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女神——拯救海難(1 / 3)

成為女神——拯救海難

林默救世濟人,澤被一方,被朝廷賜封。林默升天後,沿海人們尊為海神,立廟祭祀,並且尊稱她為“媽祖”,即娘娘的意思。後來,因媽祖靈異非常,屢顯靈於海上,渡海者皆禱之,被尊為天上聖母,廟宇遍布海疆。

媽祖信仰起初作為民間信仰,後來成為道教信仰,最後成為曆朝曆代國家祭祀的對象,它延續之久,傳播之廣,影響之深,都是其他民間信仰所不曾有過的。

曆代皇帝的尊崇和褒封,使媽祖由民間的神提升為官方的航海保護神,而且神格越來越高,傳播的麵也越來越廣。由湄洲走向五湖四海,達到無人不知,無神能替代的程度。在人們信仰的眾神中,媽祖也是為數不多的、民間廣泛流傳其除暴安良、為民請命的女神之一,更為沿海漁民喜愛。

默娘升天後不斷顯靈

默娘升天之後,湄洲百姓非常懷念。大家頓失依托,十分失落,故日思夜想。忽然一天晚上,湄洲百姓都做了同一個夢,夢見默娘對大家說,為了排除思念之苦,可在她升天地方建立祠廟,供奉香火。有事時隻要在廟中祈禱,即可得到她的庇佑和幫助。

第二天,大家不約而同地說出同一個夢,都認為是默娘之意,興奮異常。人們立刻從各家各戶搬來磚瓦木料,沒幾天就把廟蓋好了,取名為“通賢靈女祠”,並安了牌位,稱“通賢靈女”,並且親切的稱呼默娘為“媽祖”,“媽祖”就是娘娘的意思。

湄洲媽祖廟建成後,據說媽祖經常顯靈,鄉親們時常能看到媽祖站立在山岩水洞之旁,盤坐於彩雲霧靄之間。還傳說,每當人們遇到困難的時候隻要喊“媽祖保佑!”媽祖就會聞聲而至,使人們逢凶化吉和遇難呈祥。

初期的媽祖廟非常簡陋。據文獻記載,初建於湄洲的媽祖廟僅“落落數椽”,後來據傳有路過客商名三寶者“捐金創建”。到了宋代,祖廟已經具有了一定規模,由正殿、寢殿等組成,到媽祖廟朝拜的人絡繹不絕。

宋元佑元年,即1036年,在莆田之東的寧海橋頭,海麵忽然漂來一根巨木,其狀古怪,晝夜發光,沉重異常,無法撈起,也不隨潮漂走。晚上,鄉人得夢說是媽祖送來備刻全身之用。於是,湄洲人具禮迎木,刻為神像。從此,來湄洲媽祖廟朝拜的人更多了。

隨著媽祖顯靈次數的增加,在福建各個地方都建起了媽祖廟,並且朝拜的人也很多。雖然朝拜媽祖的人很多,但是在北宋時期,媽祖信仰還是主要流傳於福建的泉州、莆田等地。媽祖從一個僻處海隅的地方神祇,演變成為官定航海保護神,是源於北宋宣和年間從明州港出發的一次航海外交活動。

在北宋末年,朝廷破大遼、伐田虎、王慶,征方臘,軍費開支大增,財政匱乏,又值金兵開始向南挺進,人心惶惶,大有黑雲壓城城欲摧之勢。宋徽宗憂心忡忡,不知如何是好。諫議大夫安燾出班奏道:“如今金兵南下,兵荒馬亂,隻可利用海上通道,北上高麗,互通有無,以補國庫之不足。”

宋徽宗聽了安燾的話,覺得十分有理,就決心擴大海外貿易,派人前往高麗等國。為了能順利到達高麗,宋徽宗下旨鎮海招寶山船場即刻動工,建造萬斛神舟二艘,並諭賜名為“循流安逸通濟神舟”和“鼎新利涉懷遠康濟神舟”。

到了宣和五年,即1123年,“循流安逸通濟神舟”和“鼎新利涉懷遠康濟神舟”終於建造成功了。這兩隻神舟長100米,寬約21米,號稱“萬斛神舟”。遠遠望去,這兩艘神舟像兩座小山漂浮在碧波之中非常壯觀。諫議大夫安燾向宋徽宗推薦了給事中路允迪作為大宋使者,以中書舍人傅墨卿、奉議郎徐兢為副使,出海赴高麗。

