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截紅褲。湄洲島的大多中、老年婦女,常穿一條特殊的外褲,上半截為紅色,下半截為黑色或藍色。據說這是仿效媽祖的服飾。據古籍《天後顯聖錄》記載:
路允迪出使高麗,道經東海……見一神女現桅竿,朱衣端坐。又載元順元年春,糧船七百八十隻,由太平江路太倉劉家港開出海洋,遇風突……官吏禱告於神後,禱尚未完……恍見空中有朱衣擁翠蓋,停立舟前……不多時,風平浪靜。
媽祖著服朱衣的傳說,使湄洲島婦女認為神聖而仿效。但媽祖是神明可穿全紅,世人為俗人,所以隻取一段紅色。以此表示對媽祖的敬奉,也借此保平安。各地在舉辦傳統的祭祀媽祖的儀式中,都有扮演身著紅色服飾的角色。
梳篷形髻。梳篷形髻,也叫做帆船發髻。相傳當時因為湄洲島男人出海捕魚,女人在家理事。朝夕祈祝媽祖保佑出海人平安。湄洲島婦女特別是中、老年婦女,頭頂發型都是船帆狀的。即在頭的中後部,梳成一個別高出10多厘米,成半孤形豎起的類似船帆的發髻,也叫“媽祖髻”。
媽祖髻的梳法是先把頭發分成左、中、右三部分,再把中間部分頭發梳成發髻,再梳左右鬢發。然後統一固定起來梳成船帆形的髻。有時還在摞髻上插上一根大的縫衣針或銀針,針上墜著一條紅線,使發型更好看。
傳說媽祖生前也是梳成這種船帆發式的,後人為了仿效媽祖,而形成習俗。梳成這種船帆發髻,除了為懷念媽祖生前的大德之外,也希望得到媽祖的庇護。
“聖杯”問卜是媽祖祭祀中必不可少的一項重要內容,每個宮廟都用一對竹根製的法器,呈半月形,一麵平坦,一麵隆起,合成一對 “聖杯”,以此問卜。
據民間傳說,有一位補鼎師傅來到湄洲補鼎。小時候的媽祖因為好奇,一直在旁邊看,補鼎師傅把熔化的銅水往鼎的破洞內澆注,媽祖就好奇地問:“這會不會淌下來啊?”
可是媽祖一發問,那銅水馬上就淌下來,連續幾次都這樣,補鼎師傅生氣了要趕她離開,女孩說:“走開是可以,但我要那燒熔化的銅水。”
補鼎師傅惡作劇地答應了她的要求,說:“想要你就把它用手捧回去吧。”
女孩隨即用手捧起那燒紅的銅水回家,卻安然無恙。後來媽祖都以這對用雙手冷卻銅水所形成的“聖杯”,與天界通話。後人仿效,用竹根製作法器,成為問卜的民俗。
懸掛菖蒲。端午節時,民間都盛行在門上懸掛菖蒲,以為辟邪。這一民俗卻與媽祖治病救人的傳說有關,據《天後顯聖錄》載,媽祖治病救人的事跡,數不勝數。
傳說有一天,莆田縣令全家患了瘟疫,請醫救治,但是都毫無辦法。那時,媽祖已是救治瘟疫的高手,為百姓治病,分文不收,且疑難雜症,藥到病除,是莆田老百姓的救星。
縣令大人作為地方首長,如有吩咐,誰敢不從。如今他全家得了瘟疫,本應一聲令下,就可把媽祖傳來府中治病,但他深知神姑既有神通法力,又不趨炎附勢,一心隻為百姓救苦救難,絕不會屈服於權勢。出於無奈,他誠心齋戒之後,親赴湄洲島懇請。
