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式結束後,會有一隻獅子在震耳的鑼鼓聲中騰空而起,隨即俯首用嘴輕輕舐著放在案台上的所有供品,以示吉祥。南巫則抱著兩個紙箱,一個是裝著紅花白花,一個是用來裝錢,他們到供品放置的案台旁,逐個分發紅花白花。據說白花代表添男,紅花代表添女。
當南巫將紅花白花放到信徒供品上或放到衣服兜裏時,信徒都要合掌致謝,還要不拘多少向媽祖獻些財物。不久那隻空蕩的紙箱便裝滿了錢。
最後一個程序是,將用紅紙抄寫的所有參加這次祭祀活動人員的名單,放在用紙糊的縣令手上抱著,然後點燃縣令和小白馬,連同大家的名字一起化為灰燼。
縹緲的香煙把人們的芳名和願望一起帶給天後娘娘,給天後娘娘傳遞一個信息,讓她在遙遠的神仙國度裏知道她的信徒是如何的虔誠。
至此整個辭沙儀式也就結束了,信徒們也會漸漸離開。信眾在祭拜媽祖後,還都會到許願意樹下摘取樹葉。他們摘得樹葉有的放在供品上,有的插在抬神像的轎子上,有的插在頭發上,但大多是把它帶回到家中,插在門楣上或插在花瓶裏,表示希望把吉祥和神靈護佑帶回家。
在赤灣天後宮的辭沙儀式中,還有不少有趣的習俗。 俎豬祭祀。“天後誕”或春節時,人們抬著二、三百斤重的生豬到赤灣祭媽祖。將豬毛刮幹淨,去肚子裏內髒,一把菜刀插在豬頭上,豬尾巴則染成紅色。
然後,五、六個壯漢把它抬到大殿前的案台上,豬頭朝大殿天後娘娘神像。然後人們點燃香燭跪拜,祈福保安,祈求天後娘娘保佑一帆風順,海利大進。祭畢,將豬抬走,回去後一起共享。
原來漁民從海上可直接上赤灣天後宮祭媽祖,因填海的原因,海域與赤灣天後宮隔離了。後來,天後誕時,漁民仍從五湖四海彙聚到赤灣港海域,在船頭上供上鹵豬,點燃三炷香,麵朝赤灣天後宮正殿,叩首默念,祈求平安,然後鳴放爆竹,將鹵豬沉於海中。
有時信眾則拉一車鹵豬,從山門搬到大殿前供台上,祭畢後又搬到左偏殿前坪上,在案板上截分鹵豬,百餘人每人一份,每份都要有豬的主要部位,尤其是豬蹄,每分都不能少。有的則當即品味著美食,一邊唱歌一邊跳舞,其樂融融。
神像沾靈。每當天後誕時,信眾都將供奉在本地小廟或家中的天後神像用轎子抬到赤灣天後宮。戴著麵具的童子,手搖蒲扇開道,敲鑼打鼓,舞獅舞龍,將神像供於大殿內左右側,神像前則放置水果、雞鴨、鹵豬、紙錢等供品,也有很多信眾往轎子裏放錢。因為赤灣天後宮是大廟,他們認為,每年將他們供奉的天後娘娘抬來沾染靈氣,更能顯靈,保佑他們。
恭請平安吉祥物品。赤灣天後宮的吉祥物品獨出心裁,除風車、令旗、白花、貴人等是外來物,符、米、茶、聖井水都是沿襲或獨創的。信眾對寺廟的物品特感興趣,認為用了能平安,吃了能健康,因此經常是搶購一空。
符文是一種畫在紙上的象形會意的文字圖形,過去道士用它來治病,是道教門內把它看作是從上天那裏得到的調遣鬼神權力的兵符或護身符,是驅鬼避邪、祈禳賜福的發令書。
道教的符籙圖文體現了人們對自然、對社會的征服心理。它作為人與神、人與宗教世界主宰力量溝通的媒介,這是宗教超靈感應的體現,是人類希求借助他力來戰勝現實中邪惡、災害的精神力量的象征。
“天後聖母符”在赤灣天後宮是最原始的雕版印刷,每當天後誕辰前夕,人們買來數刀紅紙,裁成0.35米長0.1米寬的紙條,不辭辛苦地用墨汁手工印刷,並把它折疊成三角形狀。
“吉祥茶”和“平安米”則用一小塑料袋包裝,米約3兩,茶約1兩,天後誕辰時這些物品最熱銷,有時要準備二、三十包大米和近百斤茶葉,即使根據以往經驗認為備足了,但卻時常出現現包現賣的景況。