五月,正是初夏季節,鎮海口風和日麗,海平浪靜,兩艘神舟,六艘客船,組成了一支龐大的船隊,聚集在鎮海利涉道頭,整裝待發。宋徽宗特地派遣武功大夫容彭年為特使,在鎮海城內做了七天七夜道場,並在招寶山下新建了昭利廟,以祈求海神保佑船隊的平安。

五月二十四日,龐大的船隊金鼓齊鳴、彩旗飄揚,順利出發了。百姓們紛紛走出家門,齊聚江邊,都來觀看這千載難逢的壯麗景觀。

一路上風平浪靜,不到一個月,船隊就順利到達了高麗。這時候,整個高麗國沸騰了,朝野轟動,不論是貴官達人還是平民百姓,都紛紛湧向神舟停泊的碼頭,以一睹神舟風采為快,人們望著這巨大而又富麗堂皇的神舟,無不為之歡呼讚歎。

路允迪一行在高麗國拜會了高麗國王王楷和各位大臣,就從高麗回國,船隊滿載著各種貿易貨物一路順風過了竹島,快到黑山時,忽東南風暴發,狂風暴雨向著船隊撲麵而來,幾艘神舟桅折舟傾,船員人人恐懼,進也不能,退也不能,偌大的船隊眼看就要被海浪吞噬在茫茫大海之中。

路允迪在情急之中,率領全體官員冒著大風大浪跪拜船頭,祈求上天平風息浪,保佑船隊平安回國。忽然間,南方飄來一片祥雲,雲頭上一個婦人的身影若隱若現,此人麵慈目善,身著羅裙,手提紅燈,似觀音而不是觀音,像王母也不是王母。

神女緩緩降落在“通濟”號神舟麵前,半雲半霧,她對大家說:“爾等不必驚慌,我乃湄州林氏媽祖,玉帝知你們有難,命我前來指引你們回到大宋,快快隨我來吧!”

說著,媽祖就騰空而起,向著西南方,緩緩而去。盡管海上暴風依舊,但媽祖所過之處卻是風平浪靜,波瀾不興,路允迪感激不盡,命令船隊緊緊跟上。過了三天三夜,媽祖對眾人說道:“再往西不到十裏就是蛟川大浹江口,前途已無險情,護送至此,我去也!”

話音未落,媽祖已是影蹤不見,路允迪及全體船員望空叩拜,感謝媽祖救命之恩。不多時,招寶山已遙遙在望。眾人在曆盡艱險以後,終於回到了鎮海,心裏頓時湧上一股難以言喻的感受。路允迪等人回頭看看自己的船隊,十船九損,有的折了桅杆,有的掀了艙頂,五顏六色的錦帆旌旗更是七零八落,破殘不堪。

幾天後,路允迪等人回到京城,宋徽宗聞訊召見了路允迪和副使傅墨卿、徐兢,並詳細詢問了出使高麗的情況。路允迪等人就將當時海上遇險,遇媽祖相救的事奏告皇上。並對徽宗說:“臣等奉旨出使高麗,遇暴風雨而不至鯨鯢之腹,皆媽祖之力也,望聖上能詔封媽祖,以報相救之恩。”

“媽祖乃是何方神聖?”宋徽宗問道。

諫議大夫安燾躬身答道:“啟奏陛下,媽祖姓林氏,福建莆田人,乃是本朝都巡檢林願之女,生而神靈,能預言人禍福。沒後鄉人立廟於湄洲之嶼。被鄉人尊稱為媽祖。”

宋徽宗聞訊大悅,即下詔曰: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聞允迪等出使高麗,途遇颶風,船隊幾近覆溺,幸賴湄州林氏奉天意相救,使將溺之人不至魚腹,國之財物不至飄零。為昭其功績,特冊封林氏為天妃,號順濟夫人,並賜‘順濟’廟額。旨到之日,著鎮海地方興建天妃宮,歲歲祭祀。欽此。

從文中可知,宋徽宗下詔賜湄洲媽祖廟“順濟”匾額,封媽祖為“順濟夫人”。這是媽祖顯靈事跡第一次由民間傳到朝廷,並且得到朝廷的確認和褒封。聖旨下來後,湄洲媽祖廟便被重新修葺了一番,由於宋徽宗對莆田湄洲媽祖廟賜額“順濟”,所以稱為順濟宮。

重建的順濟宮非常華麗壯觀,朝拜的人更是絡繹不絕。並且從此以後,媽祖由原來偏隅福建海島的小神而名揚天下,被尊為最高海神,成了海上航行護佑女神。

[旁注]