媽祖見他為官尚算清廉,遂告誡縣令說:“此乃天災,何敢隨便幹涉?但念你一向仁慈,我替你懺悔。”
媽祖就用九節菖蒲書寫符帖,縣令一家煎湯飲之,立刻痊愈。自此,媽祖的神法更加傳遍四方了。此後,民間認為菖蒲乃媽祖所賜,可以辟邪消災,相繼仿效懸掛,漸成各地民俗。
香袋辟邪。莆田民間,父母常為兒女到宮廟祈求香袋,供子女戴掛,以保人身平安,不怕妖邪。這種香袋為布製,2寸見方。正麵紅色,中鏽太極八卦,四角空隙處,繡有“湄洲祖廟”四字。
香袋四角邊緣尖端,紮雜色絨線。背麵為草綠色,正中鏽紅花一朵,並在三分之一處,加一塊紅色蓋帷,上鏽“天上聖母”四個字,袋內能藏符咒升香灰,於正麵邊緣處紮一扣眼,以便穿線戴掛。
九重米粿。在農曆九月初九,莆田人多蒸製“九重米粿”,即用米漿和配料蒸製。先蒸第一層,然後再蒸第二層,連續9次,即蒸成“九重米粿”。
民間傳說,蒸“九重米粿”,一是因媽祖歿於九月初九。二是因為“九重”之名取自“九月初九”,兩九重複,故名“九重米粿”,“九重米粿”既可敬奉媽祖,又可作為登高野遊食品。
求請信物。媽祖令旗為三角狀,左麵繡龍,右麵繡鳳,上書:“天上聖母”四字。媽祖靈符,通常是長方形,上用篆體子書寫。
在民間信仰的民俗中,有一種對神靈寄托的特殊現象,如製造新船、新船下水、漁民赴外作業、商人赴外經商等,都要先到媽祖廟祈願、膜拜,求得信物。通常以廟裏媽祖令旗和媽祖靈符等,掛在自家門口和梁上、船上、身上等,以示媽祖神靈永伴左右,保佑平安。
泛槎掛席。莆地漁船出海,常在桅杆上掛一帆式草席,以保順風。據說此俗也是來自媽祖。據《天後顯聖錄》記載,相傳媽祖在世時,有一天,海上起了風浪,媽祖要渡海,岸邊船隻是有,但是船上沒有船槳,也沒有船篷,加上風急浪大,船手不敢開船,媽祖對船手說:“沒有關係,可用草席代替它。”
於是媽祖叫人把草席掛在桅杆的末端,帆掛起後船駛出海,既快速又平穩,有如鳧鷗的浮影。後來因用草席,笨重不便,就改用布製,上插“天上聖母”三角旗以為代替,這是由古代掛席改變而來的民俗。
裝點“燭山”。媽祖元宵節晚上,不論是大宮小廟,都要裝點“燭山”。所謂“燭山”,即在天後宮的廟廣場前,用鐵或木頭製成高低不等的排架,在排架一定距離的位置上,裝上竹夾,以便插燭之用。
當晚信徒各獻一對龍鳳花燭,點燃後插上,於是遠看似一座燭山,象征媽祖在海上顯神光。事後,信徒自己記住點燃的位置,待龍燭燒到剰下一、二寸時,將火熄滅後帶回家中繼續點燃燒完,以示瑞兆臨門,全年平安。
尾晚元宵。莆田的元宵節例自農曆正月初九起,到十五名“元宵心”,但媽祖元宵節卻延到農曆正二十九。
據說元宵時民間多用九龍燈遊戲,元宵過後,龍燈必須火化讓它升天,以保平安,如不火化,便成“孽龍”,危害生靈。但龍乃海中之王,誰能主持這一儀式呢?