哄搶茨菇。信眾來祭媽祖時,信徒“頭目”準備數麻袋茨菇抬到大殿前,拋向閱台,信眾一哄而起,相互推拉,弓腰或爬在地上爭搶,搶得越多越好。搶到手後有的放在供果籃裏準備帶回給家人吃,有的則當場將皮刮去吃進肚中。信眾數百年來一直沿襲這一習俗,據說吃了茨菇,多子多福。
紙船、鬼王、金塔、紙錢照天燒。赤灣天後宮的祭祀場麵異同其它宮廟,有些宮廟顯得肅穆寧靜,在這裏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盡情、瘋狂”。有的用紙糊一艘二立方米左右的紙船,分為數層,有紙做的船長手握方向盤,目視前方,船正前方貼一紅紙,寫著“六號大船九層高”。
有的在山門平台上用竹片搭好人形架子,然後用紙糊上一個4米高的巨型“鬼王”,這“鬼王”右手執令箭,左手托“善惡分明”令牌,腰係大鼓,麵目恐怖,有的用紙糊了一個縣令和白馬。有的帶來幾麻袋金紙,席地而坐,折疊紙塔。
這些紙品,在院內祭祀媽祖後,扔在聚寶爐裏點燃燒為灰燼。有些信眾則在院內坪上澆灑食油燃燒,大火把院內人們的臉龐照得通紅,為了燒得幹淨徹底,有的人手持鐵棍不斷地翻騰,紙灰籠罩整個大院,讓人睜不開眼,全身像是飄滿了雪花。
攜衣物拜媽祖。信眾到赤灣天後宮前幾天,將家人所穿衣物洗幹淨,按年齡大小依次疊好、捆好,年齡大的放在上麵。到此後先將衣物與供品一起擺在案台上,然後雙手托著到大殿舉起,麵對天後娘娘神像,口中念著祈求娘娘保佑的祝語,祭畢,則用衣物擦拭大殿神像和器物,表示沾上靈氣。再移步聚寶爐邊,一邊燃燒紙錢一邊用衣物往裏扇風,表示招財進寶。
喝聖水求健康。赤灣天後宮院內有兩口古井,一圓一方,代表“天圓地方”,日月池旁的叫“神泉井”,閱台前的叫“聖水井”。在古代,這兩口古井曾經滋潤著來這裏的無數信眾。
傳說,有一年東莞的東坑鎮瘟疫肆虐,求醫問藥也無濟於事,有人說到赤灣天後宮祈求天後娘娘祛病消災,他們祭拜天後娘娘後,既喝足聖井水又用竹筒和陶罐將井水帶回家中與患者共享,果真神泉回春,水到病除。
從此東莞信眾到這裏來都要帶上大大小小的水桶,將水盛滿,然後全部集中到一起,大家在擺著幾十瓶水的旁邊圍上一個大圈子,有巫婆帶動大家手舞足蹈,誦經祈福,左右轉動,巫婆不時在水的上方比劃著,表示給聖水開光。他們既喝水,也用水洗臉擦身,一角兩角的錢扔滿在聖水井的周圍。
雙手撫摸院內物體。到赤灣的信眾有撫摸大殿神像、神龕、石雕龍、麒麟等習俗,他們將這些物體不停地撫摸,口中還念念有詞。如撫摸山門前的那對麒麟,從頭到腳全都撫摸一遍,然後插上數支香,放上錢。據說撫摸寺院的物體,能沾染上靈氣,保佑自己和家人平安健康。
睡龍床,摸龍床。過去赤灣天後宮正殿兩旁門通左右偏堂,左偏堂為廟祝居住,右偏堂為“天後寢宮”。寢宮內設“龍床”,據說撫摸該龍床可添丁發財,尤以天後誕辰之日摸之最靈。
存留下來的龍床是東莞信眾捐贈的,有時人們一擁而上,躺在床上的,撫摸床的。人來人往,川流不息,都希望能觸摸一下這龍床,祈求添丁發財,家業興旺。
“辭沙”祭媽祖大典習俗是我國保存完好的祭拜媽祖習俗之一,體現了我國人重視傳統,緬懷祖先,承上啟下,把先輩的優良品德代代相傳,並可通過祭拜活動的興衰研究曆代社會的變遷和傳統風俗的變遷,具有寶貴的曆史價值。通過“辭沙”祭媽祖大典,展現了媽祖智慧、慈愛、美麗、善良、勇敢等集傳統美德於一身的文化形象。
[旁注]
黃諫 黃諫,宇廷臣,號蘭坡。1442年中探花,授翰林院編修,遷侍讀學士。是明代知名學者,才華橫溢,詩文並茂,著有《新建赤灣天妃廟後殿記》。