牌位 又稱靈牌、靈位、神主、神位等,是指書寫逝者姓名、稱謂或書寫神仙、佛道、祖師、帝王的名號、封號、廟號等內容,以供人們祭奠的木牌。按照我國民間傳統習俗,人逝世後其家人都要為其製作牌位,作為逝者靈魂離開肉體之後的安魂之所。

大遼 即遼朝。我國五代十國和宋代時期以契丹族為主體建立,統治我國北部的王朝。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稱汗,國號“契丹”,936年南下中原,攻滅五代後晉後改國號為“大遼”。983年改為“契丹”,1066年改為“大遼”。

諫議大夫 我國古代官名。秦代置諫議大夫之官,專掌議論。為郎中令之屬官,掌論議,有數十人之多。在我國古代北宋前期,為寄祿官。後神宗元豐改製,升從四品,複專掌諷喻規諫。

給事中 官名,秦始置。明朝置給事中,監察朝廷六部諸司,彈劾百官,與禦史互為補充。另外負責記錄編纂詔旨題奏,監督諸司執行情況,在出使時,充任正、副使。給事中品級不高,但權力重大。

中書舍人 官名。舍人始於先秦,本為國君、太子親近屬官,魏晉時於中書省內置中書通事舍人,掌傳宣詔命。南朝沿置,至梁,稱中書舍人,任起草詔令之職,參與機密,權力日重。隋唐時,中書舍人在中書省掌製誥。宋初亦設此官,實不任職,另置知製誥及直舍人院起草詔令。

武功大夫 宋階官名。宋徽宗定武臣官階五十三階,以第二十七階武功大夫,以代舊官皇城使。後來改定武官官階,“大夫”一律移到“郎”前,改武功大夫為第十五階。

路允迪 字公弼,宋朝官員。官至給事中,1123年奉詔出使高麗,搭船至東海,遇到狂風,八舟溺七,隻有允迪所乘之船安然以濟,船員李振說這是湄州女神顯靈。

[閱讀鏈接]

關於媽祖顯夢而建造的媽祖廟還有很多。傳說,在莆田寧海有一大土墩,宋元佑丙寅年,墩上常於夜間發光,鄉人不知其故。有個漁夫疑為異寶,走去一看,發現是水漂的一根枯木發光,就把它抬回家中。但是,次日枯木卻 自己跑到原處。漁夫再次抬回家中,次日枯木又再自回原處,如此往複不已。

此後不久的一天晚上,附近所有的居民都做了同一個夢,夢見媽祖告訴他們:“我是湄洲神女,枯槎是我所憑附,宜在墩上為我蓋廟,我會為你們賜福。”

眾鄉村父老感到奇異,向製翰李公報告,李公說:“想必此神所棲之木,我聽說湄洲有神姑事跡已久,今靈光昭昭,必為我鄉一方之福,神靈之庇,就在這裏了。”

遂發動周圍漁民,募捐集資,興建廟宇,號“聖墩廟”。

皇帝敕封升高媽祖神格

到了宋紹興二十六年,即1156年,在莆田城東麵大約五裏名叫白湖的地方,這裏有一水上集市,聚集著許多船隻。白湖村住著章氏和邵氏兩族人。

一天晚上,這兩族人的男女老少,夢見媽祖要他們在白湖蓋廟,以庇佑白湖百姓。而南宋宰相陳俊是白湖人,其時正在家中,聽百姓說神女托夢,就對所指之地進行勘察,發覺果然是塊寶地,因此立即興建廟宇。

廟宇建成之後,果然香火鼎盛,靈驗非常。後來,流寇嘯聚山林,直抵江口,居民虔禱於廟。忽然狂風大起,煙浪滔天,晦暝不見,神靈從天而降,賊懼而退。繼而複犯海口,神又顯靈,盜賊為官兵所獲。宰相奏聞天子,天子封其“靈惠夫人”,禦題《順濟聖妃廟》額。

在宋代,媽祖由於多次顯靈,得到了皇帝的多次敕封,在1167年,莆田地區發生大瘟疫。病者無數,人心惶惶,官府束手無策。媽祖托夢於白湖旁居民李本家,對李本說:“瘟疫流行,我為本郡向玉皇大帝請命,在離湖旁一丈的地方有甘泉,可治瘟疫,飲之能痊愈。”