民間認為媽祖是海神,統領四海龍王,所以媽祖的元宵節定為下正月最後一天,以便讓全縣的龍燈集中起來統一燒掉,以免留下作亂,這就是媽祖元宵在“尾晚”月底習俗的由來。
抽簽詩句。民間俗謂“跨進廟門兩件事,燒香抽簽問心事”,我國民間信仰乃是融洽了佛道以及古老的許多傳說信仰而成。抽簽仍是民間信仰的一個古老的成分。民間許多媽祖廟都有保存簽詩,如:媽祖甲子靈簽60支,媽祖二十八宿靈簽28支等。
按照簽支詩文可將簽分為五類,第一類是出門、行人、書信;第二類是風水、擇居、墳地、遷居;第三類是婚姻、壽誕、生子、興旺;第四類是前途、祿位、求財、富貴、生意、訴訟;第五類是探病、禍災、病情、神明。這些均為人們日常生活所碰到。
媽祖經文。關於天後娘娘的經文,有一種叫做“觀音大士說天妃娘娘經”,因元朝佛教盛行而流傳至明代後期出現的經文。明永樂七至十年,即1374年至1377年的“三教搜神記”裏的經文是“太上老君說天妃經文”。
從這些宮廟留下的有關媽祖經文內容來看,經文多敘述媽祖生平事跡或神明法力,具有神話人物的傳奇色彩。適於在祭禮中進行讚文誦念的過程,也有一定的親和力。
除了以上這些習俗以外,在天津天後宮還有一個獨特的習俗,便是拴娃娃。在天津,過去夫婦婚後無子的話便會到天後宮祭拜,然後用紅線拴一個再媽祖腳下的泥娃娃回家供奉,稱為“娃娃大哥”,就是長子,日後即使生下長子也要排行老二。
以“拴娃娃”作為求子習俗,曆史上早就已經出現了。是以女媧“摶黃土造人”的神話為基礎,又經過民間的一步步演變,所以演變成了拴娃娃這個求子習俗。
天津的拴娃娃雖然受多元文化影響,曆史上也供奉諸如觀音、碧霞元君、王母娘娘等孕育之神,但更多的婦女則以天後娘娘作為司孕育的主神供奉。清人周楚良的《津門竹枝詞》說:
兒女歡欣眄歲除,娘娘宮裏眾紛如……十方弟子為祈兒……
娘娘字號送生神,哄得孩兒降世塵,轉麵猙獰相恐嚇,防他依戀不離身。
因此在天後宮,不但子孫娘娘和送生娘娘成為了天後娘娘麾下協助天後娘娘的配祀神靈,而且在天津天後宮主殿所設觀音神龕或是“觀音堂”,也都是以陪祀的地位存在的。由此可見天後娘娘在婦女們的心目中已代表了其餘諸神,其地位之崇高,可想而知。
每逢初一和十五天津天後宮開廟之際,那些婚後未育的婦女們,便會蜂擁而至,向天後娘娘焚香膜拜後,用紅線拴走子孫娘娘像前的一個小泥娃娃,口中念念有詞:“好孩子,跟媽媽回家。”
有的婦女在拴一個泥娃娃之後,仍嫌不足,趁著道士不注意,又偷偷拿走一個,揣進懷裏。這正應了天津的另一個習俗偷娃娃。
但是無論是拴娃娃也好,偷娃娃也罷,那些婦女一旦生育,便認為是天後娘娘賜予的,所以在嬰兒百日之內,必到天後宮還願。還願的時候除焚香禮拜外,還要送回99個小泥娃娃,放在子孫娘娘像前,供其他婦女再去拴或偷。
婦女“拴娃娃”之後,仍未生育,怎麼辦呢?聰明的天津人又興起了一個新的行當,就是“洗娃娃”。婦女從天後宮拴來娃娃,仍未生育,但這泥娃娃也是天後娘娘賜予的,進了家門就如親生一般,稱為娃娃大哥。
“孩子”要年年長大,因此每年要把娃娃大哥送到娃娃鋪去“洗”一次,也就是再換個大一點的。在清末,天津娃娃鋪幾乎都集中在天後宮以南的襪子胡同一帶,有四家最著名的塑像店,即墨稼齋馬家、鳳鳴齋張家、純古齋周家和筆耕齋劉家。
幾家店鋪所塑娃娃均呈坐姿,胳臂屈伸,兩掌朝上,但麵部的塑畫卻見功夫。一般麵部塑造都采用麵模翻製工藝,點活眉眼,再施以彩畫。
娃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席地而坐呈坐姿的,從五寸開始,最大為一尺二寸。久婚未育的婦女,從天後宮拴來娃娃後,每年送來“洗”一次,娃娃變大一寸,如果日後有所生養,“娃娃大哥”的輩分也不得僭越。
在天津還有 “娃娃大哥坐炕頭,老大吃喝不用愁”的說法,表明了娃娃大哥的獨特身份。第二類的坐像,因為變了輩分,由“娃娃大哥”而改稱“娃娃大爺”、“娃娃太爺”、“娃娃大太爺”等。
端坐在太師椅上,身穿藍色大袍,黑色馬褂,黑鞋白襪,頭戴紅疙瘩黑帽兒。先是黑胡子,隨著年齡和輩分變大,逐漸改為白胡子。
天後宮的“拴娃娃”和“洗娃娃”,過去直接關係著生活在最底層的婦女命運,尤其為久婚未育的婦女帶來希望和勇氣。 天津的“洗娃娃”因其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和藝術風格,故又被冠以“天津娃娃”之美稱,在媽祖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旁注]
