財進寶。

廟會 又稱“廟市”或“節場”。是指在寺廟附近聚會,進行祭神、娛樂和購物等活動。廟會是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一種傳統民俗活動,是我國特有的被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

北魏 從386年至557年,由鮮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封建王朝,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朝代,又稱後魏。北魏時期對於石雕藝術擁有傑出成就。

券門 古代由於平時不少士兵是守在城下的,一旦有戰事發生,即要登城參加戰鬥,所以在城內側每隔不遠就建有一個圓拱形小門,稱作“券門”,有石階通到城牆頂上。

韋陀 佛教的護法神。據說,在釋迦佛涅槃時,邪魔把佛的遺骨搶走,韋陀及時追趕,奮力奪回。因此佛教便把他作為驅除邪魔,保護佛法的天神。與道教的王靈官相似。

天庭 指玉帝的宮廷或三界的中央權力的中心,三界都歸其所管轄。在道教文化中,天庭是富麗堂皇,而且莊嚴肅穆的地方,有諸多的規條,稱之為“天條”。

玄武 最早的玄武就是烏龜。後來玄武的含義不斷地擴大,因烏龜生活在江河湖海,因而玄武成了水神。烏龜長壽,玄武成了長生不老的象征。同時,玄武也是神話傳說中的四靈之一。

女媧 又作女希氏,又稱女媧娘娘。是我國古代神話人物。他和伏羲同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女媧氏是五氏之一,我國古代神話人物。在女媧補天的傳說中,女媧斷鼇足和殺黑龍的目的,就是為了消除水怪以平息水災,所以人們也稱女媧是平息水災和治理水患的神靈。

大禹 姒姓,夏後氏,名文命,字高密,號禹,後世尊稱大禹,夏後氏首領,傳說為帝顓頊的曾孫,黃帝軒轅氏第六代玄孫。他是我國傳說時代與堯、舜齊名的賢聖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績,就是曆來被傳頌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劃定我國國土為九州。

霞帔 我國古代婦女禮服的一部分,宋以來貴婦的命服,隻有在大型的慶典儀式時才能穿戴,後來被列入禮服行列之中。品級的差別主要表現在紋飾上。

孫思邈 (581年~682年)唐朝人,是著名的醫師與道士,是我國乃至世界史上偉大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被後人譽為“藥王”,許多華人奉之為“醫神”。

比幹(公元前1125年~公元前1063年)子姓,名幹。為殷商貴族商王太丁之子,紂王的叔父,官任丞相,受其兄帝乙的囑托,忠心輔佐侄兒紂王。一生忠君愛國,後因強諫被紂王所殺。因為比幹公平公正,所以,隨民間將比幹供奉為財神。

劉備 (161年~223年)字玄德,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諡號昭烈皇帝,史家又稱為先主。劉備是漢朝的宗室,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 221年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223病逝於白帝城,諡號昭烈帝,廟號烈祖,葬惠陵。

蜀國 從221年至263年,即蜀漢,又稱季漢。為中國曆史上三國時期西南方的一個政權。蜀漢開始於劉備,終於後主劉禪,鼎盛時期占據荊州、益州。

鬥姆元君 道教神名。簡稱“鬥姆”,又作“鬥母元君”或“中天梵氣鬥母元君”。“鬥”指北鬥眾星,“姆”指母親。所以在道教經典中說鬥姆是北鬥眾星之母。道觀中供奉的鬥姥都是有三目、四首、八臂,並稱鬥姥元君的聖誕是農曆的九月初九。

道場 道場原指佛成道之所,後借指供佛祭祀或修行學道的處所。也泛指佛教、道教中規模較大的誦經禮拜儀式。如水陸道場、慈悲道場、天師道場等。做道場泛指佛、道教徒誦經、禮拜、修道的行為,超度亡人的法會等。

跳神 漢族和許多少數民族民間巫卜風俗,流行於全國許多地區。舊時民間治病的一種信仰活動,是古代宗教遺風。跳神的目的很廣泛,可請神來消災治病、驅邪攆鬼,也可請亡靈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