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禮膜拜——祭祀習俗(1 / 3)

頂禮膜拜——祭祀習俗

由於媽祖不可撼動的海神形象,凡是出海的人幾乎都會祭祀媽祖,從而產生了各種各樣的關於媽祖的祭祀習俗。

媽祖的祭祀儀式分為家庭祭祀和宮廟祭祀兩種。家庭祭祀包括“船仔媽”崇拜、對海祭拜、家中供奉和掛媽祖像等。宮廟祭祀則包括日常祭祀和廟會祭祀,其中廟會祭祀時舉行祭祀大典。

媽祖祭祀大典於1788年列入清朝的國家祭典。曆代延續下來的盛大廟會、生活習俗和民間傳說,都是對媽祖精神的景仰和禮讚,是對人類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

多樣的媽祖宮廟祭祀

媽祖祭祀活動有獨特的方式與內容,但凡有奉祀媽祖的宮廟,其祭祀活動方式與內容也大致相同,其中尤以莆田湄洲祖廟最為典型。

人們對聯媽祖的信仰活動一般有三大類:一是大醮,二是清醮,三是出遊,還有“回娘家”和“分神”。大醮即是大慶典的紀念活動。如祖廟落成,開光,千年祭等。此時祖廟內必須演奏五鑼鼓,放銃炮,演木偶戲,奏八樂鼓吹,演莆仙戲。

演戲時規定必須先跳加官、演八仙、狀元遊街,以後才正式開演節目。祖廟內還清經師、和尚各九人做道場法事,而經師和尚還得配備自己的吹鼓手演奏。總之,整個慶典活動規模較大,形式隆重。如1986年舉行媽祖升天千年祭時,還特地出版畫冊。

清醮即常年的紀念活動。主要的活動有農曆三月廿三媽祖生日,農曆九月初九媽祖升天紀念,這是俗定常規的春秋二祭活動。此外,還有媽祖元宵和農曆八月十五慶賀中軍生日。但因中軍是媽祖屬下,所以慶賀隻在中軍殿內舉行。

媽祖元宵的正日在元月初十。這個節日主要是人們敬請媽祖慶賞元宵。由於湄洲除祖廟外,全境還有15座媽祖宮奉祀媽祖,所以慶賞元宵的活動,是從正月初八日始至十八日止。各宮媽祖神像先後抬來祖廟上香。

各媽祖宮隨從的儀仗隊有大旗、大燈、大吹鼓,還有放銃炮,由各宮福首主持進香。祖廟請道士做醮,供品由平時祈求、許願的信徒提供答謝祭祀,還演奏鼓吹八樂等。按慣例,元宵活動先由山尾宮抬媽祖神像到祖廟慶元宵,然後出巡慶賀元宵,有“擺棕轎”、“耍刀轎”等,場麵壯觀和熱鬧非凡的文娛表演以及媽祖出宮、回宮活動。

農曆三月廿三是媽祖誕辰紀念日,人們俗呼為“媽祖生”的慶典最為熱鬧,其隆重程度甚至超過春節。屆時由各中正福首一人總籌其事,各宮頭人各負執事之責。慶祝活動自從三月初五開始到廿三止。廿三正日,祖廟正式舉行慶賀,在自廿二晚間開始,先鳴放銃炮,後做醮,照例奏鼓吹八樂、演戲。

廟內供品有五牲、五湯、什錦。五牲,即全豬、全羊、雞、鵝、海味。五湯,是用桂元幹、芡實、蓮子、紅棗、柿餅五種果實做麵湯點。什錦,是用白豆著色,排出十種花樣及文字,分別放在十個小碗內,是幹品。此外,還有燒金、“表禮”等。

農曆九月初九的媽祖升天紀念活動,因為是忌日,紀念活動的特點是戒葷,供品不備五牲,一律用素食,祖廟內行三齋六戒。從九月初六至初九演戲。

據湄洲祖廟載,對於天上聖母三月廿三壽誕春祭及九月初九祖廟聖母秋祭,都有一套嚴格規定的供品底數,春祭開祚發賞也都有定規。

出遊是湄洲全境祈求媽祖平安的一種活動儀式,目的是請媽祖巡遊全境,掃蕩妖氛,庇護闔境黎民平安順意。這種出遊,不一定每年都舉行,出遊的日子也不是固定的。

每年家史二月初一日,即湄洲島習俗的“頭牙”。這個規矩不同於莆田其他地方二月初二“頭牙”的習俗。人們在媽祖神像前問卜祈安,如“卜杯”同意,則在祖廟做祈安法事,演戲等。如“卜杯”不同意,便決定出遊。此時,全鄉耆老集中祖廟決定出遊主持人,再“卜杯”確定出遊的月份,然後擇日師推算出遊具體日期。