舞獅 又稱“獅子舞”、“ 獅燈”和“ 舞獅子”,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獅子在我國人心目中為瑞獸,象征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托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舞獅曆史久遠,《漢書·禮樂誌》中記載的“象人”便是舞獅的前身,唐宋詩文中多有對舞獅的生動描寫。
三跪九叩 雙膝跪地3次,磕9個頭。這是最敬重的行禮方式。跪拜禮是尊敬到極點的象征,下跪表示內心誠服。三跪九叩是大禮,表示內心非常尊敬和誠心,是拜神的最大禮節。
戲 即戲曲,是我國特有的民族藝術,曆史上也稱戲劇。我國戲曲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門傳統藝術。遠離故土家鄉的人甚至把聽、看民族戲曲作為思念故鄉的一種表現。
令箭 也叫令旗。在我國古代的軍隊中,普遍使用小旗作為傳達命令時的標誌,稱為令箭。通常,旗杆頭為鐵製尖頭,旗為綢布製,上寫有一個“令”字。在宗教文化中,鬼神有自己的軍隊製度,也使用令箭傳達命令。
武術 打拳和使用兵器的技術,是我國傳統的體育項目。武術又稱國術或武藝,具有極其廣泛的群眾基礎﹐是我國人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積累和豐富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文化遺產,是我國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之一。
紅包 我國傳統意義上的紅包也叫壓歲錢,是過農曆春節時長輩給小孩兒用紅紙包裹的錢,表示把新的一年的祝福和好運帶給他們。後來,除了春節以外,在其他喜慶場合,例如婚禮、新店開張等亦有送紅包的習俗。
鑼 屬於打擊樂器,鑼身為一圓形弧麵,多用銅製結構,其四周 以本身邊框固定,鑼棰為一木槌。鑼身大小有多種規格,小型鑼在演奏時用左手提鑼身,右手拿槌擊鑼。大型鑼則須懸掛於鑼架上演奏。鑼屬於金屬體鳴樂器,無固定音高。其音響低沉、洪亮而強烈,餘音悠長持久。
兵符 古代傳達命令或調兵遣將所用的憑證。用銅,玉或木石製成,作虎型,又稱虎符。製成兩半,右半留存在國君,左半交給統帥。調發軍隊時,必須在符驗合後,方能生效。
符籙 是道教中的一種法術,也稱“符字”、“墨籙”和“丹書”。道教認為,符籙是天神的文字,是傳達天神意旨的符信,用它可以召神劾鬼,降妖鎮魔,治病除災。
茶 原為我國南方的嘉木,葉是一種著名的保健飲品。我國古代有飲茶習俗,據說始於神農時代。直到現在,我國漢族同胞還有以茶代禮的風俗。三皇五帝時代的神農有以茶解毒的故事流傳,黃帝則姓姬名荼,荼即古茶字。後來,茶與可可、咖啡並稱當今世界的三大無酒精飲料,為世界三大飲料之首。
開光 作為一種宗教儀式,最初來自道教,為道教儀式之一。它的目的通過儀式接引靈性和仙氣幫助請寶人。功德高的人給寶物開光可以幫助人更優先、更快的引來靈性和仙氣。故而開光是神像被供奉後,必不可少的儀式。
麒麟 亦作“騏麟”,是我國古籍中記載的一種動物,與鳳、龜、龍共稱為“四靈”,是神的坐騎,古人把麒麟當做仁獸﹑瑞獸。麒麟文化是我國的傳統民俗文化,是勇猛的瑞獸,且護主心特別強,是招財納福、鎮宅辟邪的象征。
[閱讀鏈接]
在天後誕辰祭媽祖時,來到赤灣天後宮的信眾都會帶著禮物來朝拜媽祖。他們不僅會為媽祖填油,還都會帶來一包最好的米,在油燈上先倒米、填油、捐款,再點燃香燭,祈求媽祖在這一年的時間裏,保佑自己平安順利。