眾人知是神命,趕緊挖掘,掘至很深,仍不見泉水。大家都說,這是神賜,一定會有,故努力再掘數鋤,忽見清泉湧出,取而飲之,竟為甘泉。汲水之人絡繹不絕,早上喝了,晚上就好。一郡之瘟疫,得以根治,人人皆拜謝神恩。宋孝宗皇帝聽了,封媽祖為“靈惠昭應崇福夫人”。

在淳熙十一年,即1184年,溫台兩府賊寇猖獗,殺人放火,為患地方,官軍難以抵擋。福建都巡檢薑特立奉命征剿,官舟齊集,但賊兵人多勢眾,船多如蟻,集於水麵,旌旗如雲,喊聲震天,官兵聞之懼悚,不敢向前。薑特立唯有向天禱告:“各海神靈,隻有神女威靈顯赫,乞望神女保佑。”

禱告未完,即隱隱見到媽祖立於雲端,賊寇大駭。官兵軍威大振,士氣如虹,乘風順流出擊。賊船在右,官兵揮棹擊之,擒獲賊酋,並擒其黨,餘舟四散,官軍凱旋。宋孝宗皇帝聞奏加封“靈惠昭應崇福善利夫人”。

到了1192年,莆田大旱,溪塘皆涸,田土龜裂,春不能耕,夏不能長,何來秋收?州官束手,百姓哀號。這時,百姓想起媽祖生前能呼風喚雨,遠近馳名,每逢大旱或大澇,鄉人以至州官,皆祈求之,甚至皇帝也都要下旨,請媽祖賜雨解旱或止雨遏澇,於是百姓同祈於天後廟。

當夜,媽祖示夢於邑長說:“旱魃為虐,我為君為民請命於天,某日甲子應當下雨。”

邑長得夢,告之於民,全邑雀躍。當日,百姓一早出來等雨。時間一到,原是萬裏晴空,突然烏雲翻滾,一聲轟雷,萬道電光,恰如天崩地裂,傾下一江之水。

“下雨啦!下雨啦!下雨啦!”百姓在雨中起舞、歡呼、擁抱,宋光宗皇帝得知後敕封媽祖“靈惠妃”。這也是媽祖第一次由“夫人”晉升為“妃”。

宋代是皇帝為媽祖冊封最多的朝代,封號由“女神”、“夫人”發展到“妃”,意象表達的都是媽祖神奇靈應、能給人以幫助的意思。

在宋代時,泉州已經聞名世界了,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商港,與亞洲很多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

相傳,在1196年宋代的一天夜裏,泉州海潮庵所有的僧人做了同一個夢,夢到有一個女神顯現,自稱是媽祖,讓他們為她建造宮殿,好使她可以住在其中,保佑泉州水運的貿易。

僧人們醒後非常驚訝,認為是媽祖顯靈,就推舉了一個德高望重名叫徐世昌的人去負責建造媽祖廟。於是徐世昌便向百姓募捐,然後用這些募捐得來的錢修建了一座媽祖廟,亦稱為“順濟宮”,取順風以濟之的意思。

在宋代,泉州地方長官和市舶司的官員每年都會在春秋兩季來到順濟宮,舉行“祈風”和“祭海”儀式,目的是祈求風浪平靜,航海安全,也是為了鼓勵人們發展海上貿易。

最初,人們祭海不是在順濟宮,而是在晉江邊的真武廟中,而祈風儀式則在南安縣的九日山上。但後來因為順濟宮的香火非常繁盛,所以這兩個祭祀便都在順濟宮舉行了。到了1211年的南宋時期,郡守鄒應龍為了便於商戶和漁民們來順濟宮朝拜,在筍江下流造了一座石橋,取名為“順濟橋”。

石橋位於順濟宮前,橫跨晉江,全長約500米,寬5米,橋上有石欄杆、塔幢,橋頭有威武的石將軍、橋堡,橫匾上書“雄鎮天南”四字,橋中石刻“順濟橋”三字。中外商船泊於岸邊江中,首先看見的就是順濟宮和順濟橋這兩座雄偉的建築,“順濟”、“媽祖”之名隨之四海傳揚。

媽祖的信仰文化走向我國台灣也是從宋代開始。據記載,早在117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就曾使一部分百姓遷居台灣。

到了元代,泉州港的貿易更為繁盛,和海外通商的國家也多了,海上巨船入港的數量有時多達300多艘。朝廷為了使漕運和海運順利,也多次奏請皇帝詔封媽祖,以祈求媽祖的庇祐。