出遊的那一天,湄洲全境15宮的媽祖同祖廟的媽祖全部抬出去巡遊並規定到下山宮駐駕1天。諸宮媽祖東西兩行排列,祖廟媽祖則排在東邊首席。

出遊後,“卜杯”決定媽祖回駕祖廟的時辰。媽祖聖駕回鑾,先是五駕、中軍,繼為祖廟媽祖,後為各宮媽祖相隨。下山宮的媽祖排在最後,因為它是媽祖駐駕時的宮廟主人。

分神是外地媽祖執事人員到湄洲祖廟請香儀式,故稱“分神”或叫“分靈”。通常是外地媽祖廟有慶賀活動或節日時,虔誠的信徒便不論遠近,專程來到湄洲祖廟,敬請媽祖駕臨該地媽祖宮觀賞,賜福。

事後,“香火”即留該處,不再送回。以後如有活動,仍然再行駛此請香儀式。所以,分神一事,在湄洲祖廟多則一日數十起,尤其是每年三月廿三媽祖生日時為盛。據查,媽祖“回外家”的情況與“分神”是一樣。

在泉州天後宮,每當元宵節的媽祖祭祀中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民俗,稱為“乞龜”。乞龜儀式原本是澎湖的一個民俗活動,後來為了促進兩岸文化交流,每年元宵節的時候,在泉州天後宮都會舉行“乞龜儀式”。祈福的大“米龜”則是由兩岸的信眾一起捐贈的,台灣的信眾們也到泉州天後宮祈福。

龜是靈物,千年生毛,壽五千歲,稱為神龜,萬年則稱為靈龜。在泉州天後宮的乞龜儀式中,不但有人乞龜求子嗣,也有人乞龜求財求壽等。

所謂乞龜,最初是由廟方供出麵龜、紅毛龜等壽龜,即龜形的糕點供信徒擲筊乞賜,待得到神明的允賜後,就可以帶回家保全家平安或借以祈求後嗣。乞得麵龜的信徒在事業得意或求得子嗣後,必須準備加重的麵龜或紅毛龜供其他信徒求乞。

乞龜活動在澎湖最盛行,在1771年的地方誌《澎湖紀略》中記載:

元宵,各家先於十三夜起,門首掛燈,廳中張燈結彩;至十五日夜,各家俱備牲醴碗菜,供奉三界,闔家燕飲。鳴鑼擊鼓,極為熱鬧。間亦有裝扮故事,往別澳遊玩者。各廟中張燈,男女出遊,謂之看燈。廟中劄有花卉人物,男婦有求嗣者,在神前祈杯,求得花一枝或“亞公仔”一個,回家供奉。如果添丁,到明年元宵時,另做新鮮花卉、人物以酬謝焉。

在1893年地方誌《澎湖廳誌》也有大同小異的記載,但“亞公仔”改為“麵龜”一詞。

祭祀媽祖是媽祖信仰最主要的活動內容之一,所以關於祭祀媽祖的祭器和儀仗種類也十分繁盛。

民間供奉媽媽祖的主要群體是漁民和船工。用海產品供奉媽祖是漁民的特色,一些罕見的大蛤殼、海螺殼,大龍蝦殼等,都作為供品稀薄年陳列。在大小節日慶典,還麵粉蒸製各種象征水族或其他神獸的供品。

在許多宮廟中還藏著為數眾多的船模,這是航海者和船工們奉獻給媽祖的供品。一是祈求其航船能受到媽祖的護佑。二是征詢媽祖神靈的意願,然後動工造船。媽祖的供品中,往往還有形式多樣的繡花鞋,名為“媽祖鞋”,以示向媽祖求子。

媽祖廟中的神龕、供桌及燭台、香爐、鍾磬、鼓號和其他祭器,都是媽祖信仰的文物。莆田地區的漆金木刻工藝,普遍用於這一帶媽祖廟的神龕。供桌的製作,不僅雕工精細,構思奇巧,且金光閃爍,令人炫目。

至於供奉媽祖的各種祭器,如盤龍燭台,果盒、饌盒等也都是漆金木刻的珍品。在這些宮廟中,媽祖神像的裝飾也極為華麗,有精鏤細雕的銀冠、銅冠、絢麗多彩的龍袍、霞帔、珠靴及朝珠、玉圭等。