兵部 我國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選用武官及兵籍、軍械、軍令等。源於三國魏五兵製。其長官為兵部尚書。兵部又稱夏官、武部,兵部尚書又稱夏卿。
張悅 字時敏。1460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成化中,出為江西僉事。改督浙江學政,力拒請托。孝宗時,為吏部左侍郎,兩攝選事,眾稱公允。官至南京兵部尚書。著有《定庵集》五卷,《四庫總目》傳於世。
祠 與廟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孫祭祀祖先的處所叫“祠堂”。祠堂最早出現於漢代東漢末,後來社會上興起建祠抬高家族門第之風,甚至活人也為自己修建“生祠”。由此,祠堂日漸增多。
龍王 龍是我國古代神話的四靈獸之一,龍王則是指傳說中在水裏統領水族的王,掌管興雲降雨。在道教中有以海洋為區分的四位龍王,即“四海龍王”。
法器 在宗教上,法器泛指在佛教、道教的儀式上,供做法事使用的器具,也指神仙們所使用的寶物。一般常見的法器有八卦鏡、木魚等,這些法器因為被認為有驅邪避凶的作用,亦被一般大眾用於護身符,或放在家門前做鎮宅之用。
香袋 即香荷包,一般專用來盛香料作飾物。也稱“香囊”、“香桶”等。香袋與瓊瑤、玉環、香帕等,為我國古代人重要的佩飾之一。古時人們常佩帶在身上,用以辟穢惡之氣,也作裝飾品。
太極 我國文化史上的一個重要概念、範疇,我國古代哲學用以說明世界本原的範疇。太,即大;極,指盡頭,極點。物極則變,變則化,所以變化之源是太極。太極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太極也是道教易學,道教哲學中重要的基本概念。
篆 即篆書,是大篆、小篆的統稱。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六國文字,它們保存著古代象形文字的明顯特點。小篆也稱“秦篆”,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體,其特點是形體勻逼齊整、字體較籀文容易書寫。在漢文字發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隸、楷之間的過渡。
龍鳳花燭 在中國傳統婚嫁習俗中,點花燭是必不可少的環節。用於是在新人婚禮上使用,“花燭”通常由龍、鳳和花等圖案組成,代表著龍鳳呈祥的美好祝願。後來,到了明清時期,”花燭“逐漸成為“婚嫁”、“拜神”、“過年”等活動的必需品。
風水 是相地之術,即臨場校察地理的方法,也叫地相、古稱堪輿術,原意是選擇合適的地方,核心思想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道教中常通過風水術來尋找修道寶地。
碧霞元君 即天仙玉女泰山碧霞元君,相傳出生於山東省慶雲縣丁家林。俗稱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泰山老母等,道教認為,碧霞元君“庇佑眾生,靈應九州,統攝嶽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是道教中的重要女神,我國曆史上影響最大的女神之一。
炕 我國北方居室中常見的一種取暖設備,用磚或土坯砌成,上麵鋪席,下有孔道和煙囪相通,可以燒火取暖的床。炕既解決了坐臥起居問題,又可以通過炕麵散發熱量,保持室內較高的溫度。
太師椅 古家具中唯一用官職來命名的椅子,它最早使用於宋代,由於太師椅是以官職命名的椅子,所以它的椅形的發展變化更多地受到當時社會禮製、習俗文化的影響。並且也象征著坐在太師椅的人的地位尊貴、受人敬仰。
[閱讀鏈接]
關於媽祖的拴娃娃習俗,來源於女媧造人的古老傳說。
傳說開天辟地以後,女媧行走在莽莽的原野上,感到非常孤獨。她覺得在這天地之間,應該添一點什麼東西進去,讓它生氣蓬勃起來才好。
於是,她就從拿起一團黃泥,摻和了水,在手裏揉著。不一會,她就揉成了一個娃娃模樣的小東西。她把這個小泥人放到地麵上,沒想到剛一接觸地麵,小泥人就活了起來,開口就喊:“媽媽!”
後來媽祖成為司孕育的女神後,人們為了向媽祖求得孩子,便也仿造女媧所造的小泥人,放在媽祖腳邊,再從媽祖腳邊用紅線栓走,代表孩子跟自己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