這裏多年來,信眾所獻的米、油不隻是局限於倒米填油於油燈,在功德箱裏、神龕上、供台上、石雕龍、麒麟上、地上等,到處都倒滿了米和油。意寓為寺院送米填油,積蓄功德。
媽祖的家庭祭祀和民俗
媽祖的祭祀儀式除了在媽祖廟中進行的宮廟祭祀外,還有一種家庭祭祀。家庭祭祀是指民間信眾祭拜媽祖儀式,實際上是媽祖祭祀係列最原始儀式,大致包括舟祭、海祭、家祭、堂祭等幾種。
舟祭指船上供奉媽祖神像,在出海、歸航或遇大風大浪危急時祭拜媽祖一種形式。從宋代至今,我國各類船上幾乎都供奉媽祖神像。船家在起航前、航行中、歸航時都要依例祭祈媽祖,祈求航程平安。
祭禮包括上供品,點香燭、三跪九叩、祈求禱告等,雖然簡單,但這種習俗成了航海人不可逾越的規矩,具有普遍性,正如宋人趙師俠詩雲:
舳艫萬裏來往,有禱必得安全。
自南宋起,便有定例,舟內載海神媽祖,須朝夕拜祈。據《天後顯聖錄》記載,僅明代就有兵部尚書張悅賀慶送渤泥國王回國舟上禱神,尹璋往榜葛剌國水道途中禱神,鄭和等七下西洋舟上祈神等例。可見,朝廷官員,民間商賈漁人行船中拜祭媽祖是很平常的事。
海祭是古代沿海百姓祭祈媽祖最普遍形式。在明清各代文人記載中均可見到。在清代中期,莆田涵江、仙遊楓亭、忠門港裏一帶民眾都有海祭媽祖習俗。沿海民眾每逢媽祖誕辰或升天日,便聚集海邊,備齊三牲五果,向媽祖焚香禱告,祈求海上平安。
海祭與廟祭不同之處在於,拜祭人是向大海撒鮮花、美酒,以示崇敬,而附近舟船都會聚集海邊,形成千舟朝拜壯觀場麵。特別是賢良港宋代古碼頭,正對著由三塊巨大礁石形成的天然“三炷香”,自古是海祭媽祖天然場所。
海祭有著“人神共樂、人海共偕”特征,是海洋文化中民俗活動生動例證,其祭事習俗影響廣泛,每年都有眾多分靈媽祖廟宇派人參加,台灣、香港、澳門媽祖崇拜者也常前來朝拜。
家祭指信眾在家中設媽祖神龕,每逢初一、十五及媽祖誕辰、升天日拜祭習俗,是信眾個體最常用祭祀方式。
堂祭是指媽祖同族後裔在林氏祠堂或分布世界各地的華人聯誼堂會祭拜媽祖的民俗活動。實際上,它是一種家族性祭祀方式,尤其在莆田林氏族裔和東南亞華僑中廣泛傳承。祭祈時間一般選在媽祖誕辰或升天日。
家庭祭祀雖然沒有宮廟祭祀隆重壯觀,但經曆千年民間洗禮,至今仍廣為傳承,已成億萬媽祖信眾生活習俗,對媽祖文化在民間傳播和發展有著重要作用。
多少年來,由於媽祖祭祀的盛行,在民間保留下來了不少由媽祖祭祀演變而成的民俗,這些民俗也反映了媽祖信仰的具體特點。
媽祖生前為百姓,特別是為漁民作了許多好事,升天後被人立祠奉祀,視為神明。從此,隨著媽祖傳說在民間的廣泛流傳,其信奉禮俗及媽祖的言行、品性等逐漸被民間吸收,演變成為民俗,形成許多俗例。
誕辰禁捕。每逢農曆三月二十三前後數日內,漁民有不能下海捕魚或垂釣的習俗傳承至今。關於為什麼在媽祖誕辰不捕魚,據《天後顯聖錄》記錄,媽祖生前東海多神怪,漁舟常溺。媽祖說:“此必是鬼神為殃。”
於是,媽祖命人操舟鼓漿到大海中央。那時風日霽靜,望見水族輳集,錦鱗彩甲,跳踴吐水沫。舟中的人又看見有一處浪頭,擁著一尊類似王子儀表的神,在天後麵前鞠躬高呼。隨著呼聲,頓時水潮洶湧,舟中人怕得發抖不已,媽祖則對船上的人說:“不必怕。”
並且隨即向來者揮手,表示不必迎接,頓時水色澄清,海不揚波。這時人們才知道是龍王來朝媽祖。以後凡媽祖誕辰,海中水族都集聚慶賀。據此,漁民認為這幾天內,龍王來朝拜媽祖,潮水洶湧,故不能捕魚垂釣,以示對媽祖的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