在媽祖信仰的民俗文物中,數量最多、品種最豐富的當推媽祖出遊用的全套儀仗器物。其中有刺繡人物、花卉、龍虎圖案的清道旗;還涼傘、鳳輦;漆金木刻的香亭、鑾駕、鼓亭、夥食擔、香火擔;龍眼木雕的硝桶、黃楊木雕硝角、起馬牌;斬怪刀、驅妖牌、龍頭牌、龍頭杖及“天上聖母”銜牌,“肅靜”“回避”牌等;銅號、銅鏡、雪花槌、大刀、鉞及鯉戟、犀角畫戟、鳳凰牧牡丹燭屏等銅器。

此外,還有大小燈籠、火銃及其他器物。每當媽祖出巡或謁祖進香時,所有這些儀仗器物由著裝打扮的侍神、中軍、文曹、武判、隨人等各色人物或執肩或轎抬,按一定的順序相間排列,前呼後擁,成為媽祖民俗文物的大展示。

[旁注]

跳加官 舊時戲曲重大演出的開場儀式,自唐朝以來就被廣為流傳。所扮人物為道教神仙“天地水”三官中的“天官”。它以原始文化為基礎,融合了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藝術文化,並加入了陰陽五行、法術、巫術和各種崇拜思想,是我國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舞蹈的活化石。

狀元 科舉時代稱殿試第一名為狀元。唐代,舉人赴京應禮部試者皆須投狀,因稱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宋時廷試列一甲者,有時也稱狀元。

元宵 我國的傳統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又稱 “上元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複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

春節 俗稱“過年”,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也是最熱鬧的一個古老節日之一。在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鬱的民族特色。

繡花鞋 在鞋類大家庭中,鞋文化與刺繡藝術完美結合的中國繡花鞋是華夏民族獨創的手工藝品。繡花鞋的刺繡修飾手法沿襲了東方裝飾唯美的審美風尚,應用彩色絲線從鞋頭到鞋跟甚至鞋底和鞋墊上都繡上繁縟華麗的紋樣。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繡花鞋已成為全民族共同的文化財富,繡花鞋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鞋”。

龍袍 皇帝的朝服,上麵繡著龍形圖案。繡有龍形圖紋的袍服。帝王的禮服。皇帝專用的袍。又稱龍袞。因袍上繡龍形圖案,故名。其特點是盤領、右衽、黃色。此外,龍袍還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龍章禮服。

玉圭 古玉器名。古代帝王、諸侯朝聘、祭祀、喪葬時所用的玉製禮器,是瑞信之物。長條形,上尖下方,也作“珪”。形製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異。在宗教文化當中,玉圭也作為神仙的法器出現。

刺繡 針線在織物上繡製的各種裝飾圖案的總稱。刺繡是我國民間傳統手工藝之一,在中國至少有二三千年曆史。我國刺繡主要有蘇繡、湘繡、蜀繡和粵繡四大門類。刺繡的用途主要包括生活和藝術裝飾,如服裝、床上用品、台布、舞台、藝術品裝飾。

[閱讀鏈接]

泉州天後宮“乞龜”活動點睛儀式開始後,由專人為大“米龜”點睛,這就意味著為期6天的“乞龜”活動正式開始了。

這時,聞訊趕來的香客會依次走過象征平安吉祥的“平安橋”,這代表在新的一年裏就能得到平安、順利。在米龜點睛儀式結束後,香客們會蜂擁而上,摸著大“米龜”,口中念著:“摸到頭,起大樓;摸到嘴,大富貴;摸到尾,有頭又有尾……”

獨特的赤灣辭沙儀式

在天後媽祖的官祭儀式中,赤灣天後宮的“辭沙”祭祀習俗格外特別。

辭沙儀式可以追溯到1464年的明代,從明代開始,凡在赤灣過往的漁民或出使各國的朝廷官員都要停船靠岸,到天後廟進香,以大禮祈神保佑,以求出海平安順利。在翰林院學士廣州府事黃諫的《新建赤灣天妃廟後殿記》中記載:

凡使外國者,具太牢祭於海岸沙上,故謂‘辭沙’。太牢去肉留皮,以草實之,祭畢沉於海。

過去人們在出海前,會用“太牢”祭祀媽祖,祭祀的時候,人們會將牛、羊和豬這三種牲畜去肉留皮,用草填實,擺祭於海邊的沙灘上。祭祀完畢,將三牲沉於海中。

而這整個祭祀的儀式便稱為“辭沙“。後來“辭沙”成為了從赤灣出海者起航前一種固有隆重儀式的名詞。從天後誕辰的半個月前開始,各地的信眾就會從各地趕來,海灣內萬船雲集,宮內外張燈結彩,沙灘上舞龍舞獅,熱鬧非凡。據《香港掌故》中記載:

由於赤灣天後古廟宏偉,每年農曆三月廿三天後誕,香港九龍水陸居民都前往赤灣天後廟去賀誕。

每逢農曆三月二十三人媽祖誕辰,來沙灘上舉行“辭沙”祭祀的信眾數不勝數。“辭沙”祭祀大典是赤灣天後宮獨有的。“辭沙”前,做生意的人會事先在天後宮周圍搭起商鋪,銷售香燭和食品。主持人則會將各紳士的捐贈登記、造冊並入庫。

祭祀開始時,主祭人會指揮將“太牢”先抬於大殿祭媽祖,領海上航行者和漁人到媽祖坐像前燃香行三跪九叩禮。祭祀完畢後焚祝文,焚帛,然後移至沙灘,將“太牢”沉入大海。

此時便會舉行舞獅、唱戲、武術表演和雜耍等,而近千艘在赤灣港停留的漁船則會爆竹齊鳴,彩旗招展,盛況空前。

後來因為各種原因辭沙的方式發生了改變,由海邊移到了廟堂,但是人們沒有忘記到赤灣舉行盛大的“辭沙”祭媽祖活動,每到辭沙活動舉行的時候,照樣是熱鬧非凡。

整個辭沙活動會持續4天,在辭沙的第一天下午,會有一些人先到天後宮。他們會在正殿、左右殿和閱台上擺設水果、餅幹、牛奶等供品,給油燈添燈芯草和香油,做完這些他們還會在山門平台上用竹片搭好人形架子,用紙糊一個“鬼王”。

這“鬼王”右手執令箭,左手托“善惡分明”令牌,腰係大鼓,麵目恐怖。同時還會再糊一個縣令和其所騎的小白馬。到了晚上,他們則要在大殿舉行一個簡單的祭拜儀式。

第二天上午,南巫、武術隊和舞獅隊等也會相繼趕到,南巫身著道士長袍,敲鑼擊鼓,吹奏嗩呐,誦經念文,在正殿內外帶領信眾叩首祭拜,祈禱天後娘娘保佑他們。

信眾按領頭南巫指揮,叫跪下祭拜則全部下跪,喊起來祭拜就全部起身。祭拜結束後,信眾們就開始觀看舞獅表演和武術表演了。舞獅隊共有12人,4名年長者負責敲鑼打鼓,8名童子負責舞兩隻獅。舞獅表演開始,8名男孩配合默契、動作協調,給人一種有力、陽剛、威武灑脫之感。

武術表演中,個個功底紮實,手腳有力、行動迅捷,時而翻跟鬥,飛毛腿,時而蹲馬步,金雞獨立,拳打腳踢,叫人眼花繚亂。贏得信眾們的陣陣掌聲和喝彩聲。

午後有各種表演活動。有一阿媽搬來一張竹椅坐在山門處,雙目緊閉,嘴上振振有詞,全身故弄抖動,百餘人在圍觀,當說到“阿媽保佑我們”的時候,引來一陣陣喝彩聲。有人看她的腳一直在抖動,就提來幾袋物品,試圖壓住,但幾袋物品全被抖動的雙腳而抖掉,此舉也引來一陣笑聲。

另有一個老太太,手執一把燃燒的香,放入嘴中,煙從鼻子裏冒出,香從嘴裏取出後,竟安然無恙,圍觀者拚命鼓掌喝彩,還給這老太太口袋裏塞紅包。

第三天晚上,大家把“鬼王”抬到院內的廣場上燃燒,在燃燒前,大家爭先恐後去撕“鬼王”腰上掛著的紙鼓。信徒們認為帶上這紙片可祛邪,很快“鬼王”的鼓就會被信眾搶去。

緊接著就要點鬼王了,南巫嘴上要念著咒語去點燃“鬼王”,鬼王點燃後大家都會把紙錢和大米撒向火海。此時,紙錢“鬼王”照天燒,整個大院火光衝天,亮如白晝。

第四天,整個辭沙活動就達到了高潮。開始舉行盛大祭拜儀式,人們給天後娘娘下跪叩首,鑼鼓嗩呐聲回蕩在大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